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愿法师与心对话 禅悟人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6397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愿法师与心对话 禅悟人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大愿法师与心对话 禅悟人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大愿法师与心对话 禅悟人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大愿法师与心对话 禅悟人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大愿法师与心对话 禅悟人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愿法师与心对话 禅悟人生.docx

《大愿法师与心对话 禅悟人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愿法师与心对话 禅悟人生.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愿法师与心对话 禅悟人生.docx

大愿法师与心对话禅悟人生

大愿法师:

与心对话禅悟人生

“生而为人已不易,红尘辗转似更难。

卧薪尝胆应有时,物华冉冉鬓将残……”以这样的诗句来形容现在人的精神状态应该是最贴切不过的,从佛教的观点来阐释,投胎人身犹如盲龟浮木一样艰难。

可是否得到了宝贵的人身我们就能够好好把握,甚至创造出自己的价值,不辜负那个最终极的自我在这世界某个角落的苦苦等待呢?

  编者认为,不论社会发展到怎样的阶段,都会或多或少出现一批统领大众的智者,他们不但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超人的智慧,更加有着悲天愍人的情怀,他们的出现改变着每一位陷入自己制造的误区中的人们。

使他们能够重拾自己灵性的光辉,不再有“人生浮沉,蹉跎几何”的感慨,为自己再塑日趋圆满的人生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而那冥冥中的一线光明就愈加显得弥足珍贵。

  此次的“与心对话禅悟人生”是2010年5月六祖寺方丈上大下愿大和尚应广东省软件协会、暨南大学中印比较研究所的礼请所做的一次精彩演说,本篇围绕禅的智慧与慈悲对人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对心是什么、怎样与心对话及但用此心的解读鞭辟入里,耐人寻味,每个部分都条分缕析地剖析出智慧与慈悲的真正内涵,其中引出的公案颇具趣味而又无不蕴含严肃深刻的哲理内容,观者、听者纷纷沐浴在法师智慧的光芒中茅塞顿开,无比欣喜,因为人生的路标一旦确立,生命的前景顿现曙光。

  法师指出智慧源于绝对的自信,我们的自性无所不能,但只有充分了解、开启自己这颗心,以禅的智慧与自己这颗心对话才能领悟人生的真谛。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禅文化以她独有的思惟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为在焦灼、懊恼、期待、失落和不安中挣扎的人们释放着胸中抑郁愁苦以及被困境窒息的悲哀,物质生活的丰富永远填补不了精神世界的空虚,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世事的纷纷扰扰,人们厌倦了、困惑了,于是,有的人在富贵中迷失,有的人在唯求生存中误入了歧途,还有人在飘渺的情感中寻找荒诞不经的爱情神话用以安慰他那颗狂走不羁的心魂,然而谁又得到了什么?

  春花秋月,林花春红如昙花现于瞬间而疾速陨没,生命的短暂使我们无法长久地支撑自己早已疲惫的心志,那么,编者可不可以引用“活在当下”这一句禅语来作为本篇的结束呢?

  如果你是快乐的,请传达你的快乐给你周围的人;如果你深藏智慧,请播撒你的智慧于大众,就如同本书的编辑出版,愿书中散发出的智者的拳拳仁爱之心感染每一位读者,愿每一位读者在书中理性的光辉中拨开生命的迷雾,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空。

  目录

  引子

  一、心是什么

  1、凡夫的状态

  2、唯识家的观点

  3、从禅的角度来说

  二、如何与心对话

  1、神秀大师的呈心偈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3、微精神分析学

  4、惠能大师的得法偈

  5、认知疗法

  6、格式塔疗法

  7、反推疗法

  8、人本主义疗法

  三、禅悟人生

  1、禅悟人生能使心智模式发生根本的改变

  2、走出时间的误区

  3、走出空间的误区

  4、走出心性的误区

  5、走出二元对立的误区

  现场互动

  与心对话禅悟人生

  主办单位:

广东省软件协会、暨南大学中印比较研究所。

  主要的出资者及其组织者是软件协会。

  地点:

广州市暨南大学

  时间:

2010年5月

  引子

  诸位善知识,非常欢喜今天下午应广州市软件协会和暨南大学中印比较研究所的邀请,能够又有缘分与诸位善知识共同来探讨禅的智慧。

那么此次的讲题是按照主办方出的一个题目就是《与心对话,禅悟人生》。

  欧洲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舒伯特,有一天正在作曲的时候,他的朋友就问他:

“为什么你总是作这么哀伤的音乐呢?

