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之文言诗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36686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末复习之文言诗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期末复习之文言诗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期末复习之文言诗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期末复习之文言诗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期末复习之文言诗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期末复习之文言诗词.docx

《期末复习之文言诗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末复习之文言诗词.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期末复习之文言诗词.docx

期末复习之文言诗词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文言诗词201906

(一)【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只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乙】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

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遂与之绝。

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

“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

请为以如初。

【注】①踵:

到,走到。

②缪:

同“谬”,错误,荒谬。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策之不以其道()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执策而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适使其仆市履于肆。

(2分)

(2)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2分)

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4.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二)【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致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也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邪!

【乙】祁奚请老,晋侯问嗣①焉。

称解狐。

其仇也。

将立之而卒。

又问焉。

对曰:

“午②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

“孰可以代之?

”对曰:

“赤③之可。

”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并后奉位之。

【注】①制:

报接县职位的人。

②午:

祁午,中军尉祁奚之子。

③赤:

羊舌赤,羊舌职之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问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

只仅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

同“饲”,喂

C.才美不外见见:

同“现”,表现D.执策而临之临:

来到

2.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伯乐、食马者,千里马分别代表了哪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对待人才方面,食马者与祁奚各有什么不同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诗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一食或尽粟一石(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策之不以其道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其真无马邪其此之谓乎B.策之不以其道去以六月息者也

C.执策而临之鹏之徙于南冥也 D.骈死于槽枥之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3.翻译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文中“呜呼”一词,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2分)

(五)卖炭翁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和。

(2分)

2.“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2分)

3.“宫使驱将惜不得”一句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2分)

4.这首诗讲述了卖炭翁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全过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分)

(六)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首先写夜色将尽,满天云雾中略见曙光,移动的天河中就像千帆飞舞。

B.作者借对想象中的天帝所发之问的回答,来表明自己精神的寄托所在。

C.“报路长”和“嗟日暮”,表明作者自身处境的困顿以及内心感受的苦闷。

D.下片中,作者埋怨自己因为致力于学诗而忘记了路程的遥远和时间的漫长。

2.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七)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驿外断桥边”,交代了梅花生长的地点环境。

因处在“驿外”和“断桥边”,虽花开而无人欣赏,更无人栽培,故因“无主”而深感“寂寞”。

B.“无意苦争春”,“无意”二字突出表现梅花谦虚博大的胸怀。

“一任群芳妒”是写梅花对“群芳”的照顾,更突出了梅花虚怀若谷的品格。

C.“零落成泥碾作尘”是写梅花受到环境的摧残,即使成了泥和尘,也是“香如故”,始终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

D.陆游是南宋爱国词人,主张抗金,但屡遭投降派的打击,所以情绪愤懑抑郁。

词中的梅花寂寞凄凉但高洁品格不变,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2.这首词虽言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3分)

(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对本诗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怒号”从视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听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

“飞”“渡”“洒”“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

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蓄势。

C.诗人“倚杖自叹息”,是叹息群童抱茅“欺我老无力”,这一行为太顽劣了,为他们年少无知、缺少管教而叹息。

D.此诗选自《杜诗详注》,题目中的“歌”字代表了诗的体裁。

全诗先议论,后叙事抒情。

2.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

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分)

 

(九)[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

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注]①道州:

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②合营溪:

汇入营溪。

③敧:

倾斜。

④嵌:

张开。

⑤逸民退士:

遁世隐居的人。

⑥置州:

设置州郡。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

(1)不可名状()

(2)日光下澈()(3)其岸势犬牙差互()(4)乃记之而去()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4.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5分)

 

(十)【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乙】郭隗先生曰: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

‘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

‘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

’涓人对曰: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今王诚欲致士③,先从隗始。

隗且见事④,况贤于隗者乎?

岂远千里哉?

”【注】①安事:

安,哪有。

事,这里指买马。

②捐:

抛弃,扔掉。

③致士:

纳贤士。

④见事:

得到侍奉,重视。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策之不以其道策: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市:

(3)买其首五百金其:

(4)鸣之不能通其意之:

(5)于是不能期年期年: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2)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3.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

(3分)

 

4【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_____________”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

【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

(3分)

(十一)(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zhòng)绳:

合乎拉直的墨线。

②輮(róu):

同“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

③暴:

同“曝”,晒干。

④参:

同“叁”,多次。

1.下列句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虽:

虽有嘉肴/虽乘奔御风B.故:

故曰/温故而知新

C.学:

学学半/学而不思则罔D.善:

未知其善也/王曰:

“善”

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段(甲)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甲)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

(十二)阅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送别诗抒发了对朋友远行的留恋和慰勉之情,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和奋发有为的抱负。

B.首联写景气势宏大,“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C.颔联是对友人的劝慰:

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

一股同病相怜的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D.尾联承上作结:

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平常送别的青年男女那样伤心落泪。

2.简述你对颈联“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诗句蕴含哲理的理解。

(十三)[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君子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

舍问,其奚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_____)

(2)学学半(_______________)

(3)而或不达于事(_______________)(4)舍问,其奚决焉(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B.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C.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D.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阐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乙文阐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

(2)说说甲乙两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乙)礼起于何也?

