关于xx地区瑶族节庆活动的考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06950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xx地区瑶族节庆活动的考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关于xx地区瑶族节庆活动的考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关于xx地区瑶族节庆活动的考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关于xx地区瑶族节庆活动的考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关于xx地区瑶族节庆活动的考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xx地区瑶族节庆活动的考察.docx

《关于xx地区瑶族节庆活动的考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xx地区瑶族节庆活动的考察.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xx地区瑶族节庆活动的考察.docx

关于xx地区瑶族节庆活动的考察

关于xx地区瑶族节庆活动的考察

 

湖南省永州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

根据1995年统计,全区除汉族外,共有3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47万人,而其中45万人都是瑶族。

而区内的江华瑶族自治县,是全国两个瑶族自治县之一。

瑶族的发祥地千家垌,也在该区江永县境内。

公元前200年的秦汉时期,永州地区就有瑶人居住,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瑶人的称谓因地理环境语言及服饰等不同而有所不同。

如居住在崇山峻岭者叫“高山瑶”、“过山瑶”。

居住在丘岗平地的叫“平地瑶”、“土瑶”、“民瑶”。

有的以居住地地名而冠名,如九疑山的叫“九疑瑶”,从广西悟州迁来的叫“悟州瑶”。

有的瑶族妇女头上衬有顶板的叫“顶板瑶”,头上没有顶板的叫“平顶瑶”。

据1995年统计,永州地区瑶族的分布情况是:

江华瑶族自治县有瑶族23万人。

江永县有5个瑶族乡10个瑶村18000人。

蓝山县有6个瑶族乡4个瑶族村18000人。

新县有1个瑶族乡4个瑶族村共8000人。

双牌县有1个瑶族乡4个瑶族村共8000人。

祁阳县有1个瑶族乡4个瑶族村共6000人。

芝山区有5个瑶族村共4000人。

冷水滩区有瑶族600多人。

永州瑶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过程中,由于长期居住在自我封闭的高山大岭中,过的是刀耕火种、靠山吃山的生活,同时也受到汉族及其它一些少数民族的影响,在语言、宗教、习俗、生产生活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完整的,有丰富内涵的习惯传统。

特别是永州瑶族的节庆活动,更是多姿多彩,特色鲜明,历史内涵厚重,科学价值极高。

这次,笔者回到家乡永州专门就永州瑶族的节庆活动进了考察。

走访了3个县,召开了几次座谈会,访问了30多人次,拍摄了数十张照片,翻阅了10多万字的资料。

并花时一个多月,完成了这篇调查报告,并把它作为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

一永州瑶族节庆活动慨述

瑶族节庆活动,如果按规模及隆重程度来分,有大节日与小节日之分。

大节日有盘王节、春节、中秋节等,小节日有赶鸟节,斗牛节、送懒节等。

如果按与其它民族节庆活动相比较来分,有民族共有节及瑶族独有节之分。

民族共有节有如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瑶族独有节有仁王节、盘王节等。

如果按节日的内容和功能分,还可分为纪念日祭祀节日、农事节日、庆贺节日、社交节日、游乐节日等。

春节

春节又叫“过年”,包括除夕夜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整段时间。

为过好春节,一般在农历十二月下旬即着手准备,有童谣说:

二十一打主意,二十二上街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过小年,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杀肥猪,二十七杀阉鸡,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团圆酒。

春节时,家家都要洒扫庭院,活洗“过年澡”换新衣,都要贴门神,对联。

除夕夜全家吃团圆饭,菜要有10大碗,规定上鱼并且不能吃掉,表示年年有“余”。

饭后除夕夜守岁,长辈给小孩压岁钱。

至凌晨子时要燃放鞭炮,示辞旧岁新年之意。

正月初一为春节,起床后先向长辈磕头拜年,早餐吃面条,意为长发吉祥。

初一禁忌扫地,倒垃圾,忌说不吉利的话。

春节后走亲话友,谓之拜年。

拜年也有次序规定:

