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下肢静脉曲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72037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辨证治疗下肢静脉曲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医辨证治疗下肢静脉曲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医辨证治疗下肢静脉曲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医辨证治疗下肢静脉曲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医辨证治疗下肢静脉曲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辨证治疗下肢静脉曲张.docx

《中医辨证治疗下肢静脉曲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辨证治疗下肢静脉曲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辨证治疗下肢静脉曲张.docx

中医辨证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中医辨证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中医辨证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西医】

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浅表静脉发生扩张、延长、弯曲成团状,晚期可并发慢性溃疡的病变。

本病多见中年男性,或长时间负重或站立工作者。

本病未破溃前屑中医“筋瘤”范畴,破溃后屑“臆疮”范畴。

下肢静脉曲张是静脉系统最重要的疾病,也是四肢血管疾患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通常在四肢血管疾病的大多数病例中,常因静脉曲张及其合并症尤其是溃疡而就。

【发病群体】

1、从事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群:

如:

售货员、空服人员、教师、美发人员、、厨师及运输业的服务人员等。

由于我们腿部的静脉血液要从低处流向高出,若人长期处于站立状态,就会增加血液回流的压力,高压力使血液无法正常回流,这样血液挤压在腿部形成静脉曲张。

2、经常坐着,坐姿不当。

IT人员、职业司机、工厂员工及大部分办公室白领都属从事以坐姿为主工作的一群:

长时间的坐,会导致血管长期处于循环滞慢的状态,容易引发静脉曲张。

3、从事长时间蹲着或跪着的工作的人群:

如:

清洁工人、装修师傅、农夫、园艺工作者、汽车修护员及负责机械保养维修的工程师等,需要长时间蹲着或跪着工作,长时间蹲着或跪着都会增加下肢的压力,使血液无法正常流动,因此,也易引起静脉曲张。

【病理病因】1.静脉壁薄弱和瓣膜缺陷:

静脉壁相对薄弱,在静脉压作用下可以扩张,瓣窦处的扩张导致原有的静脉瓣膜无紧密闭合,发生瓣膜功能相对不全,血液倒流。

瓣膜发育不良或缺失,亦不能发挥有效的防止倒流作用,导致发病。

2.静脉内压持久升高:

静脉血本身由于重力作用,对瓣膜产生一定的压力,正常情况下对其不会造成损害,但当静脉内压力持续升高时,瓣膜会承受过重的压力,逐渐松弛、脱垂、使之关闭不全。

这多见于长期站立工作,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长期便秘等。

3.其次是年龄、性别:

由于肢体静脉压仅在身体长度达最高时方达最高压力,青春期前身体不高,故静脉口径较小,均可防止静脉扩张,所以尽管30岁前有患严重静脉曲张,但大多数是随年龄增大,静脉壁和瓣膜逐渐失去其张力,症状加剧迫使患者就医。

静脉曲张以女性多见,可能由于妊娠能诱发或加重静脉曲张。

但在没有妊娠的女性,其发病率也比男性高(男:

女=1:

3),其原因可能是女性骨盆较宽大,血管结构过度弯曲以及月经期、妊娠期和绝经期时均可使骨盆内的静脉增加充血。

妊娠期易发生静脉曲张的另一原因是由于妊娠期四肢浅静脉的张力降低,使其易于扩张,这种情况在产后可恢复。

【病理机制】

正常情况下,下肢静脉回流是依靠心脏搏动而产生的舒缩力量,在深筋膜内包围深静脉的肌肉产生的泵的作用,以及呼吸运动时胸腔内负压吸引三方面的协同作用。

静脉瓣膜起着血液回流中单向限制作用。

若有瓣膜缺陷,则单向限制作用就会丧失,而引起血液倒流对下一级静脉瓣膜产生额外冲击,久之就会导致下级静脉瓣膜的逐级破坏。

静脉中瓣膜的破坏使倒流的血液对静脉壁产生巨大的压力,即可引起静脉相对薄弱的部分臌胀。

而长期站立、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长期便秘等可使静脉内压力增高,进一步加剧了血液对瓣膜的冲击力和静脉壁的压力,导致静脉曲张。

