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8482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流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流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流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流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流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

《《流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流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

《流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栏作者:

韩海彬

《流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2022年2月22日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东北财经大学联办工商管理专业(专升本)的教学计划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大纲。

 二、本课程的地位和任务

 《流通概论》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这里的流通是狭义的,仅指商品流通),通过教学活动使学员掌握商品流通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了解商业经营的基本规律,从而为学生从事商品流通事业的经营与管理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三、教学对象

  专科起点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员。

  四、教学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中的内容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提出要求。

  了解:

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大致了解,以扩大知识面。

  掌握:

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正确理解、简明概述。

  重点掌握:

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同时能够准确应用。

  五、教学环节

  1.音像课:

这是广播电视大学传授教学内容的主要媒体。

本课程所采用的录像教学媒体,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文字教材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的典型案例,以专题形式讲述本课程的主要重点和难点,以帮助学员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2.面授辅导:

这是广播电视大学学员接触教师、解决疑难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弥补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缺少双向交流的有效途径。

面授辅导应以教学大纲为指南,结合录像教材和文字教材,通过讲解、讨论和答疑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辅导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熟练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原理,了解和熟悉远程

  教育规律,研究成人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3.自学:

自学是以学生个别化学习为主的远程开放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学生系统掌握

  学科知识的重要方式,因此,各级电大应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注意对学员自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4.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各地电大要结合教学进度,依据教学内容安排、设计参观、社会调查、个案研究并进行交流,撰写调研报告。

  5.考核:

考核是检查教与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也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员对课程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检测学员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 多媒体教材总体设计初步方案

  一、学时分配

序号

章目

课内学时

电视学时

网上学时

第一篇

导论

5

第1章

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

2

2

第二篇

零售商业

第2章

零售商业概述

6

第3章

零售业态选择

8

第4章

零售选址与店铺管理

8

第5章

零售商品与顾客管理

8

第三篇

批发商业

1

1

第6章

批发商业概述

4

第7章

批发市场与商品交易所

6

第四篇

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

2

2

第8章

电子商务

8

第9章

物流管理

8

第10章

配送与配送中心

6

第五篇

商品流通政策

1

第11章

商品流通政策

5

合计

72

5

6

  二、教材

  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我们选择文字教材、录像教材和网上辅导三种教学媒体。

文字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录像教材与文字教材密切配合,将商品流通概论的主要内容传授给学员,以加强学员的理解和记忆;网上辅导是必要的助学工具,主要为本课程提供实时教学信息,并解答作业练习题。

  1.文字教材(采用合一型,约30万字)

  包含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

按照本学科的体系编写,依据成人自学的特点,遵循“本科、务实、创新”的要求,较系统地阐明商品流通理论及基本规律。

学习指导部分主要是疑难问题提示、学习思路梳理和作业题。

  2.录像教材及网上辅导

  录像教材(5节,每节50分钟)。

包括介绍各章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问题分析,理解各章内容的基本思路及方法,以专题形式讲授,测重国内外典型案例的介绍及分析。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建议5课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员重点掌握商品流通产业的特征与贡献;掌握商业和商品流通的概念、区别以及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社会分工、商品交换与商业的一般关系。

  第一节交换与商业

  一、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

  1.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就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

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又对社会经济结构和人类交往、商品交换体系的演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社会分工的历史。

迄今为止,人类共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工:

即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手工业与农业、畜牧业的分离;以及商业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分离。

  在现代社会,社会分工更表现为一个庞大、复杂的分类体系。

国民经济分作以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金融业等为核心的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

同时,现代企业内部的分工也日益细分化,从而出现了生产社会化、劳动社会化、产品社会化的新格局。

  2.商品交换

  社会分工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进了每个部门、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不同部门、行业之间的相互依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产生。

这种相互依赖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的。

  所谓交换,就是人们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相互提供劳动产品,以满足各自需要的经济行为。

所谓商品,就是用于交换并可满足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因此,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

  商品交换有两个前提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二是明晰的产权制度。

  3.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的关系

  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同时,商品交换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

因此,二者同时产生,相互促进。

  二、商品交换的发展与商业的产生

  1.商品交换的发展

  从历史发展来看,商品交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物物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以商业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2.商业的产生

随着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的产生,使再生产过程表现为生产过程与交换过程的统一,交换是再生产过程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前提。

但是,生产与交换又是相互矛盾的,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上的矛盾;