即初一崽(给父母拜年),初二郎(女婿给岳父母拜年);初三初四女回娘(女儿回娘家拜年);初五初六拜地方(拜亲朋好友)。

拜年时要打拱作揖说吉祥好听的话。

春节期间耍龙舞狮,亲朋之间相互宴请,叙情话旧。

瑶族过春节除耍龙舞狮以外,主要就是跳长鼓舞,有个人跳或集体跳。

整个春节期间的晚上,以一村一寨

为单位坐歌堂,男女对唱通宵达旦。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瑶族过元宵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家家吃元宵,即用糯米粉做成粑粑,下开水煮熟后放糖吃,俗名又叫汤圆。

二是家家整夜灯火长明,即将蜡烛点燃从卧室、堂屋、插至门内门外。

瑶族流传有“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之说。

三是闹元宵,即踩高跷、耍龙舞狮、跳长鼓舞、扎灯笼、演戏等。

元宵节过后,一切农事活动开始。

“故有吃了元宵饭,各人寻事干”,“吃了元宵酒,锄头挂耙不离手”之说法。

赶鸟节

农历二月初一是瑶家的赶鸟节。

俗说这天是鸟的生日,瑶民们将一个个染上红、绿、黄三种颜色的小糍粑插在小竹棒上,然后放在门窗上、门楼上、菜园里、山地里,让鸟儿来吃,一是给鸟儿过生日,二是让鸟儿吃饱了,今后不要来啄山地里庄稼。

赶鸟节还有“比鸟”及“歌鸟”两项主要活动。

比鸟就是斗鸟。

歌鸟就是青年男女对唱瑶歌。

以歌为媒,自由恋爱。

清明节

每年公历4月5日及其前后,即农历二月底或三月初某日为清明节。

每年清明节的前三天后四天,家家户户都要备酒肉、公鸡、粑粑、鞭炮、纸钱竺,到亲人的坟上烧香、化纸、磕头作揖,把坟墓清除杂草或重新垒土,称“扫墓”“挂山”。

各宗族的男丁们要到祠堂内会餐,俗称吃“清明酒”。

瑶族清明节还有个“进丁”的习俗。

即头年或当年清明节前后所生男婴之家,须备一斗糯米糍粑,一对红蜡烛,一封鞭炮和一对银元,于清明节“进丁”,即在清明图纸上写下婴儿姓名,这样才被承认为本宗族子弟。

没有“进丁”者,日后被人欺侮,族人可以不管,平时有人还骂你为杂种。

瑶族做的“清明粑粑”,实际上是艾糍粑。

即节前从山里把艾叶摘回来洗净煮烂后与糯米粉揉合,再做一个个小园球放入开水中煮熟。

艾糍粑香甜可口,并且可放十天半月都不变质。

吃新节

农历六月初六,瑶族又称之为“吃新节”,又叫“半年节”。

这一天瑶民选择最早成熟的粮食作物,做成熟食品,先给狗吃,再祭祖先。

相传稻谷进入瑶山时,主要得益于狗的功劳,在敬狗的同时,家家都要备上好酒好菜,进行祭祀。

祭礼分为“荤祭”与“素祭”,荤祭的祭品是猪、鸡、鱼内,谓之“三性”。

素祭祭品地黄花、木耳、豆腐、谓之“三素”。

吃新节这天中饭餐全家者要开怀畅饮,并且家家都有东瓜这道菜。

瑶家过年吃萝卜,过半年吃东瓜的习俗已沿袭多年,至今没变。

仁王节

农历六月六日和十月十六日,永州瑶族中的平地瑶有抬仁王爷神像出游的习俗,祈求仁王爷保佑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抬仁王爷神像出游时,笙鼓乐队、凉伞旗号队护送,所经村寨要摆设香案,烧纸钱,放鞭炮。

