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功劳的功效与作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37865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大功劳的功效与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十大功劳的功效与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十大功劳的功效与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十大功劳的功效与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十大功劳的功效与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大功劳的功效与作用.docx

《十大功劳的功效与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大功劳的功效与作用.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大功劳的功效与作用.docx

十大功劳的功效与作用

十大功劳的功效与作用

  【拼音名】ShíDàGōnɡLáo

  【别名】功劳木、黄天竹、土黄柏、刺黄柏、刺黄芩[四川]、木黄连

  【来源】为小檗科十大功劳属植株阔叶十大功劳Mahoniabealei(Fort.)Carr.及狭叶十大功劳M.fortunei(Lindl)Fedde。

以根、茎、叶入药。

栽后4-5年,秋、冬砍茎杆挖根,晒干或炕干。

茎、叶全年可采。

  【炮制】功劳木:

采收茎,切块片,干燥。

  【性味】苦,寒。

  【归经】归肝、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叶:

滋阴清热。

主治肺结核,感冒。

根、茎:

清热解毒。

主治细菌性痢疾,急性畅胃炎,传染性肝炎,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炎,咽喉肿痛。

外用治眼结膜炎,痈疖肿毒,烧、烫伤。

  【用法用量】均为0.5-1两;外用适量。

  千里光,又名九里明、九里光、黄花母、九龙光、九岭光。

是一种中草药,生于山坡、疏林下、林边、路旁、沟边草丛中。

产于江苏、浙江、广西、四川。

其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明目,止痒等功效。

多用于风热感冒、目赤肿痛、泄泻痢疾、皮肤湿疹疮疖。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明目,止痒。

用于风热感冒、目赤肿痛、泄泻痢疾、皮肤湿疹、疮疖。

   化学成分:

毛莨黄素(flavoxanthin)、菊黄素(chrysanthemaxanthin)、黄酮、鞣质、生物碱等。

   治法/炮制:

夏、秋季枝叶茂盛、花将开放时采割,晒干。

   用    量:

15—30g。

栘依

(《云南中草药选》)

【异名】酸多李皮、多衣。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栘依的茎皮及叶。

【植物形态】栘依

常绿乔木,高5~10米。

小枝粗壮,幼时有黄白色绒毛,渐脱落,红褐色或紫褐色。

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8厘米,宽2~3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全缘或稍有浅钝锯齿,下面密生黄白色绒毛;叶柄长约1厘米,密生绒毛。

花3~5朵丛生于小枝顶端;花梗短粗或近于无梗,果期伸长,密生绒毛;花白色,直径2.5~8厘米;萼筒钟状,外面密生黄白色绒毛。

梨果较大,卵形或矩圆形,直径2~3厘米,萼裂片宿存;果柄较长。

生长于山野沟边、溪旁或灌丛中。

分布云南等地。

本植物的果实(栘依果)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初春取皮,晒干。

【性味】酸涩,凉。

【功用主治】消炎,收敛,接骨。

【选方】①治大面积烧伤烫伤:

栘依树皮熬膏外擦。

②治骨折:

栘依鲜树皮和叶捣烂外敷。

土三七

(《西藏常用中草药》)

【别名】菊三七,天青地红,

【来源】为菊科植物菊叶千里光的全草或根。

【植物形态】菊叶千里光

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

茎直立,少分枝。

叶互生,基部叶有柄,中部叶基部抱茎,叶片长圆形,不规则羽裂,长5~10厘米,宽2~4厘米。

头状花序顶生成簇;花黄色,缘花舌状,盘花管状,5齿裂;总苞片1列,基部有附加的小苞片,状如花萼。

瘦果圆柱形有棱,冠毛多。

多生于灌木丛缘、杂草丛、沟边等处。

【采集】6~8月采全草,8~9月挖根。

【化学成分】干根含千里光菲灵碱。

【性味】《西藏常用中草药》:

"温,淡。

"

【功用主治】《西藏常用中草药》:

"活血,消肿。

治跌打损伤,瘀积肿痛,痈疮肿疡,乳痈。

"