(2)空间上的矛盾;(3)技能上的矛盾。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就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工,产生了一个专门从事交换,而不从事生产的“组织”。

也就是说,商品交换已由“多数人的附带工作”变成了“少数人的专门工作”。

这个“少数人的专门工作”就是商业。

因此,商业也就是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产业。

  三、商业的概念与分类

  1.商业的概念

  商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商业是泛指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狭义的商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营利性事业。

本书所指的商业是指狭义的商业。

  2.商业的分类

  通常可以按以下方法对商品流通产业进行分类:

  

(1)按业种进行分类;

(2)按业态进行分类;(3)按流通阶段进行分类;(4)按流通范围进行分类。

 第二节商业的特征与贡献

  一、商业的特征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商业与其他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相比,具有如下特征:

  1.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强,具有就业机器功能。

  2.进入与退出障碍较低,竞争激烈。

  3.技术进步的从属性。

  4.行业集中度较低。

  二、商业的贡献

  商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国民总产值的贡献

  2.对充分就业的贡献

  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4.对财政收入的贡献

  5.对国民福利的贡献

  第三节商业的发展

  一、零售商业的发展

  1.零售商业的第一次革命:

百货店的产生

  2.零售商业的第二次革命:

连锁店的产生

  3.零售商业的第三次革命:

超级市场的产生

  二、批发商业的发展

  1.批发商业与零售商业的分离

  2.批发市场的产生

  3.期货交易与商品交易所的产生

  4.批发交易形式的变革

  5.批发商业的组织变革、经营变革与技术创新

  教学建议:

重点讲解商业、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商业的特征与贡献。

  重点概念:

商业、商品流通。

 第二章零售商业概述(建议6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员重点掌握我国零售商业的发展趋势;掌握零售商业的功能与分类;掌握影响零售商业的主要环境因素及零售要素组合;了解零售商业业态变迁的理论。

  第一节零售商业的定义、功能与分类

  一、零售商业的定义与特点

  1.零售商业的定义:

零售商业是指向个人消费者或最终消费者销售商品的商业。

  2.零售商业的特点:

服务对象是最终消费者;交易批量小;店铺选址、营业时间、商品陈列等对经营效率产生直接影响;零售商业的店铺分布比较分散。

  二、零售商业的功能

  1.分类、组合、备货功能。

  2.服务功能。

  3.减少消费者的成本负担功能。

  4.商品储存与风险负担功能。

  5.信息传递功能。

  6.金融功能。

  7.娱乐休闲功能。

  三、零售商业的分类

  1.业种分类

  2.业态分类

  第二节零售商业的影响因素及零售要素组合

  一、零售商业的影响因素

  1.政治法律因素

  2.宏观经济因素

  3.消费者需求

  4.竞争状况

  二、零售要素组合及零售营销特点

  1.零售要素组合

  2.零售要素的特点

  第三节零售业态的变迁及其理论假说

  一、零售业态的变迁

  1.选址的变化

  2.商品组合的变化

  3.营业时间的变化

  4.技术与服务的变化

  5.销售方式的变化

  二、业态变迁的理论假说

  1.零售轮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零售商业形态像轮子一样不断地从低毛利廉价销售到高毛利、高服务销售的反复循环。

  2.适者生存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零售商业形态的演进是其适应环境的结果,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零售商业形态总是居于优势,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零售商业形态则趋于没落。

  3.综合化与专业化循环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零售商业的发展总是使经营范围由综合向专业、由专业到综合、再由综合到专业的不断循环过程。

  4.辩证过程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一种新型零售商业形态出现以后,必然带来另一种与他完全不同的零售商业形式的出现。

也就是说,新出现的零售商业形态基本上是现存零售商业形态的否定形式。

  5.真空地带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零售商业形态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而消费者的偏好主要表现为对零售商提供的价格或服务的偏好。

在现实生活中,既有偏好低价格的消费者,也有偏好高服务的消费者,这样有些零售商为了满足偏好低价格消费者的需要,就尽量向低价格的零售商业形态靠拢;相反,有些零售商为了满足偏好高服务消费者的需要就尽量向高服务的零售商业形态靠拢。

于是就出现了未被满足的“真空地带”,一些创新者就会以这个“真空地带”为经营目标从事零售经营,从而意味着一种新的零售商业形态的出现。

  6.生命周期理论

  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