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doc.docx
《第一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doc.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doc
第一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所谓生涯设计,即一个人确定自己一生的理想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来进行相关努力。
诺贝尔奖获得者无疑都是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士。
总结其成功之道,除了其超凡的智力与努力之外,其善于生涯设计,也十分重要。
他们在这些方面的经验,不仅对进行科学研究的人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其他领域渴望成功的人来说,也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借鉴。
第一节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一位毕业生在自己的求职资料中简要地描述了自己的生涯规划:
乐意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用三至五年时间熟悉业务,掌握相应经验,然后向高级主管职位挑战。
尽管他的成绩在众多竞争者中并不突出,但负责招聘的副总却一锤定音:
我相信他能成功,我初出茅庐时的想法跟这位年轻人完全相同。
在某次人力资源经理业务探讨会上,几位来自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对于明确写出未来发展规划的做法给予了肯定。
他们认为,抛开专业能力的差别来说,用人单位的确看重新员工的生涯规划是否透明,是否与公司的发展一致。
很多求职者在简历中只标出自己学过什么课程、参加过什么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曾在什么企业有过工作经历或实习经历等等,只有少数求职者会写出自己的未来发展规划。
这些规划,让人觉得求职者的求职意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即使其生涯规划只有五年甚至更短的时间用于为本企业工作,用人单位也乐意聘请这种目标明确、规划透明的人。
把你的生涯规划告诉新的用人单位,可以让招聘官对你的适应能力等做出
更加真实也更有利于你的综合评价。
把生涯规划告诉用人单位,容易取得用人单位的好感。
求职者的诚实会给招聘人员留下深刻印象,也更容易为给自己赢得机会。
网易总裁丁磊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曾表示,根据简历挑人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公
平,为此,丁磊建议求职者在简历中尽可能地说清楚自己的生涯规划,如:
你的人生目标在哪里?
为了这个目标曾尝试过什么工作?
这个目标与公司的发展有什么关联?
很多大学生求职失败与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有较大关系。
不少人直到毕业前才考虑找工作的事情,这是非常缺乏远见的。
由于未尽早对人生进行规划,到了毕业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只好跟着潮流走。
规划做得越早,你离成功就越近。
宝洁北京市技术有限公司高级人力资源经理郑云端认为,大学生找工作,最好在大一的时候就确定好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然后找出自己的优势、特长,再分析一下就业市场有哪些趋势,应该怎样跟它相匹配,然后制定策略,采取行动。
郑云端透露,该公司在中国每年招聘应届毕业生100名左右,凡是生涯规
划作得早的人,现在大多数都已成为总监、副总监或高级经理。
时下,有一种说法:
一个人如果频繁跳槽,会给新单位留下不好印象。
实际上并不一定。
把自己的生涯规划告诉用人单位,很多用人单位会根据求职者对跳槽原因所做出的解释来判断此人的可信度、自我意识和适应能力,如果你的跳槽的确是为了实现生涯规划,过去的跳槽经历使你完成了生涯规划中的前期部分,而现在正好步入成长期和稳定期,那么,用人单位反而会为你的果断而喝彩。
二、职业生涯三部曲许多著名的音乐大师如莫扎特、贝多芬、肖邦和柴柯夫斯基等,都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把人的一生谱写成一部交响曲,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不同层次、年龄和经历的人,对这支交响曲具有不同的感受。
其实,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也正是这样,有序曲、高潮和尾声,贯穿和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
下面谈谈怎样谱写和演奏好这三部曲。
1、职业生涯序曲:
从探索期到定位期。
一个人从童年、青少年时期开始,受遗传因素尤其是父母、老师、同学、亲友以及影视、互联网、小说、报刊杂志等媒体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爱好和人生价值观并产生了羡慕和追求理想职业的潜意识。
这时,如果没有父母、老师和亲友的正确引导、一些缺乏自我调节能力的初中、高中学生往往在学业上"偏科"。
请记住:
高中毕业之前的所有必修课程都要学好,因为这是"基础的基础"。
当你高中毕业前后,同父母、老师和亲友商量填写高考志愿和专业方向时,就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始了你的职业生涯探索期。
如果你所选择志愿和专业方向与自己的性格、爱好以及未来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吻合,那么,你的职业生涯可以说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否则,你在职业生涯问题上有可能会走弯路、改行,即便是成功了,也是"事
