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 第16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89172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4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宿州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 第16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宿州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 第16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宿州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 第16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宿州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 第16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省宿州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 第16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宿州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 第16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

《安徽省宿州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 第16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宿州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 第16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宿州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 第16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

安徽省宿州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16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安徽省宿州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16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单选题(共15题;共52分)

1.(2分)读“北半球某森林带分布上限与经纬度的关系示意图”,该森林带是()

A.常绿阔叶林带    

B.落叶阔叶林带    

C.常绿硬叶林带    

D.针叶林带    

2.(2分)生物量一般是指生物在某一特定时刻单位空间的个体数、重量或其所含能量。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地上生物量、年均温和年降水量随经纬度的线性变化。

读下图回答问题。

该区域的自然植被主要为()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温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3.(4分)“西气东输”主干道由西向东途经的自然带变化规律属于()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4.(4分)(2015高一上·大庆期末)读景观图和局部世界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比较②、③景观图(两图所在的海拔高程相同)()

A.②图所示区域的水热要比③丰富    

B.②图所示区域的光照要比③丰富    

C.②图所示区域的纬度要比③高    

D.③图所示区域的植被比②丰富    

(2)

从d、b、a、e的景观变化,体现了()

A.从沿海向内陆分异    

B.垂直地分异    

C.地方性分异    

D.由赤道向两极分异    

5.(4分)(2015高二上·广州期中)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A.海拔高    

B.种源丰富    

C.火山灰深厚    

D.光照充足    

6.(4分)洋面封冻产生的环境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洋面封冻效应”是使水、气候、生物等形成相互作用关系。

(1)

根据上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依次是()

A.气候变暖、温室作用加强、气候变暖    

B.气候变冷、温室作用减弱、气候变冷    

C.气候变暖、温室作用减弱、气候变冷    

D.气候变冷、温室作用加强、气候变暖    

(2)

上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若其中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会导致这种平衡关系的失常。

这种平衡关系失常所产生的影响最有可能是 ()

A.引起海平面下降    

B.腐蚀建筑物    

C.皮肤癌患者增多    

D.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7.(4分)地处我国天山西部的伊犁河谷,在山体垂直变化中有一种奇怪的现象:

在森林草场的交错带,树木只生长在山的阴坡,而阳坡多为草场,出现了山脉“阴阳脸”的现象,以下对“阴阳脸”现象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阳坡温度高,人类活动将森林砍伐,只剩下草场    

B.山脉“阴阳脸”现象与自然原因无关,纯属人类活动所致    

C.阴坡温度低,蒸发弱,土壤湿度大,林木生长旺盛    

D.阳坡山地放牧与过度樵采毁坏了森林    

8.(2分)读下图所示四幅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图,回答题。

位于北半球的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4分)(2016高三上·济宁期中)下图为秦岭东段南坡丹江河源区垂直带分布图。

导致I、II自然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光照    

C.降水    

D.热量    

10.(2分)(2018高二下·新余开学考)下图为澳大利亚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影响澳大利亚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纬度    

C.洋流    

D.降水    

(2)红树林目前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破坏,红树林的大量破坏将()

A.加快泥沙淤积速度    

B.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C.加剧海岸侵蚀    

D.吸引鱼群聚焦    

11.(2分)(2019高三上·武汉月考)下图示意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的刺槐(落叶乔木)、油松(常绿乔木)、华北紫丁香(落叶灌木)等林地类型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三种林地类型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种林地深度在20cm土壤含水量相差很大    

B.丁香林地土壤水分最大值出现深约100cm处    

C.油松林地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幅度最大    

D.林地土壤整体含水量:

丁香>油松>刺槐    

(2)研究人员发现种植密度过大的刺槐因缺水普遍生长不良,出现了“小老树”的现象,关于缺水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降水量较小    

B.地下水埋藏深    

C.下渗作用弱    

D.刺槐根系较浅    

(3)在黄土高原进行植被恢复与重建时,应该()

①采取拦蓄和引水措施           ②提高乔木密度

③用灌草结合种植方式           ④培育耐旱品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4分)关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B.生产功能是指绿色植物生产量    