曰: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注释】①穷:

困境。

②分:

区分、辨别。

③屈:

竭尽。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为公为:

是B.选贤与能选:

选拔

C.男有分,女有归归:

回家D.盗窃乱贼而不作作:

兴起

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段(甲)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_____________,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语段(乙)则主要阐述了______________。

4.根据语段(乙),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文言诗词初二1班201906

(一)1.

(1)同“饲”,喂

(2)用马鞭驱赶(3)通晓(知道、明白、懂得)(4)面对

2

(1)恰好他让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

(2)我本来就怀疑是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3.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4.示例:

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二)1.DD项,“临”的意思是“面对”。

2.鞭策千里马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3.伯乐代表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代表浅薄愚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代表人才。

4.食马者不辨人才,不能发现千里马的不凡之处,反而使千里马被埋没;而祁奚则能够知人善任,而且举贤不避亲、不避仇,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乙】祁奚请求退休,晋侯向他询问谁能够接替他的职位。

祁奚推举解狐,而解狐是他的仇人。

晋侯要立解狐为中军尉,解狐却死了。

晋侯又问他,祁奚回答说:

“祁午可以任中军尉。

”正在这个时候羊舌职死了,晋侯问祁奚:

“谁可以接替羊舌职的职位?

”祁奚回答说:

“羊舌赤可以。

”于是,晋侯让祁午做了中军尉,让羊舌赤辅佐他。

(三)1.描绘了一幅阴沉凄冷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在屋破漏雨、经历丧乱的艰苦处境下,备受煎熬、难以人眠的痛苦心境,以及心系天下寒士、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解析:

分析诗歌的主旨或情感,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抓住诗句中表达强烈情感的字词,品析其表现力;第二步,联系整首诗的内容,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诗中蕴含的思想或情感,言明主旨。

(四)1.

(1)祗,同“祇(只)”,只,仅。

(2)有时(3)同样,一样。

(4)用马鞭驱赶(或:

鞭打)

2.D3

(1)喂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来喂养它。

(2)(千里马)鸣叫,(饲养马的人)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2分)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痛恨。

(五)1.(2分)身上衣口中食

2.(2分)一个“辗”字,既写出了炭车的重量,又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与勤劳。

3.(2分)此句写出了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4.(2分)表现了卖炭翁的艰难不易,揭露了统治者的凶残与毫无人性的压榨。

(六)【答案】1.D2.比喻或用典,把自己比成大鹏,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手法和情感,要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逐项认真排查。

D项“下片中,作者埋怨自己因为致力于学诗而忘记了路程的遥远和时间的漫长”理解有误。

正确的理解是:

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心情。

故答案为D。

【2题详解】:

考查对诗词语句的赏析。

在感知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词句分析作答。

“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借《逍遥游》中大鹏鸟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也要像这只鹏鸟一样,扶摇直上,脱离自己困顿的生活,到达“蓬舟吹取三山去”的理想的生活状态。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七)1.【参考答案】B【全解全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理解感悟能力。

题目涉及的诗词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诗词主要通过驿外断桥边独自开放的梅花,表现梅花高洁坚贞的品格。

词中“一任群芳妒”表现出的是“群芳”对梅花的嫉妒,而不是梅花对“群芳”的照顾,所以我们可以选出B项。

2.【参考答案】表达自己孤傲、隐忍的品格与高洁的报国志向。

【全解全析】古文中“咏”很多都是“自喻”,抓住“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一句即可理解所表现的作者如梅一样的品格。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生命的表白。

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

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洁志行,不媚俗、不屈邪、清真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

这首咏梅词,通篇未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

且作者以梅自喻,对梅的赞咏中,显示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八)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

A项有误,“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写出了秋风之肆虐;C项有误,诗人“叹息”的内容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D项有误,这首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

故选B。

2.【答案】作者以小见大,推己及人,通过个人遭遇的描写,甚至“吾庐独破”而使天下寒士得以安乐的心愿,仍然表现出了关心人民、关心社会的济世情怀和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

(2分)

【解析】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以看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以看出他的自我牺牲精神。

(九)1.【答案】

(1)说出;

(2)穿透;(3)像狗牙一样;(4)离开。

(每题1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注意词类活用,“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牙一样。

澈:

形容词作动词,穿透。

2.【答案】C(3分)【解析】C项,此句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情态。

3.【答案】

(1)看到溪岸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

(2分)

(2)岸边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