  舒伯特抬起头来问:

“你可知道哪一首是欢乐的音乐呢?

  是啊,一般的人返观这一生,如果没有领悟到禅的智慧,就会觉得在这个万丈红尘之中,生命的欢乐之歌究竟在哪里呢?

哪怕是贵为帝王,显赫一生,到头来却要哀叹:

“可怜生在帝王家。

”南唐后主李煜也感叹说: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那更加不要说普通的人了,弱小无依,人生更是像浪卷浮萍一样漂泊不定。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好像苏轼所说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难道我们的生命只能够被命运的鞭子驱赶,在无穷无尽的生死苦海之中漂泊,在无穷无尽的烦恼、压力之中漂泊吗?

正如李煜所说的: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如果没有得到禅的智慧滋润,往往都会感叹说:

“我们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自己的少年壮志在岁月之中风化。

”所以有一位古德说:

“如果没有闻到佛法,对于禅的智慧没有领悟,对世间的万事万物有执著心,看不破、放不下的话,那么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惟有佛陀广大、圆满、清净的大智慧能够开示我们,并能够解决这一切的灾难、烦恼和痛苦。

所以佛陀说:

“息心就是息灾。

”我们的痛苦其实是来自于我们的无知,去强求那些违反自然规律的事物。

宇宙的实相本来就是无常、苦、空、无我,一直都是在刹那刹那的变化不已,从来没有一刻停息过。

但是凡夫众生因为我执的缘故,就从小我的立场、小我的短期的利益来考虑,往往会生起一个妄想心:

希望美好的事物能够长存,不好的事情不要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但是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事实上不可能事事如己意,所以就有了种种的烦恼痛苦,那么根源当然都是执著。

  人烦恼痛苦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有“自我”的观念,在佛法中来说是有人我执和法我执。

而同时他又不能够真正地明白身心内外的一切都是不可能永远不变的。

所以佛说:

“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崇高必堕落。

”如果我们能够不执著于这个生灭,我们的心就能够寂静,能够不起妄念而成就永恒的喜乐。

事实上所有的禅法都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就是生命、生死、生活。

  生命的本体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但是生命所显露出来的相,一定会有生灭去来的无常变化。

而生命的作用就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等等的身心活动中。

所以说生命是体,生死是相,生活是用。

我们要能够将禅的智慧和慈悲落实在生活之中来超越生死的现象,进而圆满生命的本体,见性成佛。

  因此主办方非常有智慧,出了个题目,叫做“与心对话,禅悟人生。

”事实上抓住心就抓住一切;平息我们的心就平息一切;掌握我们的心就能够掌握世界。

随其心净,则国土净。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有个开示:

“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

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

”如果我们不知道这颗心是万法的本源,那么无论你是做善事还是做恶事,最后这个善恶行都会让我们在善恶二界之中流转,还是不能出离。

  其实我们每一位都能通过“与心对话,禅悟人生”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来学习正确的生活方式,来践行正确的修行方法而达到令苦不再生起的安祥、喜悦的境地。

这种永恒的、安祥喜悦的境地我们就称之为“智慧的彼岸。

  此次的讲座打算分三部分来讲,并向诸位请益。

  第一部分就是心是什么?

我们既然要与心对话,首先要明白心是什么;第二部分就是如何与心对话;第三部分就是禅悟人生。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用禅的智慧来启悟人生的无限本地风光,开启我们自性的功德宝藏。

  第一部分心是什么

  达摩祖师《破相论》上面有首偈颂说: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我们要真正了解了这颗心、真正开启了这颗心,那我们就不必要向外去求佛了。

为什么?

自性是佛。

从本性上来说我们与佛是无二无别的,我们就了知三界空无物,就能够了知有形的叫欲界、色界、无色界;无形的其实是贪、瞋、痴。

凡夫众生因为有贪瞋痴的缘故,所以一直在三界里流转,不得出离。

“若欲求佛但求心”,我们如果念念回归到真如自性,当下这一念就是佛。

那么心到底是什么呢?