倍功半"。
因此,在选择高考志愿和专业方向时,一方面要对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和学科成绩有一个全面的总结,看看自己对哪一种学科有稳定、持久的兴趣,学起来最轻松、成绩最好;另一方面,请教父母、老师和亲友,或者上互联网查阅一下未来几年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最后,把以上两者有效的结合来。
在这方面欧美高中生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80%以上的家庭,父母协助孩子而不是代替孩子选择大学志愿,而高中毕业生在选择志愿时,流行着一种“Thefirstisgoo的说法,意思是首选往往是正确的”,当然这种首选”是建立在理性和直觉的基础之上。
应当珍惜大学生涯,因为无论是学习、实践,还是参加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都属于职业生涯的探索期。
正如许多大学生在床头条幅上写的那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多思,奋斗”;“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由于近十年来人才市场的全面开放,结束了计划经济时期“一次分配定终身”的弊端。
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研究生来说,是带来了一种公平竞争的机遇。
同时,也意味着把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探索期从大学延续到毕业后的一、两年。
在这两年中,大多数毕业生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职业不知所措,有一部分人可能会走两个极端:
一开始是过于自信,对工作单位、岗位职务、福利薪酬甚至地点、地理位置等方面要求过高,几经碰壁,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除了少数毕业生可能重返学校,把读研究生作为暂时的避风港或加油站之外,大多数会草率地先找份工作安身立命,几经周折,白白耗费掉一、两年的宝贵时间,才逐渐定位。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在求职之前,除了准备求职所需的信息、证书和个人
材料之外,还得静下心来,反复思考和回答下述问题:
1)自己最喜欢做的工作是什么?
2)自己最喜欢在哪里工作?
3)自己最喜欢动嘴、动笔,还是动手?
4)自己所喜欢的工作的市场与社会前景如何?
5)自己在学校哪些功课学得最有趣、最优秀?
6)自己在学校期间担任过什么职务?
因什么获奖励或者受鼓励?
7)自己的专长在哪?
长于面对管理、技术,还是面对市场营销?
8)自己所选定的职业在试用期的平均薪资大概是多少?
等找到并适应了所选定的职业,再连续工作两、三年,如果不想改变专业方向的话,这表明你的第一次职业定位过程基本结束。
2、职业生涯高潮:
从稳定期到发展期。
完成了职业定位期,从27岁到50岁之间,你的职业生涯渐入佳境,只要你努力奋斗,并不断总结经验,在工作上就可以做到承上启下,游刃有余,在人际关系上可以做到左右逢源。
其中在40岁前后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在40岁以前,你的体力、精力、智力和创新能力逐渐达到全盛期。
无论你是科学家、作家、公务员,还是企业家、职业经理人、项目经理或工程师等,你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在这一时期逐渐积累技术经验、市场经验、人事经验和社会经验,在业务上熟能生巧,使你的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达到高潮。
在这一时期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1)把握住大方向,不断学习、尽力拼搏,不要怕犯小错误,把自己培养
和造就成为中高层领导、职业经理人或技术骨干。
2)在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上要注意“合力效应”。
由于你是团队中重要的一员,所以你必须不厌其烦地与上、下、左、右、前、后的同事们进行工作沟通和思想交流。
当上级或组织授予你一件重任时,你就如同在大江大海里的“船长”,必须看准方向、把好舵位、确定风向,挂起风帆,指挥助手奋力划桨,凭借风力和水流的冲力、反作用力等合力,才能达到事业理想的彼岸。
3)在业务面的扩大和技术创新方面要注意“分力效应”。
你必须在工作中逐渐体现你的工作作风、业务专长和人格魅力,使你成为某一部门、某一项目的经理人或中坚力量,成为不可多得的积极分子,至少不能显得平平淡淡。
否则,“在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就会有人取代您的位置”。
在40岁到50岁之间,你的体力、精力、智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减缓,甚至开始衰退。
但是你的社会经验、技术经验、市场经验和管理经验逐渐起主导作用,应当认清这一转变,主动发挥经验优势,用实际运作效果体现你在团队中的价值和不可取代的地位。
这时的你除了注意上述第2点和第3点之外,还要注意:
这一时期也是职业生涯的危机期。
首先,你已经不再是职业生涯上的“学生”,任何一种决策或者原则性的失误都会使你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工作上的失误可能导致你失去重要的工作岗位或者饱尝中年改行苦;生活上的失误可能导致你中年离婚或迁居外埠等。
其次,在信息时代,伴随着组织构架的扁平化和中层岗位的减少,使得40岁以上的普通下岗员工求职困难,40-50岁年龄段的普通员工明显地感到提升、甚至再就业的机会减少了。
所以,你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百倍的干劲,在工作中主动发挥经验优势但是不能倚老卖老,要善于学习新事物、适应新情况,为50岁以后的继续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职业生涯尾声:
从后期到过渡期。
在50岁之后,大部分人的体力、精力和创新能力明显衰减,但是从业二十多年来的社会经验、管理经验、市场经验和技术经验已达到高峰期。