【用法与用量】内服:

煎汤,1~3钱。

水杨梅1

(《庚辛玉册》)

【异名】地椒(《庚辛玉册》),头晕药、蓝布正、路边香、卜地香、凤凰窝、换骨丹(《贵州民间方药集》),南布正(《贵阳民间药草》),水益母(《湖南药物志》),香鸡归、老蛇骚、路边黄、乌骨鸡(《贵州草药》)。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日本水杨梅的全草。

【植物形态】日本水杨梅

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全株密被白色柔毛。

年老的根丛中常有短而大的根茎,须根多。

根生叶具长柄,叶片羽状分裂,裂片大小不一,顶裂片特大,卵状圆形或心形,先端钝,多3裂,基部心形至广楔形,边缘有圆锯齿,上面绿色,下面略淡,两面散生短柔毛;茎生叶卵形至广卵形,浅3裂或深3裂;托叶叶状,有粗齿牙。

花1至数朵,生于枝端;萼5片,与副萼片间生,萼片三角状披针形,外面密被毛,副萼片极小,线形;花瓣5片,黄色,圆形或广椭圆形,平展,与萼片等长;雄蕊、雌蕊均多数。

瘦果,散生淡黄色粗毛,具长而先端钩曲的宿存花柱。

花期4~6月。

果期9~11月。

生于山阴、路旁或水沟边。

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

本植物的根茎及根(水杨梅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夏、秋采收。

【化学成分】含水杨梅甙、挥发油、鞣质、树脂。

【性味】《纲目》:

"辛,温,无毒。

"

【功用主治】补虚益肾,活血解毒。

治头晕目眩。

四肢无力,遗精阳痿,表虚感冒,咳嗽吐血,虚寒腹痛,月经不调,疮肿,骨折。

①《纲目》:

"治疔疮肿毒。

"

②《峨嵋药植》:

"治咳嗽及吐血。

"

③《国药的药理学》:

"利尿。

"

④《贵州民间方药集》:

"治头晕,失眠,四肢无力,口味不开,身体虚弱;又可治遗精,缩阴,表虚热。

"

⑤《四川中药志》:

"平肝气。

治虚劳咳嗽,肺痿声嘶。

"

⑥《湖南药物志》:

"温中,行气,止痛。

"

⑦《贵州植药调查》:

"活血,接骨。

"

⑧《贵州草药》:

"解表散寒,壮阳补虚,和血,解毒。

治感冒。

"

【用法与用量】内服:

煎汤,3~5钱。

外用:

捣敷患处。

【选方】①治老年头晕:

头晕药二两,炖猪肉,肉汤煮绿壳鸭蛋吃。

②治头晕疼痛:

头晕药一两,仙桃草一两。

研末,肉汤或油汤送下,每服五钱。

③治虚弱,精神不振,骨蒸自汗:

头晕药三钱,地骨皮三钱,臭牡丹根三钱,子鸡一只蒸服。

④治虚弱咳嗽:

头晕药、黄精、竹叶黄、夜寒苏、白胭脂花根、川牛膝、姜各三钱。

煎水服。

⑤治肾亏体弱阳痿:

头晕药二两,五谷根四两,枸杞二两,肉桂五钱,黄精五钱,猪肾五个。

用文火煮约二小时,分三日服完。

(①方以下出《贵阳民间药草》)

⑥治疟疾:

南布正三钱,冲烂,煎甜酒服。

(《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

⑦治妇女小腹痛:

水杨梅三至五钱,水煎服。

(《湖南药物志》)

⑧治月经不调:

头晕药、血当归各四钱,龙芽草、对月莲、泽兰各三钱,月季花七朵。

酒一斤泡服,早、晚各服五钱。

(《贵州草药》)

⑨治疔疮:

头晕药捣绒外敷。

(《贵州草药》)

别名

黄金卵、吊吊黄、黄花鸡骨、桂花岩托、金不换、小荷包、白糯消、观音倒座、土黄芪、鸡根远志、树参、包苏莲、阳雀花、花岩陀、小公鸡树、黄杨参、小鸡花、小鸡脚花、老母鸡咀、鸡肚子根、辣树、树人参。

