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34644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届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1.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

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

这反映了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铜器在三代主要是作礼器,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的身份和地位;战国中晚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和宗法制走向崩溃,奴隶主贵族地位下降,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所以青铜器风格朴素。

故选B。

考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从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不仅保持了政府官员的皇家仆从性质,更把它正规化、政权化。

这主要体现出

A.宗法制度逐渐完善

B.权力中枢决策的规范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家国一体政治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不仅保持了政府官员的皇家仆从性质,更把它正规化、政权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官员身份的双重性体现了家国一体政治的发展,故D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权力中枢决策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保持了政府官员的皇家仆从性质”,学生应该认识到政府官员本身体现了国家政府的职能,皇家仆从则体现了皇帝家族的服务功能,据此即可得出家国一体的结论。

3.罗马法规定,必须宣明奴隶、动物或不动产的缺陷,否则受损的购买者可以取消买卖。

这反映罗马法

A.尊重社会契约

B.强调商业道德

C.保护居民财产

D.遵循市场机制

【答案】B

【解析】“必须宣明奴隶、动物或不动产的缺陷,否则受损的购买者可以取消买卖”说明罗马法反对商业欺诈行为,强调了商业道德,故B项正确;商业活动中的社会契约指的是双方的约定,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保护居民财产和遵循市场机制,故CD项错误。

4.下表是《德国三大产业劳动力比例变化(1882-1907年)》。

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三大产业人口比例的变化

1882年

1907年

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

42%

35%

工业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

39%

42%

服务业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

19%

23%

 

A.农业人口的流失导致了农业衰退

B.城市化与工业现代化的进程缓慢

C.经济结构得到了重大调整和完善

D.工业和服务业已与英国并驾齐驱

【答案】C

【解析】表格数据显示德国工业、服务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下降,表明其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和完善,C项正确;表格内容能体现农业人口的流失,但不能得出农业衰退的结论,A项错误;B项表述与史实及材料所提供数据均不符合,排除;表格没有英国数据,得不出与英国比较的结论,且当时德国服务业远远落后于英国,D项错误。

故答案为C项。

点睛:

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如工业、服务业劳动力占人口的比例在上升,而农业劳动力占人口比例在下降,说明从事农业的人口在减少,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领域。

这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相应调整和完善的表现。

5.据记载,18世纪初英国国王常用赏赐官联俸禄的方式拉拢下院议员,得到职位和年金的下院议员通常对国王唯命是从,被称作“宫廷党”。

由此可知

A.英国政党政治基本形成

B.英王权力日益趋向膨胀

C.英王操纵了议员的选举

D.君主立宪体制尚未完善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得到职位和年金的下院议员通常对国王惟命是从”来看,国王对下院的影响力仍然较大,说明君主立宪体制尚未完善。

故答案为D项。

材料没有反映英国政党政治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BC项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

6.佃农在魏晋时又叫“佃客”,是指世家豪族荫庇下的农民;在唐朝以后,佃农指完全失去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宋代以后佃农编人国家的户籍,不再是地主的私属,须交纳丁税和负担徭役。

据此可知,古代佃农

A.一直都是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B.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C.始终未摆脱地主的压迫和剥削

D.身份和地位有所改善

【答案】C

【解析】魏晋时佃农受世家豪族的荫庇,不承担国家赋税,唐中期后“两税法”实施,失去土地的佃农不需承担主体税收——地税,故A项排除;宋代以后佃农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因而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故B项排除;魏晋时期佃农直接为世家生产,受世家剥削,唐朝以后佃农因租种地主土地需承担向地主交纳地租,因而佃农始终没有摆脱地主的压迫剥削,故C项正确;材料宋朝以后佃农尽管不再是地主的私属,但因佃农一直受到地主剥削,所以身份和地位一直低,并没有不断改善,故D项排除;故选C项。

7.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各州在条件许可的情况,特别在农村及正处于严重经济贫困的地区,扩大和改善促进妇幼保健设施。

