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 表内除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75710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 表内除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 表内除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 表内除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 表内除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 表内除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 表内除法.docx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 表内除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 表内除法.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 表内除法.docx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表内除法

第2单元表内除法

(一)

第1课时平均分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页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将具体事物平均分。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难点】

1.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教科书第7页准备参观科技园食品的情景图。

2.谈话。

同学们,美丽的春天到了,我们准备去科技园春游,高兴吗?

(1)班的同学也高兴,为了搞好这次活动,昨天,他们去超市准备了春游的食品。

我们来看看,他们准备了哪些食品。

3.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讲授

1.教学教科书第8页例1,引出“平均分”。

师:

我们来帮助二

(1)班的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

请各组为二

(1)班的6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

突出每种食品“每份应该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

教师给出食品总数:

24颗糖果,12个果冻,18个橘子。

学生边分边口述操作过程,教师巡视。

(3)演示汇报,学生分组汇报分的结果。

生1:

把24颗糖果分成6份,每组得到4颗。

生2:

把12个果冻分成6份,每组得到2个。

生3:

把18个橘子分成6份,每组得到3个。

(4)提问:

看看你们组分得的每份有什么特点?

(同样多)

(5)讲解:

像这样把一堆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板书:

平均分

(6)让学生把自己组平均分的结果用语言表述出来。

如: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3个……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

特别请学生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

(2)让学生用16张卡片代替枫叶,分一分。

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

是不是平均分?

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然后,按分得的结果填空。

3.教学教科书第9页例2,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1)师: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那么怎么才能平均分呢?

请同学们按照例2的要求分组把18个橘子平均分到6个盘子里,可以怎么分呢?

(2)学生分组活动:

用实物图片或小圆片分一分。

(3)交流汇报。

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以及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

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三、课堂小结

提问: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均分”这个新的数学名词。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就叫做平均分。

希望大家下去多多练习、体会。

【板书设计】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时由情境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再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等,帮助学生进行大量的感知,形成一定的表象,在头脑中初步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除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2课时平均分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页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

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春游时分配食物的问题。

大家都能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来分果冻,看看又出现了什么问题。

2.出示教科书第10页例3分果冻情景图。

3.提问: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4.汇报、交流信息。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3。

(1)引导观察,提出问题。

师:

看到分果冻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并板书:

分几份?

(2)分组探讨解决“分几份”。

提问:

根据你收集到的信息,能帮助他解决分果冻的问题吗?

你有什么办法?

小组讨论。

全班汇报、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小结:

8个果冻,每2个一份,8里面包含4个2,能分成4份。

2.拓展应用。

师:

如果每4个一份,要怎么分?

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卡片分一分,再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小结:

如果每4个一份,8里面包含2个4,能分成2份。

三、课堂小结

提问: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

这节课我们运用所学习的“平均分”的知识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我们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有很多,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

【板书设计】

平均分

(2)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

每几个一份地分平均分

【教学反思】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时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实例创设情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安排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练习题,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突破难点,使学生爱学、乐学,更好地掌握平均分,能够准确、迅速地进行平均分,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第3课时除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14页例4、例5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教学重点】

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再出示题目: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提问:

平均放在4个盘里是什么意思?

(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用小棒代替),然后汇报分的结果:

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次分完,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

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

2.小结: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

(板书课题:

除法)

二、探究新知

1.以前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

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教学例4。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1)要分的竹笋是几个?

(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2)把12平均分成几份?

(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3)每份是几?

(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一边说一边板书:

12÷4=3

(4)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

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5)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

这个算式读作:

12除以4等于3。

(6)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第1题。

提问:

一共有多少条鱼?

平均放在几个盘子里?

学生回答。

每盘放几条?

怎样列除法算式?

15÷5=3

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把15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是3。

(2)完成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用小棒分一分,然后填写。

4.教学例5。

(1)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

(每一份是4个竹笋)

(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上台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要强调4个4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

刚才是怎样分的?

分的结果是怎样?

