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3第1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3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75889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3第1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3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3第1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3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3第1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3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3第1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3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3第1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3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3第1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3课.docx

《学年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3第1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3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3第1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3课.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3第1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3课.docx

学年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3第1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3课

第3课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1.了解美国参战的原因、真实目的及影响。

(重点)

2.认识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重点)

3.认识战争期间两大集团力量对比的变化。

(难点)

一、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1.美国参战

(1)原因

①大战爆发前,美国同德国的关系已经十分紧张。

②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与协约国日益接近。

③德国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使美国商船遭到重大损失。

(2)标志: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

(3)影响

①大大增加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

②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发展。

概念阐释

无限制潜艇战

所谓“无限制潜艇战”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海军部于1916年2月宣布的一种潜艇作战方法,即德国潜艇可以事先不发警告,而任意击沉任何开往英国水域的商船,其目的是要对英国进行封锁,迫使英国退出战争。

虽然一时取得了很大战果,但等于阻断了美国发战争财之路,促使美国提前宣战,造成战略上的失误。

2.中国参战:

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

3.俄国退出战争

(1)背景: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

(2)标志:

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思维点拨

1.美国参战,除了经济方面的考虑外,还有政治方面的考虑,即当时交战双方都筋疲力尽,美国认为此时参战有利于参与战后分赃和争夺世界霸权。

2.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因素:

美国、中国的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协约国逐渐掌握了全部优势;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奥战场上的失利加剧了其国内政治危机,特别是德国基尔港水兵起义和柏林工人起义,德皇被迫退位。

二、同盟国集团的崩溃

1.德国西线的攻势

(1)契机:

苏俄退出战争。

(2)目的:

企图夺回战略主动权。

(3)简况:

1918年3~7月,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但很快受阻。

2.协约国军队的反攻

(1)准备

①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法国元帅福煦为西线联军总司令。

②美军陆续开到法国,英帝国各自治领军队也开往前线。

(2)反攻

①1918年7月在西线发动了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把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线。

②1918年9月底至10月初,全线出击,突破德军的“兴登堡防线”。

(3)结果:

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3.德国投降:

1918年11月11日,在巴黎签订停战协定,标志同盟国集团失败。

易混易错

正确认识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从帝国主义国家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因为其社会性质的改变。

三、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1.经济劣势:

协约国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远比同盟国占有优势。

2.战略失误

(1)德国的“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

(2)战场形势变化出乎德军指挥部的预料。

(3)德国被拖入两线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

3.内部矛盾

(1)奥匈帝国境内出现了民族独立运动,帝国解体。

(2)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

4.国际力量

(1)战争初期,日本参战使德国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皆失。

(2)意大利倒戈,同盟国失去一个重要的盟国。

(3)僵持阶段:

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思维点拨

同盟国集团的失败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有实力处于劣势、军事战略失误、同盟国各国内部矛盾加剧、国际力量对比处于不利地位等,但根源是经济和军事实力在总体上处于劣势,造成人力、物力的匮乏。

知识图示

主题一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政策的变化

史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威尔逊总统立刻号召他的同胞严守中立。

1914年8月19日,他在向美国人民发表的讲话中声称:

“……美国必须不但在名义上而且在事实上做到保持中立。

[史料解读]

(1)说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实行“中立”政策。

[问题思考]

(1)美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政策是什么?

答案 “中立政策”。

史料二 ……到1914年底时,摩根商行已对协约国在美国购买军用物资一事作了“安排”。

为了购买这些军用物资,各协约国先是给现金,然后卖掉了它们在美国所拥有的公债券和股票,最后不得不大笔大笔地借款。

[史料解读]

(2)说明美国与协约国大做军火生意。

战争初期,美国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各国做生意,大发战争财。

[问题思考]

(2)据史料概括美国在大战初期实行中立政策的目的。

答案 借机谋取经济利益。

史料三 我们乐于为世界的最后和平,为世界各民族的解放,为大小各国的利益作战……我们没有任何自私自利的目的和要求,我们不想征服别人,我们不为自己索取赔款,我们不为自愿的牺牲寻求物质上的补偿。

——威尔逊对德宣战演说

[史料解读]

(3)说明美国标榜参战的目的是世界和平,表达了参战的意愿,但背后真相是美国谋求世界霸权。

[问题思考]

(3)威尔逊标榜的美国参战的目的是什么?

