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相信孩子读后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00280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docx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要相信孩子读后感.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docx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1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同课异构”、“同书异读”等活动。

最近学校给每位教师购买了苏霍姆林的《要相信孩子》一书,我认真阅读了其中的篇章,感受颇深。

  我个人认为,《要相信孩子》这本书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献给我们所有老师的一份珍贵的礼物。

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在《要相信孩子》这本书里,作者谈到了这么一个例子。

一位女教师在教育一年级的孩子们要保持清洁时,发现一位小男孩的耳朵很脏。

她就指着小男孩说:

“大家看,格里沙的耳朵多么脏!

他没有洗耳朵就来上学,这样是不行的。

”结果,第二天,小男孩虽然把耳朵洗得干干净净地来学校,但他从此却变得非常紧张和胆怯,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他总觉得大家都在看他的耳朵。

教师越责备他,他的情况就越糟糕。

这位女教师根本不知道她已经伤害到了一个孩子的人格、自尊和自豪感,她的直接刺伤了儿童的心灵。

后来男孩转到别的班里,表现却一天比一天好,过去被那位女教师认为没有数学才能的他,恰巧在数学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才能。

事实上,女老师完全可以采取另一种方式来教育孩子们保持清洁——叫大家看一看某个干净整洁的孩子,然后号召大家向好的榜样学习,有意识地看格里沙一眼,用目光向格里沙示意。

用通俗地话来解释苏的用意,就是要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地改正不良行为和习惯。

事实确实也会如此。

比如,做眼保健操时,我班有的学生做得很认真,可也有部分学生很随便。

这时,我会说,某某同学做得真认真,这么一说,话音刚落,那几个不认真的同学立刻就开始认真起来了。

所以,以表扬代替批评,以榜样为示范,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再如《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特长》这节中作者认为孩子们往往是先在那些能够充分发挥其才能,显示其力量的领域里做出成绩,然后从这些领域里渉取精神力量来克服自己某方面的弱点。

因此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最好的东西,就成了我们老师的首要任务。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却不应该总是盯住学生的缺点,总希望用尽一切办法去让他们改正,也许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不断的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取长补短。

在一次学校的有关教育问题的座谈上也有一名老师曾经提出过这样的问题,说是在自己的班上刚转进来一位学生,学习成绩中下游,但是细心观察这名学生,她非常勤劳,热心。

在打扫卫生时总是能把最累最脏的活往自己身上抗,在平时在活动和比赛中非常乐于帮助别人,而且她的体育成绩是班里的佼佼者。

我们这位细心的老师从不同的领域去发现学生的亮点,为自己更好的教育埋下了亮丽的一笔。

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经常因为学生出现的问题而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对学生的信心真是不应该。

勇于面对问题,寻找解决的问题的方法才是一个教师真正应该做的事。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言行严谨的必要性,因为可能自己一句恰当的语言,或者是一个眼神,一句鼓励,都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尤其是对待学生的错误行为是的言行措施。

因此我觉的书中提到的关于对待学生的错误行为处理的观点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作者认为对学生的错误行为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具有说服里的批评,这些做法,咋看起来都是为了把学生教育好,但是善良的动机,或者说仅仅靠善良的动机,未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因为,每队孩子进行一次评判,实际上就是让他又一次加深了他是坏孩子、恶劣的孩子的印象。

因此,我们从未成年人的角度越认为自己对某个学生的看法根据十足,恰如其分,就越会给儿童的心灵造成创伤,越会使本来缺乏经验的儿童今后的行为更冒失,轻率。

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不应该挫伤他们的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

是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且非常的脆弱,而儿童的自尊心更是尤为的脆弱,如果在教育中我们不注意教育的方式,一味的批评,往往会对孩子脆弱的心造成伤害。

  作为一名老师要学会用发展和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一把尺子就能量出一批好学生,相信学生一定能做的更好。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2