首先,承认自己的劣势,不要和年青人在体力、精力上和创新能力上竞争;其次,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尽快找到自己在组织和团队中的定位,用自己的经验辅佐总经理或指导团队作战并不断取胜--这也许正是你在团队中的价值所在;
最后,注意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向"工作生涯"过渡,即准备好退休后的工作或生活。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职业生涯”的正在逐渐被“工作生涯”所取代。
这是因为在工业时代的传统企业中,社会化的大生产要求集中时间上班,下班休息,退休后如果不再参与这种大生产,就意味着“职业生涯”的结束;而在新经济时代,许多企业尤其是高科技公司的平均寿命只有七、八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些小公司运行两、三年就被收购、兼并或倒闭,一些今天看起来旭日东升的“朝阳企业”,明天就会灰飞烟灭,使许多白领感到“职业生涯”危机,因此,不断的“充电”,进行知识结构调整,以便进入新的行业,延长自己的“工作生涯”;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环境、精神生活、社区服务等方面的需求的不断增长,第三产业以每年9%的速度递增。
于是,以忠于“工作生涯”为理念的“返聘一族”、“兼职一族”便应运而生:
这时的你可以兼职、居家办公,也可以像作家或者上述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一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继续为社会、社区做贡献的同时找回自我。
第二节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定位,如何有计划地进行生涯设计呢?
一、增强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就是人们对全社会的职业活动在头脑中的反映,是对求职择业和职业劳动的各种认识的总和。
1、职业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建立职业理想和选定职业方向阶段。
建立职业理想和选定职业方向与树立人生理想是同步的。
从人的童年时期,人们的认知能力刚迈出一大步时,就有了各种奇妙的想法。
然而这个时期的各种想法毕竟是十分幼稚的,他们往往是空想。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在知识水平上、判断能力上都有了快速的发展,这时的理想也就逐步接近现实。
加上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个人经历等因素,就形成了大学生前期职业意识。
也就是职业意识的第一阶段。
这个阶段的职业意识,对大学生而言还没有完全定型,也还会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有所调整。
但是它已对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社会实践以及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实践阶段。
这是职业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直接决定一个人是否能胜任自己所追求的职业,并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在这个时期除了要加强专业学习,培养未来工作所需要的业务能力外,还应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与社会需要的情况。
有的同学,从入学后,就抱着宿命论的消极职业意识,认为你把我分到哪个系哪个专业,我就是哪个系哪个专业的。
你今后叫我干什么工作,我就干什么工作。
这种听天由命的思想对人的一生乃至对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是十分不利的。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更应珍惜大学生活和专业学习,为"自我完善"和社会发展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三,达到职业理想或实现结果阶段。
这是前两个阶段的自然结果,也是求职过程的最后冲刺。
这个时期,关键是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注意学习锻炼就业技巧,并尽快适应自己追求的工作。
2、影响职业意识发展的因素
第一,社会观念。
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只能被动地期待国家能分配个好工作。
从而产生一些如:
求稳、求大、求近、求实惠和从一而终等观念。
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则尽己所能、自由择业。
人们的就业观念则变为主要追求自身价值的发挥,不一定单位就要大、不一定要在一个单位干一辈子,只要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自身的价值就行。
第二,家庭伦理观念。
如长辈追求"四是同堂",不愿意子孙远离自己、小辈则向往"锦衣玉食",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回到老家有亲戚朋友可以照应。
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应摆脱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
第三,价值观念。
有的人把为社会创造价值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的则把知识作为向社会索取的砝码。
第四,经济观念。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业有尊卑"的观念有所淡化,但是同时对崇高职业的树立带来负面影响,热衷于追求物质实惠,对个人收入和生活条件的考虑过多。