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A.成立联邦储蓄保证公司

B.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C.建立养老保险制度

D.规定最高工时标准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保障问题,而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也属于社会保障方面的内容,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而成立联邦储蓄保证公司、提供衣副产品补贴和规定最高工时标准均不属于社会保障方面的内容,所以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选项必须是社会保障方面的内容,而只有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属于该方面的内容,所以选C。

8.路德认为宗教信仰的基石是相信,基督教信仰是一种情操,宗教行为完全是个人的事情。

所以路德说,“基督徒的自由存在于这种信念:

我们的虔诚和得救无需借助于机构来实现。

”这表明路德

A.维护上帝权威

B.主张因信称义

C.认可宗教信仰自由

D.认为王权高于教权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基督徒的自由存在于这种信念:

我们的虔诚和得救无需借助于机构来实现”可以知道,反映的是路德主张信仰得救,无需天主教会,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B项正确。

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我们的虔诚和得救无需借助于机构来实现”,再联系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思想分析解答。

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

”俄罗斯有关组织民调显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有密切关系的2011年为42%,2013年为31%。

这说明

A.认识角度会影响对历史的评判

B.全球史观能客观、公正评价历史

C.阶级立场影响对历史的评价

D.史学家专著更接近历史真实

【答案】A

10.下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汉画像石·纺织》邮票。

此邮票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

A.官营丝织业生产状况

B.家庭手工业生产状况

C.家庭棉纺织生产状况

D.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答案】B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家庭手工业

11.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明末工商阶层急于改变自身的社会现象、身份和地位,他们积极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

面对此种社会情形,下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其提供文化方面的服务。

这种互动

A.实现了工商业者白身的优雅化

B.改变了当时的阶级结构

C.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世俗化

D.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明末工商阶层积极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文人阶层为工商阶层提供文化方面的服务;故两者互动结合有力推动文化的社会化、世俗化和商业化,C项正确。

工商阶层积极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优雅化,但忽视了推动了文化世俗化的作用,排除A。

工商阶层与文人阶层的结合,无法改变当时社会阶级结构,排除B。

D项说法错误,儒学在该时期得到批判、继承和发展,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2.1917年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颁布《土地法令》,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和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等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

这一举措

A.标志着十月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

B.使临时政府赢得了农民的支持

C.有利于俄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

D.建立起农民土地所有制度

【答案】C

【解析】材料“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和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等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

”可以看出这是在完成反封建的任务,这有利于俄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故C项正确。

十月革命彻底胜利的标志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故A项错误。

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政府,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是无产阶级的政权,故B项错误。

“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

”说明建立的是公有制,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政权要从经济上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以来的民本思想、儒家的仁爱学说、佛教的慈悲观念和因果报应理论,加上一系列社会因素,推动了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兴起与发展。

商汤时期即有“饥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资者振之”的举措。

此后几千年间,历代政权均采取种种措施救助鳏寡孤独贫病废疾之人。

自南北朝以后,政府常设有恤养老幼贫疾的机构。

唐代设有福田院与悲田院,收容老病孤寡之人。

宋代广设福田院、广惠仓、居养院等,救助收养老疾孤穷丐者。

明清时期,养济院成为政府设立的主要救济机构,民间慈善团体也日益兴起。

这些团体首先接济孝子、节妇等无靠之人,其次便是养济院不收,但又不愿沦为乞丐的贫老病人。

——摘编自梁庚尧《中国社会史》等

材料二步入近代以后,在冯桂芬、陈炽,郑观应等人的宣传推动下,西方社会教养并重慈善理念的影响越来越大。

清政府因此也对传统慈善事业进行了变革,在慈善机构内附设工艺厂或独立设置工艺所。

1907年以后,收养贫民及残疾之人或其子弟、教养“除老弱废疾不堪劳动者,其余俱兼施的慈善机构,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