  近段时间阅读了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要相信孩子》这本书。

从中见识到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要,理论知识的精湛,以及文笔的优美。

这本书,给了我深刻的启迪,也让我感悟到很多东西。

  “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像果园的园丁精心地照看嫁接到野生植物上的果树,爱护它的每一枝、每一叶那样,爱护和保持孩子们身上的一切好品质。

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去揭穿儿童的不好的、错误的地为,不要急着把儿童的所有缺点公诸于众,而应当让儿童发挥内在的精神力量来克服自己的缺点。

让集体看到的首先是每个儿童的优点,这才是育人的艺术所在。

”这是苏在《引导儿童自觉地改正错误》这篇文章里的建议。

他认为,一开始就把孩子的缺点暴露于集体之中,这会让孩子失去了做一位好孩子的积极性,而且严重地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去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让他在不知不觉中让思想品格得到升华,如可以让经常迟到的孩子当纪律委员;让贪小便宜的孩子管理班集体的财物;让不爱劳动的孩子负责课室的保洁等等。

当他们的工作哪怕是有一点点小进步,教师也要及时真诚地表扬。

通过这些措施,一步一步地把他们的小毛病纠正过来,这比对他们的错误进行无休止的批评和说教来得更加奏效。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很认同这些观点和做法,特别是对于那些平时就是这么做的教师来说,应该会深深地从中体会到这其中的巨大作用。

道理每个人都明白,重要的是如何持之以恒,并用在每个孩子身上。

  在《要相信孩子》这本书里,作者谈到了这么一个例子。

一位女教师在教育一年级的孩子们要保持清洁时,发现一位小男孩的耳朵很脏。

她就指着小男孩说:

“大家看,格里沙的耳朵多么脏!

他没有洗耳朵就来上学,这样是不行的。

”结果,第二天,小男孩虽然把耳朵洗得干干净净地来学校,但他从此却变得非常紧张和胆怯,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他总觉得大家都在看他的耳朵。

教师越责备他,他的情况就越糟糕。

这位女教师根本不知道她已经伤害到了一个孩子的人格、自尊和自豪感,她的直接刺伤了儿童的心灵。

读到这些文字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种情景:

学生低头站立,默默地接受着老师的批评。

老师怒气冲天,越批评越有劲,全班同学都在看着,享受着这个孩子的无奈。

有的幸灾乐祸,有的无关紧要,有的隔岸观火,有的心里打着激灵……作为此时此刻的孩子,倒有点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任你老师唾沫飞溅,任你老师怒火中烧。

唉,此时此刻的教师,无不感到委屈:

我是在好心提醒你,你为什么就要犯错误,为什么就不爱清洁呢?

为什么……老师啊,自认为善良的动机,往往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的。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分析孩子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的心里所思所想,去引领他们认识怎样做就是好的,怎样做就是对的,去激起他们的自尊心。

后来男孩转到别的班里,表现却一天比一天好,过去被那位女教师认为没有数学才能的他,恰巧在数学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才能。

事实上,女老师完全可以采取另一种方式来教育孩子们保持清洁——叫大家看一看某个干净整洁的孩子,然后号召大家向好的榜样学习,有意识地看格里沙一眼,用目光向格里沙示意。

用通俗地话来解释苏的用意,就是要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地改正不良行为和习惯。

事实确实也会如此,比如,我在上课时,发现大部分孩子听得很认真,可也有部分学生很随意。

这时,我会说,某某同学坐得真直,像小松树一样直。

这么一说,话音刚落,那几个不认真的同学立刻就开始认真起来了。

所以,以表扬代替批评,以榜样为示范,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以上引用的事例和我的工作实践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当一名教师言行严谨的必要性,因为很可能自己一句不恰当的语言,或者甚至是一个眼神,都有可能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相反,如果孩子不仅知道而且体会到了教师对他个人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

每一个孩子,没有一个本质不好,也许他们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不管怎样,我们一定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人格,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我们要保护好孩子们幼小而纯洁的心灵,让他们长大后成为有自尊心的人。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3

  《要相信孩子》听书名也许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是一本枯燥的介绍教师应该如何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要相信孩子的书,其实不然。

书中主要是通过作者在教学生涯中所遇到的学生发生的事情,来分析应该如何更好的使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避免学生误入歧途。

而这一最有效的方法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与潜力,引导学生在其有兴趣的方面发展,多加鼓励,而在这过程中要相信孩子可以做好!

