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01926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软件工程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软件工程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软件工程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软件工程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软件工程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软件工程考试复习资料.docx

《软件工程考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软件工程考试复习资料.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软件工程考试复习资料.docx

软件工程考试复习资料

软件工程考试复习资料

征,指不同的对象收到同一个信息产生不同的结果。

4、面向对象须识别的5个层次

1类与对象,类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类事物的总成,对象是某个具体的事物。

2属性层,指类或对象的属性

3(类图的结构,类与类的关系)结构层

4方法层,解决问题的办法。

5主题层

5、软件测试的4个阶段

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要进行的最低级别的测试活动,在单元测试活动中,软件的独立单元将在与程序的其他部分相隔离的情况下进行测试。

单元测试不仅仅是作为无错编码一种辅助手段在一次性的开发过程中使用,单元测试必须是可重复的,无论是在软件修改,或是移植到新的运行环境的过程中。

因此,所有的测试都必须在整个软件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进行维护。

集成测试:

集成测试,也叫组装测试或联合测试。

在单元测试的基础上,将所有模块按照设计要求(如根据结构图〕组装成为子系统或系统,进行集成测试。

实践表明,一些模块虽然能够单独地工作,但并不能保证连接起来也能正常的工作。

程序在某些局部反映不出来的问题,在全局上很可能暴露出来,影响功能的实现。

确认测试:

确认测试的目的是向未来的用户表明系统能够像预定要求那样工作。

经集成测试后,已经按照设计把所有的模块组装成一个完整的软件系统,接口错误也已经基本排除了,接着就应该进一步验证软件的有效性,这就是确认测试的任务,即软件的功能和性能如同用户所合理期待的那样。

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英文是SystemTesting。

是将已经确认的软件、计算机硬件、外设、网络等其他元素结合在一起,进行信息系统的各种组装测试和确认测试,系统测试是针对整个产品系统进行的测试,目的是验证系统是否满足了需求规格的定义,找出与需求规格不符或与之矛盾的地方,从而提出更加完善的方案。

6、软件生命周期的8个阶段(瀑布模型的8个阶段)

问题定义:

此阶段是软件开发方与需求方共同讨论,主要确定软件的开发目标及其可行性

可行性研究:

初步可行性研究之后,确定本期建设规模和建设期限、落实选用设备和取得环境保护部门的批件、落实工程建设条件及投资控制指标经济分析、资金来源等。

最后完成编制研究报告,按规定向政府提交项目申请报告。

需求分析:

在确定软件开发可行的情况下,对软件需要实现的各个功能进行详细分析。

需求分析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做得好,将为整个软件开发项目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概要设计:

概要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把需求分析得到的DFD转换为软件结构和数据结构。

设计软件结构的具体任务是:

将一个复杂系统按功能进行模块划分、建立模块的层次结构及调用关系、确定模块间的接口及人机界面等。

数据结构设计包括数据特征的描述、确定数据的结构特性、以及数据库的设计。

详细设计:

详细设计是软件工程中软件开发的一个步骤,就是对概要设计的一个细化,就是详细设计每个模块实现算法,所需的局部结构。

编码:

此阶段是将软件设计的结果转换成计算机可运行的程序代码。

在程序编码中必须要制定统一,符合标准的编写规范。

以保证程序的可读性,易维护性,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

测试:

在软件设计完成后要经过严密的测试,以发现软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

整个测试过程分单元测试、组装测试以及系统测试三个阶段进行。

测试的方法主要有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两种。

在测试过程中需要建立详细的测试计划并严格按照测试计划进行测试,以减少测试的随意性

运行和维护:

软件维护是软件生命周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

在软件开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软件不能继续适应用户的要求。

要延续软件的使用寿命,就必须对软件进行维护。

软件的维护包括纠错性维护和改进性维护两个方面。

7、自底向上集成测试:

自底向上集成方式从程序模块结构中最底层的模块开始组装和测试。

因为模块是自底向上进行组装的,对于一个给定层次的模块,它的子模块(包括子模块的所有下属模块)事前已经完成组装并经过测试,所以不再需要编制桩模块(一种能模拟真实模块,给待测模块提供调用接口或数据的测试用软件模块)

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

8、桩模块:

桩模块:

桩模块(Stub)是指模拟被测试的模块所调用的模块,而不是软件产品的组成的部分。

主模块作为驱动模块,与之直接相连的模块用桩模块代替。

在集成测试前要为被测模块编制一些模拟其下级模块功能的“替身”模块,以代替被测模块的接口,接受或传递被测模块的数据,这些专供测试用的“假”模块称为被测模块的桩模块。

9、驱动模块:

驱动模块是用来模拟被测试模块的上一级模块,相当于被测模块的主程序。

它接收数据,将相关数据传送给被测模块,启用被测模块,并打印出相应的结果。

10、自顶向下:

一种逐步求精的设计程序的过程和方法。

对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先对最高层次中的问题进行定义、设计、编程和测试,而将其中未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子任务放到下一层次中去解决。

这样逐层、逐个地进行定义、设计、编程和测试,直到所有层次上的问题均由实用程序来解决,就能设计出具有层次结构的程序。

单元测试主要针对哪些方面

1接口信息

2功能

3边界点

4错误处理

比较经典的开发过程模型

11、比较经典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

瀑布模型的优点:

有利于大型软件开发过程中人员的组织、管理,有利于软件开发方法和工具的研究,从而提高了大型软件项目开发的质量和效率。

瀑布模型的缺点:

(1)开发过程一般不能逆转,否则代价太大;

