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八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95191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鹤壁八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鹤壁八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鹤壁八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鹤壁八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鹤壁八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鹤壁八矿.docx

《鹤壁八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鹤壁八矿.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鹤壁八矿.docx

鹤壁八矿

鹤煤八矿

鹤煤八矿主要开采水平为二水平〔标高为-400m〕,井下布置有2403北、2305北两个工作面正在回采;三水平有3002一个工作面已投产。

共有三个岩巷队,6个圆班掘进组;二个煤巷队,四个圆班掘进组进行掘进。

设计能力为60万吨/年。

2004年实际生产原煤为83.96万吨。

三水平开拓采用暗斜井进行,在煤层底板岩石中布置皮带暗斜井、轨道暗斜井及专用回风巷。

三水平标高为-650m,在-650m标高将三水平大巷布置在煤层底板岩石中。

皮带暗斜井落底到-670m、轨道暗斜井落底到-650m,在-650m标高布置井底车场、煤仓、三水平泵房变电所、水仓;在中央回风上山附近布置爆破材料库、电机车库等硐室。

二、储量

矿井储量

到2002年年底-400米以上可采储量为902.1万t。

-400~-800矿井工业储量:

4073.1万t,可采储量:

2902万t。

矿井现有可采储量902.1+2902=3804.1万t.

储量汇总表

范围

各级储量〔万吨〕

可采储量〔万吨〕

储量比例〔%〕

A

B

C

A+B

A+B+C

暂不能利用

A/〔A+B+C〕

(A+B)/〔A+B+C〕

-400~-600m

2902

69

-600~-800m

0

0

合计

2902

34

注:

表中可采储量为矿井地质报告的统计数。

一、设计生产能力:

60万t/a

二、效劳年限

⑴矿井效劳年限:

T=Zk/A·K=45年

⑵三水平效劳年限T=34年

式中:

T——计算效劳年限,年;Zk——可采储量,万吨;

A——年产量,万吨;K——储量备用系数。

⑶工作制度:

按矿井设计标准规定,年工作制度300天,每天三班作业,每天净提升时间14小时。

一、地理、交通位置

八矿位于鹤壁市山城区鹿楼乡,北起小庄村,南到柴厂村,其地理坐标为:

北纬35°50′16″~35°53′00″,东径114°11′09″~114°12′42″。

井田边界:

西北以F45断层与鹿楼乡小庄桥煤矿为界,北以张庄向斜轴与六矿为邻;南以F53-1和F49分别与柴厂矿和十矿为界;西至二1煤层露头线;深部边界为-800等高线。

kmkmkm2。

交通条件便利,本矿铁路向北可直达汤鹤线,汤鹤线在汤阴与京广线接轨,铁路运输方便。

公路交通四通八达,新市区至九矿的大白线二级公路从本井田内通过,本矿至新市区16km。

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均从新市区经过,交通十分便利。

此外尚有汤〔阴〕鹤〔壁〕公路、安〔阳〕鹤〔壁〕公路、鹤〔壁〕林〔州〕公路等。

二、地形地貌

八矿位于鹤壁市山城区南部,地势总体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地面高程+125m~+198m。

地表被第四及第三系地层所覆盖,井田南部及东局部布着起伏较小的低缓丘陵。

丘顶多为第三系粘土或砾岩组成,在丘岗之间发育了冲沟坳地和平坦谷地。

此外,在井田北部铁路两侧分布有连片的芦苇沼泽地。

三、气象、地震

本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型气候。

据鹤壁市气象站观测资料:

℃℃℃℃℃〔1967年1月15日〕。

2、湿度:

据1958年~1981年观测资料,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0%。

3、降雨量:

据1959年~1999年共41年观测资料,年最大降雨量1394.1毫米(1963年),年最小降雨量266.6毫米〔1965年〕。

年平均降雨量649.55毫米,雨期多集中在七、八月份。

4、蒸发量:

本区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据1959年~1999年,36年〔缺五年数据〕的统计资料,年平均蒸发量2091.79毫米,年蒸发量最大值为2698毫米〔1965年〕,最小值为1637.4毫米〔1990年〕。

5、风向和风速:

本区每年8月至来年2月北风频率最高,最大风速为23米/秒;每年3月南风频率最高,最大风速14米/秒。

鹤壁矿区地震情况前人曾屡次调查搜集资料。

近600年来涉及本区烈度达V—Ⅷ度者不下19次之多。

据?

