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重点题型总结.docx
《高考地理重点题型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重点题型总结.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重点题型总结
高考地理重点题型总结
专题三地理信息系统
题型1:
选择信息技术的种类:
获取区域面状物体色调或光谱信息;获取点状个体的空间位置、时间、速度信息;提供综合、重叠数据信息。
例如专题P13,例2。
题型2:
图层分析:
实质是考察相关的区位因素,例如专题P13,例1;P14,11题。
例题:
若建立黄河流域内水能资源地理信息系统,你认为应该储存哪些方面的空间数据信息?
答案:
①全流域及干支流的水能蕴藏量;②已开发水能的量及空间分布;③重要河段水能资源的时空分布;④水能可开发河段的地质、地貌特征的相关数据;⑤流域内人类的经济活动状况等。
题型3:
在综合题中考查3S技术的应用(应用什么技术,获取哪些信息,如何加工信息)
例题1:
2007年5月太湖“蓝藻”爆发,2008年4月“蓝藻”再度爆发。
请你设计用遥感技术对我国太湖水质状况监测的方案。
答案:
①获得太湖水质状况遥感影象资料(或建立太湖水质遥感监测预报系统)②对水质出现的异常状况进行分析,提出预报(或根据遥感信息对水质状况监测分析,提出防治措施)。
例题2: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在南方雪灾(汶川地震)抢险救灾中的应用”产生了浓厚兴趣,请你就这一课题帮助他们设计合理的方案。
答案:
利用对灾害发生地定位或在救灾中导航;用获取灾区的数据信息,了解灾情分布及变化;用为抢险救灾建立决策指挥系统,制定抢险救灾方案。
题型4:
3S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的优越性。
例如遥感技术与实地考察相比有哪些优越性?
在珠峰测量中采用了技术,这与实地测量相比有哪些好处?
与传统地图相比,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有何优势?
参考专题P11,特点一栏。
专题四:
地球的宇宙环境
题型1:
分析某地区太阳能丰富程度的因素:
利用的基本原理: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和散射)
(1)地理纬度——太阳高度:
光线密集程度;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路径长短――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多少。
(2)气候(天气):
云层厚度――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晴天(阴天)数量――日照时间。
(3)地势高低:
大气密度――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4)地形:
坡向――阳坡,阴坡;
山谷,山坡。
(地形的遮挡)
专题五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绘图想象三种运动:
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的回归运动,晨昏线在一年中的摆动。
2.绘图表达以下几种分布规律
(1)纬线(度)、经线(度)分布规律
(2)地方时、时区、区时分布规律
(3)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4)公转线速度和角速度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的分布规律
(5)在某时刻(直射点固定),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6)在某时刻(直射点固定),全球正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3.绘图想象以下几种变化规律
(1)在一年中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
(2)某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3)某地点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规律
4.解题的重要工具
公转运动图、直射点回归运动图、经纬网分布图(判断方向、时间)、日期分布图、太阳视运动图(日出和日落方位)、晨昏线摆动图
专题七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运动
1.气温:
大气热量高低的标志。
从定义可以看出热量的高低取决于热量收入和支出的对比。
(1)分析气温气温高低:
纬度——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风的性质和风向);
洋流——寒暖流;
海陆位置——海陆热力差异(冬季沿海气温较高,夏季沿海气温较低);
地形地势——地势高低以及地形阻挡(暖气流的散失和冷气流的入侵);
人类活动——植被破坏、修建水库和城市热岛等。
例题:
我国一月份0℃等温线东部呈东西走向,西部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原因?
答案:
东部呈东西走向的原因是纬度因素。
西部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是地形因素。
(2)分析气温年变化的因素(分最热月、最冷月均温分别分析)
纬度(不同纬度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海陆位置;
气候;
地势和地形;
气流;
下垫面等。
例题:
试析我国西北内陆气温年较差大的原因?