其真正目的是什么?

美国参战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政策的变化中,可以得出怎样的启示?

答案 (3)威尔逊标榜的美国参战的目的是:

为世界的和平,为世界各民族的解放,为大小各国的利益。

其真正目的是为了捞取战利品,争夺世界霸权。

美国参战大大加强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加速了一战结束的进程。

(4)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政策。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1)初期中立的原因

①国内孤立主义势力的推动。

②对外扩张的重心在拉美和亚太地区。

③得以远离战火,免受战争的破坏。

④可利用中立地位,与交战国双方进行军火贸易,大发战争横财。

(2)美国参战的主要原因

①经济利益:

在大战尾声参战,有利于捞取战利品,进一步大发战争财。

而且美国与协约国方面有大量经济往来,协约国的胜败直接影响其经济利益。

②国际形势:

俄国十月革命对协约国不利;交战双方精疲力竭,难以为继。

③政治目的:

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3)美国参战的主要影响

①在军事上,对协约国直接援助,增强了其取胜的砝码。

②在财政和军需供应方面,更给协约国带来了巨大好处。

③美国参战,影响了其他“中立”国家。

主题二 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史料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人称“梁二总统”的梁士诒就敏锐地觉察到,这场世界大战是中国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大好机会,并正确认识到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

[史料解读]

(1)体现了协约国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占有优势。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分析梁士诒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理由。

答案 中国可借此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局面;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

史料二 长远看来,协约国可任意借助美国经济,但德国却遭到封锁,这使它只能使用中欧资源,这种封锁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美国提供的贷款和它后来的参战更加强了那种效果。

1916年末……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德国的崩溃。

似乎为了对拿破仑进行阐释,上帝还是站在了较大工业的这边。

——《剑桥战争史》

[史料解读]

(2)同盟国失败的关键原因是自身实力的不足,美国加入协约国,使双方实力更加失衡。

[问题思考]

(2)根据史料二,分析同盟国失败的原因。

答案 德国遭到经济封锁,物资匮乏;德国军事生产拖垮了本国经济;美国对协约国提供贷款,协约国在经济实力上占有优势;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同盟国失败的原因

(1)德奥集团在经济实力方面处于劣势。

与同盟国相比,协约国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占有优势。

(2)同盟国集团的军事战略失误。

德国打算速战速决,但由于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德国被拖入了两线作战、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

(3)同盟国各国的经济政治危机。

长达数年的世界大战,加剧了交战国内部的各种矛盾,这在同盟国集团各国表现得更为明显;同时战争末期,同盟国各国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

(4)国际力量的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战争初期,日本参战,德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皆失。

意大利倒戈,同盟国失去一个重要的盟国。

在交战双方处于僵持阶段时,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给协约国增加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砝码。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财源滚滚,达到了“涨破上衣”的程度,这主要是由于(  )

A.利用中立国的地位与交战国扩展贸易

B.本土远离战火避免了战争的破坏

C.美国利用和平的国内环境发展经济

D.美国的大量科技成果运用于工业生产

答案 A

解析 美国利用中立国的地位同交战双方都保持贸易关系,从而大发横财,故A与题意相符。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加速大战进程的事件有(  )

①美国对德宣战 ②俄国爆发十月革命 ③协约国力量增强,加强对德打击

A.①②③B.①③

C.②③D.①②

答案 A

解析 美国参战,带动了一些国家参加对同盟国的作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俄国十月革命后,各交战国的人民革命运动威胁着资产阶级统治,迫切需要结束战争。

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有(  )