这些机构,施以相宜之训诲工作”。

同一历史时期,与传统慈善活动有着明显区别的公益机构,如阅报会、阅书会、戒烟会、不缠足会、新学堂等,纷纷设立。

这些公益机构“是面向大众,甚至是面向整个社会”,而不是如传统慈善活动那样“仅仅是面向特定范围的一部分人”。

——摘编自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古代慈善事业相比,近代中国慈善事业出现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和影响。

【答案】

(1)特点:

①深受传统思想影响;(或其思想基础源于传统的“民本”思想、儒家仁爱学说、佛教慈悲观念和因果报应理论)(或指导思想体系庞杂而丰富)②历史传承久远;③官方主导,民间逐渐参与;(或慈善主体多元)(或由政府慈善到以政府慈善为主,民间慈善为重要补充)④主要方式是收养、救助和济贫;⑤(慈善对象为)救助特定人群;⑥设立专门机构或组织;⑦带有“人治”色彩。

(2)变化:

①引入了近代西方慈善理念;②由专事收养发展为教养并重;③慈善组织(或机构)多样化【或一系列新型慈善组织(公益组织)纷纷建立】④救济内容主要有慈善救济和慈善教育两大类;⑤慈善家群体形成;⑥由面向特定人群发展为面向大众或整个社会。

原因:

①西方慈善理念的影响;②政府的推动;③慈善家的推动;④社会变革的影响(或剧烈的社会变迁);

⑤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影响:

①促进了慈善事业由传统到近代的转型,加速了慈善事业走向近代化的进程;②促进社会治理体系的近代化和社会秩序的稳定;③推动新型社会风气的形成;④有利于思想的启蒙和解放。

【解析】第

(1)问,“特点”由材料归纳概括得出。

材料信息“西周以来的民本思想、儒家的仁爱学说、佛教的慈悲观念和因果报应理论,加上一系列社会因素,推动了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兴起与发展”得出深受传统思想影响或其思想基础源于传统的“民本”思想、儒家仁爱学说、佛教慈悲观念和因果报应理论;“商汤时期即有“饥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资者振之”的举措。

此后几千年间,历代政权均采取种种措施救助鳏寡孤独贫病废疾之人”得出历史传承悠久;“自南北朝以后,政府常设有恤养老幼贫疾的机构。

……明清时期,养济院成为政府设立的主要救济机构,民间慈善团体也日益兴起”得出官方主导,民间逐渐参与;“这些团体首先接济孝子、节妇等无靠之人,其次便是养济院不收,但又不愿沦为乞丐的贫老病人”得出主要方式是收养、救助和济贫,救助对象是救助特定人群等;“唐代设有福田院与悲田院,收容老病孤寡之人。

宋代广设福田院、广惠仓、居养院等”得出设立专门机构或组织;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慈善事业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等。

(2)问,“变化”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一得出。

材料信息“西方社会教养并重慈善理念的影响越来越大”得出引入了近代西方慈善理念和由专事收养发展为教养并重;“同一历史时期,与传统慈善活动有着明显区别的公益机构,如阅报会、阅书会、戒烟会、不缠足会、新学堂等,纷纷设立”得出慈善组织或机构多样化;“这些公益机构‘是面向大众,甚至是面向整个社会’”得出由面向特定人群发展为面向大众或整个社会。

“原因”结合材料从西方思想的影响、政府的推动、慈善家的推动、社会变革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的角度分析即可。

“影响”结合材料从促进了慈善事业的转型、加速慈善事业近代化、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思想的启蒙和解放等角度回答即可

点睛:

本题考查古今贯通,全国卷高考经常考查该类试题。

古今贯通一般考变化,解题的关键是定准项目找新现象,然后概括得出即可。

“原因”和“影响”一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技术变革和使之成为必需的社会变革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

造成这个时间差的原因在于:

技术变革能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所以很受欢迎,且很快便被采用;而社会变革则由于要求人类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通常会让人感到受威逼和不舒服,因而也就易遭到抵制。

