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参考答案111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00052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学参考答案11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统计学参考答案11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统计学参考答案11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统计学参考答案11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统计学参考答案11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计学参考答案1111.docx

《统计学参考答案11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学参考答案111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计学参考答案1111.docx

统计学参考答案1111

第一章总论

三、填空题

1、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2、数量特征;数量关系

3、经济学;唯物辩证法(或马克思主义哲学)

4、信息;咨询;监督

5、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6、有限总体;无限总体

7、可变的数量标志;变量的具体数值表现

8、连续变量;离散变量

9、各种互相联系的统计指标;基本统计指标体系;专题统计指标体系

10、总体;总体单位

四、简答题

1.简述统计的含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1、统计有三种涵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的三种涵义之间的关系:

统计工作(统计活动)是基础,统计工作的结果形成统计资料。

有了统计资料,才能进一步地做好下一阶段的统计工作。

统计工作为统计学研究的打下了资料基础。

统计学为统计工作开创了方向,并指导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统计工作是实践,统计学是理论方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2.如何理解统计指标体系比统计指标应用更为广泛和重要

2、因为任何社会经济总体都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种联系是产生统计指标体系的客观基础,同时也产生了使用统计指标体系的要求。

同时,从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认识来讲,一个统计指标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有用相互联系的一套指标才能全面地认识社会经济总体及其运动过程,因此统计指标体系比统计指标的应用更为广泛和重要。

3.如何理解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

3、统计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总体单位是指构成总体的个体单位。

总体和总体单位是互为存在,条件地连续在一起的。

没有总体单位,总体就不存在;总体单位也不可能离开总体而单独存在,如离开总体,则无法确定总体单位。

4.简述统计指标和指标的关系

4、标志和指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第一,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而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

第二,标志有只能用文字说明的品质标志和可以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而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

联系:

第一,有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由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

第二,由于总体和总体单位是可变的,则说明总体的指标和反映总体单位的标志之间也存在着变化关系。

5.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包括哪些内容

5、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主要包括:

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统计设计是定性工作,为以后的定量工作做准备;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都是定量工作过程,是向社会实际搜集大量统计资料以及对调查来的原始统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工作过程;统计分析是运用统计资料达到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目的,是定性认识。

统计工作过程是一个由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的认识过程。

6.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有什么区别

6、统计标志通常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

品质标志表明总体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来说明。

数量标志表明总体单位数量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可以用数值表示,即标志值。

它们从不同方面体现总体单位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的结果。

7.品质标志和质量指标有何不同品质标志可否汇总为质量指标

7、品质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不是数量的,只能用文字表现。

质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相对水平或工作质量,它反映的是统计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可用数值表现为相对数和平均数。

品质标志本身不能直接汇总为统计指标,只有对其标志表现所对应的单位进行总计时才形成统计指标,这时形成的统计指标也并非是质量指标,而是数量指标。

8.何为变异为什么说有变异才有统计

8、统计中标志和指标的具体表现各不相同,这就是变异。

统计是研究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如果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和指标没有变异,即具体表现都一样,那只需调查一个单位说可以了解全体,这就不成其为统计了。

所以有变异才有统计,变异是统计的必要前提。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

三、填空题

1、统计报表;专门

2、全面;非全面;

3、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

4、直接观察法

5、人;户

6、非全面;总体数量

7、登记;代表性

8、选择分组标志

9、品质标志;数量标志

10、平行分组体系;复合分组体系

11、总体按某标志分的组;各组占有的单位数

12、重叠

13、组限;组中值

14、540;520

15、简单表;简单分组表;复合分组表

四、简答题

1.什么是统计调查基本任务是什么/

1、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要求和任务,运用各种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有关现象的各个单位的资料,对客观事实进行登记,取得真实可靠的原始资料。

其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各项具体调查,从总体中取得各预先确定的指标所需的有关标志。

2.为什么要搞好统计调查应事先制定调查方案

2、统计调查是一项繁重复杂、高度统一和严格的科学工作,为了使调查工作顺利进行,保证所搜集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在调查工作开始前都需要制定一个周密的调查方案,以统一认识,统一内容,统一方法和统一工作步骤。

3.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调查方案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3、一个完整的调查方案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3)确定调查内容,拟定调查表;(4)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5)确定调查的组织和实施计划。