将仁王爷像送至庙宇,护送人员要在庙里留宿一夜。

十月十六日这“仁王愿”,各瑶家吃素三天,开斋时,还要砍牛头祭神。

斗牛节

农历四月初八,是瑶族姑娘传统的斗牛节。

斗牛节并非斗牛,而是一种特殊意义的“合餐”。

这一天姑娘们自带花蛋,花糍粑,花糖等自制仪器到野外相聚。

一边观赏品评“三花食品”,一边唱山歌,讲故事,还谈论个人恋情婚事,烦恼喜事。

姐妹“斗牛”,如有小伙子偷看,一旦被发现,就得受”处罚”,为姑娘们拣柴烧火,煨烤食品,寻找野果,采摘山花,而且不能逃跑。

否则姑娘们会取笑,会相互宣传出去成为笑柄,相好的姑娘会变为他没志气而和他告吹,每年斗牛节都会发生小伙子被罚的事。

月半节

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月半节”,俗称鬼节。

节前,各家各户都包粽粑,有枕头粽、羊角粽,猪肉粽,糖粽。

十四日晚过节,家家都菜肴丰盛。

饭前,先敬奉祖先,各家各户对三代祖先分封纸钱包。

包上书写“敬奉××公婆受领钱一对”,然后洒上鸡血,再会之火炬。

焚纸包时,嘴上要唸叨是谁寄给谁。

并且用石灰在纸包周围画上圈,意为警戒,防止野鬼孤魂抡钱。

十五日各家各户到村外三叉路口烧纸钱,泼水饭,其用意是施舍那些无人敬奉的孤魂野鬼。

同时燃放鞭炮,送祖先回归阴曹地府。

中秋节

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十四日晚,瑶族青年男女三五结伴“偷秋”。

当时,他们选择最泼辣的妇女家地里,偷摘西瓜,嫩包谷和花生一类的东西,故意惹祸,让失主十五日早晨发现失窃后破口大骂“盗窃者”。

他们认为八月十五日挨骂才会运气好,身上的“晦气”、“不吉利”会被“骂”得一干二净,人此百事顺意。

十五日晚上,人们聚集门外赏月,同时分食中秋月饼。

盘王节

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盘王节,俗称“还盘王愿”,“调盘王”,是瑶族最为隆重,最具民族特色的节日。

相传十二姓(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雷、唐、冯)瑶人漂洋过海,途中遇到狂风巨浪袭击长时间不能靠岸。

瑶民们祈求祖先盘王保佑,并立誓许愿,只能顺利靠岸,必定还愿祈祷。

誓后即时风平浪静,十二姓瑶人终于平安抵岸。

这一天是农历十月十六日,下好是盘王的生辰。

从此以后,瑶民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按时还“盘王愿”,虔诚祭祀,准备丰厚的祭品敬奉先祖盘王。

每隔2—3年,当地各寨瑶民联合起来举行一次盛大的还愿祭祀活动。

人人穿戴最漂亮的瑶族服饰,到指定的地点集会。

集会由一位族老主持,供奉祭品,燃烛烧香、焚纸放炮,列队跪拜,并由师公做法事。

在祭祀仪式上,族老讲话其内容是追求瑶族根基,启发民族自尊心,祝瑶家年丰人寿,四季平安。

并劝告瑶民防火防盗,不嫖不赌,不乱索取分人之物,并大力宣传族礼族规。

然后唱盘王歌,跳盘王舞饮盘王酒,共同欢庆,时间长达七天七夜。

二永州瑶族节庆活动特征

绵延千年的瑶族节庆活动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自然有其鲜明较著独具一格的内外特征。

这些特征,既是其自身长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日渐完善并凸现兀立的结果,同时又是其最终区别于其它文化形态的主要标志物。

无庸置疑,对瑶族节庆活动特征加以系统全面地把握,乃是深入研究和透彻理解瑶族节庆活动一题中应有之义。

据笔者的考察与研究,永州瑶族节庆活动有如下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周期性

所谓周期性,是指瑶族节庆活动有定时定期,周而复始的特点,应该说,周期性是瑶族节庆活动的首要特征。

首先,永州瑶族的节庆活动都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轮回的,形成了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周期性特征。