社会变革滞后于技术变革一直是人类许多灾难的根源,人类作为一个种群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自身知识的不断增长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相对滞后的矛盾。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技术变革与社会变革”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

论题:

社会变革滞后于技术变革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阐述:

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社会财富空前增加。

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没有进行相应的社会变革,工人阶级没有政治权利,经济上受到资本家残酷剥削,19世纪上半期出现了三大工人运动。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重大变化。

但苏联固守僵化的斯大林模式,导致严重的经济衰退及苏联解体。

由此可见,社会变革滞后于技术变革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示例二

论题:

科技革命和社会革命互相促进、互相影响。

阐述: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

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1832年议会改革适应了工业革命需要,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19世纪英国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仅出现了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而且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科技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科技革命为社会革命的发生、发展起推动作用,而社会革命反过来推动科技革命新发展。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信息确定论题。

如根据材料中的“社会变革滞后于技术变革一直是人类许多灾难的根源”,可以确定论题“社会变革滞后于技术变革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内容,如三次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然而在社会转型和政治制度方面,许多国家却难以跟上发展的步伐,社会变革滞后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也可以从另一方面确定论题,即科技革命和社会革命互相促进、互相影响。

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科技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来论证。

点睛: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要求考生首先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拟定一个论题,然后对所拟论题有理有据地进行说明。

对这类试题,要以观点确立、主题拟定等为突破点,准确立意,进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评述;要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如社会变革滞后于技术变革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科技革命和社会革命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等角度拟定一个论题,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15.【历史-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路德说)“我呼吁每一个人应该善待犹太人,同时教他们研读《圣经》这样做,我想我们可以争取他们到我们这边来。

”但当路德发现犹太人并不相应地转向新教时,他失望了,他曾经说:

“我不允许任何人批判我的主张,即便是天使,凡不接受我的主张者就不能得救。

”他开始仅仅反对放高利贷的犹太人,后来发展到反对一般的犹太人。

1735年,当选帝侯约翰在萨克森驱逐犹太人时,一个犹太人曾经请路德出面调停,但他竟一口拒绝。

他在《桌边细谈》一书中把“犹太人与教皇信奉者”视为“一丘之貉”的不敬神的坏蛋。

晚年的路德要是公开指责犹太人,说他们是“一个僵颈、不信神、骄傲、邪恶、可厌的民族”,并声称:

他们的学校及教堂应被付之一炬。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马丁·路德所领导的德国宗教改革在客观上有反封建的意义,因为他所反对的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强大的支柱。

而且,与僵化了的天主教神学不同,路德的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因而蕴藏着自由主义及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

但是,路德的新教仍未完全摆脱中世纪经院思想的影响。

他反对叛乱,他说:

“叛乱不是正当的,不管它如何合乎正义;它的结果从来都是损害大干利益。

……因为叛乱发生后必然造成损失和流血。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阅读材料一,概括指出马丁·路德思想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答案】【历史—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回眸】

(1)先:

主张善待犹太人。

原因:

争取犹太人支持新教。

后:

指责(或排斥)犹太人。

原因:

部分犹太人放高利贷;犹太人不支持路德教;路德自己的认识趋于偏激狭隘。

(2)进步:

客观上有反封建的意义;路德的新教蕴藏着自由主义及个人主义因素。

局限:

他反对革命(或他强调人民服从政府)。

【解析】

(1)马丁·路德思想认识的变化可以由“我呼吁每一个人应该善待犹太人,”“他开始仅仅反对放高利贷的犹太人,后来发展到反对一般的犹太人。

”“晚年的路德更是公开指责犹太人”得出从善待到指责排斥。

可以从“我想我们可以争取他们到我们这边来。

”“但当路德发现犹太人并不相应地转向新教时”“我不允许任何人批判我的主张,即便是天使,凡不接受我的主张者就不能得救。

”“他开始仅仅反对放高利贷的犹太人”得出思想认识变化的原因。

(2)可以从“马丁·路德所领导的德国宗教改革在客观上有反封建的意义,因为他所反对的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强大的支柱。