4.什么是普查普查和统计报表能否相互替代

4、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

,一般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的全面调查。

二者虽都是全面调查,但是有区别的。

普查属于不连续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反映国情国力方面的基本统计资料。

统计报表需经常填报,报表内容较固定,调查项目较少;而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调查,在调查时可以包括更多的单位,分组更细,调查项目上更多。

所以,二者不能相互替代。

5.简述简单和复合分组的的概念及各自的特点

5、简单分组是指总体只按照一个标志进行的分组;复合分组是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层叠起来进行的分组。

简单分组只能观察一个因素对差异的影响;复合分组则可以在多层次上观察多因素的影响。

简单分组形成平行分组体系;复合分组形成复合分组体系。

6、统计工作中为什么要强调多种调查方法结合运用

6.任何一种调查方法都有它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从而具有各自的应用条件;同时,整个社会经济是由多方面,多部门组成的,条件情况十分复杂,要搜集到各种统计资料,只依靠某一种统计调查方法是难以完成的。

因此,在统计工作中,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结合运用不同调查方式方法。

7.简述统计分组的概念及其作用

7、统计分组是根据研究目的及其对象特点,将统计总体按照某种标志区分为若干组成部分的方法。

其作用有:

(1)区分现象的类型;

(2)揭示现象的内部结构;(3)显示现象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8、什么是分组标志进行统计分组应如何选择分组标志/

9、分组标志是作为分组的标准或依据的特征。

正确的分组标志是实现统计研究目的的前提。

选择分组标志时应注意:

(1)在不同的研究目的下选择不同的分组标志;

(2)选择一定历史条件下最能反映现象本质差别及内在联系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

(3)分组标志的选择要随着历史、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9.统计调查误差有哪几种如何防止或尽量减少调查误差

9、统计调查误差有两种,一种是登记误差,一种是代表性误差。

防止和减少登记误差,应正确制定周密的统计调查方案,并抓好调查方案的实施工作,利用先进的调查设备和手段。

防止代表性误差,关键在于调查单位的选取。

在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中应加强选取单位前的研究,在抽样调查中则要严格遵守随机抽样原则,以便选出的调查单位对总体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10.对于连续型变量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组限应如何设置为什么

10、对于连续型变量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组限应重叠设置。

因为连续型变量的数值是连续不断的,相邻两值之间可以取无限个数值,在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时,如果组限不重叠设置,就会使一部分变量值无组可归。

11.简述单项式分组与组距式分组的不同应用条件。

11、当按离散型变量分组时,如果其变量值的变化范围较小,并且不同变量值的个数较少时可采用单项式分组;当按离散型变量分组时,如果其变量值的变化范围较大,并且不同变量值的个数较多时,或按连续型变量分组时,可采用组距式分组。

12.简述三种非全面调查的主要区别。

12、第一,调查单位选取方法不同,重点调查是选择重点单位进行调查,典型调查是有意识地选择典型单位进行调查,抽样调查是根据随机原则选取调查单位进行调查;第二,调查目的不同,重点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或基本趋势,典型调查是为了反映事物的本质或规律,抽样调查是为了用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推断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第三,对总体的推断情况不同,重点调查不能推断总体,典型调查可以推断总体,但不知道推断的准确程度,抽样调查可以推断总体,也可计算把握程度。

第三章综合指标分析

三、填空题

1、主词;宾词

2、有限总体

3、总体单位总量;总体标志总量

4、有名数;无名数

5、可比性

6、水平法;累计法

7、未完成计划;超额完成计划

8、106:

100

9、标志值;权数

10、组中值;均匀

11、次数;极端值

12、集中;离中(离散)

13、平均指标代表性

14、标准差;相应的平均数

15、p;

四、简答题

1.简述总量指标的作用。

1、总量指标是用绝对数表示的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规模和水平的统计指标。

它是对社会经济现象认识的起点,是实行经济管理的依据之一;是计算其他形式的统计指标的基础。

2.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有何区别

2、总体单位总量是指总体中单位数的总和,总体标志总量是总体各单位某项标志值之和,二者是从同一总体的两个方面来看的,它们的含义和作用都不相同。

但二者的地位随着研究目的不同和总体的变动而发生变化,区分它们的关键在于指标本身所反映的内容,属于总体单位的个数为总体单位总量,属于总体中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总和为总体标志总量。