其它少数民族的节庆活动有3年、5年才过一次的,而永州瑶族的大小节庆活动有二十多个,但都是以一年为单位轮回的,形成“年年岁岁花相似”的特点。

虽然瑶族过盘王节,有逢5年逢10年大贺大庆的习俗,但每年的盘王节仍然要过,只不过场面要小一些。

其次,瑶族的节庆活动一旦形成以后传袭千年,没一项节日活动的时间日期有过变化和更改的。

在时间日期上,表现出它的固定性和周期性。

再次,瑶族节庆活动与瑶族的生产农事关系密切。

如春节过年耍正月,元宵节后忙农活,新谷入仓的尝新节,农历十月全部农作物收割完而过的倒镐节,都适应了农事生产春种秋收,春忙冬闭的特点。

而生产农事每年的规律性、周期性、也决定和影响了瑶族节庆活动的规律性和周期性。

(二)群众性

瑶族节庆活动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保持着兴旺不衰的趋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起源于民间,又植根,落脚于民间为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其具体表现是,一是参预人员的广泛性。

只要到了节庆活动之日,瑶族中无论是老人还是少年,无论是有钱的富人还是经济困难的穷人,无论是住在城镇的人还是住在山乡村寨的人,都无一例外的要参加节庆活动。

二是积极投入的主动性。

瑶族的节庆活动,除一些大规模群众性集会的大型节庆活动有人出面组织以后,所有的节庆活动都是村村寨寨、家家户户自觉投入的。

从来没有当地政府,或某种社团组织出面号召、组织。

群众的种投入完全是自发的、主动的、积极的。

而且完全按照不同节庆活动的不同要求,不同礼仪去做准备和参预。

三是重要节庆活动的规模性。

象盘王节、春节、赶鸟节这些重要的瑶族节庆活动时,往往是全家出动村寨空人,而在活动集中地又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有些居住偏远的小寨子的瑶人,一大早就起来,走几十里山路来参加大型集会节庆活动。

(三)地域性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地理环境,社会背景,文化渊源,受周围民族影响的不同,永州各地瑶族在过相同的节庆活动时,都往往有不同的地域性特点。

例如,瑶族节庆活动家中经常见到的一种物品粑粑,就有不同的特点。

有的瑶族喜欢做从山里采来的艾叶做艾叶粑粑,有的瑶族喜欢做用碱水浸过糯米做成黄腊粑粑,有瑶族喜欢做用粽叶包起来的粽粑,有的瑶族喜欢做把煮熟的糯米用棒棒打烂后再晒干的打粑粑。

同是过瑶族的元宵节,居住在山区的瑶族时兴“老鼠嫁女”的习俗。

即全家人敲锅盖,打畚箕,发出各种声响,谓之赶老鼠出门,可使今后减少鼠害,不使家里物件受到损害。

居住在平地的瑶族受汉族影响,元宵节喜欢玩灯,做灯笼,观灯火,猜灯谜。

而聚居人口较多的瑶族,在元宵节时喜欢开大型的游艺性活动,象耍龙舞狮、踩高跷、跳长鼓舞、演大戏竺。

同是瑶族的赶鸟节,不同地的瑶族也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地域性特点。

有的地方瑶族的赶鸟节,是名副其实的赶鸟。

全村人男女老少全体出动,各人都拿着能发出响声的家什,在田野里在山头上,敲着、跳着,喊着,场面十分壮观,目的是为了把鸟赶走,别啄吃他们的庄稼。

有的地方瑶族的赶鸟节却是喂鸟,他们做了许多染上颜色的小糍粑,放在屋外,村口,田野等不同地方,放肆让鸟儿来吃,赶鸟节让鸟吃饱了,它就不会再来啄食庄稼。

(四)实用性

瑶族度庆活动无不产生于人们的生产和社会实践,或者说是适应了瑶民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可以说,不能适应人们需要的节庆活动不可能产生,产生了也不会长存下来,最终会被无情地淘汰出局。

节庆活动的实用性,也就是指它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大致说来,瑶族节庆活动的实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节庆活动可以展现和寄托瑶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