长期的静脉曲张,血液淤滞,最终产生淤积性皮炎,色素沉着和慢性硬结型蜂窝组织炎或形成溃疡。

曲张静脉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静脉壁的中层。

在初期,中层的弹力组织和肌组织都增厚,这种变化可视为静脉压力增大所引起的代偿性反应。

至晚期,肌组织和弹力组织都萎缩、消失,并为纤维组织所替代,静脉壁变薄并失去弹性而扩张。

静脉瓣也发生萎缩、硬化。

病变静脉周围组织的微循环亦由于静脉压的增高而发生障碍,引起营养不良,导致纤维细胞的增生。

病变部位的皮下组织弥漫性纤维变性并伴水肿,水肿液内含大量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又可引起纤维组织增生。

静脉淤滞使淋巴管回流受阻,淋巴液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又加重了组织纤维化。

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局部组织缺氧,抗损伤能力降低,因而容易发生感染和溃疡。

【临床表现】原发性静脉曲张患者早期多无局部症状,逐渐发展可出现以下临床表现。

1.患肢常感酸、沉、胀痛、易疲劳、乏力。

2.患肢浅静脉隆起、扩张、变曲,甚至迂曲或团块状,站立时更明显。

3.肿胀:

在踝部、足背可出现轻微的水肿,严重者小腿下段亦可有轻度水肿。

4.并发症:

(1)皮肤的营养变化:

皮肤变薄,脱屑、瘙痒,色素沉着,湿疹样皮炎和溃疡形成。

(2)血栓性浅静脉炎:

曲张静脉处疼痛,呈现红肿硬结节和条索状物,有压痛。

(3)出血:

由于外伤或曲张静脉或小静脉自发性破裂,引起急性出血。

5.下肢静脉功能试验:

(1)深静脉通畅试验(Penhes试验):

用来测定深静脉回流情况,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深静脉往往是通畅的。

方法是在大腿用一止血带阻断大隐静脉干,嘱病人连续用力踢腿或下蹲,由于下肢运动,肌肉收缩,浅静脉血液经深静脉回流而使曲张静脉萎陷空虚。

如深静脉不通或有倒流使静脉压力增高则曲张静脉压力不减轻,甚至反而曲张更显著。

(2)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

用来测定大隐静脉瓣膜的功能,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丧失。

方法是患者平卧位,下肢抬高,排空浅静脉内的血液,用止血带绑在大腿根部'卵圆窝下方处。

随后让病人站立,10s内解开止血带,大隐静脉血柱由上向下立即充盈,则提示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病变部位极可能位于卵圆窝水平,深静脉血通过隐股静脉连接点泄人浅静脉系统。

浅静脉如缓慢地(超过30s)而逐渐充盈,属于正常情况,是血液由毛细血管回流入静脉内的缘故。

如果病人站立后,止血带未解开而止血带下方的浅静脉迅速充盈,说明返流人该静脉的血液来自小隐静脉或某些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

(3)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Pratt试验):

病人平卧,抬高患肢,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带,先从足趾向上至胭窝缚缠第一根弹力绷带,再自止血带处向下,扎上第二根弹力绷带,一边向下解开第一根弹力绷带,一边向下继续缚缠第二根

弹力绷带,如果在两根弹力绷带之间的间隙内出现曲张静脉,即意味着该处有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

【中医】本病属于中医学“筋瘤”、“脉痹、“湿疮、“臁疮”等范畴。

“筋瘤”首见于《灵枢•刺节真邪》日“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得反发为筋瘤”,阐明了筋瘤的病因病机。

《外科正宗》云:

“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阐述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

“臁疮”为慢性下肢溃疡,属“筋瘤”的后期并发症,在古代文献中还有“裤口疮”、“裤风”(《证治准)、绳“》烂腿”(《外科

证治全书》)等名。

臁疮首见于《疮疡经验全书》,谓“里外臁疮,三里之旁,阴交之侧生之者,……盖因湿热风毒相搏而至然也。

”阐明臁疮的发病特点及病因病机。

《外科正宗•臁疮论第七十四》云“臁疮者,风热湿毒相聚而成,有新久之别,内外之殊。

新者只用三香膏,乳香法纸贴之自愈,……方可得愈。

外臁多服四生丸,内臁多服肾气丸妙。

”阐述了臁疮的病因病机及分期治法,强调了内外兼治。

在“因邪致瘀”与“祛邪为先”的学术观点指导下,本病的病因是静脉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摄(久坐、久立、久行、负重、妊娠等),其病机是气虚久瘀,静脉郁热能生风,瘀热夹湿毒成疮。

