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种类及用途.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22093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联的种类及用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对联的种类及用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对联的种类及用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对联的种类及用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对联的种类及用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联的种类及用途.docx

《对联的种类及用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联的种类及用途.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联的种类及用途.docx

对联的种类及用途

对联的种类及用途

[楹联大全]第六章 对联的种类和应用

对联,经过千年的磨砺和沉淀,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门独具体系、种类繁多、规模庞大、内容丰富的艺术品类。

大致可分为六大类,即:

喜庆类、哀挽类、装饰类、行业类、文苑类、其它类。

喜庆类包括迎春联、节日联、婚嫁联、寿诞联、乔迁联;哀挽类包括致挽联、自挽联、墓祠联;装饰类包括风景联、名胜联、寺庙联、官署联、宅第联;行业类包括酒馆联、药店联(附:

药名联)、理发店联、戏台联、会馆联;文苑类包括治学联、书斋联、自勉联、言志联、题赠联;其它类包括讽刺联、戏谑联、谜语联、应答联、巧对联、应征联。

下面按对联分类举例说明。

一、喜庆类

  凡带有喜庆色彩的对联均纳为此类,撰写喜庆类联,应在联语中透出喜悦、欢乐、愉悦向上的气氛。

切忌隐晦、生涩、低沉、平淡之词,联语要求既有时代性,又要有针对性。

  迎春联

  春节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来临新年伊始之时,人们总喜欢在门上贴一副春联,借以烘托喜庆气氛。

春联一般含有迎新春、颂盛世之意。

在我国,无论塞北、江南、城市、乡村、机关、军营都有贴春联的习惯。

各行各业有各自不同的喜庆联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洋溢着春的气息、时代的气息和喜悦的气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的时代赋予了春联不同的内容和风貌。

历史上留下不少好的春联,但随着岁月的沉淀,有的显得陈旧了些,如: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有人将其稍加改动,则显得清新不少:

  爆竹二三声,人间易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一农民在解放前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过年只有两升米

  押岁并无一分钱

解放后,过上了好日子,改革开放后,生活更加富裕,于是他又写了一副对联:

  过年储粮十余担

  押岁存款上千元

时代的变迁,赋予了对联新的活力和内容。

  1921年春节,陈毅同志从欧洲返回故乡四川乐至县过年,曾在自家门口贴过这样一副春联: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

  事必成,事必成,事事必成

这是根据一副旧联改动而成的,这副旧联是: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很明显,改动后的对联比旧联增添了积极、进步的思想内容。

坚定了克服困难、坚持奋斗和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

  辛亥革命胜利后,国民政府新颁法令:

以阳历纪元,提倡男女平等,于是一副很有时代气息的春联便应运而生,流行于世,对联这样写道: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联语通俗易懂,接近口语,却寓意无穷,嚼之有味。

  在旧社会,流传在民间的传统春联虽多有喜庆气氛,但思想多陈旧、缺少生气,然而有一春联却写得与众不同,联曰:

  人因爱富常离我

  春不嫌贫又到家

此联为清顺治年间榜眼陈芳澎所作,陈幼年家贫,攻书刻苦,饱偿世态炎凉,在他未考之前的一个春节,便在自家门上贴出此联。

对联与诗同,贵在立意,此联立意新颖、脱俗、不同凡响,令人耳目一新。

古人云:

“诗不厌俗”,作者巧在从俗处着笔,上联为平俗之句,老生常谈;下联却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好一个“春不嫌贫又到家”,其中赞美春之无私利,无偏袒之心,跃然纸上。

上联写人,下联写春,造成鲜明的对比,作者从俗中求雅,当为大手笔也。

  清代文人归玄恭除夕自题一春联:

  一枪戳出穷鬼去

  双钩搭进富神来

联语诙谐、奇妙、极富生活情趣。

有人说此联为一修鞋店联,还倒显得贴切、实际些。

  解放以后,人民当家做主,时代赋予大地新的生机。

对联多以歌颂祖国、自由、劳动、团结为主要内容,如:

  翻身全靠*

  幸福不忘毛主席

这些对联近于白话和口号,像这样的对联很多,如:

  听毛主席话

  跟*走

  还有较为含蓄些的对联:

  翻身不忘本

  饮水当思源

还有:

  劳动门第春光好

  勤俭人家喜气多

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春联也随着时代的鼓点而增添了全新的内容,有这样一副对联:

  举贤任能兴国计

  脱穷致富乐民生

寥寥数字,精到地写出了改革以后,新的社会趋势,一眼便知对联所产生的年代,再如:

  喜鹊登梅唱祖国千秋富贵

  春风化雨催改革万象更新

此联古调新弹、浓艳富丽,把习惯的用语,在立意上赋予新的生机,给人以全新的感觉。

  下面谈一下写春联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第一、写春联的内容要求写吉利喜庆的话,避讳用不吉利的字、词以及同音、谐音。

  第二、写春联要注意用词恰如其分,不要过于浮夸、渲染。

  第三、避免用一些现成的套话、大话、空话。

  第四、春联的内容要新,体现出时代精神。

  第五、行业春联要写出自身特色。

  节日联

  节日联为喜庆联的一种。

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除春节外,还有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政治性节日和国际性节日有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等,每个节日都有其自身的意义,所以在写节日联时要针对每个不同的节日特点写出与其相关的喜庆联语,切不能张冠李戴或意象混乱,以免贻笑大方。

  请看这副元宵节联:

  灯月灿华筵,留得元宵余景,问当场谁惜千金一笑

  笙歌沸羽曲,果然大地长春,能胜赏再来五夜三更

灯月璀璨,笙歌起伏,此时此景,作者突发异想,向人们提出一个世人极易忽视的问题:

“问谁惜千金一刻”,意在告诫人们时间的可贵,此点睛之笔,余味无穷。

“能胜赏再来五夜三更”,道出了人们对良宵的无限向往。

联语意境含蓄,感情真挚,读后令你在冥冥之中倏然得以艺术的净化,以激发人们对人间良辰美景的无限依恋和追忆。

  请看一中秋节联:

  共赏圆月不忘骨肉父老

  喜迎中秋怀念台湾同胞

“情”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对联与诗歌同道,要写出深情,方为上乘,此联做到了这一点。

同是写中秋,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由此想到“天涯共此时”的台湾同胞。

一种渴望团圆、统一祖国的真挚之情跃于纸上。

联句在对仗方面虽不甚工,然“不以辞害义”,可为宽对之例。

  有一副国庆节联:

  四海扬波,万朵金菊迎盛典

  八风送爽,一天丽日耀长安

国庆之际,正是金菊盛开之时,作者抓住这一物象,以抒发人们喜迎国庆的喜悦心情。

对工严谨、联语明丽,全联充满节日的喜庆色彩。

下联“长安”意喻“长治久安”,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深情祝愿。

  婚嫁联

  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喜庆祝福是婚嫁仪式的内核。

结婚以悬联的形式誌禧,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

一副热烈、吉庆、幽默的婚嫁联会给婚礼增加无限情趣。

过去的婚联多带有低级、庸俗、教条的味道,近代婚嫁联内容不断翻新,除了对吉祥之辞增添新的含量,有人还将新郎、新娘的年龄、姓名、职业、恋爱过程融入或嵌入联句之中。

这是婚嫁联的一个创举,不断为人们所接受。

写婚嫁联最忌讳庸俗、低级趣味之词,它不但会大煞风景,而且有的还会闹出麻烦。

  这是一副旧婚联:

  白玉壶中凝琥珀

  光杯里斟葡萄

联句虽对仗工整,用字精巧,但寓意低俗,无可取处。

  有这样一副婚嫁联写得别具一格:

  一阳初动,二姓克谐,庆三多,具四美,五世其昌征凤卜

  六礼即成,七贤毕集,奏八音,歌九如,十全无缺羡鸾和

此联巧用数字对,把一个婚嫁场面写得红红火火,“一阳”,有“春来”、“婚喜”之意;“二姓”,指结缔婚姻的男女双方;“三多”指“多福、多寿、多子孙”;“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五世”,典出《左传》,是说懿氏占卜择婚卜辞中有“五世其昌”等吉语;“六礼”,古代缔结婚姻的六种手续;“七贤”,指魏晋“竹林七贤”;“八音”,指古代的八种乐器;“九如”,是祝贺福寿的吉词;“十全”指事物完美无缺,十全十美。