汉语拼音

jigen

英文名

药材基原

为远志科植物荷包山桂花的根。

动植物形态

荷包山桂花灌木或小乔木,高1-5m。

根木质,皮肉质,淡褐色,内面淡黄色。

茎直立。

小枝圆柱形,有时具纵棱,密被短柔毛。

单叶互生;叶柄长约1m,被短柔毛;叶纸质,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6.5-14cm,宽2-2.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钝圆,全缘,具缘毛,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两面均疏被短柔毛;主脉在上表面微凹,在背面隆起,侧脉每边5-6条。

花两性,总状花序单一,与叶对生,下垂,长7-10cm,具纵棱及槽,密被短柔毛,果时延长达25-30cm;花长13-20mm,花梗长约3mm,被短柔毛,具三角状苞片1枚,长约3mm,被短柔毛;萼片5枚,外面2枚小,中间1枚深兜状,长8-9mm,里面2枚大,呈小卵形,花瓣状,红紫色,长圆状倒卵形,长15-18mm,与花瓣成直角着生;花瓣3枚,肥厚,黄色,侧生花瓣长11-15mm,2/3以下与龙骨瓣合生,龙骨瓣盔形,具丰富的条裂鸡冠状附属物,长约3mm;雄蕊8,长约14mm,2/3以下合生成鞘,与花瓣贴生,花药卵形,顶孔开裂;子房圆形,直径3mm,具缘毛,基部具1肉质花盘,花柱细,长8-12mm,先端喇叭状2裂,柱头藏于下裂片内。

蒴果阔肾形至略心形,浆果状,长约10mm,阔约13mm,幼果绿色,熟时紫红色,具缘毛,基部具花盘和花被脱落后的环状疤痕,果爿具同心环状棱。

种子球形,红棕色,直径约4mm,极疏被白色短柔毛。

花期5-10月,果期6-11月。

资源分布

分布于西南及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广东、广西等地。

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1000-2800m的沟边或石山杂木林下。

药用植物栽培

采收和储藏

秋、冬季采收,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药用部位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本品多切成不规则的块片或长短不一的段。

表面淡黄褐色至棕褐色,有明显皱纹和沟纹。

质坚韧。

断面木部淡黄色,有数个环纹。

气微,味淡、微麻。

显微鉴别根横切面:

木栓层细胞数列。

其近处可见石细胞带。

皮层薄壁细胞数10列,细胞长椭圆形或类圆形,部分细胞内含油滴。

维管束外韧型,韧皮部有筛管群。

形成层为2-3列扁平的薄壁细胞。

木质部发达,由导管及木纤维组成,射线细胞1-3列,木纤维及木射线细胞壁皆木化,部分射线细胞内含有油滴。

粉末特征:

褐黄色。

①具缘纹孔导管多见,直径30-120μm。

②纤维较长,直径15-35μm,壁厚,木化,胞腔明显。

③射线细胞有壁孔。

④薄壁细胞中可见类圆形的油滴,直径3-8μm。

⑤木栓细胞类长方形。

⑥石细胞黄色,类圆形、三角形、类方形,直径15-34μm,常成群散在,壁极厚,胞腔小,孔沟明显。

中药化学成分

理化性质

中药化学鉴定

理化鉴别

(1)本品粗粉在紫外灯下观察显蓝色荧光。

(检查香醇)

(2)取本品粗粉约0.5g,加水10ml,振摇1min,放置10分钟,蜂窝状泡沫不退。

(检查皂甙)(3)取本品粗粉2g,加甲醇10ml,水浴回流,滤过。

取滤液1ml,加盐酸羟胺甲醇液2-3滴,加氢氧化钾甲醇液2-3滴,水浴微沸,放冷,用稀盐酸调pH至3-4,加三氯化铁乙醇液1-2滴,振摇,溶液显紫红色。

(检查香醇)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炮制方法

剂型

中药制药工艺

药理作用

药理学

药代动力学

毒理学

药物配伍

药性

甘;微苦;平

归经

功效

祛痰除湿;补虚健脾;宁心活血

功效分类

祛痰除湿药;补虚健脾药;宁心活血药

主治

咳嗽痰多;风湿痹痛;小便淋痛;水肿;脚气;肝炎;肺痨;产后虚弱;食欲不振;小儿疳积;失眠多梦;月经不调;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10-15g,鲜品加倍。