岩土工程勘察标准?

鹤壁市区的地震烈度为Ⅷ度,建筑物按Ⅷ度设防。

四、水系

本井田为海河流域卫河水系的一局部,卫河水系的支流汤河,在井田以北,自北而南进入本井田东北隅。

寺湾河在井田北部边缘,自西向东注入汤河。

本井田内的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在雨季水源主要是大气降水,旱季水源主要为矿井排水及城市生产、生活废水,污染严重。

五、矿井开发史及开采情况

本矿于1958年建井,设计生产能力10万t/a,1960年5月投产,称鹿楼小井,后与张庄矿合并名为张庄矿,1969年7月6日张庄矿分为八矿〔鹿楼矿〕和七矿〔张庄矿〕;1970年元月八矿开始扩建,扩建规模为60万吨/年,于1974年扩建投产,1975年又与七矿合并为称为八矿,1985年4月又将七矿移交局煤炭公司。

本矿采用立井、斜井混合开拓,矿井的一水平标高为-195m,二水平标高为-400m,三水平标高为-650m。

采用倾斜分层走向长壁采煤方法,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

主采煤层为二叠系山西组二1煤层。

井田深部边界为-800m,现在一水平已采完,二水平即将采完,已经向-400m以下进行开拓延深。

六、现有水源、电源条件

1、水源

工业用水主要是井下和工业广场生产用水,井下生产用水水源有三处:

即大皮带斜井腰泵房,供水量为55m3/h;南窑风井底,供水量为20m3/h;广场立井,供水量为20m3/h。

能够满足生产用水的需要。

生活用水主要是工业广场生活用水和工人村生活用水,工业广场用水,取自皮带斜井清水泵房,供水量为80m3/h,能满足生活用水需要,剩余局部供应东工人村居民生活用水。

西工人村有眼奥灰井,供水量为50m3/h,能满足需要。

东工人村也有一眼奥灰井,供水量仅20m3/h,供水缺乏,缺乏局部由是市自来水厂供应。

2、电源

工业广场及桐家庄风井广场分别设6kv地面变电所,工业广场地面变电所双回路电源均引自矿区自备电厂,桐家庄风井广场地面变电所双回路电源均引自工业广场地面变电所。

第二节地质特征

一、地层

八矿井田为全掩盖区,地表为第四系及第三系。

一、地质构造

㈠区域构造

鹤壁煤田位于新华夏系太行山隆起带之南段东侧。

东为华北沉降带,西依太行山区。

煤田呈近南北方向展布。

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伴有发育程度不同的褶皱,并有岩浆岩侵入和喷出岩。

总的构造形态为一走向NNE、倾向SE、倾角5°~40°的单斜构造.区域构造线展布方向以NE、NNE向为主,近SN向断层次之。

煤田南部发育EW向构造。

构造线多呈雁行式,地垒地堑构造相间出现。

㈡井田构造

八矿位于鹤壁矿区的南部,总体构造形态为地层走向近SN,倾向WE

的单斜构造,倾角一般20°~36°。

沿走向发育了轴向NE~NEE宽缓的向、背斜褶曲构造,NE及NEE向断层发育。

1、褶曲

经勘探和采掘实际控制的褶曲有三个向斜和三个背斜。

⑴张庄向斜:

位于677—22、77—1、76—13、687—1钻孔一线,向斜轴为八矿与六矿的井田分界线。

延伸长度2800米。

轴在-350米以浅为SEE,在-350米以深为NEE,向E倾伏。

向斜轴在-300米左右被F51断层切割错位。

南翼地层走向130°~170°,倾向40°~80°,倾角20°~30°,北翼地层走向30°~50°,倾向120°~140°,倾角26°~34°。

该向斜已经被1406、1408工作面和六矿的多个工作面及十多个钻孔严密控制。

⑵鹿楼背斜:

位于76—20、52—2钻孔一线,延伸长度2km,轴向NEE,向东倾伏,倾伏角24°。

南翼地层走向175°~195°,倾角24°北翼地层走向340°~350°,倾角24°。

该背斜两翼对称,已经为12021、12041、12101、12121、12141、2401等工作面以及76—20、52—2等钻孔控制,控制严密。

⑶桐家庄向斜:

位于71—3、72—8、鹿60、78—12等钻孔一线,延伸长度1.8km、轴向NE60°,深部转成EW向,向NE倾伏。

该向斜褶皱舒缓,南翼地层走向170°左右,北翼地层走向350°~20°,对称性差,有的地段褶皱不明显。

⑷南窑背斜,位于75—13、78—66、78—13等钻孔一线,延伸长度1.75km,向深部逐渐消失,轴向NE50°,向NE倾伏。

南翼地层走向190°~200°,地层倾角31°;北翼地层走向330°~350°,倾角19°。

该背斜沿背斜轴及其两侧断裂发育,构造破坏严重。

该背斜已为13021、11071等工作面及75-13、78-66、78-13等钻孔控制,控制严密。

⑸扒厂向斜:

位于78—24、78—36、78—5等钻孔一线,延伸长度2.0km。

轴向NE60°,向NE倾斜,倾角22°。

南翼地层走向150°~180°。

北翼地层走向350°~10°。

褶皱宽缓,向斜南翼受F53、F53-1等大断层破坏。

该向斜浅部由煤层露头、13011、13031、23011、23051工作面以及78—38、78—57、92—2等孔控制,控制严密。

-400米以下缺乏控制。

⑹柴厂背斜:

位于78—51、78—52钻孔一线,延伸长度1.9km。

轴向NE70°,向NE倾斜,倾角22°。

南翼地层向180°~190°,北翼地层走向340°~355°。

此背斜在二1煤层露头附近被F53、F53-1断层破坏,-350米以上背斜形态不太明显,但-350米之下形态明显。

该背斜控制程度差,-400米之下缺乏控制。

开拓方案的选择

一、方案介绍

2000年3月进行了三水平延深设计,采用皮带、轨道暗斜井及回风下山延深方式开拓三水平。

即利用二水平中央143皮带线和-400m煤仓,在煤仓上口处以伪倾斜沿煤层底板布置皮暗斜井,同时在原二水平井底车场作轨道暗斜井和回风上山至-650m。

在-650m沿煤层底板岩层布置三水平井底车场、南北翼大巷,开拓三水平。

皮带暗斜井倾角150~20030′,斜长910米,选用1米宽皮带运输机两部;轨道暗斜井倾角25°15′~27°,斜长573米,选用双滚筒2.5米绞车;回风下山倾角24°15′~29°30′,斜长581.0米。

1、2001年对八矿深部进行了三维地震勘探,此次三维地震勘探探出断层25条,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特别是F53-3断层在南翼浅部尖灭,对三水平的南翼开拓布置影响较大。

2、2002年鉴定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突出矿井的水平采区必须布置采区专用回风巷,严禁任何两个工作面之间串联通风。

3、2004年1月在井田中部建一深部回风井,2004年12月新风井已落底,2005年投入运行,新风井主要担负矿井南翼采区及中央采区的回风。

修改后的方案:

在煤层底板岩石中布置皮带暗斜井、轨道暗斜井及回风上山开拓三水平。

即利用二水平中央143皮带线和-400m煤仓,在煤仓上口处以伪倾斜沿煤层底板布置皮暗斜井,同时在原二水平井底车场作轨道暗斜井和回风上山至-650m。

在-650m沿煤层底板岩层布置三水平井底车场、南北翼大巷,开拓三水平;同时在矿井各个采区布置专用回风巷,使采掘实现独立回风。

皮带暗斜井倾角150~190,斜长915.2米,选用1米宽皮带运输机两部;°,斜长622.15米,选用双滚筒2.5米绞车;回风下山倾角24°15′~29°30′,斜长603.44米。