值得一提的是,十个吉祥的语句,均有出处,选典构句,恰到好处,联句陈而不腐,自然贴切,平仄对仗,工整协调,声韵并茂,为婚嫁联中屈指者。

  如果说上例婚嫁联写得典雅的话,那么下例联则写得十分诙谐幽默了,请看:

  十八年前不谋面

  二三更后便知心

显而易见,此联是一副旧年婚联,上联写出因包办婚姻显现的情状,下联写出了新婚夫妻的亲昵之情。

也有人说这是一对新婚夫妻的对话。

联句对工精巧、朴实。

生活气息尤浓。

  再请看下联:

  爱情如几何曲线

  幸福似小数循环

这是一位数学教师的结婚贺联。

这位教师正逢十年浩劫,因出身问题而受迫害,婚事一直拖到平反昭雪之后,历经磨难的一对恋人终于如愿以偿。

联语形象地运用了数学名词反映了恋人的坎坷经历,并祝福他们的幸福生活。

韵味浓郁,耐人寻味。

  写婚嫁联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提倡宣传婚姻法。

倡导婚姻自主,反对包办婚姻。

  第二、要宜传节俭办婚礼,优生、优育等新时尚。

  第三、勉励新婚夫妇,互敬互让,努力学习,共同进步,为社会作出贡献。

  第四、注意用词文雅、大方、不可用庸俗、戏谑之辞。

  第五、写婚联要注意结合时令、姓名、职业等来写,能给人以贴切、新颖、亲切的感觉。

  乔迁联

  人们在喜迁新居时,往往要写上一副对联,以渲染喜庆气氛,这种对联我们称之为乔迁联。

历史上的乔迁联发现的不多,大概是近代派生出来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乔迁,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因此,乔迁联在楹坛中将占有一定的位置。

  在过去,乔迁联主要写一些雍容尔雅之辞,如:

  吉星高照

  福地呈祥

  水如碧玉山如黛

  凤有高梧鹤有松

再如:

  择居仁里和为贵

  善与人同佳为邻

此类联在遣词造句上别无挑剔,但却少有新意。

  看下联:

  华堂锦乡江山添异彩

  甲第祥和农户乐重光

此联不但洋溢着乔迁的喜庆之气,还歌颂了国家的昌瑞,农户生活的美好,全联对仗工整,用词热忱,平仄和谐,不失为一副佳作。

由此可见,无论什么作品,只要它融入了时代精神,表现时代的真实风貌,自然高出一格。

  笔者曾为一乔迁之家写过一副联:

  凭天时,创业正历改革日

  合地利,迁居又逢泰运时

写对联,同其它文学创作一样,贵在出新,此联句不仅写出了乔迁的喜庆气氛,而且重在写出了时代的大背景,透过对联,可使人看到在改革之年人们以喜悦的心态步入小康、走向富裕,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过去写乔迁联,多以颂扬乔迁之家地势之佳妙,房屋之宽敞,装饰之华丽,生活之美满等等,不免泛泛之辞。

写乔迁联也应同写婚嫁联同,多结合人物、季节、职业等特点加以描述,融入或嵌入联中,将会产生全全新的效果。

然而最重要的是要将时代精神与时代特征融入联中,但要避免说大话、空话和一些套话。

  寿诞联

  为庆贺父母、长辈或亲朋好友的生日而撰写的对联叫寿诞联。

寿诞联应在“寿”字上做文章,寿诞联要尽力去表达欢愉之情,应选热烈、积极、具有活力的字句入联,主要以歌功颂德、评价业绩、祈祝康健等方面入笔,有的寿联还切入时令、年岁或身份等。

  最早的一副寿诞联应为北宋孙奕《履斋示儿篇》中所载:

黄耕庚夫人3月14日生,吴叔经作联贺道:

  天边将满一轮月

  世上还钟百岁人

联语诗味犹浓,且立意精巧,笔致含蓄、自然,比喻得法,韵味无穷。

  写寿联多借助比喻手法,并多以长寿之物以咏之,如:

  汉柏秦松精神

  商彝夏鼎气概

下联是将寿者的岁数切入联内,加以发挥。

请看:

  数百岁之桑弧,过去五十,再来五十

  问大年于海屋,春华八千,秋实八千

联中“桑弧”即用桑木做的弓,这里寓指男子当立志四方,“大年”指长寿,“海屋”为古人祝寿之吉辞。

此联笑傲人生,大度浪漫,用典贴切,想象丰富,乃寿诞联中之精品。

  也有的将寿者的职业、身份切入联内的,请看紫金山天文台献给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先生的一副寿联:

  测黄道、赤道、白道,深得此道,赞钰老步人间正道

  探行星、彗星、恒星,戴月披星,愿哲翁成百岁寿星

张钰哲原为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从事天文工作六十多年,为天文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联语巧嵌“道”、“星”这两延伸性极强又与天文相关的字,层层展开,把张老的职业、品格、姓名、精神等融会贯通,以烘托赞颂、祝愿之辞,联语比喻得体、一语双关、文精意深、构思奇妙、立意深刻、令人折服。

  也有自作寿联者,请看郑板桥自寿六十岁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作者以豁达的笔触,写出自己六十生日的出世心境,我们不妨将其看作是他辞官后的养生之道。

  作寿联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根据寿者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构思遣词,不要面面俱到,而忽视了主要方面。

  第二,联语要与寿者的身份、年龄、职业、功绩等相当,用典要恰当。

  第三,联语不要使用那些陈腐言辞;

  第四,寿联用语要分清性别,不可混用,而致使意象面目皆非。

 

二、哀挽类

  凡凭吊古人,追悼死者的对联都属此类。

哀挽类联大多是评价逝者的功业,或颂扬其业绩,或表彰其情操等等。

自清代以来,还出现了一种自挽联,也入此类。

  致挽联

  人们用以对先人、死者表示缅怀、寄托哀思的对联为致挽联,这种对联,主要在“挽”字上下功夫,以表达人们对死者的景仰之情。

  请看挽国学大师章太炎联:

  经学驾唐宋之上

  其人在儒侠之间

联中对章太炎一生做了概括性的评价,上联赞学问,下联颂人品,字精意穷,大气磅礡,笔墨传神。

  戊戌变法失败后,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被杀后,其父谭继询(时任湖北巡抚兼湖广总督)闻讯无尚悲哀,即撰一联挽之,联曰:

  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

  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联句着墨不多,却寓意深远、含蓄。

作者虽未对死者做正面评价,然言外之意已甚明白,非大手笔莫及也。

据传,戊戌八月嗣同居北京绳匠胡同浏阳会馆,此时,大刀王五愿保其出门逃往日本,谭不肯,恐累其父,甘愿受死。

嗣同死后,其父即被革职,若嗣同逃,罪也不过如此。

故嗣同死实伤父心,使国失栋梁。

惜哉,痛哉。

  请看姚克与美国友人斯诺挽鲁迅联:

  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副对联,给鲁迅先生以很高的评价,“中国何人领呐喊”一句,明确了鲁迅在我国文坛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的辞世,使“文坛从此感彷徨”。

在联尾还自然地嵌入了鲁迅的两部作品《呐喊》和《彷徨》,更显得珠联璧合,巧夺天工。

  近年来,广大农村在移风易俗方面有了新的改观,村上死了人,写一副挽联已是常事,这表现了农民文化素质有所提高。

笔者曾写过这样一副挽联:

  白手起家经甘苦

  黄泉寄梦问稼穑

一看便知,这是追悼一老农的挽联,此联语言朴实,真切感人,不见悲哀之辞,却发悲哀之声。

  为人写挽联要注意:

  第一,称颂死者功绩要实事求是,不要随意拔高;

  第二,不宜用华丽辞藻或空话、套话,以免以辞掩意。

  第三,注意挽者与死者的关系,用词要得当,感情要凝重。

  自挽联

  在哀挽联中,自清代起又出现了自挽联,多属文人游戏之作。

或叹身世之悲凉,或叹世态之苦寒,或情痴今世,或神往来生,不一而足,多突出一个“戏”字。

从此可见作者旷达、风趣、从容不迫,表现了其人视死如归的乐观心态。

  把死看作是一次远游,这样的人是不多的。

晚清文人杨绍基在临终前写过这样一副自挽联:

  枉读十年书,叹今朝黄土埋文,当日悔抽人似茧

  休灰千里志,待再世青云得路,那时豪吐气如虹

上联叹人生短促,读书枉费。

下联笔锋一转,寄予再世,其中饱含酸甜苦辣之情。

个中之味,读者从字里行间定会咀嚼一二。

  请看下联:

  我愧无能,册载功夫,可谓谣焉,终难活贫者病根,富家钱癖

  人死何知,五尺棺木,亦云足矣,更毋须经忏损产,苫块伤身

联语带一腔正气,为不能治好世间贫富之病而成为憾事。

下联嘱其家人丧世从简,莫劳命伤财,颇有进步思想,仁者之心,跃然纸上。

  墓祠联

  墓祠联,属于哀挽类的范畴,用以缅怀古人,启迪后人,弘扬正义,鞭挞邪恶。

  杭州西湖,有一岳庙,庙中有一联:

  王业偏安,叹息北征将士

  精忠报国,伤心南渡君臣

此联以咏史之笔触,鲜明地表达了人们的爱憎,游人可从此联中获得启发,从中激发人们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

  湖南省岳阳市周瑜墓有楹联曰:

  顾曲有闲情,不碍破曹真事业

  饮醇原雅量,偏嫌生亮并英雄

  此联以叙事见长。

上联是说周瑜不但有熟通音律的才华,更有卓绝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以佐孙权破曹。

当时吴国流传“曲有误,周郎顾”的民谣。

下联是说周瑜过于好胜,心地狭窄,最后被诸葛亮三气而死。

这里以饮醇酒而喻处世,说明有雅量方能成大事的道理。

  请看浙江绍兴风雨亭联:

  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

  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此联是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时为民主革命时期爱国女杰秋瑾而作。

联语感情真挚,同志之情溢于言表。

可谓此联中之佼佼者。

  安徽安庆市徐锡麟烈士纪念楼联,写得尤为动人,联曰:

  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

  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人谁不死?

独将千古让先生

  徐锡麟为民主革命烈士,在谋刺敌人时被捕、遇害,此联气势雄浑,一气呵成,大有与江水争流之势。

 

三、装饰类

  装饰类联是指长期题于园林、名胜庄园、官署等建筑物上的对联,自宋以后,人们将联句多题于建筑物的楹柱上,由此“楹联”一名始出,因其经久性较强,对联的内容亦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这类对联,传世之作颇多,这不仅在于此类联的经久性强,主要的是古人在作联时,把握得当,立意深远,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多为大家手笔。

  风景联

  风景联多用于名山大川、园林别墅等地,这种对联与名胜联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管采用何种手法,均不涉及人物、历史、典故等,只是在写景上做其文章。

  请看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处有这样一副联:

  万顷湖平长似镜

  四时月好最宜秋

  此联采用了嵌字手法,联句中在不同处散嵌“平湖秋月”四字,因联句未见景外之物,只是在写景上延伸开来,以“镜”饰“湖”,以“秋”状“好”,给人以美好意境,空灵可爱,是一副很不错的风景联。

  有人为秦岭题联曰:

  障南阻北

  拔地分天

  此联仅用八个字,便把一个巍峨连绵三千里的秦岭活脱脱展现在人们面前,真乃惜墨如今,恰到好处。

“拔地分天”一句,令人触目惊心,拍案称奇。

一个“分”字格外传神,远胜力劈华山之势。

  湖南长沙岳麓爱晚亭有一联,写得朴实别致,联曰:

  晚景自堪嗟落日,余晖凭添枫叶三分色

  春光无限好生花,妙笔难写江天一色秋

  此亭原称“红叶亭”,又称“爱枫亭”,这副联概括了爱晚亭周围枫叶艳红的美景。

上句以实处入题,下句以虚处落笔,一实一虚,便把江南胜景描绘的一览无余。

  新疆天池,也称瑶池,风景十分优美,据传说是王母娘娘的住地,有人为此撰写长联,联曰:

  飞鸿映天光,秋妍冬灿,屋脊冰场舞翩跹。

锦雉低翔,银峰奇幻,天山竟美诗情艳,何须筑王母九苑

  巧艇掀池浪,春媚夏葱,花丛野筵唱珑玲。

金鳞荡漾,林涛歌喧,池水微寒浴兴欢,胜过那西湖三潭

  联语详细地写出了天池四季的美丽风光,像一篇优美的散文诗,而且,以上联的“天光”、“天山”对下联的“池浪”、“池水”,形成嵌字格式,透出“天池”二字,作者用心,可见一斑。