①协约国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占有优势 ②英、美的海上封锁起了重要作用 ③德、奥军队战略上的失误 ④战争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工人、士兵运动兴起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同盟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③④是从同盟国自身因素分析,①②是从协约国角度分析,故①②③④都正确。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俄国作战不力,伤亡惨重,引起国内广泛不满,导致俄帝国于1917年初垮台以及同年11月间布尔什维克革命获得胜利。

在列宁的命令下,俄国于11月26日单方面停战。

几个月后同德国签订正式和约,退出战争。

德军从东线撤往西线,企图打破僵局,但因美军抵达法国,将其力量抵消。

——《一战纪念日》

根据材料,分析俄国为什么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争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原因:

俄国伤亡惨重,引起国内广泛不满,社会矛盾激化;十月革命的胜利使旧政权垮台,代表人民利益的革命政权建立;巩固十月革命成果和新政权的需要。

影响:

增强了德军在西线的实力。

解析 第一小问,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既是因为“俄国作战不力,伤亡惨重,引起国内广泛不满”,也是苏俄政府巩固政权的需要;第二小问可依据“德军从东线撤往西线”进行归纳总结。

课时训练

[基础达标]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虽然美国宣布“中立”。

但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美国同协约国日益接近,主要是因为(  )

A.同盟国一方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

B.协约国在战争中逐渐占据了优势

C.美国同协约国的经济联系逐渐加强

D.美国与协约国在历史上关系密切

答案 C

解析 帝国主义的外交政策完全以自身的利益为转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同交战双方做生意,但从1914到1916年,美国对协约国的出口增加了三倍,与协约国的经济联系加强,这种联系导致美国与协约国日益接近。

2.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

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这样评价道:

“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兰西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与肉体捍卫了法兰西的领土、理念和自由。

”下列对中国参战的诸多评价中,你最赞成的是(  )

A.对德宣战导致同盟国的失败

B.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

C.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

答案 C

解析 材料从客观的角度评价了中国参加一战对协约国的贡献,从而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项正确。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

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

材料主要说明了(  )

A.赴法华工的表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赴法华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做出了贡献

C.中国的参战是协约国赢得战争的主要原因

D.中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收回了一些主权和利益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中国劳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及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对中国劳工的高度评价,可看出B符合题意。

A、C、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

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

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

这些行为(  )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答案 B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参战,其主要目的是趁机攫取德国原来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和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日本趁英国、法国忙于战争之机,加大对它们的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扩充自己的经济实力。

题干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均说明日本意在掩盖其参战意图,故选B项。

A、C、D三项均未反映日本的本质意图。

5.马恩河战役使双方陷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德国参谋总长毛奇向德皇报告说:

“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

”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英法军队战斗力相对强大

B.“施里芬计划”破产,德军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C.俄军在东线发动进攻

D.当时战略主动权已经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答案 B

解析 德国制定“施里芬计划”的目的是先速战速决战胜法国,再挥师向东打败俄国,从而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但是马恩河战役粉碎了德国的梦想,西线处于僵局状态,东线威胁仍在,长期消耗战的到来,不利于同盟国,德国的失败是早晚的事,故选B项。

6.“我要回家!

我要回家!

子弹嘘嘘,大炮隆隆,我不想再呆在这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军中流行的这首歌在研究下列哪一问题时最有价值(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反战情绪

B.新式武器的广泛使用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伤亡情况

D.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

答案 A

解析 “我要回家!

……我不想再呆在这里”说明士兵们已经厌倦了战争,B、C、D与材料无关。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分为两个阶段:

1914~1917年为欧洲阶段,1917~1918年为全球阶段。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

——K.M.潘尼卡(印度外交官、历史学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将1917年视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欧洲阶段转入全球阶段的主要依据。

(2)结合时代背景,评析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答案 

(1)依据:

美国对德宣战。

(2)评析:

材料二作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

其观点是片面的。

作者只看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产物;但没有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是因为欧洲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殖民地与世界市场的本质。

解析 第

(1)问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分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17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有了“世界性”,战争规模不断扩大,不局限于欧洲战场,参战的国家也增多。

(2)问考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认识。

根据材料二可知作者的观点带有片面性,没有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