-650m~-800m采用下山开采,每个采区布置四条下山,即轨道下山、运输下山、专用回风下山,边界回风下山。

第四节三水平开拓方式

一、生产现状

目前主要开采水平为二水平〔标高为-400m〕,井下布置有2403北、2305北两个工作面正在回采;三水平有3002一个工作面已投产。

共有二个岩巷队,四个圆班掘进组;二个煤巷队,四个圆班掘进组进行掘进。

设计能力为60万吨/年。

年实际生产原煤为83.96万吨。

二、开拓方式三水平开拓采用暗斜井进行,在煤层底板岩石中布置皮带暗斜井、轨道暗斜井及专用回风巷。

三、水平标高及大巷位置三水平标高为-650m,在-650m标高将三水平大巷布置在煤层底板岩石中。

四、井底车场及硐室

皮带暗斜井落底到-670m、轨道暗斜井落底到-650m,在-650m标高布置井底车场、煤仓、三水平泵房变电所、水仓;在中央回风上山附近布置爆破材料库、电机车库等硐室。

第三章采区布置及装备

第一节采区布置

三水平范围内采用上下山开拓,水平标高-650m,共划分6个采区,即30、31、33、32、34、36采区〔见开拓系统图〕,移交30采区,首采工作面为3001工作面。

为提高瓦斯抽放率、加大抽放力度,30采区在距煤层底板10~20m位置布置区段岩中巷。

一、移交采区数目及位置

1、生产采区和工作面数目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0.6Mt/a,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结合结合矿区目前生产实际情况,二个采区即可保证矿井设计生产能力,本次设计移交一个3001高档普机采工作面。

2、采区主要参数

30采区上部边界为-400m煤层底板等高线,深部为-650m煤层底板等高线,南至FS82,为一走向长壁采区。

二、采区巷道布置

1、采区准备巷道

该矿采用走向长壁法开采,采区轨道上山、运输上山布置在煤层底板岩石中,工作面下顺槽通过石门与岩石集中巷相连接。

本矿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布置采区专用回风巷,每一采区布置四条上山,即轨道上山、运输上山、专用回风上山及边界回风上山。

2、采区回采巷道

该矿开采二1煤层,回采巷道设岩石集中巷,沿煤层布置回采工作面顺槽,回采巷道采用单巷布置,工作面之间留设不少于6m的煤柱。

三、采区生产系统

1、运输系统

〔1〕煤炭运输运输系统:

工作面开采的煤炭经工作面刮板运输机、下顺槽转载机、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石门、岩集中运输巷到三水平皮带暗斜井到大皮带煤仓,由大皮带运送到地面。

辅助运输:

采用大巷蓄电池电机车运输,轨道暗斜井串车提升运至工作面岩石集中运输巷,经回风石门到工作面顺槽,再由顺槽小绞车送至工作地点。

〔2〕回采工作面设备表

设备目录

设备技术特征

单位

数量

3001工作面

1

采煤机

MG375—W,N=375kw

1

2

刮板运输机

SGD—630/220,N=2×110kw

2

3

回柱绞车

JH2—

1

4

刮板转载机

ZGD—730/90,N=90kw

1

5

带式输送机

SSJ—800/2×40,N=2×40kw

2

6

刮板运输机

SGW—40T,N=40kw

3

7

带式输送机

STG—800/2×75,N=2×75kw

1

8

煤电钻

MSZ—

3

9

电器设备

1

10

带式输送机

MJZ—650/30,N=30kw

2

11

调度绞车

JD—

2

2、采区通风

新鲜风流经三水平轨道暗斜井到3001岩石集中运输巷,石门至工作面运输顺槽进入回采工作面,乏风经回采工作面回风顺槽、回风石门中央采区回风上山、经新风井排至地面。

3、采区排水

在回采、掘进工作面顺槽低洼处设置有小水泵,将积水排至三水平大巷水沟内,流入三水平井底水仓。

第二节采煤方法

一、开采条件

八矿总体构造形态为地层走向近SN,倾向WE的单斜构造,倾角一般20°~36°。

沿走向发育了轴向NE~NEE宽缓的向、背斜褶曲构造,NE及NEE向断层发育。

二1煤层的伪顶为黑色泥岩,厚0~1米,一般厚0.2~0.3米,直接顶为6米左右的灰黑色砂质泥岩,富含植物化石,局部为砂岩〔S10〕。

老顶为褐灰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S10〕,厚1.0~39.5米,平均厚9.81米。