病由淤滞(瘀)、湿热(毒)、生风(痒),三者之间的转化形成的诸多症证。

【辨证治疗】

1.气滞血瘀:

小腿青筋迂曲,隆起或扭曲成团块状。

患肢压痛,可见色

素沉着,或有刺痛、活动后加重。

伴有精神郁闷、烦躁易

怒。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涩。

本证的辨证要点是:

小腿部有明显的青筋迂曲,压痛或刺痛以及舌脉表现。

治则:

行气疏肝活血化瘀

方药:

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用:

柴胡12g枳壳10g白芍15g川芎10g制香附10g丹参30g鸡血藤15g制乳香10g水蛭粉3g甘草6g加减:

疼痛加忍冬藤15g、地龙15g;扭曲块明显加三棱

12g、莪术12g;患肢畏寒、麻木加附子9g、桂枝15g;患肢酸胀加威灵仙12g、地龙15g。

2.血燥筋挛:

小腿青筋迂曲,挛急疼痛,伴有耳鸣如蝉、眩晕、肢体麻木、两目干涩,舌淡、脉细。

本证以小腿静脉曲,张挛急疼痛以及阴虚肝旺的表现为辨证要点。

治则:

清肝滋阴养血舒筋

药用:

川芎15g当归10g白芍10g生地15g芦荟10g昆布10g木瓜15g鸡血藤15g防己10g甘草6g加减:

耳鸣眩晕加酸枣仁15g,远志15g,肢体麻木加桂枝

15g、路路通15g;两目干涩加菊花12g、玄参15g。

3.寒湿凝滞:

小腿青筋蜿蜒,下肢浮肿,按之凹陷,朝轻暮重,畏寒怕冷,腿酸胀不适,沉重乏力,甚则跛行。

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

舌质淡,苔白滑或白腻,脉象濡缓或沉迟。

本证除下肢青筋迂曲外,辨证要点主要是下肢浮肿,畏寒沉重,脉濡缓。

治则:

健脾利湿温经通络

方药:

炙黄芪30g桂枝10g鸡血藤15g党参15g泽泻

30g防己10g白芥子10g干姜10g木瓜15g加减:

下肢胀甚加茯苓15g;肿甚佳茯苓皮20g、淮山药20g;纳呆、腹泻加白术15g、砂仁9g。

4、气血亏虚:

临床表现下肢青筋迂曲,小腿轻度肿胀,皮肤色素沉着,下肢沉重,伴有全身乏力。

疮面下陷,边缘形如缸口;或胬肉突出疮外,疮口周围的皮肤成片地呈紫暗,少有痛热感,皮下硬化;可经年累月,不易收口。

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弱。

此型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原则补气养血,温通经络,方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白芷9g、肉桂9g、地龙12g、当归12g、丹参15g、川芎9g、白芍15g、党参15g、黄芪30g。

对于有破溃的患者,可以外用臁疮膏:

制作方法是取轻粉9g,龙骨60g,黄丹60g,当归60g,独活60g,羌活60g为末和匀,香油调匀外敷。

5、热毒炽盛:

症状:

青筋暴露,突出皮肤,肢体肿胀疼痛,皮肤发红,按之灼热;舌淡红,苔黄腻,脉细数。

治则: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方用五味消毒饮合桃红四物汤

加减。

川芎12g、赤芍12g、生地15g、红花9g、桃仁

12g、鱼腥草15g、紫花地丁15g、蒲公英15g、野菊花15g、金银花15g、水牛角15g。

6、湿热下注:

主要证候为小腿青筋怒张,局部发痒,红肿,疼痛,或有溃破,滋水淋漓,疮面腐暗;伴口渴,便秘,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利湿热,解毒消肿,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减。

甘草

6g、苍术9g、茯苓12g、泽泻9g、薏苡仁20g、黄柏12g、当归12g、玄参15g、金银花12g、益母草15g、泽兰叶9g、黄苓10g、黄连9g、梔子10g、七叶一枝花15g、白花蛇舌草15g、生大黄9g。

7、营卫失和:

主要证候为小腿青筋暴露,皮肉挛急,或伴下肢坠胀,水肿,舌淡紫,苔淡白,脉浮涩。

方用桂枝汤加减:

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6g、生

姜9g、大枣3枚、赤芍12g、白芥子12g,川牛膝12g,

枳实9g。

8、肝火亢盛:

主要证候为下肢筋脉怒张,红肿,性急易怒,头晕目眩,胁肋灼痛,口苦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肝解郁、健脾渗湿,方用清肝解郁渗湿散化裁:

地龙

12g,蝉蜕9g,银柴胡9g,独活9g,生地9g,女贞子

9g,苍术9g,白术9g,防风9g,赤芍12g,菟丝子15g,甘草3g。

【食疗方】

1、气滞血瘀型表现为患肢青筋迂曲,状若蚯蚓,局部有压痛或色素沉着。

伴有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舌面有瘀斑瘀点,治宜理气行滞,活血化瘀。

1.桃仁酒熟桃仁30g,打碎,浸泡于500毫升优质白酒

(38度)中,密封置于阴凉通风处,每日摇晃1〜2次.10日

即可饮用。

每次取泡好的桃仁酒10毫升,佐餐饮用.每日1-2次。

2.玫红饮玫瑰花60g、红花30g。

每日取玫瑰花6g.红花3g,加开水冲泡.当茶频饮,喝完可续水,至味淡即可,

每日1剂,连续10日为1个疗程。

有出血及出血倾向者禁

用。

2、寒湿凝滞型表现为患肢青筋迂曲,微肿,按之凹陷,伴有畏寒怕冷、肢体酸胀、沉重乏力等,治宜温阳利湿,活血通络。

1.牛膝高粱粥红高粱米100g.提前浸泡一个晚上.牛膝3g(用纱布包裹),加水适量,一同熬煮至高粱米软烂,去药包.食高粱米,每日1次,连续10日为1个疗程。

2•羊肉桂枝汤羊肉500g(切块),桂枝6g(用纱布包裹),食盐、生姜、大葱适量,加水一同炖煮至羊肉熟烂,去药包.吃羊肉喝汤,隔日1次,吃7次为1个疗程。

3、湿热蕴结型患肢青筋迂曲,局部红肿有硬结,用手指按压有明显的压痛,伴有舌苔黄腻、发热、大便黏滞、便后肛门有灼热感等症状,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1.双豆汤绿豆30g,红小豆20g,提前浸泡4个小时,加水煮至豆熟烂。

食豆饮汤,每日1次.连续7日为1个疗程。

2.薏米酒薏米億苡仁)50g.浸泡于1000毫升优质白酒中,密封保存,每日摇晃1〜2次.7日即可饮用。

每次取薏米酒10毫升,佐餐饮用,每日2次.连续10日为1个疗程。

外治方】1、选用当归、川芎、鸡血藤、透骨草、艾叶、制川乌、红花、桂枝、怀牛膝各15g。

先浸泡40min,然后文火煮,煮沸30min后,趁热熏蒸患部。

(注意:

患肢与药液要保持距离,以能耐受为度,防止烫伤)。

每日2次,每次20min。

10天为1个疗程。

红花25g、怀牛膝20g、木瓜50g、透骨草20g、灵仙

20g、伸筋草20g、干姜10g

川椒10g、延胡索20g、细辛5g、枳壳15g、桑枝15g、桂枝15g、鸡血藤20g

此方用来泡脚,确切的说是泡腿,加酒醋各100g,每次30分钟。

2、黄芪(或五爪龙)60g,桃仁。

皂角刺、青天葵各12g,红

花、升麻、川芎、枳壳、柴胡各10g,川牛膝、赤芍、蒲公

英各15g,桑寄生30g。

上方加生葱根茎6个,生姜6片,煎后加米酒、米醋各100g。

趁温热熏洗患处并泡浴患足。

毎天2-3次,每次20-30分钟。

3、熏蒸方:

白藓皮30g,马齿苋30g,苦参30g,苍术

15g,黄柏15g。

将上药用纱布包扎好,加水煎煮后,过滤去渣,乘热熏洗

患处,每日1〜2次,每次1小时。

如有创口,熏洗后再常规换药。

清热燥湿,主治下肢静脉曲张并发湿疹样皮炎等。

4、生大黄30g,制附子60g。

细辛30g,赤芍25g。

法:

上药清水浸泡30分钟,加水2000毫升煎汤。

煮沸20分钟后大渣取汁、趁热熏蒸双足、双腿(膝关节以下部分),

待药温降至45摄氏度左右浴足(睡前),每日1次,每次30分钟,日换药1剂,20日为1疗程。

功效:

活血化瘀、温经散寒、通络消肿。

5、松节15g,川椒20g,川牛膝30g,苏木40g。

功效:

温经通络、活血化瘀。

6、川芍30g,血竭10g,乳香、没药各15g。

功效:

活血化瘀、通络消肿。

7、络石藤、鸡血藤各50g,五加皮30g,伸筋草20g,细辛10g。

功效:

活血化瘀、祛风通络。

&当归尾、赤芍、艾叶各20g,桂枝30g,川芎15g。

功效:

活血化瘀、通络消肿。

9、外治法:

取云南白药适量,根据静脉曲张局部大小而

定。

用白酒调成糊状,敷在患处,用塑料袋敷盖,胶有固定,每24小时更换1次,至局部肤色恢复正常,静脉隐退为止。

对早期的静脉曲张十分有效。

以上这些秘方,都是一绝,着以前民间流产下来的,很多都已经失传了。

下肢静脉曲张的秘方,请大家牢记,不妨

理疗法】1、贺老运用火针点刺病灶,待恶血出尽,其血自止;血海毫针刺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

共治疗三次,曲张静脉已变平,颜色明显变浅,无肿胀疼痛感。

随访一年无复发。

贺老认为,该病的病机多为气滞血瘀,火针点刺局部,可直接使恶血出尽,祛瘀而生新,促使新血生成,畅通血脉。

火针起了两个作用:

一是放血;二是壮阳补虚、升阳举陷。

2、针灸治疗:

取患肢静脉曲张之压迫的经络,实施针灸治疗,一般患者静脉曲张多压迫脾经和肾经,针灸取穴:

太溪穴、三阴交、筑宾、阴谷、血海、承山。

3、火针治疗:

在突起的静脉曲张局部用火针点刺后,局部拔罐,会有淤血可以拔出。

4、放血疗法:

在静脉曲张处,用三棱针点刺令出血,甚至射血,以自尽为度,而后用拔罐器再拔出淤血,每10-15天治疗一次,每次的出血量约100毫升左右,再用艾灸熏烤局部。

5、武连仲教授认为本病主因脾气不足,带脉失约,瘀湿虚相兼为病,治以调理脾胃,约束带脉,通经止痛为法。

取穴上主张首取带脉及下肢部脾胃二经的穴位(带脉、冲门、箕门、伏兔、曲泉、阳陵泉、血海、梁丘、四强、膝阳关,内外膝眼),并强调特殊手法及手法的量化。

武教授对下肢静脉曲张的认识和治疗经验丰富了本病的中医理论研

究,促进了针刺规范化的临床应用。

刘云霞等_2引应用毫

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其主要有腹部取穴以及局部取穴。

腹针取穴:

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气穴(左)、气旁(右)

等,下肢对应点。

局部取穴主要为:

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太溪、太白、太冲。

同时腹部用神灯照射,可以加强对腹部腧穴的治疗作用。

6、穴位注射:

取穴:

主穴:

阿是穴。

配穴:

足三里、三阴交。

阿是穴位置:

曲张的静脉丛处。

治法:

阿是穴必取,若为大隐静脉曲张加三阴交,小隐静脉曲张则加足三里;大、小隐静脉曲张者,配穴均取。

药液为复方麝香注射液和10%葡萄糖注射液各4毫升的混和液。

先在阿是穴避开曲张的静脉垂直剌入,得气后推入药液2毫升。

配穴注入药量相同,但三阴交穴,要求针感向上传导至曲张的静脉丛;足三里穴则要求向下传至曲张静脉处。

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一般要求三个疗程。

7、磁园梅针

取穴:

主穴:

足三里T解溪,三阴交T阴陵泉,阿是穴(静脉

曲张部位)。

治法:

患者倚托直立,重心放在患肢上,以使静脉曲张充盈;医者左手固定患肢,右手持磁圆梅针,以腕部活动形成叩击之力,先从足三里循胃经叩刺至解溪,再从三阴交循脾经叩刺至阴陵泉,各速叩3〜5遍。