如春节的门神,对联,年画,鞭炮等,都围绕着团圆美满,幸福吉祥的追求而展开。

元宵节的汤园,中秋节的月饼,也象征着合家团圆,合家幸福之意。

赶鸟节的喂鸟,月半节的烧纸钱,仁王节的接仁王像,也再现人们对平安平和的追求。

其次,节庆活动的信仰崇拜中,人们可以求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平和。

瑶族节庆活动中有许多祭拜祖先求祖先庇佑,祭拜神灵求神灵庇佑的内容,虽然不可能产生直接的看得见的效果,但它的确具有无形而有力的精神安慰和净化心灵的作用。

再次,节庆活动具有加强交流交往,创造欢庆生活的直接作用。

瑶民们在大山里分散而居,平时在自己田土里忙农活动,以一家人为单位生活,生活平淡,交往很少,与外界接触也少。

到了节庆活动,特别是大型集会性的节庆活动,人们从不同的村寨来到同一个地方,热闹非凡,欢乐无比。

老人们谈心聊天,中年人交换生产生活信息,青年人谈情说爱,嬉戏追逐。

在这种欢乐的节庆里,人人都有所得,有所乐。

平时的烦恼苦闷,劳累辛苦都一扫而光。

所以说:

“老到八十三,小到要人搀”,都愿意参加节庆活动。

(五)综合性

瑶族节庆活动的综合性,也可称之为复合性,是指节庆活动作为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十分浓郁的包容性涵盖性。

形象地说,节庆活动可以说是反映瑶族文化的“博览会”和“多棱镜”。

从节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来看,它包括了文艺,服饰、礼仪、饮食、宗教。

哲学以娱乐方式,体育项目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广泛内容,而决非单一的文化内涵。

再从节庆活动的作用和效果来看,大多数节庆活动都可以不同程度地满足人们吃得好、穿得好,看得好,玩得好,休息好的物质和精神的多方面需求。

这也就鲜明地体现了节庆活动的综合性特点。

时至今日,节庆活动已日益成为民俗学、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旅游学,经济学,民族学等各门多种学种所共同关心的课题,这是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节庆活动的综合性特点。

(六)变异性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与社会息息相关的瑶族节庆活动也必然地发生因时而动,因需而变的发展变化。

如瑶族节庆活动中过去曾有过的“男女不同席”,“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这些习俗体现的是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旧观念,由于与现代社会观念格格不入,这些习俗和思想也逐渐淡化或消失了。

过去节庆活动祭祀祖先,保佑儿孙满堂,多子多福的习俗和观念,也与现代社会计划生育的现代文明观念相抵触而逐渐减少。

还有祭祖,上坟等节庆习俗中一些宗教迷信的内容,也随着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被一些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所取代。

再从物质层面看也有一些变化。

如春节瑶族守岁,过去是喝酒划拳,打牌赌钱,或是男女歌堂来消磨时光,而现在主要是收看电视节目守岁了。

三永州瑶族节庆活动的伦理思想

瑶族节庆活动怎么搞,有那些内容,呈现出什么样的形态,确实要爱瑶族所处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的影响。

但是对瑶族节庆活动家影响最大的还是瑶族所固有的伦理思想。

为什么瑶族的节庆活动能绵延数千年,至今还那么经常,活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瑶族节庆活动实际上是表现、宣传瑶族伦理思想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场所。

而瑶族伦理思想的经常性表现,突出性宣传,对于形成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民族的地位,教育好民族的后一代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的瑶族学者说;如果我们瑶族没有自己的节庆活动,在节庆活动中看不出我们瑶族的伦理思想,那就失去了我们区别于其它民族的重要标志,说重要一点是民族的自我消亡。

因此,研究考察瑶族节庆活动中的伦理思想,对于从根本上认识瑶族,促进民族健康成长,促进节庆活动的健康发展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据考察,瑶族节庆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瑶族伦理思想,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崇拜祖先

瑶族的盘王节,就是瑶族的一个典型的崇拜祖先的重要节日。

瑶族认为,盘王是瑶族的救命恩人,没有盘王就没有今天的瑶族,因此盘王就是瑶族的祖先。

因此,历代历年过盘王节时,都有是规模最大,礼节最重,内容最多,参预人员最多。

瑶族过其它节日时,许多都是以家庭这单位,最多以村寨为单位过。

而过盘王节时,在方圆数十公里的地方瑶族,都有集中到一个地方共同过节。

这九年,江华、江永都发展成为地方政府出面,以县城为集合地过盘王节。

过盘王节时,族老宣读祭词,近几年还有地方政府官员致词,主要是宣传盘王大智大勇,为盘王歌功倾德。

瑶民们点燃香火,集体跪拜,祈求盘王保佑。

瑶民们这天都穿着最漂亮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尽情欢乐,因为盘王节这天也正是盘王的生日,他们也在心情享受盘王生日的快乐。

