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版教学文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27936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版教学文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版教学文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版教学文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版教学文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版教学文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版教学文稿.docx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版教学文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版教学文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版教学文稿.docx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版教学文稿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版

1、名词解释

1、城市地理学:

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

是具有一定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3、乡村:

是相对城市来说,以从事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较分散的地方。

4、城市化:

是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为主和服务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空间地域的变化。

简而言之,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5、城市带:

也叫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6、城市网络化:

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网),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镇为基础(络)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7、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厌恶城市环境,追求较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气,另一方面由于交通信息发达,因此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在这一过程中,伴随出现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便出现了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即指城市人口向乡村或郊区回流的现象。

(前者中心城市仍然兴旺发达,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而后者相反)

8、假城市化:

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称之为假城市化。

过度城市化:

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

乡村城镇化:

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

由于职业变化,经济来源改变,加强了与现有城市的联系,接受了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因而,他们的生活方式已开始向城市型转化,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渐向农村中的小城镇集聚,加速农村原有小城镇发展,形成许多新的小城镇,这种现象可称之为乡村城镇化。

9、城市职能:

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10、城市性质:

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11、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13、城市意象图:

由于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环境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

14、中心商务区(CBD):

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同时也是市中心。

简而言之,现代城市的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中枢。

15、基本与非基本比率(B/N):

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

16、城市金字塔法则:

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

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17、基本经济活动:

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导致城市展的主要动力。

分为离心型基本活动和向心型基本活动。

18、非基本的活动:

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一种是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派生出来的需要,一种是为了满足本市居民生活所派生出来的需要。

19、空间相互作用:

地表上的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

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用。

20、城市土地利用:

是指城市中工业、交通、商业、文化、教育、卫生、住宅和公园绿地等建设用地的状况。

反应城市布局的基本形态和城市内功能区的地域差异。

2、填空题

1、城市化类型: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2、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

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农牧分离:

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城市雏形形成-商业与手工业分离:

城市规模扩大

3、城市必备的三个条件:

密集性、社会性、经济性

4、郊区化发生的机制:

①土地利用集约化;②产业结构高度化(“配第—克拉克”定律);③城市网络化。

5、全球城市带的划分:

a.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b.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c.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d.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e.英格兰大都市带;f.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6、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分为:

对流、传导、辐射

7、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第一前提:

第一产业生产力是否有余力;第二前提:

农业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即剩余粮食和剩余劳动力)

8、城市起源地: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中国华北平原,中美地峡,安第斯山中部,尼日利亚西南部。

9、乡村-城市的四种转型:

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结构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

10、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1)正统的城市化

(2)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乡村城镇化

11、城市经济活动类型:

基本活动部分和非基本活动部分。

基本活动部分可以分为①离心型的基本活动;②向心型的基本活动;非基本活动部分可以分为①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②为了满足本市居民生活所派生的需要

12、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

城市人口规模、专业化程度、离大城市的远近、城市发展历史、随时间发展历史、城市人口在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收入水平等

13、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①首位分布,②位序-规模分布,③介于前两者之间的过渡类型

14、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城市首位律、城市金字塔、位序—规模法则

15、城市间的联系可表现为以下三种主要方式:

货物和人口的移动、财政金融上的往来联系、

信息的流动。

16、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有三个:

互补性、中介机会和可运输性

17、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

结节点、结节区域和城市等级体系。

相互作用的模式:

引力模式、潜力模式

18、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

即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重新区位扩散。

19、影响空间扩散的因素:

阻力作用、阻碍作用

20、支配克里斯塔勒中心地体系形成的三个条件或原则是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

21、城镇体系的基本特性包括整体性、等级性或层次性、动态性

22、城镇体系规划的流程和方法:

(一)规划工作准备阶段;

(二)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和访问座谈阶段;(三)调查内容的分析研究阶段;(四)规划方案的构思阶段;(五)与当地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协调规划方案、编写规划报告和编制规划图件阶段;(六)组织专家评审和上报审批阶段。

方法:

①注重调查研究,上下结合;②宏观、中观、微观分析相结合;③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④文字表达和地图表达相结合

23、城市土地利用利用的类型:

(1)商业用地;

(2)工业用地;(3)政府机关用地;(4)住宅用地;(5)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6)交通用地和其它公用事业用地;(7)农业用地和水面

24、城市土地利用的特征:

自然特征:

①土地不可再生性和供给的有限性②土地位置的固定性③土地承载力能力不一致性④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经济特征:

①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②土地的资产性③土地位置影响价值,从而产生土地级差收入

法律特征:

一块土地可以通过立法衍生出其它的权力

25、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

伯吉斯的同心环(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26、城市中心商务区(CBD)特征:

地理特征、地价特征、建筑特征、产业特征、功能特征、时代特征

27、城市问题:

环境问题、交通问题、社会问题、住宅问题

28、城市交通问题的表现形式有:

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公共交通问题、步行者问题、停车问题

28、迈克尔解决交通问题的五个战略:

1.强中心战略2.完全机动化的战略3.弱中心战略4.低成本战略5.限制交通战略

29、居民构想图构成要素主要有路径、界线或边沿、区或区域、枢纽或节点、标志

30、感应空间的三个层次:

结构性的;评估性的;个人感情的。

城市空间结构的感应,最基础的是居民构想图。

31、城市进域推进类型:

内部市区的城市化、外围市区的城市化、郊区的城市化

32、城市空间分布的动态阶段分为:

离散阶段(低水平均衡阶段)、极化阶段、扩散阶段、成熟阶段(高水平均衡阶段)

三、简答题

1、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内容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研究;

(2)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3)区域城市的空间组织研究;

(4)城市问题研究;

(5)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简述城乡界限的划分

①城镇人口由“城市化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化地区以外的2500人以上“地方”的全部人口组成。

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

②按照1990年普查的最新规定,一个城市化地区由中心地方和外围密集居住区两部分组成,一般至少5万人

3、简述城市产生的类型

(1)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如大多数集镇、城镇、县城;

(2)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如港口城市;

(3)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如工业城市,风景城市

4、中国城市人口统计口径的改进措施

①我国应建立一种反映城镇实体界线的城镇地域概念,并确定相应的标准,作为城镇统计的基本单元。

②在城市实体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一套不同空间尺度的互相衔接的城市地域概念,以满足不同目的的需要,并和国际上的城市统计建立起可比的基础

5、简述城市化境域推进的动力与机制

动力:

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

①农牧分离:

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

②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城市雏形形成

③商业与手工业分离:

城市规模扩大

机制:

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第一前提:

第一产业生产力是否有余力;

第二前提:

农业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

二、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1、城心地区的城市化;2、中间市区的城市化;

三、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四、郊区的城市化

①土地利用集约化;

②产业结构高度化;

“配第—克拉克”定律

③城市网络化;

6、简述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及影响因素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包括基本活动部分和非基本活动部分。

基本活动部分可以分为①离心型的基本活动;②向心型的基本活动;非基本活动部分可以分为①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②为了满足本市居民生活所派生的需要

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

城市人口规模、专业化程度、离大城市的远近、城市发展历史、随时间发展历史、城市人口在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收入水平等

7、简述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①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是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②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区别:

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

①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②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③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而城市性质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8、简述城市产生与发展的条件

①自然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首先被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②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城市要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燃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

9、简述城市规模的新难点

1、小城市重点论

①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寻找依据②从社会制度的差异上寻找依据③有充分的国情基础

2、大城市重点论

①认为“大城市的超前发展是工业革命以后存在于世界各国的普遍规律,即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城市人口增长快,比总人口增长更快”。

②大城市在经济上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高于中小城市③大城市不仅有经济规模效益的优势,而且也有社会规模效益、环境规模效益、建设规模效益方面的种种优势。

3、中等城市重点论

是认为大城市和小城市都有其难以克服的弊端,主张确立以发展中等城市为中心的城乡网络结构。

4、大、中、小合理结构论

主张完善城市规模结构,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5、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与小城市重点论类似);

10、简述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的方法优缺点

(1)普查法:

优点:

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缺点:

整个调查过程非常繁琐。

(2)残差法:

优点:

简单缺点:

主观性较强,精度不高

(3)区位商法(或宏观法):

优点:

简化了区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部分的复杂过程缺点:

假设的前提有问题

(4)正常城市法:

优点:

“正常城市”的思想有一定的作用缺点:

①K值选取的随意性②不同规模的城市同等对待

(5)最小需要量法:

优点:

按城市规模组来确定城市经济的基本部分,又向前跨出了一步缺点:

衡量的标准难以确定

11、简述中心商务区(CBD)的概念及特征?