小结:

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分法也用除法来计算。

(4)指导算式的写法。

A.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

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

20÷4=5)

B.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C.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0÷4=5



被除数除数商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自己表现怎么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突出了从“平均分”的含义把学生引入到“除法”的含义上来。

认识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

考虑到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习除法会感到困难。

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以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整个教学过程要努力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亲自去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所以在新课开始,就揭示“除法”,了解学生对除法的掌握程度,当然学生也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了他们心中的“除法”,这样就激活了学生认知区域,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更了解了学生的知识起点。

第4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17页练习三第5~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除法,弄清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练掌握除法中两种不同的分法,能正确写出除法算式。

【教学重点】

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教学难点】

会看图写除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读出下面各算式,并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

12÷2=630÷5=640÷8=5

2.分一分,填一填。

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分成了()份。

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

(1)分一分,写算式。

(2)比一比:

你发现了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小结:

把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练习三第5题。

引导学生先圈一圈,再写算式。

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2.完成教科书练习三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再列式。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3.完成教科书练习三第7题。

引导学生摆一摆,想一想分的过程,再填空。

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4.完成教科书练习三第9题。

引导看图,说一说图的意思。

学生交流。

5.完成教科书练习三第10题。

自己动手分一分,写出算式,同桌之间交流。

三、拓展应用

1.完成教科书练习三第8题。

(课件出示图)

(1)引导学生看懂图意,根据图,每个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2)学生交流完成,引导观察:

你有什么发现?

这幅图可以写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不过每道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3)小组交流:

你是怎么想的?

说说你写的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2.完成教科书练习三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看图写算式教学中,注意呈现给学生实物图,让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练习时,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

第5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求出除法算式的商的方法。

2.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初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作好铺垫

教师呈现如下题目,让学生完成。

填出()里的数,并说出自己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3×()=62×()=8()×4=125×()=103×()=9

二、创设情境,在活动中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

看来同学们掌握得很好!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除法的知识。

你知道猴子最喜欢吃什么吗?

看,猴妈妈正在给小猴分桃呢!

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

教师(出示问题):

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教师:

请一位同学把题读一读。

教师:

猴妈妈要分几个桃?

怎么分的?

谁能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

12÷3=。

2.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教师:

先自己想一想猴妈妈是怎样分的,再看一看课件里演示的和你想的一样吗?

教师用课件动态演示猴妈妈分桃的过程。

3.明确探究要求,鼓励自主探究。

教师:

通过分,我们能知道12÷3的商是4。

如果我们以后每做一题都要先分一分,你会有什么感受?

学生1:

很麻烦。

学生2:

如果被除数很大,分起来很费时间。

教师:

对!

那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求出除法算式的商的方法。

教师:

下面我们就以12÷3=为例,请同学们结合分桃的过程,想一想、试一试,可以把得到4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寻找典型案例。

4.展示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师:

你是怎样想的?

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和记录的过程会各不相同,教师应该懂学生的思考过程,挖掘其中合理的成分,对于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

预设1:

第一只分3个,12-3=9;

第二只分3个,9-3=6;

第三只分3个,6-3=3;

第四只分3个,3-3=0。

教师:

这位同学用连减的方法算出能分给4只小猴。

看来你对这个除法算式的含义理解得很清楚!

预设2:

教师:

这位同学采用连加的方法,4个3相加是12,也算出了分给4只小猴。

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教师进一步组织交流,让学生的更多方法得到展示。

教师及时予以评价,指出学生方法的合理性,对存在的问题予以帮助指导。

三、利用直观模型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算理,形成算法

1.利用直观模型,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师:

同学们用连减、连加的方法都能算出12÷3的商,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

教师:

看看小猴分桃后的图,你能想到哪个算式呢?

课件出示分桃的图片。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板书:

3×4=12。

教师:

谁来说一说3、4、12分别表示什么?

教师:

对比3×4=12和12÷3=,除法算式的商就是乘法算式中的哪个数?

教师:

同学们发现了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是有联系的。

我们要计算除法算式的商,就可以用乘法来帮忙。

2.理解算理,形成算法。

教师:

要计算12÷3=,你想用哪个乘法算式来帮忙?

教师:

想3和几相乘得12,又需要借助谁来帮忙呢?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板书如下:

想:

3和几相乘得12?

三(四)十二,商是4。

教师:

看来计算除法时我们可以直接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

3.回顾反思,提升认识。

教师: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12÷3=的计算方法,同学们都想到了哪些计算方法?

教师:

计算除法为什么要用乘法口诀来帮忙呢?

教师板书课题: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师:

你喜欢哪种方法?

4.尝试练习,明确方法。

教师:

试着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计算12÷4=的商,并于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

根据12÷4=,你想到哪个乘法算式?

要想几的乘法口诀?