这样一来,在不断的教育孩子中,寻找到最好的教育方法,从而使更多的孩子受益!

虽然这本书所介绍的是在苏联那个特殊时期的教育方法,很多学生发生过的事情在现在社会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从中我还是学到了很多。

不仅仅是作为一名教师在校园中应该如何面对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我还从中领悟到了家庭等对于一个孩子的教育的重要性!

这本书虽然只是记录了校园中发生的事情,但是它与我们的家庭,社会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学生在入学后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所以学生在入学后学校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一名教师对待事情的态度可能会影响一群学生对事物的看法。

而学生每天生活在一起,则也会相互影响。

所以教师的表率作用十分重要。

而教师在以身作则的同时,还要时刻观察每个学生的变化,了解他们的性格,从而寻找最好的方法帮助孩子。

  书中也提到“为了关怀儿童,不仅要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而且还要学会用他们的思想和感情来生活,把他们的忧伤、焦虑和为之激动的事情统统装在自己的心里。

也就是像俗语所说的那样要‘设身处地’”。

像如果孩子犯了错不要急于去惩罚他,虽然他只是个孩童,但是他也是有是非之分的,也不愿意在同学面前被批评。

在教育工作中一条十分重要的真理:

“在了解儿童内心世界的时候,不应该伤害他们心灵深处最敏感的地方——人的自尊心”。

若是急于去惩罚学生,不仅会给学生本人留下阴影,对今后任何事情都不再积极,而是选择逃避和拒绝,这并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同时也许还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情绪波动,造成学生中的骚动。

所以不要轻易惩罚学生,多采取一些谅解的态度,让学生自己去反省,这样对于学生认识错误的深度也会有所不同。

当然,这也不是一味的纵容,适当的惩罚还是必要的,因此可以像书中所介绍的,延迟惩罚的时间,这样易于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所在,敢于承担错误,并改正错误,同时还会对身边的同学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仅是对事情的认识,还会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与老师之间的感情。

  当然在关心帮助学生时,还要在学生中建立集体意识。

集体的威力是十分巨大的,集体的关怀往往是给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

同样一个坚强、团结的集体,也是勇于承担责任的。

每一个人都不会推脱自己的责任,无论好与坏,大家都会共同面对。

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让学生形成强烈的集体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

良好的班级风尚会影响到每一个学生,即使是最不守纪律,最散漫的学生也会受到影响而积极的去转变。

而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巧妙的帮助他们去培养对班集体的感情,组织各种活动创造机会让孩子去自我解决,增进大家对班集体的感情。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向上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

“班集体逐步得到巩固,孩子们对自己力量的信心日益增长,永远向前奔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同时在班集体的生活中,学生自然也就懂得了关心他人。

  书中在介绍教师应该如何做时,均讲述了很多学生的故事,小捣蛋柯利亚在老师的帮助引导下开始关注班集体的活动,积极参与热情的帮助同学,不再做调皮的事情引起大家的注意等。

其实很多孩子在生活中喜欢去做一些调皮不好的事情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是非对错,而是因为在生活中他们容易被忽视,心里产生了一定的自卑,为了得到更多的关注才会做一些有违规范的事情。

在对待这样的孩子时,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去做一些积极向上的事情,并在这个过程中多给予他一些鼓励,相信他一定能完成,让他也对自己所做的事产生自信,即使对学生的能力来说不易完成,也不要直接打断,而应该从中巧妙的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学校是学生接受事情,对世界形成认识的开始的地方,教师应该多给予学生一些帮助,而这些帮助不一定是要在明面上的,多给予学生一些鼓励,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去发展,相信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才是学校和教师的价值所在!