答:

CBD的概念:

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同时也是市中心。

特征:

①为全市区金融、行政、娱乐及文化集中区,有政府大厦、银行、豪华旅馆、百货商店等;②地价居全市之冠,建筑物高大稠密;③若干高大建筑垂直分布,底层一般为零售商业;④在全市主要道路分叉处附近;⑤白天人口最拥挤,交通流量最大。

界定:

①普劳德富特于1937年,奥尔森于1940年采用城市街区中的零售业贸易额、商店租金及临街商店的长度指标来确定CBD。

②墨非和万斯提出了一个比较综合的方法,即人口密度、车流量、地价等因素综合考虑。

他们认为地价峰值区(PLVI)是CBD最明显的特点。

12、简述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答:

①正统的城市化类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②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称之为假城市化。

另外有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

③第三种是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①郊区城市化(Suburbanization)、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

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厌恶城市环境,追求较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气,另一方面由于交通信息发达,因此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Suburbanization)、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

在这一过程中,伴随出现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

②乡村城镇化(RuralUrbanization):

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

由于职业变化,经济来源改变,加强了与现有城市的联系,接受了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因而,他们的生活方式已开始向城市型转化,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渐向农村中的小城镇集聚,加速农村原有小城镇发展,形成许多新的小城镇,这种现象称之为乡村城镇化(RuralUrbanization)。

13、简述城镇体系及其特征?

答:

城镇体系: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特征:

①整体性:

城镇体系是由城镇、联系通道(道路)和联系流(人口流、资金流)、联系区域等多个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②等级性或层次性:

城镇体系的各组成要素按其作用大小可以分为许多等级,这就要求在制定某一级城镇体系规划时考虑上下级体制之间的联系。

③动态性:

城镇体系不仅作为状态而存在,也随时间而发生阶段性变动。

这要求城镇体系规划也不断的修正、补充。

14、简述空间相互作用及其分类?

产生相互作用的条件?

答:

空间相互作用:

地表上的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

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用。

分类:

海格特(P.Haggett)1972年提出一种分类,他借用物理学中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把空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分为:

对流:

以物质和人的移动为特征。

如产品、原材料在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的运输,邮件和包裹的输送及人口的移动等等。

传导:

是指各种各样的交易过程,其特点不是通过具体的物质流动来实现,而只是通过簿记程序来完成,表现为货币流。

辐射:

指信息的流动和创新(新思维、新技术)的扩散等。

条件:

互补性:

两地间的相互作用需要有这样一个前提条件,即它们之中的一个有某种东西提供,而另一个对此种东西恰有需求,这时才能实现两地间的作用过程。

厄尔曼称这种关系为互补性。

中介机会:

当货物在A和B两地间输送时,A和B两地间介入了另一个能够提供或消费货物的C地,从而产生所谓中介机会引起货物运输原定起止点的替换。

可运输性:

如果两地间的距离过长,克服距离过长的成本超过了可接受的程度,那么,即使两地间存在着某种互补性,相互作用也不会发生。

15、简述空间扩散类型?

答:

传染扩散:

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渐进的、连续的扩散过程,我们称之为传染扩散,这一扩散过程同传染病通过与病人的接触传播开来近似,故称之为传染扩散。

由于距离的摩擦阻力效应,事物的扩散随着距离的增大逐渐被削弱。

等级扩散:

在现象的扩散中,地理距离并不总是起着非常强大的影响作用,社会等级、城市规模等级等有时也在起着十分明显的作用。

例如,价格昂贵的耐用消费品的扩散就与收入等级有关,而某些新思想、新技术在城市中的传播亦往往跳跃紧邻的小城市,在距离较远但属同级规模的城市中首先被接受,然后向次一级的城市扩散。

这种形式的扩散称之为等级扩散。

重新区位扩散:

在传染扩散中,如果接收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原接收者的空间位移,我们称之为重新区位扩散。

16、简述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

答:

伯吉斯的同心环(圆)模式:

城市的中心是商业会聚之地,农民初进城市时,为了找工作方便,便居住在中心商业区附近,后来以零售和服务为主的商业中心区向外膨胀,市民也向外迁移。

环绕商业中心的外围是早期建造的旧房子,其中一部分被零售商业所侵占,一部分为低级住宅、小型工厂、批发商业及一些货仓的过渡地带,这一带也是新来移民居住地区。

再外围的第三带,是原来较大工厂的工人住宅区。

再向外第四带是较富有的中产阶级住宅区。

最外围地带是富人居住区,散布着高级住宅,密度低,房舍宽敞。

由于他们需要驾车人市工作,故又称通勤人员住宅区(commuterzone)。

霍伊特的扇形模式:

霍伊特(HomerHoyt)认为,均质性平面的假设太不现实,因而他于1939年提出了扇形模式或楔形模式。

在他的模式中,保留了同心环模式的经济地租机制,加上了放射状运输线路的影响,即线性易达性和定向惯性(directionalinertia)的影响,使城市向外扩展的方向呈不规则式。

他把中心的易达性称为基本的易达性,把沿着辐射运输路线所增加的易达性称为附加的易达性。

轻工业和批发商业对运输路线的附加易达性最为敏感,所以呈楔形,而且不是一个平滑的楔形,它可左右隆起。

住宅区,贫民住在环绕工商业土地利用的地段中产阶级和富人则沿着交通大道或河道,或湖滨,或高地向外发展,自成一区,不与贫民混杂。

当人口增多,贫民区不能朝中产阶级和高级住宅区发展时,也会循不会受阻的方向作放射式发展,因此城市各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布局呈扇形或楔形。

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基于伯吉斯、霍伊特等的城市内部结构模式均为单中心,而忽略了重工业对城市内部结构的影响和市郊住宅区的出现等等,哈里斯和厄尔曼在1945年提出较为精细的多核心模式。

模式假设城市内部结构除主要经济胞体(economiccells)——即中心商业区(CBD)外,尚有次要经济胞体散布在整个体系内。

这些胞体包括未形成城市前,中心地系统内各低级中心地和在形成城市过程中的其它成长点。

这些中心地和成长点皆随着整个城市的运输网、工业区或各种专业服务业,如大学、研究中心等的发展而发展。

其中交通位置最优越的最后成为中心商业区,其它中心则分别发展成次级或外围商业中心和重工业区。

哈里斯及厄尔曼还考虑到,易达性所吸引的商业、工业或贫民,本身便有排斥高级住宅的倾向。

因为后者的区位因素之一便是要远离这些有碍环境的土地利用。

介于两者之间的是中级住宅区。

评价:

这一模式虽较为复杂,但仍然基于地租理论。

它假设付租能力较高的高密度住宅倾向于接近中心点和其它主要经济胞体,但最接近这些胞体的空间却被批发商业和轻工业所占有。

由于哈里斯及厄尔曼的模式并没有假设城内土地是均质的,所以各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布局并无一定序列,大小也不一样,其空间布局图是非常富有弹性的。

4、论述题

1、论述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背景、内容、评价以及廖什的完善

背景:

①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alterChristaller)在1930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于1933年出版了一本名叫《德国南部的中心地》的书,开创了城市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②克里斯塔勒把地理学的空间观点和经济学的价值观点结合起来,探索城市的数量、规模和分布的规律性。

内容:

a.中心地:

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b.中心货物与服务:

指在中心地内生产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称中心地职能。

c.中心性或中心度:

一个地点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

简单的说就是中心地所引起的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

d.服务范围:

范围的上限是消费者愿意去一个中心地得到货物或服务的最远距离,超过这一距离他便可能去另一个较近的中心地。

六边形网络和城镇等级体系的形成

1、构成市场原则的两个限制因素

a.各级供应点必须达到最低数量以使商人的利润最大化;

b.一个地区的所有人口都应得到每一种货物的提供或服务;

克氏认为,支配中心地体系形成的三个条件或原则是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

市场原则:

克里斯塔勒首先关心的是在农村市场中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聚落体系,因此他首先论述的也是按市场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心地模型。

按照市场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应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从而最有利于低一级的中心地与高一级的中心地展开竞争,由此形成K=3的系统。

中有一个完整的基本六边形和周围6个基本六边形的各1/3,即有三个基本六边形,它们共同组成一个较大的六边形。

换句话说,每一个较大的六边形包含了次一级的3个较小的六边形。

每个较大的中心地的市场区总是包含了3个比它低一级的市场区,而后低一级的市场区又包含了3个比它更低一级的市场区,这就定义了市场区的等级巢状系统的数量构成是:

1,3,9,27,81,243,···也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