(2)实际的项目开发很难严格按该模型进行;(3)客户往往很难清楚地给出所有的需求,而该模型却要求如此。

(4)软件的实际情况必须到项目开发的后期客户才能看到,这要求客户有足够的耐心。

瀑布模型的使用范围:

(1)用户的需求非常清楚全面,且在开发过程中没有或很少变化;

(2)开发人员对软件的应用领域很熟悉;(3)用户的使用环境非常稳定;(4)开发工作对用户参与的要求很低。

快速原型模型的优点:

(1)可以得到比较良好的需求定义,容易适应需求的变化;

(2)有利于开发与培训的同步;(3)开发费用低、开发周期短且对用户更友好。

快速原型模型的缺点:

(1)客户与开发者对原型理解不同;

(2)准确的原型设计比较困难;(3)不利于开发人员的创新。

快速原型模型的使用范围:

(1)对所开发的领域比较熟悉而且有快速的原型开发工具;

(2)项目招投标时,可以以原型模型作为软件的开发模型;(3)进行产品移植或升级时,或对已有产品原型进行客户化工作时,原型模型是非常适合的。

增量模型的优点:

(1)采用增量模型的优点是人员分配灵活,刚开始不用投入大量人力资源;

(2)如果核心产品很受欢迎,则可增加人力实现下一个增量;(3)可先发布部分功能给客户,对客户起到镇静剂的作用。

增量模型的缺点:

(1)并行开发构件有可能遇到不能集成的风险,软件必须具备开放式的体系结构;

(2)增量模型的灵活性可以使其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大大优于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但也很容易退化为边做边改模型,从而是软件过程的控制失去整体性。

增量模型的使用范围:

(1)进行已有产品升级或新版本开发,增量模型是非常适合的;

(2)对完成期限严格要求的产品,可以使用增量模型;(3)对所开发的领域比较熟悉而且已有原型系统,增量模型也是非常适合的。

螺旋模型的优点:

(1)设计上的灵活性,可以在项目的各个阶段进行变更;

(2)以小的分段来构建大型系统,使成本计算变得简单容易;(3)客户始终参与每个阶段的开发,保证了项目不偏离正确方向以及项目的可控性;(4)随着项目推进,客户始终掌握项目的最新信息,从而他或她能够和管理层有效地交互。

螺旋模型的缺点:

(1)采用螺旋模型需要具有相当丰富的风险评估经验和专门知识,在风险较大的项目开发中,如果未能够及时标识风险,势必造成重大损失;

(2)过多的迭代次数会增加开发成本,延迟提交时间。

螺旋模型的使用范围:

螺旋模型只适合于大规模的软件项目。

概念

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核心思想是按工序将问题化简,将功能的实现与设计分开,便于分工协作,即采用结构化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将逻辑实现与物理实现分开。

将软件生命周期、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等六个基本活动,并且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

螺旋模型:

“螺旋模型”的核心就在于您不需要在刚开始的时候就把所有事情都定义的清清楚楚。

您轻松上阵,定义最重要的功能,实现它,然后听取客户的意见,之后再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如此不断轮回重复,直到得到您满意的最终产品。

快速原型模型:

快速原型模型需要迅速建造一个可以运行的软件原型,以便理解和澄清问题,使开发人员与用户达成共识,最终在确定的客户需求基础上开发客户满意的软件产品

12、计算机语言的发展提高了软件开发效率,分析计算机语言在软件工程中的作用以及软件工程的本质

软件开发本质就是问题域的概念和计算逻辑到软件解(包括概念和计算逻辑)的映射。

概念的映射,比如人吃饭这件事,可以简化为手拿起食物,判断嘴的方向,放进去。

那么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把手映射为一个对象,食物映射为一个对象就是概念映射。

软件工程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消除语义断层。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使程序员都能看懂规范的需求分析文档等,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

13、比较两层C/S,三层c/s,B/S

C/S(Client/Server)结构,即大家熟知的客户机和服务器结构。

它是软件系统体系结构,通过它可以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将任务合理分配到Client端和Server端来实现,降低了系统的通讯开销。

目前大多数应用软件系统都是Client/Server形式的两层结构,由于现在的软件应用系统正在向分布式的Web应用发展,Web和Client/Server应用都可以进行同样的业务处理,应用不同的模块共享逻辑组件;因此,内部的和外部的用户都可以访问新的和现有的应用系统,通过现有应用系统中的逻辑可以扩展出新的应用系统。

这也就是目前应用系统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C/S体系结构虽然采用的是开放模式,但这只是系统开发一级的开放性,在特定的应用中无论是Client端还是Server端都还需要特定的软件支持。

由于没能提供用户真正期望的开放环境,C/S结构的软件需要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系统开发不同版本的软件,加之产品的更新换代十分快,已经很难适应百台电脑以上局域网用户同时使用。

而且代价高,效率低。

三层Client/Server结构(以下简称三层模式)在两层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一级。

这种模式在逻辑上将应用功能分为三层:

客户显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

客户显示层是为客户提供应用服务的图形界面,有助于用户理解和高效的定位应用服务。

业务逻辑层位于显示层和数据层之间,专门为实现企业的业务逻辑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层次,在这个层次封装了与系统关联的应用模型,并把用户表示层和数据库代码分开。

这个层次提供客户应用程序和数据服务之间的联系,主要功能是执行应用策略和封装应用模式,并将封装的模式呈现给客户应用程序。

数据层是三层模式中最底层,他用来定义、维护、访问和更新数据并管理和满足应用服务对数据的请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