答案:
我国西北内陆属温带大陆气候,夏季太阳高度大,云层少,地面得到太阳辐射多,大陆热得快,温度高,冬季大陆冷得快,温度低,离冬季风源地近,加剧严寒。
(3)分析某地某时气温日变化
某地昼夜温差大的原因可能有:
天气阴晴(削弱作用、大气逆辐射)反气旋控制——晴天多,云量小;
地处内陆,热容量大,变温快;
天气系统转换(如锋面);
下垫面的温度:
此时的太阳辐射强度,云雾量及持续时间,物体的反射率和热容量等。
此时的大气运动——风向;
地形地势等。
例题:
试析我国西北内陆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
答案:
我国西北内陆属温带大陆气候,降雨少,云层少,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地面得到太阳辐射多,温度高,夜晚降雨少,云层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地面损失热量多,温度低。
2.影响某地降水多少的因素:
要从降水产生的物质条件(水汽、凝结核)、动力条件分析,一般考虑:
(1)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具体要由所在纬度和东西海岸决定。
(2)下垫面:
特别是地面物理性质,地势高低,迎风坡和洋流的作用。
(下垫面是通过改变大气环流的性质影响降水的)
海陆位置:
主要是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通常大陆内部干旱少雨;
大气:
主要包括大气环流、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三圈环流中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其中低压带控制地区降水较多,高压相反;西风带内西岸降水多于东岸,信风带内东岸降水多于西岸。
季风环流中,夏季风降水多于冬季风。
锋面:
冷、暖锋、准静止锋过境时都易产生降水。
气旋对应的是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反气旋对应高压,气流下沉多晴天。
地形: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高大地形也会阻止水汽的进入;
洋流:
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植被和水文状况: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的湿度较大,相对降水较多。
人类活动:
城市湿岛效应是城市多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雨岛效应是城市尘埃多,凝结核多,雾和低云比效区多。
3.影响风力强弱的因素
大气环流(风带、季风);
气压差和温差——水平气压梯度力;
下垫面(地形、植被、海峡走向、山口)——摩擦力或阻挡;
距离风源地的远近;
海陆风等。
专题八重要的天气系统
1.描述天气特征应该把握的要素
阴(云层厚,阴雨天气,阴雨连绵,连续性降水,大雨或暴雨)晴(云层薄)、气温高低、气压高低、风(有无、风向及风力)、湿度等。
有时会涉及气温日较差的大小。
题型1:
描述某地在某时段的天气特征
考虑影响该地该时段的天气系统(多以等压线分布图的形式呈现),或锋面系统的不同方位(冷、暖气团或锋面)。
题型2:
描述某地在某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
考虑天气系统的转化,注意转变词语的使用。
专题九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1.描述某地的气候特征:
强调气候类型、突出时间(全年、季节)、气温、降水三个要素,有时会考虑气温年较差。
例如:
描述旧金山的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2.分析气候特点及成因:
太阳辐射(纬度),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地面状况(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洋流、地面植被状况、地面反射率),人类活动因素。
3.不同气候类型特征异同点及原因分析:
例如专题P43,例1。
4.相同气候类型地理分布的异同及原因分析:
例如比较西欧及北美的温带海洋气候。
参考一轮学案例题。
专题十水循环和洋流
1.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
包括水量大小及变化(取决于流域降水以及冰雪融水,还受湖泊、水库的调节功能的影响)、汛期长短、含沙量的大小(取决于流域植被情况)、有无结冰期、有无凌汛现象、水能等。
例如描述松花江的水文特征并分析成因。
松花江位置高、冬季长气温低、结冰期长;春季积雪融水补给,而出现春汛有两个月的汛期,流经林木茂盛含沙量小,由于补给水较充足汇入对支流较多,水量较丰富。
2.河流水系特征
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和形态(扇形状(海河)、树枝状(长江、亚马孙河)、向心状(刚果盆地、四川盆地)、梳状(淮河)等)、河网密度、落差和峡谷的分布。
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果--河流水系特征因——影响河流的因素
相对高度
水系形状倾斜方向
流程地形地势山脉走向
河流水系特征流域表层岩性
河道
流向
3.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影响因素(专题P47)
4.河流与自然要素的关系
(1)河流与地貌
题型1:
地貌对河流有哪些影响?
(提示:
从发源、流域、流向、流速、水能、航运等角度归纳,结合等高线图回答)
题型2;河流对地貌的影响有哪些表现?
(提示:
从河流的侵蚀作用、堆积作用分析回答)
(2)河流与气候
气候对河流的影响:
气候(降水与气温)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
水量、水位、结冰期、含沙量等。
河流对气候的影响:
气温(温差变小)、降水(增多)等
(3)植被对河流的影响:
涵养水源,调节径流量;
保持水土,减少泥沙含量;
(4)水库对河流的影响:
使水库以下河段的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使水库下游河段的含沙量减少,改变枯水期的水质;
改善河流的航运条件
5河流与人文要素的关系
1.河流与农业
世界农业发达地区多分布在河流两岸和冲积平原地区,其提供的有利条件有:
(1)灌溉用水:
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决定性因素。
湿润地区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
(2)河流携带泥沙在中下游地区形成平坦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冲积扇等,肥沃的土壤。
2.河流与工业
工业沿河分布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1)河流的运输价值;
(2)提供丰富的水资源。
(3)影响工业的布局:
A对水环境有特殊要求的工厂:
水污染工厂(印染厂)、水厂的布局等。
B提供能源(水能):
动力指向型工业的布局(有色冶金工业)。
3.河流与城市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分布在河流两岸和三角洲地区,其区位优势包括:
(1)提供水资源;
(2)提供便利的航运条件(水运与港口);(3)农业基础好。
4.河流与人口分布:
河流沿岸和三角洲地区往往成为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长江沿岸、尼罗河沿岸和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
原因分析: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工农业发达,城市集中;交通运输便利,历史发展悠久等。
6、河流的开发与利用(航运、水能、灌溉、养殖、旅游等)
1.航运
流经地区地势平坦,水流平稳
自然条件河道宽,水量大,季节变化小航运条件好
通航里程长,无结冰期
多种运输方式联运航运价值大
人文条件:
流域内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运输量大
2.水能资源:
(受落差和径流量的影响)
3.水利工程——跨流域调水、建大坝
大坝选址的一般原则:
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的地区;
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
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专题十一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1.对地形特征的描述:
地形组成、地势特点、海拔地势、地势及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分布;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
描述我国横断山区的地形特征:
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喀斯特。
地貌发育。
2.循环图:
地壳物质循环,热力环流,三圈环流,洋流圈,水循环,碳循环等。
3.板块分布图。
4.地质演化过程。
例如专题54第2题。
5.分析有关地形地貌
地形成因分析:
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
要点:
1、是否在板块生长或是消亡边界;2、内力作用是否形成褶皱和断层;3、在哪个地理背景,主要是何种外力。
举例: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怎么样形成的?