3.简述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特点。

3、

(1)时期指标数值可以连续计数,即通过连续登记获得数据,每个数据都说明了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生的总量;而时点指标只能间断计数,即每隔一定时间登记一次,每个数据都表示现象在某一时点上达到的水平。

(2)性质相同的时期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相加后说明较长时期内现象发展的总量;时点指标一般相加后没有意义。

(3)同类时期指标数值大小与时期长短成正比;时点指标数值大小与时点间隔长短没有直接关系

4.结构相对指标与比例相对指标有何关系

4、

(1)结构相对指标是反映总体内部结构状况的综合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反映一种结构性比例。

(2)两者侧重点不同:

前者是总体中部分数值与全部数值对比,是一种包含关系,后者则是总体中部分与部分之比,是一种并列关系。

(3)在实际工作中两者常结合运用,以反映事物内部的各种比例关系。

5.平均指标有何作用

5、平均指标是将总体中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不同数量差异抽象化,用以反映该数量标志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其作用有:

(1)可以对比同类现象在不同单位、地区的一般水平;

(2)可以对比某一现象在不同时间的变化;(3)可以分析现象间的依存关系(4);可以作为论断事物的一种标准;(5)利用它可进行数量上的推断。

6.平均指标(算术平均数)与强度相对指标有何区别

6、算术平均数与强度相对指标都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都含有平均意义,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1)性质不同,算术平均数计算公式中的分子、分母属于同一总体,总体标志总量是依附于总体单位总量,各标志值与各单位之间是一一对应的,而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属于不同总体的总量指标之比,不存在标志值与各单位的对应问题;

(2)说明问题的角度不同,算术平均数反映的是同质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一般水平,而强度相对指标反映的是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

7.标志变异指标与平均指标在反映总体特征方面有何区别

7、平均指标是对标志值差异抽象化,反映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共性及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标志变异指标则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性及总体分布的离中趋势。

8.标志变异指标的作用是什么

8、标志变异指标可以说明总体中变量值的离散程度,是衡量平均指标代表性的尺度,还可表明经济活动的均衡性或稳定性。

9.总体标志值差异程度与平均指标代表性有什么关系

9、总体标志值的差异程度与总体平均指标的代表性成反比关系,即:

标志值差异程度越大,则平均指标代表性越小;标志值差异程度越小,则平均指标代表性越大。

10.为什么要计算标志变异系数

10、标志变异系数是绝对数或平均数形式的标志变异指标与相应的平均数之比,来反映总体的离散程度。

反映离散趋势的绝对数或平均数指标,虽然可以反映总体的离散程度,但它们是以不同的计量单位表示的,同时,其数值大小除了受数列中总体单位标志值间变动大小的影响外,还受数列平均水平高低的影响。

因此性质不同,计量单位不同的总体或性质相同,计量单位也相同,但平均水平不同的总体,它们的离散趋势的绝对数或平均数指标,是不适应直接对比的,为消除上述因素影响,就要计算标志变异系数。

第四章时间数列分析

三、填空题

1、现象所属的时间;现象在各个时间上的指标数值

2、逐期;累计

3、环比;定基

4、%

5、增长量/基期水平;发展速度-1

6、几何平均法;方程式法

7、序时平均数;动态

8、环比发展;序时

9、连乘积

10、水平法(几何平均);

11、最初水平;最末水平;中间水平

12、季节指数(比率);按月(或季)平均法;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

13、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波动

14、实际观测值与趋势值离差平方和为最小;实际观测值与趋势值离差之和等于0

15、直线;指数曲线

四、简答题

1.什么是时间数列它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1、时间序列是将某种现象在各个时间上的一系列统计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

时间序列由两个要素构成:

一是现象所属的时间;二是现象在相应时间上的指标数值。

2.编制时间数列有何意义

2、时间序列又称为动态数列,它是将某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一种数列。

编制时间序列的意义:

(1)描述现象发展状况和结果;

(2)研究现象的发展速度和趋势;(3)探索某些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4)利用它可以进行预测;(5)进行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

3.编制时间数列应遵循哪些原则

3、编制时间序列最基本的原则是保证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的可比性。

具体指以下几方面:

(1)时期长短应该相等;

(2)总体范围应该一致;(3)指标经济内容应该相同;(4)指标的计算方法、计量单位、计算价格等应该一致或可比。

4.简述时期指标列和时点指标列的概念及其特点。

4、时期数列是指由反映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总量的时期指标构成的时间序列。

时点数列是指由反映现象在某一瞬间总量的时点指标构成的时间序列。

其特点如下:

(1)时期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时点数列中各指标数值是不能相加的;

(2)时期数列中指标数值大小与其时期长短有直接联系,而时点数列中各指标数值大小与其间隔长短没有直接联系;(3)时期数列中各指标数值通常是经过连续不断的登记取得的,时点数列中各指标数值通常是间隔一定时期登记一次取得的。

5、答案见前面例题分析(简答题)。

6.序时平均指标与一般平均指标有何异同

6、序时平均数也叫平均发展水平。

它是将时间序列中各期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一种动态平均数。

由绝对数时间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可分别采用下述公式:

(1)由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2)由间隔相等的连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3)由间隔不等的连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4)由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5)由间隔不等的间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7.什么叫增长量它有几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7、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

增长量有两种:

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

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换算关系,即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的各期逐期增长量之和。

8.什么是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二者有何关系

8、环比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其前一期水平对比的结果,反映现象在前后两期的发展变化,表示现象的短期变动。

定基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基期水平对比的结果,反映现象在较长时期内发展的总速度。

二者的关系为:

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即:

什么叫增长速度增长速度与发展速度之间有何关系

9、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比。

发展速度有两种:

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

二者关系是:

(1)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的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2)相邻两定基发展速度之商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

10、增长速度是报告期增长量与基期水平之比。

它有定基增长速度和环比增长速度两种。

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或100%),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或100%),环比增长速度=环比发展速度-1(或100%)。

11、

(1)二者的理论依据不同;

(2)二者计算方法和所需要的资料不同;(3)二者的侧重点和适用场合不同;(4)二者的局限性不同。

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水平法和累计法有何不同

12、相对数时间序列中的相对指标,都是静态相对数,是同一时期两个指标对比的结果,因此可以分子、分母分别求序时平均,然后再对比。

环比发展速度是动态相对数,分子、分母分别求平均没有意义,又因为总速度等于各环比发展速度之积,而不是其之和,所以平均发展速度要用几何平均法来计算,有时也可以用高次方程法来计算,因此,平均发展速度不能用相对数时间序列中的序时平均法计算求得。

.什么是季节变动为什么要测定季节变动

13、季节变动是某些现象受自然条件或社会条件影响,在一段时间内形成的一种周期性变动。

测定季节变动的目的,在于认识和掌握它,从而克服它的不良影响,更好地组织经济活动。

14、.为什么要测定长期趋势

14、长期趋势是指客观现象在某一相当长的时间里持续发展变化的趋势。

研究它的重要目的有三:

(1)认识并掌握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为统计预测提供必要的条件;(3)消除长期趋势的影响,更好地研究季节变动。

15、如果时间序列逐期增长量相对稳定(或大体相等)时需采用直线(线性函数)做为趋势线,来描述趋势变化,预测前景。

直线方程为:

yc=a+bt最小平方法求解方程参数a,b的联立方程为:

16、首先,可以根据时间序列绘制散点图或动态折线图确定拟合直线或曲线,这是最简单的方法。

其次,可以计算时间序列的逐期增长量、二级增长量和环比增长速度(或环比发展速度),然后根据不同情况拟合不同数学模型。

如果时间数列各逐期增长量大体相等,宜拟合直线;如果二级增长量大体相等,宜拟合抛物线;如果环比增长速度大体相同,则宜拟合指数曲线。

第五章统计指数分析

三、填空题

1、个体;总;数量指标;质量指标

2、基期质量;报告期数量

3、报告期;固定在特定时期水平上;几何平均数

4、同度量;同度量;权数

5、综合;平均;加权算术平均;加权调和平均

6、基期总值(p0q0);报告期总值(p1q1)

7、%

8、%

9、定基指数;定基指数

10、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

11、指数体系

12、%

13、%

14、各因素变动的先后顺序;从数量到质量;相邻因素相乘后具有经济意义

 