底板为灰黑色泥岩和砂质泥岩,厚0~10.95米,平均4米,富含植物根部化石。

其下为灰黑色中细粒砂岩,其上部相变为砂岩与泥岩互层,平均厚13.95米,采面的中间运输巷多布置在此层位中。

二、采煤方法

根据八矿地质条件及?

煤矿平安规程?

的规程,30采区采煤方法采用倾斜分层走向长壁采煤法,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

顶层采用高档普通机械化采煤,底层采用网下放顶煤。

设计选用MG375—w型双滚筒采煤机割煤,配合DZ2500单体住和3m的π形梁进行工作面支护。

三、回采工作面参数

1、采高设计采煤高度2.4m。

2、回采工作面长度

据八矿实际生产情况,回采工作面长度一般为100~130m,投产工作面长度取130m。

生产中应根据实际揭露地质及瓦斯涌出情况,对回采工作面长度作适当调整。

3、回采工作面年推进度

按回采工作面作业循环安排,回采工作面年推进度为600m。

4、采区及工作面生产能力

根据矿区生产技术水平,高档普通机械化采煤工作面的生产能力一般为30万t/a。

5、采区及工作面回采率

根据设计标准要求,采区回采率不低于75%,工作面回采率不低于93%。

四、工作面回采方向采区内回采工作面的回采方向为后退式。

2、风井位置

⑴新风井位于井田中部,井筒直径φ5.0m,井口坐标为:

X=3969898.00Y=517670.00,Z=+150.00m,井底标高为-265.00m。

⑵广场风井位于井田北部,井筒直径φ3.5m,井口坐标为:

X=3971910.964,Y=517074.888,Z=+155.410m,井底标高为+12.50m。

三、采掘工作面及硐室通风

1、掘进工作面采用局部扇风机压入式通风;

2、采煤工作面采用抽出式通风,U形通风系统,即一进一回。

3、井下各硐室利用矿井主扇负压及调节风门、风窗通风。

四、矿井风量、风压及等积孔

1、矿井风量〔Q〕

⑴按实际配风量计算矿井生产模式为“两炮一高〞。

新风井配风量

工作面名称

风量〔m3/s〕

备注

采煤工作面

2×20

煤巷掘进

4×7

岩巷掘进

硐室及其他

16

102

备用系数

102×

合计

广场回风井配风量

工作面名称

风量(m3/s)

采煤工作面

1×20

煤巷掘进

2×7

岩巷掘进

硐室及其他

10

备用系数

×

合计

3/s=10836m3/min。

⑵按高沼气矿井

瓦·T·K+Q硐

式中:

Q——矿井总供风量,m3/min;

q瓦——矿井瓦斯平均相对涌出量,m3/t;

T——矿井平均日产量,t;K——风量备用系数。

××(1-25%)×3000×1.3+900

3/min

⑶按同时下井人数计算需要的风量

Q=4·N·K=4×450×1.45=2610m3/min

取三者最大值,即矿井总风量,10836m3/min

2、矿井负压及等积孔

⑴三水平投产初期

①经过网络解算,新风井通风容易时期负压为1127.84Pa,广场回风通风容易时期负压为1666.97Pa。

见“北翼、中央、南翼采区通风容易时期负压计算表〞

②等积孔新风井等积孔:

A1=

=

2

广场回风井等积孔:

A2=

=

2

五、通风设备

广场回风井通风机2005年进行改造,风机型号为70B2—21№18〔1#、2#〕两台,配用电机功率310KW,转速980r/min,风量3000~3800m3/min;桐家庄回风井通风机于2021年11月投入运行,风机型号为BDK—6C—№.20〔1#、2#〕两台,配用电机功率2×315KW,转速985r/min,风量3750m3/min;南窑回风井通风机于1982年10月投入运行,风机型号为70B2—21№24〔1#、2#〕两台,配用电机功率630KW,转速600r/min,风量3500~6000m3/min。

新风井风机型号为BDK—10—№.27〔1#、2#〕两台,配用电机功率2×400KW,风量9000m3/min,主要担负南翼采区及中央采区的回风。

新风井正式投入运行后,南窑回风井风机及桐家庄回风井风机停运,南窑回风井和桐家庄回风斜井改为进风井。

广场回风井、桐家庄回风井反转反风,南窑回风井为反风道反风,反风风量可到达正常风量的40%以上;新风井通过风机反转反风,反风量可到达正常风量的40%以上。

第十章瓦斯抽放系统

第一节抽放的必要性及现有抽放系统

一、抽放的必要性

八矿自1993年至2004年,共发生煤与瓦斯突出八次〔见煤与瓦斯突出统计表〕,突煤量最多为96吨〔2004年3月20日〕,突瓦斯量最多为9855m3(2003年11月23日),2002年鉴定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这充分说明采用通风方法很难解决稀释瓦斯问题,必须考虑瓦斯抽放措施。

煤与瓦斯突出统计表

序号

突出时间

突出地点

突出点

突出强度

〔T〕

突出

CH4〔m3〕

突出点座标

标高

垂深〔米〕

1

1993年3月26日6时

2204

三横川

-340

494

10

1400

X3971075

Y517900

2

1994年9月18日4时

22041

北切眼

8

1000

X3971405

Y517930

3

1997年11月3日19∶35  

2206

一横川

-393

535

92

856

X3971320

Y518095

4

1998年6月8日4∶20

2401

四磺川

-260

403

23

370

X3971970

Y517770

5

1998年6月19日5∶00 

2401

三横川

-270

403

26

420

X3971850

Y517820

6

1999年11月4日6∶20 

23051

下顺槽

-386

560

8

810

X3968995

Y517845

7

2003年11月23日14∶00 

2405三横川

-400

560

93

9855

X3972136

Y517940

8

2004年3月20日

3002上顺

-400

536

96

8266

X3971980

Y518020

二、现有抽放系统

该矿现有两个地面抽放泵站,一个井下移动抽放泵站,另有在建井下移动抽放泵站及正筹建的桐家庄地面第二抽放站。

现将各抽放系统的情况介绍如下:

1、地面广场抽放泵站

地面广场抽放泵站建于1980年,原来装备有2台2YK—27型水环式真空泵,由于抽放能力小,2003年4月更换为2台2BEC—40型水环式真空泵,抽放能力为80m3/min。

该抽放站主要对北翼地区进行本煤层、上顺槽裂隙带和上隅角埋管抽放。

2、桐家庄风井广场抽放站

桐家庄风井广场抽放站建于2002年12月,装备有两台2BEI—353型水环式真空泵,抽放能力为80m3/min,该抽放站主要效劳于中央采区2206工作面和南翼采区3101、2305工作面等地区。

3、南翼井下移动抽放泵站

2003年8月建立了南翼井下移动抽放泵站,装备有两台Sk—60型水环式真空泵,抽放能力为60m3/min。

该抽放站效劳于南翼采区。

4、北翼井下移动抽放泵站〔在建〕

该站安装两台2BE1-303型水循环式式真空泵,抽放能力为60m3/min。

该站担负北翼地区的裂隙带抽放和上隅角埋管抽放。

5、地面桐家庄第二抽放站

该抽放站位于新风井工业广场北部,正在筹建中,设计安装两台2BEC—42型水循环真空泵,其中一台工作,一台备用,电动机选用YB型,380v,132KW隔爆三相异步电动机。

抽放泵流量为120~130m3/min,吸入压力20000~70000Pa。

第三节瓦斯抽放管路及抽放方法

一、瓦斯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