用药禁忌

不良反应及治疗

选方

临床运用

各家论述

考证

《植物名实图考》载有荷包山桂花,云:

“生云南山中。

小木绿枝,叶如橘叶,翩反下垂。

叶间出小枝,开花作穗,淡黄长瓣,类小豆花。

花未开时,绿蒂扁苞,累累满树,宛如荷包形,故名。

近之亦有微馨。

”并附有图。

根据形态描述和附图,其原植物与今之荷包山桂花一致。

药物应用鉴别

药典收录

药材拉丁名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PolygalaarillataBuch.Ham.

科属分类

远志科

出处

《中华本草》

绣球防风

(《滇南本草》)

【异名】绣球草、蜜蜂草、紫药(《云南中草药》)。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绣球防风的全草。

【植物形态】绣球防风

一年生草本,高30~140厘米,全体密被污黄色倒向长毛。

茎直立,略带方形,上部多二歧分枝。

叶对生,披针形,长5~10厘米,宽1.5~2厘米,具疏锯齿,上面暗黄绿色,下面稍淡,厚纸质;具短柄。

花轮生于茎顶叶腋内;总苞片极多数,线形;萼管状钟形,先端10齿裂,裂片线形,绿白色,有脉10条,沿脉及裂片上均被长毛;花冠藏于萼内,2唇,上唇全缘,头盔状,下唇平坦,3裂,外面均被毛;雄蕊4,下面2枚较长,花药背着,橙黄色,花后转红色;子房4裂,花柱柱状,柱头2裂。

小坚果4枚,卵状,长3毫米,果皮黑褐色而光亮,萼宿存。

花期秋季。

生于山谷附近荒坡草丛中。

分布云南、贵州等地。

本植物的根(绣球防风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开花时采收,切成长约1厘米的小段,晒干。

【药材】干燥全草,茎略带方形,黄绿色,密被污黄色长硬毛,切面中心髓部似通草样。

叶绿色,多破碎,两面被毛,边缘有锯齿,花轮生于叶腋,如球状,直径约1.5~2.5厘米;苞片多数,花萼钟形,花冠唇形,多干缩。

气无,味辛苦。

以色绿不带根者为好。

产于云南。

【性味】苦辛,凉。

①《滇南本草》:

"味苦辛,性微寒。

"

②《滇南本草图说》:

"味苦淡,平,无毒。

"

【功用主治】破血通经,明目退翳,解毒消肿。

治妇女血瘀经闭,小儿雀目,青盲翳障,痈疽肿毒。

①《滇南本草》:

"破滞结郁气,舒肝气流结,破肝血,通经闭,祛风热,明目退翳。

治小儿雀眼,白翳青盲,杀疳虫。

"

②《滇南本草图说》:

"治杨梅结毒,痈疽发背,无名肿毒;洗癣疮、疥癞。

"

【用法与用量】内服:

煎汤,0.5~1两;或研末。

外用:

煎水洗。

【宜忌】《滇南本草》:

"肝虚者忌之。

"

【选方】①治小儿痞疳攻眼,一切眼疾:

绣球防风一两,蛤粉三钱(煅)。

共研细末,每服五分,白羊肝三钱,竹刀破,入药在肝内,麻扎,瓦罐内水煎服。

(《滇南本草》)

②治小儿肺炎:

绣球防风五钱。

水煎服。

③治疮痈肿毒:

鲜绣球防风一两,水煎服;或火烤取汁涂患处。

④治皮疹:

鲜绣球防风煎水熏洗。

(②方以下出《云南中草药》)

仙人掌

(《纲目拾遗》)