  可分为三个层面来说:

第一个层面是凡夫的状态;第二个层面是唯识家的观点;第三个层面当然就是从禅的角度来透彻地说“心”。

  第1节凡夫的状态

  凡夫众生是以六尘缘影妄心,以这个第六意识心作为心,所以迷真逐妄,迷失真性,追逐妄尘。

我们第六意识分别心不断地去追逐外在的事物,所以他的心就被外在的事物所控制了。

你看世间大部分的人都会以外在价值来肯定自己的内心。

很多人肯定自我价值的标准是什么?

有些人说:

“我现在在开什么牌子的车子?

”或者“我住什么样的房子、别墅?

”或者“我现在一个月能够挣多少钱?

”等等,互相之间有一种比较,有一种攀比。

因为内心很空虚,不了解什么是真心,所以他就会迷失掉,只能够依靠外在的事物,对外在事物的占有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那么一个人如果要用外在事物来肯定自己的价值的时候,他就必须要不断地去追求这些外在的事物。

并且常常要跟人家比较,每一天都会活在压力和痛苦之中,好像我们时下流行所说的“房奴”等等,都会是这样。

并且他内在的感受、思惟也都随着外在事物的起伏变化而变化,永远都不得安宁。

内在被欲望所驱使,外在被声色六尘所诱惑。

心被外在的事物所俘虏了,所以得不到解脱。

  而禅师呢?

他是已经打开了真心的无尽宝藏,所以他不需要依靠外在的事物来肯定自身的价值,不需要追求外在的事物来肯定自我的价值。

比如禅门里面有一则“良宽禅师送明月”的公案。

  良宽禅师住在一座山脚下,自己动手搭了个小茅棚,生活过得很简单,衣服多一件都没有。

在一天傍晚的时候,禅师到外面经行,有一个小偷就光顾了他的茅棚,翻来翻去地找也没有发现一件值钱的东西。

正在这个时候,良宽禅师从外面经行回来刚好就撞到这个小偷了。

  禅师马上把自己的上衣取下来,叠好,双手递给那个小偷,还说:

“你远道而来,不好意思我这里没有什么东西,但是也不该让你空手而归,那么这一件衣服你带走吧。

  这个小偷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不晓得怎么办!

接到手里面以后就仓皇跑掉了。

禅师就光着膀子在月光下打坐,心里感叹,就说:

“这个可怜的家伙,可惜我不能够把这一轮明月送给他。

  第二天早上,禅师把茅棚的门一打开,就发现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门槛上。

那么禅师把这轮明月已经送给这个小偷了,已经让这个小偷的内心升华了。

  第2节唯识家的观点

  那么唯识宗进一步说八识心王,为了破凡夫的人我执、法我执,破掉妄执的整体观念,会说八识心王法、五十一个心所法等等。

有一首偈子说:

  八个兄弟共一胎,一个伶俐一个呆。

  五个门前作买卖,一个在家把账开。

  这其实就很通俗地把八识心王归纳起来了。

不单单是有我们平时世间所说的眼、耳、鼻、舌、身、识(第六意识),更进一步还有第七末那识,也称为意根,也称为我执识,还有第八阿赖耶识。

  “八个兄弟共一胎”就是指八识心王。

  “一个伶俐”这是指第七末那识。

伶俐并不是说很有智慧,而是说我见很重。

末那识一直都妄执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恒审思量我相随”,就是我见很重,认为“我”永远是对的,把本性的智慧就转化成为一种执著。

我们为什么会有人我执、法我执?

为什么会执著于这个身体是我呢?

其实是第七识我执识的缘故,就把本有的智慧转化为一种坚固的执著,因此而产生了人见、我见、众生见、寿者见。

  “一个呆”这是指第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恒而非审,它只有接受的能力,不管你什么种子,包括善、恶、无记它统统都接受,但是它没有审查分别的能力。

  “五个门前作买卖”是指前五识,即眼、耳、鼻、舌、身识。

它们就与五俱意识一起,好像做买卖一样,好的就买进来,不好的就踢出去。

前五识跟五俱意识对于顺境就生起贪爱,对于逆境就产生排斥。

生起贪爱好像买进来一样;排斥就好像卖出去一样。

  “一个在家把账开”就是指第六意识。

第六意识的作用非常强,除了不能够缘真心之外,它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