1.什么是统计指数它有什么作用

1、统计指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指数是能用于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的相对数的总称,狭义上的指数仅指能用来反映所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复杂总体数量变动状况的相对数。

统计指数的作用有:

(1)综合反映复杂现象总体总变动的程度和方向;

(2)建立指数体系并对现象的总变动进行因素分析,分析各个因素对总变动的影响程度和绝对效果;(3)编制指数数列,研究事物在长时间内的变动趋势。

2.编制综合指数的特点是什么

2、编制综合指数的基本方法是先综合后对比,从现象的联系分析中来确定同度量因素,确定同度量因素后将它固定下来,以测定指数化因素的变动。

3.什么是同度量因素它有什么作用

3、同度量因素是能使不能直接相加的指标过渡为可以相加的媒介因素,同度量因素有两方面作用,一是同度量作用或媒介作用,二是权数作用(权衡轻重作用)。

4.统计指数的构成因素有哪些

4.在统计指数中有两个因素:

指数化因素和同度量因素。

指数化因素即所研究其变动的因素,同度量因素即将不能直接加总的指标过渡为可以直接可总的媒介因素,这两个因素相辅相承,共存于指数分析中。

5.在编制综合指数中如何选择同度量因素

5、编制综合指数时,选择同度量因素要考虑到:

(1)现象间的联系;

(2)指数体系的完整;(3)现实的经济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在我国实际统计工作中,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一般选择相应的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并固定在基期水平上;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一般选择相应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并固定在报告期水平上。

6.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比较在应用上有哪些不同特点

6、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都是计算总指数的方法,二者比较有以下特点:

(1)综合指数需要全面资料,而实际工作往往难以满足;而平均指数可以根据非全面资料来编制,已知个体指数及基期或报告期价值资料即可计算;

(2)综合指数一般采用实际资料作同度量因素,而平均数指数则除了可用实际资料作权数外,还可在实际资料的基础上确定比重作为固定权数来编制总指数。

7.什么是指数体系它有什么作用

7、指数体系指经济上有联系,数量上存在一定对等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指数形成的整体。

指数体系作用:

(1)进行因素分析,即从数量方面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变动中各个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和绝对效果;

(2)根据指数体系中各指数间存在的数量对等关系进行指数的换算;(3)可作为确定同度量因素时期的基本依据之一,采用的同度量因素要能保证指数体系中的数量对等关系存在。

8.什么是连锁替代法

8、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一般都采用连锁替代法,即在被分析指标所包含的因素结合式中,将各因素的基期数字顺次以报告期数字替代,每次替代的结果与替代前的数字对比,就是该因素的相对影响程度;二者之差就是被替代因素的变动对被分析指标影响的绝对额。

9.什么是因素分析如何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

9、因素分析是将复杂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利用现象与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就各因素对总体水平的绝对影响与相对影响程度进行的分析。

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首先根据现象间经济联系建立指数体系,在此基础上计算被分析指标的总变动程度和绝对额,再计算各因素指数及绝对差额,然后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各因素对总变动产生的影响。

10.运用连锁替代法进行因素分析时应具备什么前提条件

10、运用连锁替代法进行因素分析,应设计好被分析指标所含因素的结合式,应重点确定各因素的相乘关系,同时也应注意确定各因素在结合式中的排序问题,各因素在结合式中排序的依据是:

(1)各因素从数量指标到质量指标,从基础因素到派生因素的层次顺序;

(2)注意相邻因素相乘后要具有实际经济意义。

 

第六章抽样推断

三、填空题

1、随机原则;样本特征值;总体特征值

2、全及总体标志值的差异程度;样本容量的大小;样本的抽取方法;调查的组织形式

3、

 ;

 ;

4、原来的4倍;原来的四分之一

5、抽样框

6、变量总体;属性总体;有限总体;无限总体

7、30

8、样本容量;抽样方法

9、重复抽样;不重复抽样

10、无偏性;一致性;有效性

11、标准差;平均差异程度

12、登记性误差;代表性误差

13、点估计;区间估计

14、简单随机抽样;类型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

15、简单随机抽样

16、估计值;估计值的误差范围;相应的概率保证程度

1.什么是抽样法它有哪些基本特点

1、抽样推断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计算样本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