  而对于家庭来说,这本书虽然只是讲述教师如何解决学生在学校里发生的各种事情,但也会提到学生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

文中提到过这样两个孩子,安德烈和弗拉季斯拉夫。

两个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都十分不好,不仅仅是对待事情的态度,有时还会做出一些违反道德的事情。

教师不断的进行教育,但是都无济于事。

而且他们的父母不但没有配合教师进行对孩子的教育,反而教唆他们去干一些坏事!

后来学校一致认为:

“如果说对于学生未能掌握应有的知识的现象尚可容忍的话,那么对于道德上没有教育好的男女青年是万万不能放出校门的。

  但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下,学生毕业就是毕业了,也许有些很负责任的教师会继续关注学生,但是不可能让学生一直留在学校。

因此家庭的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孩子在出生后上学前也会形成一些习惯和意识,这些全部都是家庭给予的,这些意识的形成学校有时是难以改变的,因此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即使不能做到让孩子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但也不能让孩子成长后危害这个社会。

在孩子进入校园后,家长也要与教师配合,使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

  家庭的影响对于孩子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家长绝对也要以身作则,即使不能教育好孩子,但也绝对不能教唆孩子做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

家庭的教育绝不能忽视。

孩子在家的时间是最多的,家长的做法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的一言一行一定也要有所注意。

  第三方面是讲社会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不仅是离开校园后才会步入社会。

在当时的苏联,学生的大多活动都是在农庄、工厂等地方,这些地方的风气也影响着孩子。

当然在那个时候,人们都是一心为社会做贡献的特殊时期,这些地方都是让孩子学会劳动,积极向上的地方。

对孩子们的影响也大多是好的。

但是现在的社会,孩子很少会进入工厂,农田这些地方,但是学生现在参加了各种课外辅导班、夏令营等课外活动,所接触的人也便会形形色色,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学生周围人的品行,但是作为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尽量的减少学生接触到不良事物的可能。

  倘若每个人从小都是受到这样的教育,那么社会的风气也会随之变得高尚起来。

历史不能改变,但是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使每个人看待事物的态度都是积极美好的,让今后的社会风气变得美好,这样对今后每一代孩子的发展也是会起到很好的作用的。

  最后回到教师本身与孩子本身,无论其他人做任何有利于孩子的事情,孩子自身的看法才是最终的结果。

虽然不能完全隔离于这个社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都是必然的,但是可以一段时间做一次自我总结。

了解自己这段时间的发展状态,以便于更正自己的做法,及早转变自己的不良想法,做到防微杜渐。

  当然,孩子在儿童时期没有很好的自制能力,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去管理自己。

在书中,教师和少先队辅导员经常会组织学生对一些学校发生的事情进行讨论,并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来增进学生的集体观念,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我们依旧可以这样,经常组织班会进行一段时间的总结,关注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进行交流。

这样,学生也会更加主动的进行自我总结,即使未来离开了校园,有了这样的习惯,对学生来说也是受益一生的。

  每个人在自己的读书生涯里,总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小错误,也会经常看到有同学犯错误的时候。

你还记得老师是怎么处理我们这些做错事的孩子吗?