C.平衡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性质保持固定不变    

D.平衡功能是静态平衡    

13.(4分)(2018高二上·黄陵期末)读中国地理四大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大的是()

A.a    

B.b    

C.c    

D.d    

(2)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a——热量不足    

B.b——水源不足    

C.c——水源不足    

D.d——洪涝灾害    

(3)C区从东往西,植被依次为()

A.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荒漠    

B.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森林    

C.森林草原—荒漠—绿洲—草原    

D.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4)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国最重要的小麦、玉米产区    

B.粮食种植业精耕细作    

C.与东北平原相比,更利于大型农业机械化操作    

D.主要种植甜菜,大豆    

(5)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人文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部季风区从南向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三大区域中最微弱的    

C.青藏高寒区现在还处于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    

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以种植业为主    

14.(4分)(2018高二上·山东期末)读下面两幅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①②两河三角洲处的自然植被分别是()

①荒漠           ②热带季雨林       ③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⑤温带落叶阔叶林

A.①③    

B.①⑤    

C.③④    

D.②⑤    

(2)初冬和早春,②河上游河段易发生决堤现象,这种现象还可能发生在()

A.莱茵河    

B.乌拉尔河    

C.伏尔加河    

D.叶尼塞河    

15.(6分)(2017高二下·辽宁期中)旅游者常自秦岭南坡向上攀登,可能看到()

①在山麓常绿树种郁郁葱葱②沿途成群驯鹿在林中漫步③沿途可能有马尾松林,长势良好④到达山顶永久性冰雪千里冰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综合题(共4题;共70分)

16.(15分)(2018高二下·金山期中)我国国土辽阔,跨经纬度大,海陆差异、地形起伏造就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景观。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某杂志社策划了“三纵一横”四条路线寻访秋天的活动,路线分布如图所示。

图中标注的日期为各地入秋时间(我国气象部门规定的“入秋日”是指日均温连续5天小于等于22℃时的第一天)。

(1)图中②线路体现出了哪种地带性分异规律?

说出其影响因素。

(2)“寻访秋天”活动计划驾驶越野车或自行车沿线路一路“追秋”,从四条线路行程安排的时序性角度考虑,不可行的是哪一条,试说明理由。

(3)归纳我国入秋时间的空间变化规律,并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角度解释原因。

(4)上述四条观光线路中,都没有经过的中国地域文化区有哪些?

17.(20分)(2018高三上·义乌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中部地区略图。

材料二:

在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十周年之际,为了促进我国中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2016年12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6-2025年)》。

(1)图中①、②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运输的资源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沿京广线自长沙到郑州自然带的变化,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________,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3)中部地区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基地,河南和湖南两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4)促进城市甲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与甲相比,在交通运输方面武汉的突出优势是________。

(5)中部地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请从生产成本角度简述其优势。

18.(20分)(2016高三上·金华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中部地区略图。

材料二:

在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十周年之际,为了促进我国中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2016年12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6-2025年)》。

(1)图中①、②资源跨区域。

调配工程运输的资源分别是________ 和________。

(2)沿京广线自长沙到郑州自然带的变化,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________  ,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

(3)中部地区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基地,河南和湖南两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4)促进城市甲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________  ,与甲比,在交通运输方面武汉的突出优势是 ________  。

(5)中部地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请从生产成本角度简述其优势。

19.(15分)(2019高一上·福州期末)读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问题。

(1)自然景观从①一②一③一④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是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自然景观从③一⑤一⑥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是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

(2)自然景观从①一②一③一④的变化是以________为基础产生的。

自然景观①常年受________(气压带或风带名称)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特征为________。

(3)福建可能在上图的________(填代号)所示自然带范围内,对应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共15题;共52分)

1-1、

2-1、

3-1、

4-1、

4-2、

5-1、

6-1、

6-2、

7-1、

8-1、

9-1、

10-1、

10-2、

11-1、

11-2、

11-3、

12-1、

13-1、

13-2、

13-3、

13-4、

13-5、

14-1、

14-2、

15-1、

二、综合题(共4题;共70分)

16-1、

16-2、

16-3、

16-4、

17-1、

17-2、

17-3、

17-4、

17-5、

18-1、

18-2、

18-3、

18-4、

18-5、

19-1、

19-2、

1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