第五,就业体制。
就业制度的改革,增强了毕业生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使一些毕业生的理想和职业意识发生变化。
第六,自身条件。
每个人的思想修养、知识、技能各异,兴趣、气质有别,也决定了自己有不同的职业意识。
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生力军,应有肩负时代重任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要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地结合起来,牢牢地把握自己职业意识发展的脉搏,形成成熟的职业意识,为顺利走上社会、走向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3、如何提高职业意识
第一、培养积极主动的求职意识。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格拉斯.霍尔说:
"一个人的目的、意向和期望对其活动方向和影响力都有强有力的影响。
换言之,意欲所往,无欲则不达"。
所以说大学生从上学开始就应该培养积极主动的求职意识,了解专业的培养方向,注意收集社会各方面的用人信息,深入社会,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修整自己的职业意向。
第二,充分认识自己的特点。
只有充分认识自己的兴趣、气质、能力和价值观等个性特点,才能知道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适合自己,才能正确选择自己的职业目标。
(后面要进行职业能力测试)因此应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增强自我意识,排除各种干扰,对自己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以便在就业竞争中充分发挥特长处于主动地位。
第三,充分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准备。
我们的就业政策是“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在我们选择用人单位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在选择我们。
因此,我们在走向社会之前就应注意培养自己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选择一个既符合社会需要,又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职业,作好充分的准备。
尤其是要根据自己所求职业的现实需要,培养和锻炼自己。
第四,参加社会活动,全面完善自己。
参加社会活动不仅可以充实上呢搞活,而且可以培养良好的社交形象与修养,提高社交能力,训练和增进自己的表达能力、团队精神等,将来可能凭自己的良好表达能力,可以在求职时作好"自我推销",提高面试的成功率。
走向工作岗位后,也可以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更快地打开工作局面。
二、明确职业类型
1、麻省理工学院标准。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人才教授指出,职业定位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1)技术型。
持有这类职业定位的人出于自身个性与爱好考虑,往往并不愿意从事管理工作,而是愿意在自己所处的专业技术领域发展。
在我国过去不培养专业经理的时候,经常将技术拔尖的科技人员提拔到领导岗位,但他们本人往往并不喜欢这个工作,更希望能继续研究自己的专业。
2)管理型。
这类人有强烈的愿望去做管理人员,同时经验也告诉他们自己有能力达到高层领导职位,因此他们将职业目标定为有相当大职责的管理岗位。
成为高层经理需要的能力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分析判断能力:
在信息不充分或情况不确定时,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人际交往能力:
影响、监督、领导、应对与控制各级人员的能力;三是情绪控制能力:
在面对危急事件时,不沮丧、不气馁,并且有能力承担重大的责任,而不被其压垮。
3)创造型。
这类人需要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或是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产品或工艺,或是自己的公司,或是能反映个人成就的私人财产。
他们认为只有这些实实在在的事物才能体现自己的才干。
4)自由独立型。
有些人更喜欢独来独往,不愿像在大公司里那样彼此依赖,很多有这种职业定位的人同时也有相当高的技术型职业定位。
但是他们不同于那些简单技术型定位的人,他们并不愿意在组织中发展,而是宁愿做一名咨询人员,或是独立从业,或是与他人合伙开业。
其他自由独立型的人往往会成为自由撰稿人,或是开一家小的零售店。
5)安全型。
有些人最关心的是职业的长期稳定性与安全性,他们为了安定的工作、可观的收入、优越的福利与养老制度等付出努力。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人都选择这种职业定位,很多情况下,这是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而并不完全是本人的意愿。
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将不再被迫选择这类型。
2、霍氏职业类型。
著名心理学家霍兰德提出的霍氏的职业分类方法,将职业分成六类:
一是现实型;二是艺术型;三是研究型;四是社会型;五是企业型;六是常规型。
使用《霍氏职业兴趣倾向性测试》量表(附后)来确定。
以上的职业分类无好坏之分,所以将其提出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据此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三、科学合理定位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人生道路来说具有战略意义,至关重要。
