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二中高三历史回扣材料428.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48507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县二中高三历史回扣材料42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单县二中高三历史回扣材料42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单县二中高三历史回扣材料42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单县二中高三历史回扣材料42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单县二中高三历史回扣材料42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县二中高三历史回扣材料428.docx

《单县二中高三历史回扣材料42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县二中高三历史回扣材料428.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县二中高三历史回扣材料428.docx

单县二中高三历史回扣材料428

单县二中三轮复习回扣材料(2014.4.28)

(一)古代史部分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制度:

分封制与宗法制。

特点:

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关系: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用于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2、中央集权制度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内容: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

特点:

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既配合又牵制;形成了一整套地方官僚体系。

作用:

成为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制度:

汉代中外朝;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三司”。

地方制度:

汉初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唐代节度使;宋代文臣做地方官;元朝行省制。

两个趋向: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步衰弱;地方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3.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举措:

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

结果: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4.综合对比

1.宏观把握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脉络:

春秋战国萌芽——秦朝确立——两汉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主线:

地方权力逐步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逐步集中到皇帝。

2.中国古代专制制度与希腊民主制度

中国希腊

地理环境:

大河纵横——海洋环绕

经济基础:

小农经济——商品经济

主要思想:

儒家思想——人文主义

说明:

中国古代专制制度和古希腊民主制度是各自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必然产物,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不能简单比较其优劣,两者各有其积极性和时代局限性。

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农业经济

经营模式:

小农经济,以家庭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石器助耕——铁犁牛耕(主要方式)

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

生产技术:

精耕细作。

地位:

立国之本。

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居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兴衰。

2.手工业和商业

(1)手工业:

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主要行业:

冶金、陶瓷、纺织等。

发展特征:

规模巨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2)商业:

政策: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发展历程:

商朝人善于经商(“商人”一词由此而来)——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

特点: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3.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实质:

雇佣关系。

(3)特点:

出现在少数行业和地区;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4)地位:

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4.“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

(1)“重农抑商”:

时间:

从战国商鞅变法开始,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基础。

评价:

前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地主阶级政权;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闭关锁国

含义:

对外交往的限制政策。

根源:

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

目的:

维护专制统治。

评价:

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

4.

(1)农业手工艺和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明是农耕文明,以农业为主体,手工业和商业处于补充地位。

三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农业的发展为商业和手工业生产提供原料;手工业的发展为农业和商业提供市场和产品;商业的发展使不同地区之间互通有无,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化、区域化和专业化的发展。

(2)古代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比较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三、中国古代的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

(2)演变轨迹

①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提出“仁”“礼”,创立儒家学派;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礼法并施”,两人发展了孔子思想。

②改造和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③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

程朱理学提出“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

王阳明“心学”主张“心外无理”“发明本心”。

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依据。

④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

李贽成为反理学的先驱;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提出了“学以致用”、“工商皆本”的主张,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其实质是对儒学的反思、批判与发展,是儒学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

2.中国古代的科技

(1)成就: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及数学、天文、医学、农学等。

(2)特点:

注重实用性,并未上升到理论层面。

适应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和医学等传统科技长期受到政府的重视,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但是,没有孕育出近代科学。

3.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脉络:

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秦朝)——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演变趋势:

由繁到简,字形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2)书法:

楷书——开始于东汉,魏晋完善,唐代步入盛世;草书——起源于汉代,成熟于东晋;行书——东汉到西晋书体完全成熟。

(3)古代文学成就

类别

代表性成就或人物

文学特色和地位

诗经

《诗经》

现实主义风格;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楚辞

《离骚》和屈原

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

汉赋

司马相如《子虚赋》、张衡《二京赋》

辞藻华美,意境清新;半诗半文的综合性文体

唐诗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诗体完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顶峰

宋词

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能歌能唱、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古代词发展到顶峰

元曲

关汉卿、马致远

音乐、说唱、舞蹈、表演融为一体;元代散曲创作进入繁荣时期

小说

明清四大小说

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四大小说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4)京剧:

形成——道光年间:

徽剧和汉剧融合,兼收昆曲、秦腔等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扬方式。

发展——同治、光绪年间。

京剧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

4.综合分析

(1)儒学在近现代的境遇

(1)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儒家传统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全面否定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3)文革时期“批林批孔”运动,借此打倒一批老干部。

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的态度是:

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2)文学艺术与时代的关系

文学艺术作品时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文艺作品反映不同的时代特征,要注意透过其外在形式,揭示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四、古代希腊和罗马

1.雅典民主政治

形成和发展:

梭伦改革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民主制度——伯里克利时期发展到顶峰。

基本特点:

人民主权与轮番而至。

人民主权指主权属于人民,主要表现为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民众法庭)等机构。

“轮流执政”指管理形式,主要表现为选举制、任期制等民主运作方式。

实质:

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治。

2.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智者学派:

条件:

政治:

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

经济:

奴隶制工商业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评价:

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本质。

(2)苏格拉底:

主张:

“认识你自己,提出“知识即美德”的思想。

评价:

是人类精神觉醒的重要表现,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3.罗马法

核心内容:

维护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两个标志:

《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查士丁尼民法大权》标志着罗马体系最终完成。

三个阶段: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从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

4.综合对比:

古代中国和希腊比较

中国希腊

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民主政治

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商品经济

意识形态:

儒家思想——人文主义

(二)世界近代部分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开辟新航路

原因: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②人们对黄金、香料的强烈渴望;③《马可波罗行记》的影响;④商业危机;⑤传播宗教;⑥人文精神的鼓舞。

条件:

葡、西王室的支持;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进步,地圆学说的出现。

两个国家:

葡萄牙、西班牙。

三条线路:

从欧洲到印度;从欧洲到美洲;环球航行。

四个人物:

迪亚士、达迦马、哥伦布和麦哲伦。

影响:

引发早期欧洲殖民扩张活动;世界市场的雏形初现,人类由相对分散孤立的状态逐渐走向一个整体;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2.殖民扩张

主要国家:

、荷兰、英国、。

主要方式:

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奴。

影响:

(1)对西欧:

提供了原始资本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技术革命的到来;

(2)对落后地区:

带来灾难,经济停滞,与西欧的差距逐渐拉大。

(3)对世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3.两次工业革命

项目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背景

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

条件:

圈地运动提供劳动力;殖民贸易和掠夺提供资本;海外市场日益扩大

前提:

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条件: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革命及殖民扩张提供了大量资本;科学技术进步

时间

18世纪60年代以后

1870年以后

成就

珍妮纺纱机;蒸汽机;火车、轮船

电力的广泛应用;汽车、飞机等

影响

对欧美:

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引起社会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

对落后地区:

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对世界: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对欧美:

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关系调整,垄断组织出现。

对落后地区:

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客观上传播了先进思想和生产方式

对世界:

欧美工业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阶段

推动因素

主要资本

主要途径

影响

15、16世纪

新航路开辟

商业资本

欧洲殖民的扩张和掠夺

雏形出现

17世纪-18世纪中期

殖民扩张

市场拓展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

工业资本

商品输出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私人垄断资本

瓜分世界;资本输出

最终形成

二、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

1.英国君主立宪制

确立标志: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含义:

君主权利受到宪法的制约,议会掌握国家实权。

发展:

内阁制度形成、两党制出现、1832年议会改革。

2.美国总统共和制

确立标志:

1787年宪法

理论依据:

启蒙思想

三大原则:

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三大权力: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意义:

在一个大国创立了共和制度,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3.法国总统共和制

确立标志:

1875年宪法

一项制度:

共和制度两大权力:

行政权和立法权

运作方式:

总统、总理、议会

4.德意志君主立宪制

确立标志:

1871年宪法政体:

君主立宪制

特点:

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权力中心:

皇帝

5.英、美、法、德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比较

项目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

法国总统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名称

国王

总统

总统

皇帝

产生方式

世袭

选民间接选出

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

世袭

任期

终身

每届四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每届七年,可连选连任

终身

权力

统而不治

行政权

行政权

行政、立法、军事

政府

 

首脑名称

首相

总统

总统

宰相

产生方式

首相组阁

总统提名,国会批准

总统任命

皇帝任命

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总统

皇帝

政府与议会关系

政府对议会负责

不对议会负责

对议会负责,可解散众议院

议会和宰相对皇帝负责

立法机构

议会

国会

议会

议会

三、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理论:

马克思主义诞生

一个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两个人物:

马克思、恩格斯

三个来源: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意志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四个内容:

肯定阶级斗争在推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阐明社会发展规律;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号召无产阶级联合。

意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更加蓬勃发展起来。

2.实践——巴黎公社

两个措施——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国际机器,公职人员选举产生;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两个失败原因:

主观,无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发动农民;客观——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发展时期,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不成熟(根本原因)

两大经验:

坚持暴力斗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两个教训:

必须由以马克思主义理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领导;必须巩固工农联盟,争取广大农民支持。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十月革命

一个人物:

列宁两次革命: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三大文件:

《四月提纲》《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四个事件:

二月革命、“七月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意义: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指明了方向。

4.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扩展

诞生: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实践:

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现实: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扩展: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根源。

三、近代西方三大思想解放运动

1.文艺复兴

实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核心:

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代表:

但丁《神曲》、卜迦丘《十日谈》、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莎士比亚等。

影响:

解放了思想,天主教的权威受到挑战;推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2.宗教改革

内容:

1517年,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主张“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影响:

新教产生;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3.启蒙运动

性质: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核心:

理性主义。

主要内容:

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代表人物:

伏尔泰——提倡天赋人权,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卢梭——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康德——人非工具。

作用: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为法国大革命作了理论准备;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思想武器。

4.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脉络

起源:

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希腊智者运动,这是人文主义的起源。

复兴:

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使长期被禁锢的人性得到解放。

发展: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使宗教从教皇和教会的独裁统治下解放出来,奠定了今天西方宗教的解本格局。

成熟:

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比文艺复兴更彻底,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至此,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四、近代以来世界科技与文化

1.科技

(1)牛顿经典力学

奠基:

伽利略

内容:

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特征:

注重实验;数学化。

意义:

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出现。

(2)生物进化论

诞生: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

观点:

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是不断变异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

意义:

是对神学创世说的有力挑战,打破了造物主造人的神话;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

(3)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相对论:

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

量子理论:

普朗克提出。

揭示了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使人们的认识深入到新的层次和领域。

(4)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见两次工业革命相关内容)

(5)信息时代

发明:

电子计算机和网络。

2.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

背景:

法国大革命;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引起人们的不满。

成就:

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大仲马《基督山恩仇记》;拜伦《唐璜》;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故事》。

特点:

深入挖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现实主义文学

背景:

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矛盾的日益暴露。

成就: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狄更斯《大卫。

科波菲尔》;普希金《叶甫盖尼。

奥涅金》;托尔斯泰《安娜。

卡列尼娜》等。

特点:

关注社会问题,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现代主义文学

背景:

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破坏了人们的生活,加剧了西方人精神上的悲观和焦虑。

成就:

海明威《老人与海》;贝克特《等待戈多》

特点:

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与传统大相径庭。

3.艺术

(1)绘画流派

浪漫主义: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哥雅《枪杀马德里市民》。

现实主义:

法国米勒《播种者》《拾穗者》;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印象画派:

早期——莫奈《日出。

印象》和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后期——凡高的《向日葵》、高更和塞尚。

现代主义:

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

(2)音乐:

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到印象派音乐(德彪西)再到现代派音乐

(3)影视

项目

电影

电视

诞生

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

20世纪20年代伦敦诞生

发展

无声电影(卓别林)—有声电影(华纳电影公司)

30、40年代在英美迅速发展

进一步发展

二战后,宽银幕电影、立体声电影问世

二战后,大规模普及和运用

影响

反映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强的娱乐性和艺术鉴赏性;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4.新中国的科技、文化

(1)科技成就: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

(2)文艺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综合提升

(1)近代科技文化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受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的影响,又反过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近代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受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状况的影响,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状况的艺术反映。

教学资源网

(三)中国近代史

一、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1.1840年至1900年列强侵华与不平等条约

四次战争: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五大条约: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两个阶段:

商品输出阶段、资本输出阶段(以1895年《马关条约》为界)。

结果: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影响:

(1)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造成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促使中国由农耕文明时代向工业文明时代过渡。

2.1840年到1900年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和辛亥革命

(1)反抗斗争

主线:

在抗争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三大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领域

阶级

军事

经济

政治

地主阶级

 

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

创办近代海军

求富,创办近代企业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

武装斗争

《天朝田亩制度》(绝对平均主义)

《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

义和团运动

武装斗争

扶清灭洋

资产阶级

维新派

发展资本主义

实行君主立宪制

(2)辛亥革命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五个第一:

兴中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辛亥革命完成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巨变。

结果:

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①五四运动性质: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两个阶段:

5月4日到6月初,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6月5日起,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阶级。

特点:

彻底性和广泛的群众性。

五四精神:

爱国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解放

意义: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②中国共产党成立

标志:

中共一大

纲领: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反帝反封建)

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时代。

③两者关系: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2)国民大革命

时间:

1924—1927

性质:

在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联合、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指导思想:

新三民主义

事件:

国共合作、北伐战争。

结果: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奠定了革命发展的基础。

(2)十年内战

时间:

1927—1937

事件:

工农武装割据的实现;遵义会议中共走向成熟。

结果:

中共找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4)抗日战争

时间:

1937—1945

两个战场: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三个阶段:

防御、相持、反攻。

四个特点:

以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两个战场并存;中共在后期起中流砥柱作用。

胜利保障: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意义:

近代中国一百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5)解放战争

时间:

1945—1949

两种命运:

和平与内战、民主与独裁。

两个回合:

重庆谈判、政协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