答:
板块挤压隆起抬升,地势高;雅鲁藏布江深刻侵蚀下切。
专题十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
1.自然带的分布及成因分析:
分布特点是一种据图描述,考虑分布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海拔高度、分布区的形状、面积等;成因则主要考虑影响气候的因素,同时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
如专题P60第12题。
2.重要题型:
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某项人类活动(植树造林、排干沼泽等)对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
例如:
专题P60第11题,第
(2)问。
专题P108例题1,第
(2)问。
3.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
从地形、气候、植被、河流和土壤五大要素入手。
例题:
专题P70,第8题第
(1)问。
专题十三资源和能源的分布与调配
1.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和规律性
利用的基本原理和知识:
气候资源(光、热、水)、土地资源(耕地、林地、草地、可垦荒地)、生物资源(森林、草原、动物资源)、水资源等可再生资源的分布特点和规律(多与气候相关),在分布上具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由沿海到内陆、垂直地域分异、非地带性规律);矿产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和形成具有地质规律(如金属矿的形成和分布多与岩浆岩的形成有关,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与分布与沉积岩的形成有关)。
题型1:
资源分布的特点及评价
(1)某类资源分布特点(规律)的描叙
多是结合所学的资源分布规律据图分析,总结概括出分布特点。
行文一般为:
多,(丰富、集中)少(贫乏),自向逐渐减少。
(2)某地区多种资源的分布特点的描叙
除参考上条外还要考虑资源的种类,及其区域各类资源的分布。
(3)资源分布(不均)的评价
优点:
集中分布区可以大规模开发,节约开发成本,形成规模效益,有利于矿业城市的形成。
不足:
资源贫乏区因资源不足,制约经济发展;资源跨区域调配增加了运输压力;运输过程中易造成损耗和污染。
2.区域资源开发的条件、意义、影响
题型2:
资源开发的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资源开发是一种采掘工业,开发条件也就是采掘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一般考虑以下因素:
区域资源的储量、质量、埋藏条件等;
地形、水源;
市场(大小及远近);
交通
技术
劳动力
区域农业与工业基础等。
可参考二轮学案P63例题1第
(2)问;例题2第(3)问。
题型3:
区域资源开发的意义
经济意义:
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当地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及第三产业发展,形成规模效益,为资源输入区提供丰富资源,支援区域经济建设。
生态意义:
随着区域经济的提升,会腾出更多的土地和资金进行生态建设,改善当地的生态建设。
社会意义:
促进剩余劳动力就业,改善当地投资环境,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促进区域经济繁荣,巩固国防等)
题型4:
区域资源开发对区域的改变
这里的改变主要包括区域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改变,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的变化,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等。
可参考二轮学案P65,11题第
(2)问。
题型5:
区域资源大规模开发带来的问题
注意要结合具体的资源。
一般来说主要包括:
(1)加速了资源的枯竭,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2)资源浪费严重;(3)产业结构单一,区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速;(4)大量劳动人口的涌入会对区域文化和治安带来冲击。
3.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题型6: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题型7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以西气东输为例,区分调出区、沿线、调入区;意义要把握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
1.从国家层面的意义
①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②为沿途各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激活沿途省区钢铁、建筑、建材、运输、商业、水泥、土建安装和机械电子等产业的发展潜力。
2.从具体意义分析
地区
项目
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对社
会经
济的
影响
经济开发与经济建设
将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中西部地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推动经济发展
产业结
构调整
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并可有选择地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东输的西气在很大程度上可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促进东部的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基础设
施建设
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
东部地区进行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管网改造、天然网络等天然、配套系统);(重大项目的立项建设)将极大的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对生
态环
境的
影响
有利
影响
促使西部能源结构能化的实现,在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缓解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效改善大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不利影
响
输气管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途经地区地貌类型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稀疏,水土保持工作尤为重要
题型8:
资源型城市(传统工业区)面对资源枯竭问题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1)资源方面:
开源(勘探、替代品、输入、进口),节流(节约、管理)。
(2)产业结构调整(限制消耗性产业、发展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3)技术革新,提高利用率(循环利用)
(4)环境治理(减污、治污、美化环境)
例题1:
试从“水源”角度分析北京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有哪些?