四、全课总结

教师: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又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第6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四第5题。

【教学目标】

1.用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尝试不同的算法,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优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说出口诀。

4×2=6×5=2×9=6×3=5×5=3×4=

2×4=5×4=20÷4=35÷5=12÷3=10÷2=

学生口算,说出得数,并说说计算时用的是哪句口诀。

2.导入新课。

师: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用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

二、互动新授

1.谈话:

同学们,李师傅的包子铺今天开张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例2图)

(1)谈谈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观察并收集信息。

师:

每屉蒸笼装4个包子,有6屉,你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包子吗?

(学生回答。

教师追问: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怎样列式?

(求一共有多少个包子,表示6个4相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

4×6=24)

师:

我们在计算这道算式时用的是哪句口诀?

(四六二十四)

(2)教师提问:

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把这个算式转变成除法算式?

教师出示题目:

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每屉装多少个?

怎样列式?

(24÷6=4)

你是怎样算的?

用的是哪句口诀?

(四六二十四)

(3)师:

还可以怎样问?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看图,改变题目,教师出示:

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装4个,可以装多少屉?

怎样列式?

(24÷4=6)

你是怎样算的?

用的是那句口诀?

(四六二十四)

2.探究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师:

观察黑板上的3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

(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

并且突出强调:

乘除法间的联系,要从算式的变化和算理上理解。

教师小结:

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地发现了一些规律,都有4、6、24这三个数,这三个数表示的意思一样。

虽然4、6、24在三道算式中的意思完全一样,但条件和问题不一样,算式也就不同,请大家想一想,4、6、24在乘法算式中分别叫什么?

在除法算式中又分别叫什么?

很多同学也都发现了刚才我们计算的这三道算式其中有一道乘法,两道除法,都用了哪个乘法口诀?

(四六二十四)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一道乘法口诀可以写三道算式,如“四六二十四”:

4×6=2424÷4=624÷6=4

3.出示一道口诀,让学生写出三道算式。

三六十八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

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转换成两个除法算式,相应的问题可以变成求其中的一个乘数。

这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

三、课堂小结

师: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复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同时,还发现了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每一组算式里的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这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算式里和除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找到这样的关系,我们在计算除法时就可以想乘法算除法了。

【板书设计】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

4×6=24

24÷6=424÷4=6

四六二十四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之间的对比,由乘到除,帮助学生了解乘、除法间的关系。

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较高,精彩的发言成为本节课的亮点。

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变换算式,形成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索式学习,学生很快了解了乘除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此基础上,学生较易掌握怎样将乘法算式写成两道除法算式,乘除之间的运算是互逆的。

这种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体现了把计算教学置入生活情境的编写意图。

同时,有利于学生借助除法的关系,理解求商的思路,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关系。

第7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1、22页练习四第6~12题。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除法知识。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乘、除法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把口诀补充完整。

二()得八二()一十()六十二三()得九()三得六

2.口算。

9÷3=8÷4=12÷3=12÷4=12÷6=16÷4=

24÷6=30÷5=18÷3=10÷5=6÷6=20÷4=

二、指导练习

1.完成教科书练习四第6题。

比一比,看谁得的玩具多?

2.完成教科书练习四第7题。

独立完成后,再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教科书练习四第8题。

背一背所学的乘法口诀。

想:

哪几句乘法口诀只能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4.完成教科书练习四第9题。

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看清表格,理解题意。

做题时,可以要求学生边计算边小声说一说思路,或说出用的是哪句口诀。

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订正时,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对于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直接口诀求商,不必再说“想几和几相乘得几”这一步。

对计算有困难的学生,还应让他们按照先想乘法,再想口诀,最后得商的方法,使他们切实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5.完成教科书练习四第10题。

出示4个蘑菇房子的贴图,做帮助小动物看谁先到家的游戏。

6.完成教科书练习四第11题。

学生把同一句口诀计算的算式画上相同的记号,再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7.完成教科书练习四第12题。

先让学生根据直观图,口述要解决的问题和有关信息数据,再让学生独立解决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小结

你在练习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比一比和帮小动物找到自己的家等数学练习活动,营造出充满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第8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例3,练习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实际问题,并会写单位名称。

【教学重点】

用除法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题意和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30÷512÷43+310÷28×524÷6

15÷36÷618÷616÷425÷59÷3

2.分一分、填一填。

12块饼干,每人分6块,平均分给()人。

12块饼干,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块。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3。

(1)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A.从题中你们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B.想一想:

怎样解答呢?

因为平均分,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求每份是几,用除法计算。

C.怎样列式计算呢?

15÷3=5(只)想:

三(五)十五。

D.怎样检验是否正确呢?

每盒5只,3盒就是15只。

(2)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