许多瑶族青年男女,都愿意选择在盘王节这天确定恋爱对象,或者订婚,结婚。

1995年,江华县政府在县城修建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盘王殿、殿里塑了盘王像,此举动深得当地瑶民们的好评和赞扬。

以上可以看出在盘王节中,瑶民们崇拜祖先,热爱祖先的伦理思想表现得十分突出。

在其它一些节庆活动,特别是祭祀性的节日活动中崇拜祖先的伦理思想也有突出的表现。

瑶族在节庆活动中所表现,所宣传出来的浓厚的崇拜祖先的伦理思想,这对于瑶族培养出尊重民族历史,形成民族凝聚力,养成尊老人敬长辈的良好风气,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第二,重视亲情

瑶族许多节日都追求团圆。

如春节时,讲究全家团圆,即便还在几千公里以外的儿女们,都要想方设法赶回家来过春节。

晚上吃年饭瑶民又叫团圆饭。

大年三十夜全家人守岁,又叫全家圆圆满满。

八月中秋节也讲究团圆,如赏月月是圆的,吃的月饼也是圆的,全家人同桌欢宴也是全家团圆。

瑶族讲究全家团圆,生活圆满,这实际上是重视亲情的伦理思想。

所谓重视新情,就是重视父母的养育之情,儿女们的孝顺之情,夫妻之间的爱恋情,兄弟姐妹之间的手足之情,表现出浓浓的人情味。

追求家庭团圆,重视家庭亲情,对瑶族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家庭团结,合眭。

瑶族长期以来居住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要改变现状,提高生活水平,首先就要全家团结,齐心协力。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经常加强重视亲情,家庭团结的伦理教育。

其次,有利于培养青年人尊老敬长,关心兄妹,仁爱待人,知情达礼的良好人品性格,而具备这种人品性格的年青人,处处都能走正道,办好事做好人。

第三,讲求规矩。

瑶族节庆活动中有许多禁忌,所谓禁忌,就是人们对自己某些言语行动的强行约束以至禁绝。

瑶族的节庆活动主要是祈福祭拜,合家团圆,欢庆丰收的源河喜庆类的活动,因此在这些节庆活动中有些活动不能说,有些事有能做,表现出一种禁忌习俗。

例如,在节庆活动中,“碎”、“破”、“死”、“病”、“扫”、“倒”等不吉利,不喜庆的话语就不能说,说了就是犯了忌,就会倒霉走厄运。

在节庆活动中,有的禁止扫地,洗衣,动土,用刀,有的禁火,禁水,禁晕,有的出行忌迂例出殡,迂例和尚尼姑,迂例乞丐等。

节庆活动中这些禁忌习俗,从表面上看,体现了瑶民们图吉利,走好运,莫倒霉的心理追求,但从深层次看,却是宣传教化,种知规矩,守规矩的伦理思想。

瑶民们自己也说,这些禁忌习俗,说实在话是没有多大道理,既没有人生道理更没有科学道理。

但为什么这些禁忌还能代代下传,至今还在盛行呢?

最主要的原因讲究规矩的伦理在起作用。

因为在长期的尊守禁忌习俗的实践过程中,使瑶民们特别是年青人逐步懂得,干什么事都是有规矩的,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能的,而且尊守这些规

矩就有好结果,不遵守这些规矩就会有坏结果。

这样就强化了规矩意识,增强了按规矩办事,不能违规办事的自觉性。

完全可以想像,一个懂规矩,守规矩的民族,自然是大有希望的民族。

(四)宣扬孝道

参加节庆活动,中青年瑶族是主力军,因为这些活动适应了他们好动好乐好热闹的心理要求。

但老人和小孩为什么也那么兴致极高,热情参与呢?