相信很多人都会记得,老师对待犯错误的同学,基本上就是一种处理办法——在班上点名严厉的批评,希望班上同学引以为戒,同时幻想这位犯了错的同学能知错改过。

很可惜,老师们往往收到的是反效果。

这个犯了错误的孩子表现出来的不是悔疚的神色,而是无言的愤怒;班上的同学对这位“倒霉”的同学表示出来的是深深的同情,甚至会在心里面为这位伙伴找可以原谅的理由,而并不是认为他是反面的榜样。

且来看看苏霍姆林斯基这位教育大师是怎么做的。

“我们做教师的应该果园的园丁精心地照看嫁接到野生植物上的果树,爱护它的每一枝、每一叶那样,爱护和保持孩子们身上的一切好品质。

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去揭穿儿童的不好的、错误的地为,不要急着把儿童的所有缺点公诸于众,而应当让儿童发挥内在的精神力量来克服自己的缺点。

让集体看到的首先是每个儿童的优点,这才是育人的艺术所在。

”他认为,一开始就把孩子的缺点暴露于集体之中,这会让孩子失去了做一位好孩子的积极性,而且严重地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去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让他在不知不觉中让思想品格得到升华,如可以让经常迟到的孩子当纪律委员;让贪小便宜的孩子管理班集体的财物;让不爱劳动的孩子负责课室的保洁;等等。

当他们的工作哪怕是有一点点小进步,教师也要及时真诚地表扬。

通过这些措施,一步一步地把他们的小毛病纠正过来。

这比对他们的错误进行无休止的批评和说教来得更加奏效。

在《要相信孩子》这本书里,作者谈到了了这么一个例子。

一位女教师在教育一年级的孩子们要保持清洁时,发现一位小男孩的耳朵很脏。

她就指着小男孩说:

“大家看,格里沙的耳朵多么脏!

他没有洗耳朵就来上学,这样是不行的。

”结果,第二天,小男孩虽然把耳朵洗得干干净净地来学校,但他从此却变得非常紧张和胆怯,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他总觉得大家都在看他的耳朵。

教师越责备他,他的情况就越糟糕。

这位女教师根本不知道她已经伤害到了一个孩子的人格、自尊和自豪感,她的直接刺伤了儿童的心灵。

后来男孩转到别的班里,表现却一天比一天好,过去被那位女教师认为没有数学才能的他,恰巧在数学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才能。

事实上,女老师完全可以采取另一种方式来教育孩子们保持清洁——叫大家看一看某个干净整洁的孩子,然后号召大家向好的榜样学习,有意识地看格里沙一眼,用目光向格里沙示意。

这个事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当一名教师言行严谨的必要性,因为很可能自己一句不恰当的语言,或者甚至是一个眼神,都有可能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相反,如果孩子不仅知道而且体会到了教师对他个人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

这其中,我有着深刻的体会。

一直以来,我都是班上默默无闻的学生,成绩不好也不坏,是属于最容易被老师忽略的学生。

有一次我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被班主任无意中看到,他拿着报纸来问是不是我投的稿,得到我肯定的回答后,他在班上特意表扬了我。

不久又推荐我当学校的小记者,负责把学校里发生的大事小事以通讯稿的形式写在学校的板报上。

为了不让老师失望,我在课余时间看了很多的课外书,坚持不懈地练笔。

从那之后,每次写,我的文章几乎都成了老师在堂上朗读的范文。

同时我还努力地学习其他科目,包括自己最差的数学,我也拼命去啃,最后,我在期末的时候,拿了全校的第一名,让很多同学和老师都很惊讶。

我想说的是,老师那份欣赏与鼓励的力量,就是我努力前进的最大的动力。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教育都提倡正面教育的初衷吧!

苏霍姆林斯基还特别注重在集体中教育孩子,用集体的力量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行。

但这首先要培养孩子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其中一员,自己表现的好坏直接与集体对上号。

“如果一个集体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并以此为骄傲,那么这个集体里的孩子也会自觉地努力争取在各方面都表现良好。

”这就是集体的威力。

通常我们会看到,那些获得荣誉的集体里的孩子,会为了维护他们集体的荣誉而自觉地克服一些自身的缺点,或者为自己无意识的行为损害了集体的声誉而感到十分的难过,并想尽一切的办法去弥补。