  名胜联

  名胜联,多用于亭台楼榭、殿阁寺庙,名山大川等古迹处。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名山、古迹琳琅满目,不胜枚举。

这些古迹与中国古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楹联便是其中之一,它不但为山水增色,美化了环境,又是游人吊古凭史的场所。

既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又得到了大自然的享受。

名胜联就创作手法而言,可分为写景、咏史、叙事、抒情、议论等。

  清代刘坤一为滕王阁写过一副名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此当年风景如何

  这是一副极富哲理的楹联,作者立于滕王阁上,目睹古楼新葺,世事兴废,感慨万千,这一“看”一“问”道出了“此地湖山”历经风雨沧桑而依然无恙的景观,同时也悄然渲染了滕王阁风景之佳丽。

黄鹤楼有一佳联更是令人叫绝,联曰:

  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

  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此联化用鲁班筑黄鹤楼,吕祖吹箫跨鹤的民间传说,兼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于一炉,形象地描绘了黄鹤楼美丽、壮观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再请看扬州二十四桥联: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此联以写景入笔,上联写日景所见,云影、水光、秋色构成一副美丽的图画。

下联写夜景所闻,从箫声起处想到月下美丽的姑娘,给人以美好的遐思。

下联化用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句,古意新翻,颇有情致。

  寺庙联

  题于寺庙中,用佛道精神教化人们的对联叫寺庙联。

  杭州某寺有一联,这样写道:

  终日解其颐,笑世事纷纭,曾无了局

  终年坦乃腹,看胸怀洒落,却是上乘

  此联写弥勒佛。

弥勒佛总是一副笑口常开、胸怀坦露的模样,给人以慈爱、坦荡、无忧无虑的感觉。

一“笑”一“看”,字里行间,有心人不难悟出联中真谛。

与那另一副写弥勒的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一副倒坐观音联这样写道:

  问大士缘何倒坐

  恨凡夫不肯回头

  此联用问答式手法,生动、风趣地刻画出撰联者对那些执迷不悟者的愤恨与无奈,劝导人们要诚心信佛、回头是岸。

  宗教联多是用庄重的口气教诲人们,但散见各地的城隍庙联却多出奇不意,另开蹊径:

  我有什么灵,连自己断肢脱皮,都难治好

  汝又何必敬,请医生开方用药,倒是正经

  此联用假称手法,借城隍之口道来,诙谐、怜恤,虽自己肢体残破,对善男信女仍不失一副救苦救难的面容。

听来真挚有情,道破了迷信的荒谬,有力地讽刺了那些求神拜佛、烧香进贡者的迷信活动。

  湖南某地观音殿神堂的一副联更是快言快语,直言了当:

  座上菩萨,全是朽木污泥,有何灵验

  堂中信士,不必焚香化钱,空费精神

  观世音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位救苦救难的好神,历来受到人们的礼拜,此联却是一反常态,大刀阔斧,直抒胸臆,用平白的口吻向人们道出,神仙本是朽木污泥雕塑,何必虔诚膜拜。

联语用劝世者口气,告诫人们不要祈求菩萨赐予幸福。

此联堪称一副破除迷信的妙联。

还有一联,曰:

“你求名利,他卜吉凶,可怜我全无心肝,怎出得什么主意?

庙遏烟云,堂列钟鼎,堪笑人供此泥木,空费了多少钱财!

”此联也用假称法,用菩萨的口说出破除迷信的道理,揭露了神的虚假,讽刺了迷信者的愚昧和无知。

  官署联

  官署联多指旧社会悬于朝府县衙等各级官府门庭的楹联,这类对联多有施政演说的味道。

因官员的处世态度不同,所撰楹联内容也迥然不同。

有装点门面的,有沽名钓誉的,也有警世言志的。

  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每赴新任,都要以两块高脚牌做为行队前导,两块木牌上写就一副引人注目的对联:

  求通民情

  愿闻己过

联语简明、精到,很好地表现了他的官风和政愿。

似乎告诉人们,与民通情,其官必正。

  下联是福建福安县衙的一副对联:

  什么叫好官?

能免士民咒骂足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