然后,医者用左手拇指固定按压在曲张静脉团的最上方(近心端),由曲张静脉远端开始,垂直叩刺,渐至近端,叩至曲张静脉团局部隆起,蓝色蚯蚓状曲张团消失,并有温度升高(局部发红或手触发热)为度。

隔15天治疗1次。

3次为一疗程。

本法操作前,需做深静脉回流试验,回流良好者方可用磁圆梅针治疗。

8、刮痧疗法:

部位和经穴:

头部:

全息穴区。

背部:

膀胱经(双侧心俞)。

上肢:

肺经(双侧太渊)。

下肢:

膀胱经(患侧承山至委中);胆经(患侧外丘至阳陵泉);胃经(患侧足三里);阿是穴(自下而上补刮静脉曲张处局部皮肤)。

【预防与护理】

1.避免长期站或坐,应常让脚做抬高,放下运动,或可能的话小走一番。

2.应养成每日穿弹力袜运动腿部一小时之习惯,如散步、快走、骑脚踏车、跑步或跑步机等。

3.应养成一日数次躺下将腿抬高高过心脏的姿势,如此可促进腿部静脉循环。

4.保持正常体重不能超重,因过重会使腿部静脉负担增加。

5.避免提超过20磅(约10公斤)之重物。

6.不可使用40°C以上的高温水长时间泡脚。

7.保持脚及腿部清洁,并避免受外伤造成皮肤破溃。

8.如您腿部皮肤已呈干燥情形,请遵照医师嘱咐涂药。

9.每晚自我检查小腿是否有肿胀情形。

10.放松心情、减少焦虑,积极选用正确的药物进行治疗。

10.每晚睡时,将腿垫高约6吋,并保持最舒适之姿势即可,千万不要因此而让腿部僵直,适得其反。

11.坚持穿循序减压弹力袜,因腿部肿胀,通常于下床后站立几分钟就会发生。

请于每日早起下床前即穿上弹力袜。

12.保持弹力袜之清洁,并注意其弹性功能是否改变。

当弹力袜失去弹性之时应立即更换。

【腿足保健】1、足浴:

用热水泡脚,特别是用生姜或辣椒煎水洗脚,可较快地扩张人体呼吸道粘膜的毛细血管网,加快血液循环,从而使呼吸道粘膜内血液中的白血球及时地消灭侵袭人体的细菌和病毒,使人体免受感染。

经常站立者,易患“下肢静脉曲张”疾病,而足浴能加快腿部血液循环,使腿部的静脉血液及时向右心回流,有利于减轻腿部的静脉瘀血,防治下肢静脉曲张。

另外,临睡前用热水泡泡脚,还有助于安神去烦,催眠入睡,使睡眠更加深沉和香甜。

2、按摩脚:

洗脚后,双手搓热,轻揉搓相关部位或穴位,可全脚按摩,也可局部按摩,多摩涌泉穴(足心)或太冲穴(一、二足趾关节后)或太溪穴(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对头昏、失眠、厌食、面色晦暗、疲劳、高血压、便秘等有防治作用。

3、高抬贵脚:

每天将双脚翘起2-3次,平或高于心脏,此时脚、腿部血循环旺盛,下肢血液流回肺和心脏的速度加快,得到充分循环,头部可得到充足而新鲜的血液和氧,同时对脚部穴位、反射区也是一个良性刺激。

4、搓揉腿肚:

以双手掌紧夹一侧小腿肚,边转动边搓揉,每侧揉动20次左右,然后以同法揉动另一只腿。

此法能增强腿力。

5、扳足:

取坐位,两腿伸直,低头,身体向前弯,以两手扳足趾和足踝关节各20-30次,能锻炼脚力,防止腿足软弱无力。

6、扭膝:

两足平行靠拢,屈膝微向下蹲,双手放在膝盖上,膝部前后左右呈圆圈转动,先向左转,后向右转,各

20次左右。

可冶下肢乏力、膝关节疼痛。

7、甩腿:

一手扶物或扶墙,先向前甩动小腿,使腿尖前向上翘起,然后向后甩动,使脚尖用力向后,脚面绷直,腿亦尽量伸直。

在甩腿时,上身正直,两腿交换各甩数十次。

此法可预防半身不遂、下肢萎缩无力及腿麻、小腿抽筋等。

收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