“开源”:
——①植树造林,涵养水源;②建设水库、地下水库、集雨水窖;③南水北调;开采地下岩层水;④防止水污染,废水回收,循环利用。
“节流”:
——⑤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工业节水设备和家用节水设备;⑥提高水价,增强节水意识; ⑦分质供水;⑧加强水源的管理 。
例题2:
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看,山西省建设“能源大省”应走的道路是什么?
①对煤炭资源的开采要注意节约,要有计划开采,不能采富弃贫;
②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延长生产链,进一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③合理推放废弃矿石,及时实施以生物措施为中心的复垦工作;
④在开发煤炭资源过程中,注意对水源的保护。
题型9:
我国能源问题
产生原因主要是:
1.由于经济发展快,能源生产与需求不平衡,出现供不应求局面;2.能源利用效率不够高、浪费现象较严重;3.能源消费与生产地区不平衡。
例题1:
但随着经济向前发展,国内油气供应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今后,我国将采取哪些措施来缓解这个矛盾?
答案:
①加强勘探工作,开发我国西部油气资源;②实施能源供应多元化战略,加强同中亚、非洲、俄罗斯等国家地区的合作,进口该地石油;③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基地;④加大对替代性能源的开发力度;⑤将节约能源和降低能耗放在能源战略的首要地位,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例题2:
应用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如何提高我国石油的自给率。
答案:
加大石油资源勘探开发,提高开采冶炼技术,重点建设西部油气资源基地,积极开发海洋大陆架油气资源
例题3石油安全问题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与非洲、拉美、中东等地的国家开展“石油外交”。
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我国积极开展“石油外交”的意义。
答案:
有利于加强我国同非洲、拉美、中东等石油生产国的交流与合作,为我国发展创造良好国际环境;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
专题十四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题型1:
农业区位分析:
(1)步骤:
记住分析的要素【自然区位:
气候(光、热量、降水、灾害气象),地形,水源,土壤;社会经济区位:
市场,交通,政策,人口及素质,技术】;
筛选有效因素;
注意宏观还是微观分析(专题P6667)
例题:
专题P70,第9题,第(3)问。
(2)典型地区分析:
灌溉农业区位分析
典型地区: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分析自然区位因素:
热量充足,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
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的盐碱化等。
商品谷物农业
典型地区:
东北地区
分析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
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
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我国水稻种植业
典型地区:
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分析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热量充足,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
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科技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
人多地少;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酸雨危害
畜牧业
典型地区:
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
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分析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东向西递减)。
(2)社会经济因素:
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
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郊区农业
典型地区:
上海市郊区农业
分析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消费量大;交通方便;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
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题型2:
农业特点的描述:
农业地位、农业类型、主要家产品、主要农业分布地区、主要作物、耕作方式、制度、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水平,商品率。
如:
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略)
题型3:
.农业问题
①坡面开垦→水土流失(影响因素:
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坡面岩性);
②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垦、过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较少,生态脆弱);
③沼泽地开发→破坏湿地→气候恶化(干旱);
④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调节河流功能减弱→气候干旱、洪涝多发;
⑤蒸发量大的地区不合理灌溉(漫灌)→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盐运动);
⑥过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水量减少,河流下游断流、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后退);内陆河湖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流量减少,湖泊萎缩甚至消失,河湖盐度升高,河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⑦农药化肥→土壤板结、酸化、污染水源。
题型4:
某类农业问题(不合理的农业活动)造成的影响
经济影响(产业本身、相关产业)、生态影响(产生的环境生态问题)、社会影响。
题型5:
农业地理生态环境保护
主要从森林、草原植被和湿地、湖泊对气候、水源、土地及生物多样的保护和改善作用来回答。
例题:
生态退耕导致耕地减少,但从长远的意义来看,生态退耕有利于改善环境的质量。
简要分析生态退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
①(北方干旱荒漠化地区)生态退耕扩大森林、草原面积,在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②(南方暴雨山区)在水土流失地区涵养水源,保护水土;③(河流中下游洪涝区)生态退耕扩大湖泊、沼泽面积,增加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水循环活跃;④(人地生态系统)保护生物资源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题型6:
如何弥补生态退耕造成的损失(参考专题P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