而且,与僵化了的天主教神学不同,路德的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因而蕴藏着自由主义及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

”得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进步性。

从材料“他反对叛乱,他说:

‘叛乱不是正当的,不管它如何合乎正义;它的结果从来都是损害大干利益。

……因为叛乱发生后必然造成损失和流血。

’”可以得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局限性。

16.【历史-选修:

战争与和平】

1938年7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对中国抗战将面临的国际形势做过预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苏俄不会单独出兵;②英国将在远东进行妥协外交;③美国不会单独干涉远东问题;④国联无力干涉。

——据鹿锡俊《国民政府对欧战及结盟问题的应对》

(1)分别说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做出上述预测的依据。

(2)概括指出当时苏、英、美三国的政策对远东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历史—选修:

战争与和平】

(1)①的依据:

苏联担心德国东侵,将战略重心放在欧洲。

②的依据:

英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对法西斯国家推行绥靖政策。

③的依据:

美国为避免卷入国际争端,实行“中立政策”。

④的依据:

从“国联制度设计缺陷”、“英法控制国联,实行绥靖政策”、“国联不能制止战争的具体事例”。

(任一角度作答均可)

(2)纵容了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恶化了远东局势。

【解析】试题分析:

(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抗战初期的国际形势的分析与认识。

回答时要注意时间“1938年7月”。

依据所学可知,当时苏联担心德国东侵,将战略重心放在欧洲;英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对法西斯国家推行绥靖政策;美国为避免卷入国际争端,实行“中立政策”;再就是国联的本身结构缺陷及其所为,故得出上述预测。

(2)问,本题主要考查二战时期苏、英、美三国的政策的影响。

结合英法美等国的具体政策及中国抗战的形势分析可知,英法美等国的政策对日本的侵略实际上起到了纵容的作用,日本侵华更加有恃无恐,加大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压力。

考点:

选修·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抗战爆发后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

17.【历史-选修: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早在辛亥革命时张之洞即被“妖魔化”了,翻开1903年至1905年期间革命党人在日本办的刊物上,张之洞是一概的汉奸、封建卫道士形象。

张之洞与康梁维新派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合到分的过程……变法方式的缓行和激进之分最终使二者分道扬镳。

张之洞的《劝学篇》集中体现了他这个时期的政治观点:

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过去我们通常认为这是为了维护纲常名教,也就是说,这一取向的重心是在“中学为体”。

但如果细心考虑当时的变革需要和张之洞的思想背景,就会明白这一理念的提出其实是在强调“变革”的一面,而非固守的一面。

人们往往只看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却不愿意去看紧跟在它后面的“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一句,如是,不是对《劝学篇》的内容进行断章取义的解释,可以看到张之洞对西方的感知程度还是相当深刻的。

——摘编自李刚《张之洞:

手握经卷的坚定改革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在革命党人眼中张之洞是“汉奸、封建卫道士的形象”的原因。

(2)概括材料对张之洞及其“中体西用”思想的看法。

【答案】【历史—选修: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原因:

①在革命党人的眼中,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儒家纲常名教的;②其思想得到慈禧太后支持和认可;③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2)看法:

①材料认为张之洞是坚定的改革家,其与维新派的区别在于变法方式的缓行与激进之分;②认为人们对“中体西用”思想存在误解,其重心是强调变革而非固守,西学不仅包括西方科学技术(西艺),而且包含西方的制度(西政);③认为张之洞对西学的感知程度相当深刻。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为了维护纲常名教,也就是说,这一取向的重心是在中学为体”“人们往往只看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却不愿意去看紧跟在它后面的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一句”中可以得出答案。

张之洞是“中体西用”思想的倡导者,从“中体西用”的目的来分析,说明在革命人严重张之洞是封建卫道士的形象。

此外要分析材料给出这个时间段的历史背景,19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