【异名】风尾竻(《广东新语》),龙舌(《桂乎县志》),平虑草、老鸦舌(《南安府志》),神仙掌,霸王(《本草求原》),观音掌(《贵州民间方药集》),观音刺(《广西中兽医药植》)。

【来源】为仙人掌科植物仙人掌的根及茎。

【植物形态】仙人掌

灌木,高1~3米。

茎下部稍木质,近圆柱形,上部肉质,扁平,绿色,具节;每节卵形至矩圆形,长15~30厘米,光亮,散生多数瘤体,每一小瘤体上密生黄褐色卷曲的柔毛,并有利刺。

叶肉质细小,披针形,先端尖细,紫红色,基部绿色,生于每个小瘤体的刺束之下,早落。

花黄色,径达7~8厘米,单生或数朵丛生于扁化茎顶部边缘;雄蕊多数,数轮排列,花药2室;雌蕊1,花柱白色,圆柱形,通常中空,柱头6裂。

浆果,肉质,卵圆形,长5~7厘米,紫红色,被细硬毛;种子多数。

野生或栽培。

分布云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同属植物绿仙人掌亦同等入药。

以上植物的花(神仙掌花)、果实(仙掌子),以及肉质茎的浆汁凝结物(玉芙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化学成分】茎、叶含三萜、苹果酸、琥珀酸。

灰分中含24%碳酸钾。

【性味】苦,寒。

①《本草求原》:

"寒。

"

②《岭南采药录》:

"味苦涩,性寒,无毒。

"

③《陆川本草》:

"性凉,味酸。

"

【归经】《闽东本草》:

"入心、肺、胃三经。

"

【功用主治】行气活血,清热解毒。

治心胃气痛,痞块,痢疾,痔血,咳嗽,喉痛,肺痈,乳痈,疔疮,汤火伤,蛇伤。

①《本草求原》:

"消诸痞初起,洗痔。

"

②《分类草药性》:

"专治气痛,消肿毒、恶疮。

"

③《贵州民间方药集》:

"为健胃滋养强壮剂,又可补脾,镇咳,安神。

治心胃气痛,蛇伤,浮肿。

"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为解热镇静剂。

治喉痛,疗疔毒及烫伤,又治精神失常。

外用治小儿急惊风。

"

⑤《陆川本草》:

"消炎解毒,排脓生肌。

主治疮痈疖肿,咳嗽。

"

⑥《中国药植图鉴》:

"外皮捣烂可敷火伤,急性乳腺炎,并治足胝。

煎水服,可治痢疾。

"

⑦《湖南药物志》:

"消肿止痛,行气活血,祛湿退热,生肌。

"

⑧《闽东本草》:

"能去瘀,解肠毒,健胃,止痛,滋补,舒筋活络,疗伤止血。

治肠风痔漏下血,肺痈,胃痛,跌打损伤。

"

⑨《广西中草药》:

"止泻。

治肠炎腹泻。

"

【用法与用量】内服:

煎汤,鲜者1~2两;研末或浸酒。

外用:

捣敷或研末调敷。

【宜忌】①《岭南杂记》:

"其汁入目,使人失明。

"

②《闽东本草》:

"虚寒者忌用。

并忌铁器。

"

【选方】①治久患胃痛:

仙人掌根一至二两,配猪肚炖服。

(《闽东本草》)

②治胃痛:

仙人掌研末,每次一钱,开水吞服;或用仙人掌一两,切细,和牛肉二两炒吃。

(《贵州草药》)

③治痞块腹痛:

鲜仙人掌三两,去外面刺针,切细,炖肉服。

外仍用仙人掌捣烂,和甜酒炒热,包患处。

(《贵阳市秘方验方》)

④治急性菌痢:

鲜仙人掌一至二两,水煎服。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⑤治肠痔泻血:

仙人掌与甘草浸酒服。

(《岭南采药录》)

⑥治支气管哮喘:

仙人掌茎,去皮和棘刺,蘸蜂蜜适量熬服。

每日一次,每次服药为本人手掌之1/2大小。

症状消失即可停药。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⑦治心悸失眠:

仙人掌二两,捣绒取汁,冲白糖开水服。

(《贵州草药》)

⑧治透掌疔(即脚掌心生疔):

仙人掌鲜全草适量,麦粉适量,共捣敷患处。

(《闽南民间草药》)

⑨沿乳痈初起结核,疼痛红肿:

仙人掌焙热熨之。

此法亦治牛程蹇(即石硬)。

(《岭南采药录》)

⑩治腮腺炎,乳腺炎,疮疖痈肿:

仙人掌鲜品去刺,捣烂外敷。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⑾治湿疹,黄水疮:

仙人掌茎适量。

烘干研粉,外敷患处。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⑿治小儿白秃疮:

仙人掌焙干为末,香油调涂。

(《岭南采药录》)

⒀治火伤:

仙人掌,用刀刮去外皮,捣烂后贴伤处,并用消毒过的布包好。

(《福建民间草药》)

⒁治蛇虫咬伤:

仙人掌全草,捣汁搽患处。

(《湖南药物志》)

【临床应用】①治疗冻伤

取仙人掌去刺捣成糊状,敷于患处,纱布包扎,5天后去敷料。

第一、二度冻伤一次可痊愈,三度冻伤(已溃烂者不适用)敷药3天后换药1次,1星期也可痊愈。

②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腮腺炎

取仙人掌2块去刺捣烂,加入95%酒精50毫升调匀,外敷局部,每日2次,治疗100余例均愈。

或将仙人掌捣烂取汁,加面粉适量调敷患处,治疗乳腺炎效果亦好。

③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

实验证明,仙人掌有止血和保护创面的作用,故适用于溃疡病出血者。

用法:

将鲜仙人掌去刺洗净,切片晒干研粉。

每次1克,日服2次。

对胃酸不高的患者,可于每斤仙人掌粉中加入鸡内金粉1~2两;胃酸偏高的再加入乌贼骨粉2~3两,混合。

剂量服法同上,21天为一疗程。

临床观察8例,服药后上腹疼痛、反酸、黑便等症状均消失或好转;7例钡餐复查,龛影、球部充盈不佳及变形等改变,亦大都消失。

名称】:

龙葵

【英文名】:

BlackNightshadeHerb

【拼音】:

LónɡKuí

【别名】:

野茄、天茄子、酸浆草、天沦草。

【药材类别】:

全草类

【性味】:

性寒,味苦、微甘;有小毒。

①《唐本草》:

味苦,寒,无毒。

②《滇南本草》:

性大寒,味苦。

③《纲目》:

苦微甘,滑,寒,无毒。

④《贵州草药》:

性平,味辛,苦。

【归经】:

【入药部分】:

以全草入药

【产地和分布】:

生于田边、路旁或荒地。

全国均有分布。

吉林,黑龙江省居多。

【形态特征】:

茎圆柱形,多分枝,长30-70cm,直径2-10mm,表面黄绿色,具纵皱纹。

质硬而脆,断面黄白色,中空。

地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呈卵形或椭圆形,长2-12cm,宽2-6cm,先端锐尖或钝,全缘或有不规则波状锯齿,暗绿色,两面光滑或疏被短柔毛;叶柄长0.3-2.2cm。

花、果少见,聚伞花序蝎尾状,腋外生,花4-6朵,花萼棕褐色,花冠棕黄色。

浆果球形,黑色或绿色,皱缩。

种子多数,棕色。

气微味淡。

【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15-30g。

外用:

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项】:

脾胃虚弱者勿服。

【龙葵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治疔疮,痈肿,丹毒,跌打扭伤,慢性气管炎,急性肾炎。

用于疮痈肿毒、皮肤湿疹、小便不利、老年慢性气管炎、白带过多、前列腺炎、痢疾。

①《唐本草》:

食之解劳少睡,去虚热肿。

②《食疗本草》:

主丁肿,患火丹疮。

和土杵,敷之。

③《本草图经》:

叶:

入醋细研,治小儿火焰丹,消赤肿。

④《救荒本草》:

敷贴肿毒、金疮,拔毒。

⑤《滇南本草》:

治小儿风热,攻疮毒,洗疥瘫痒痛,祛皮肤风。

⑥《滇南本草图说》:

治小儿风邪,热症惊风,化痰解痉,亦治痘风疮,遍身风痒。

疔,可攻能散。

叶:

洗疮。

⑦《纲目》:

苗:

消热散血。

⑧《现代实用中药》:

利尿消炎。

【附方】:

①治疔肿:

老鸦眼睛草,擂碎,酒服。

(《普济方》)

②治痈无头:

捣龙葵敷之。

(《经验方》)

③治一切发背痈疽恶疮:

虾蟇全个,同老鸦眼睛藤叶捣敷。

(《袖珍方》)

④治瘰疬:

山海椒、桃树皮各等分研末调麻油敷患处。

(《贵州草药》)

⑤治天庖湿疮:

龙葵苗叶捣敷之。

(《纲目》)

⑧治跌打扭筋肿痛:

鲜龙葵叶一握,连须葱白七个。

切碎,加洒酿糟适量,同捣烂敷患处,一日换一、二次。

(《江西民间草药》)

⑦治吐血不上:

人参一分,天茄子苗半两。

上二味,捣罗为散。

每服二钱匕,新水调下,不拘时。

(《圣济总录》人参散)

⑧治血崩不止:

山海椒-两,佛指甲五钱。

煎水服。

(《贵州草药》)

⑨治痢疾:

龙葵叶八钱至一两(鲜者用加倍量),白糖八钱。

水煎服。

(《江西民间草药》)

⑩治急性肾炎,浮肿,小便少:

鲜龙葵、鲜芫花各五钱,木通二钱。

水煎服。

(《河北中药手册》)

【拼音名】HuǒJí

【别名】火把果、救军粮、救兵粮、救命粮、赤阳子、红子、豆金娘、水搓子

【来源】蔷薇科火棘属植物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Maxim.)Li[P.crenatoserrata(Hance)Rehd.],以果实、根及叶入药。

秋季采果,冬末春初挖根,晒干或鲜用,叶随用随采。

【性味】甘、酸,平。

【功能主治】

果:

消积止痢,活血止血。

用于消化不良,肠炎,痢疾,小儿疳积,崩漏,白带,产后腹痛。

根:

清热凉血。

用于虚痨骨蒸潮热,肝炎,跌打损伤,筋骨疼痛,腰痛,崩漏,白带,月经不调,吐血,便血。

叶:

清热解毒。

外敷治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果:

1两。

根:

0.5~1两。

叶:

外用适量。

叶子花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异名】宝巾、芳杜鹃、九重葛(《广州植物志》),三角花(《华北习见观赏植物》),紫三角、紫亚兰(《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紫茉莉科植物光叶子花的花。

【植物形态】光叶子花

攀援灌木。

茎粗壮,有腋生直刺。

叶互生,纸质,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3~6厘米,全缘,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下面无毛或微生柔毛;叶柄长约1厘米。

花顶生,常3朵簇生在苞片内,花梗与苞片的中脉合生;苞片3枚,叶状,暗红色或紫色,椭圆形,长3~5厘米,宽2~4厘米,全缘,纸质;花冠管状,淡绿色,先端5齿裂。

瘦果有5棱。

原产巴西;我国有栽培。

广州栽培的花期冬、春间,华北温室盆栽的花期3~7月。

【采集】各地在开花时采下花朵,晒干备用。

【性味】《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苦涩,温。

"

【功用主治】《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调和气血。

治妇女赤白带下,月经不调。

"

【用法与用量】内服:

煎汤,3~5钱。

垂柳

拼音名:

ChuíLiǔ

别名:

柳树、清明柳、吊杨柳、线柳、倒垂柳、青龙须[根名]

目录1、来源

2、性味

3、功能主治

4、用法用量

5、摘录-

来源

杨柳科柳属植物垂柳SalixbabylonicaL.,以枝、叶、树皮、根皮、须根等入药。

枝、叶夏季采,须根、根皮、树皮四季可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