因此这也让我明白了,要想教育好一个孩子,单凭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要巧妙地运用集体这个大家庭来对他施加压力,加以感化,从而将孩子身上的优点渐渐巩固下来,将不足的地方一点点剔除。

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教师对于教育对象的关怀、爱护确实会在他们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但集体的关怀往往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这也难怪每一位负责任班主任都费尽心思致力于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了。

  虽然苏霍姆林斯基写这本书主要是为给教育者和少先队辅导员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经验,但是从中的确可以领悟到各个方面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虽然我们只是一名教师,是在校园中教书育人的。

但是,其实我们的一些做法会影响到任何地方。

未来是掌握在儿童手里的,而我们作为教师,掌握着教导这些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职责。

因此,我们要多多关注孩子,引导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多给予孩子一些鼓励,更多的去相信孩子,让他们拥有自信心,对生活充满热情,这样他们才会乐观的去看待这个世界上,才会热爱生活,热爱身边的人和物,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而这也是我们的教育目的所在,也是教育的艺术的体现!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4

  相信每位老师都曾单独批过学生吧,差不多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景:

学生低头站立,默默地接受着老师的批评。

老师怒气冲天,越批评越有劲,全班同学都在看着,享受着这个孩子的无奈。

有的幸灾乐祸,有的无关紧要,有的隔岸观火,有的心里打着激灵……作为此时此刻的孩子,倒有点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任你老师唾沫飞溅,任你老师怒火中烧。

唉,此时此刻的教师,无不感到委屈:

我是在用心教你,你为什么就要犯错误,为什么就偏要完不成作业?

为什么……老师啊,自认为善良的动机,往往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的。

我也经常苦恼呀,为什么?

为什么呢?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那里告诉了我们答案。

  记得在《要相信孩子》这书上有这样一段话:

“对学生的错误行为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具有说服力的批评,这些做法,乍看起来都是为了把学生教育好,但是善良的动机,或者说仅仅靠善良的动机,未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因为,每对孩子进行一次批评,实际上就是让他又一次加深了他是坏孩子、恶劣的孩子、十分讨人嫌的孩子的印象。

因此,我们从成年人的角度越认为自己对某个学生的看法根据十足,恰如其分,就越会给儿童的心灵造成创伤,越会使儿童感到走投无路,无所适从,越会使本来缺乏经验的儿童今后的行动更冒失,更轻率。

”这段话给我的启发很大。

确实,我们不能用我们的思维去想孩子,把我们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他们,一旦他们不接受或是做的不好,我们就生气,骂他们,有时火气一上来说的话其实是非常伤他们自尊的。

所以说孩子是不能接受你的自认为是善良的动机的做法,因为他们本身并没有这种积极的倾向。

任你怎样发火,他们都无动于衷,反而更反感,更要和你对着干呢。

知道了这些,我们就应该去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其实有哪个孩子不想老师喜欢呢?

不想做好一切呢?

可明明他们又管不住自己。

所以我们老师就应该去引领他们认识怎样做就是好的,怎样做就是对的,去激起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给他们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自己认识到,这才真的有用。

不得不承认每个学生都有他的优点,也有他的缺点,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始终坚信自己的学生“行”。

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加以肯定、加以强化,让他树立起自信。

有了自信,学生在改正缺点时,就有了主动性,就有了动力。

我们要采取赏识教育,因为在赏识教育的环境中,学生自己相信自己能行,而且成为一种定势,就会成为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阻力的强大动力。

  “教师,甚至学校之所以对个别学生无能为力,其原因并不在于学生是不可救药的,而在于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的方针是错误的。

”书上的这句话很有道理。

在平时的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成绩差、纪律差的同学,我们称之为“后进生”。

我们对待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相信许多老师都是在批评多次后无奈的对他“置之不理”,甚至对他们产生厌恶感了吧。

因为我们认为的好学生不是这样的,他们不符合我们的要求,我们就把他们称为“后进生”,加之现在中国的教育还是注重升学率的,他们拖了我们教学上的后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