因为在节庆活动中,一种尊老敬老,爱幼乐幼的孝道伦理思想在起作用。

在节庆活动中,长辈们要安排在最重要的位置,长辈们可以训辞讲活,里面自有教育青年人们内容。

在宴席上,长辈要坐上席,晚辈首先要给长辈夹菜、敬酒、说祝福的话,春节时,晚辈要给长辈拜年,有的地方行磕头礼,使长辈们在节日的欢快气氛中,尽情地享受这种孝道之乐、亲情之乐。

小孩在节日活动中乐趣更多。

过节了,小孩子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用,有礼品玩具玩,有跟着大人过人家的外出之乐。

另外,还有些视小孩为关爱群体的习俗行为也为小孩所欢迎。

如清明节给小孩戴柳枝,端午节给小孩额上抹雄黄酒,中秋节给小孩点朱水等,意思是为小孩祛邪恶、清病灾,但实际上对小孩的关爱。

(五)重男轻女

瑶族自古到今,存在着比较强烈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伦理思想,因此在节庆活动中也有突出的反映和表现。

在一些节庆活动的家宴上,瑶族有“男女不同席、不共食”之习俗。

即妇女不能入席与男性共饮共食,而兴做炒菜、上菜、斟酒之事,等男人们吃完饭后才能去吃饭。

在一年中一些重要的节庆活动时,已回娘家的妇女必须立即赶回夫家,与丈夫一同过年过节,以维护和新生男人的主人形象。

在一些祭祖、祭神,祭灶的祭祀活动中,女子要依例回避,一节由男子包揽,节日俗语“女不祭灶”就是反映这种情况。

在一年之始的正月初一至初三,男性可以四处拜年贺喜,女性只能被迫留在家中,以免外出给人带来晦气。

还有些地方节庆活动中的一些显要活动,如放鞭炮、挑福水、贴对联、接待重要客人,都一慨不要女子出面,完全由男子大包大揽。

有些需全家人参加的祭拜活动,也必须是依照先男后女,或男左女右的顺序进行,因此经常出现母亲排在儿子后面,家庭地位不如儿子的情况。

时代发展到今天,瑶族中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伦理思想有所淡化,节庆活动中歧视妇子的习俗习惯仪式也逐渐减少。

男女都一样的新的伦理思想逐步形成,这是我们应该感到高兴的。

四永州瑶族节庆活动的现实困惑与出路

从先秦时期瑶族节庆活动的雏形出现开始,经历了2千年的风雨洗礼和变化发展。

应当说,在这一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功能较强、结构严密的节庆活动,确实满足了世世代代瑶民的一些基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欲望,在一定程度上调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万物的种种关系,成为瑶族世俗生活中不可或缺、不容替代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文化食粮。

但是,由于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瑶族节庆活动受到了严重的挑战,面临极大的困惑。

主要表现是:

瑶民特别是年青人对参加节庆活动持冷漠态度的人多了,不象过去那样热情热烈。

有些节庆活动,如祭祀性活动,农事性活动,纪念性活动,已经逐步停止,或近似于消亡。

节庆活动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在今天瑶民的生产生活中,也不象过去那样关系紧密和显得重要了。

仔细考察和分析,瑶族传统的节庆活动逐渐冷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节庆活动的优势不优,弱化了人们参加节庆活动的动力。

古往今来,瑶族节庆活动能绵延几千年,就在于它具有许多优势,这些优势,能适应和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所以人们参加节庆活动的动力很足,现在情况不同了。

例如,节庆活动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吃的优势,无论大小节庆,都要杀猪宰鸡大吃一顿。

有时是一家吃,有时请亲朋好友共同吃,有的这是全寨人在一起吃。

平时瑶民们节衣缩食,生活很艰苦,有的甚至吃野菜度日。

但不管怎么样,到节庆活动时要想尽办法好好地吃一顿。

因此,节庆活动这种吃的优势对瑶民很有吸引力,经常盼着节庆活动的到来。

而现在瑶家生产发展了,生活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