决策正确,则一帆风顺,事业有成。
反之则弯路多多。
损失多多,乃至苦恼多多、教训多多。
1、职业定位的原则。
如何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
必须明确掌握生涯设计的基本的原则,这是职业生涯设计的根本前提。
在此提出一个“四定”的原则,或许对你会有所帮助、有所启示。
1)、“定向”。
也就是确定“职业方向”,此为“一定”。
方向定错则南辕而北辙,距离目标会越来越远,还要重新走回头路,付出较大的代价。
因此,职业生涯决策,决不能犯“向性错误”。
通常情况下,由本人所学的专业确定。
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人毕业后,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所学的专业来选择工作,有的甚至与原专业风马牛不相及。
“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专业不对口”的情况比比皆是,已不足为怪。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认真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
有时为了就业,甚至要强制自己去“适合”并不喜欢的岗位,只要这种职业是社会紧缺的、急需的或有发展前景的。
有些学子在学校里读了双学位,拿了几种职业等级证书,就业时就比别人多了几个机会,显得高人一筹。
2)、“定点”。
也就是确定职业发展的地点。
比如有些人毕业后选择去南方,有些选择到上海、沪宁线一带发展,有的则选择去边疆、大西北,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都无可非议。
俗话说“人各有志”嘛。
但应该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不可一时冲动,心血来潮,感情用事。
比如有的毕业去了南方,认为那里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达,薪资水平较高。
但忽略了竞争强烈、观念差异、心理承受能力,甚至于气候、水土等因素,结果时间不长又跳槽离开。
当然这也无所谓。
但如果一开始就选准方向,就可以在一个地方,围绕一个职业长期稳定发展,对自己的资历和经验都会有助益和长进。
时间加努力,有望成为某一领域的资深人士,岂不更为有利。
频繁更换地点,今天在这,明天到那,对职业生涯成长肯定弊多利少。
3)“定位”。
择业前要对自己水平、能力、薪资期望、心理承受度等进行全面分析,做出较准确的定位。
不可悲观,把自己定位过低。
更不要高估自己,导致期望值过高。
一但不能如愿,失望也就越大。
刚毕业就被知名大公司选中,而且薪资福利不菲,当然是你的运气。
如果没有碰上这种好机遇,也无需气馁。
不要过分在意公司的名气,薪资的高低。
只要这家公司、这项专业岗位适合我,是我所向往和追求的,就应该去试一试,争取被录用。
确立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做起,逐步积累经验,循序渐进,谋求发展的思想理念。
可能对你的一生都会有好处。
详细的职业定位要求下面将讲述。
除了上述的“三定”外,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定”,就是“定心”。
心神不定,朝三暮四,何能准确地“定向、定点、定位”!
不过无论做什么,都需要“定心”不然,老百姓怎么会说“心不定,钱没命”呢?
这里说的“定心”,就是确定良好的“心态”。
从哲学角度来看,“定心”是前提,“定向、定点和定位”实际上就是解决职业生涯设计中“干什么”、“何处干”、“怎么干”这三个最基本的问题。
这三个基本的问题解决好了,职业生涯发展就会比较顺利。
莘莘学子,试试这“四定”原则,对你的职业生涯设计不会没有帮助。
2、职业定位的依据。
职业定位就是根据社会工作岗位的要求和自身的实际条件(主要是指自己的个性特点、专业特长和综合能力等)来确定适合于自己的职业方向。
大学毕业生的个性特点、专业特长以及自己的综合能力等基本确定,但是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自己并不清楚或不完全清楚,因此完整、全面的职业定位需要进行科学的测试,可以进行《职业能力》测试。
一个合适的职业究竟有多重要?
就像鸟儿需要飞翔一样,你的职业就是你飞翔的翅膀,它是你梦开始的地方。
能飞多远完全取决于你判断力的准确程序。
具体说来,你必须在选择前明白自己的个性特点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以及思维、知识结构和专业特点等等。
在对自己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对自己的长短处有所认识后,就可以扬长避短,按自己的长项来进行"生涯定位"。
如爱因斯坦的思考方式偏向直觉,就没有选择数学而是选择更需要直觉的理论物理,作为事业的主攻方向。
1)根据自己的气质。
气质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一般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4种。
(后附《气质类型测试量表》)胆汁质的待人热情、直率、精力旺盛、勇敢积极,但情绪容易激动,脾气暴躁,具有很高的兴奋性和较弱的抑制力,能够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事业,克服在达到既定目标道路上的重重困难,但是,一旦精力消耗殆尽,往往对自己的努力失去信心。
胆汁质的人适合开拓性的工作,如进入商界会有不错的成绩,但是要克服自制力不足的毛病,否则成不了大器。
多血质的人神经过程平衡而灵、活跃好动、表情外露、善于交际、适应性强,但做事缺乏持久性,注意力容易转移,适合从事多变和多样化的工作。
他们是杰出的活动家,对事业有浓厚的兴趣,并能够持续很久的时间,但是如果工作受挫或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时,热情就会锐减。
记者、管理人员、律师、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