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染料与颜料综述.docx
《第六章染料与颜料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染料与颜料综述.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染料与颜料综述
第六章染料与颜料
人们最早使用的染料是动植物中取得的,如靛兰、茜素、五棓子、胭脂红等,直到1857年才由英国的伯琴(W.H.PerKin)由有机合成制成第一种染料苯胺紫,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参见1999年第九期读者,抹布、百万富翁)。
随后出现各种染料。
20世纪初出现第一个稠环还原染料,1956年出现了活性染料。
近20年来,随着合成纤维的大量发展,有机染料得到极其广泛的应用,现在常用的染料大多是人工合成的,所以常称为合成染料或有机染料。
6.1染料概述
6.1.1染料的概念
染料是能使纤维或其他物质获得鲜明而坚固色泽的有色物质。
作为染料的物质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能染着指定物质、颜色鲜艳、牢度优良、使用方便、成本低廉、无毒性。
染料的应用有下列三个方面:
染色:
染料由外部进入到被染物的内部,而使被染物获得颜色;
着色:
在物体形成最后固体形态之前,将染料分散于组成物中,成型后即获得有颜色的固体;
涂色:
将染料混合分散于粘着成膜剂中,作成涂料形式,涂于物体的表面,而使物体表面着色。
6.1.2染料的分类和命名
对于品种繁多的染料,一般有两种分类方法:
一种是根据染料品种对某些纤维的应用性能和应用方法的共性逐步总结而形成的染料的应用分类;另一种是根据染料共同的基本结构类型或共同的基团,各种染料分子结构的共性而形成的按染料分子结构分类。
1、按染料的化学结构分类
(1)偶氮染料,含有偶氮基(—N=N—)的染料;
(2)硝基和亚硝基染料,含有-NO2,-NO的染料;
(3)芳甲烷染料,包括二芳基甲烷和三芳基甲烷结构类型染料;
(4)蒽醌染料,含有蒽醌结构的衍生物染料;
(5)靛族染料,含有靛蓝或类似结构的染料;
(6)硫化染料,用硫或多硫化钠的硫化作用制成的染料;
(7)稠环酮类染料,含有稠环酮类结构或其衍生物的染料;
(8)反应性染料(习惯称活性染料)含有能与纤维发生反应的反应性基团,与纤维生成共价键的染料。
此外,还有各种结构类型的染料,如:
酞青染料、含氧蒽或氧氮蒽和硫氮蒽等结构的染料,甲川和多甲川基、二苯乙烯等结构染料。
2、按应用分类
根据是:
染料的应用对象、染料的染色方法、染料的应用性能、染料与被染物的结合形式等。
(1)酸性染料和酸性媒介染料
染料分子中含有磺酸基、羧基等酸性基团而形成有机酸盐的形式。
在酸性或中性染浴中可以染蛋白质纤维和聚酰胺纤维(锦纶)(与纤维结构中的氨基或酰胺基相结合而染色);有些染料用金属媒染剂处理后,能在纤维中形成金属络合物而固着在纤维上。
(2)碱性染料
染料分子中含碱性基团,能与蛋白质纤维上的羧基成盐而直接染色。
(3)直接染料
分子中含酸性水溶性基团,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
染料分子与纤维素分子之间形成氢键结合。
(4)硫化染料
不溶于水,在硫化碱溶液中染色,主要应用于棉纤维及维纶(聚乙烯纤维)染色。
(5)冰染染料
由重氮组分和偶合组分在纤维上反应形成不溶性偶氮染料,由于染色是在冷却条件下进行的,所以称冰染染料,主要应用于棉布染色。
(6)还原染料
不溶于水,在碱性溶液中用还原剂(保险粉,Na2S2O4,低亚硫酸钠)还原成可溶性的隐色体而染色,染色后的纤维或织物经氧化,使隐色体在纤维内部转变成不溶于水的染料。
主要应用于纤维素纤维染色。
(7)分散染料
染料分子中不含水溶性基团,用分散剂将染料分散成极细颗粒而进行染色。
主要用于合成纤维中憎水性纤维的染色,如涤纶(聚酯纤维)、锦纶、醋酸纤维等。
(8)阳离子染料
它溶于水,成阳离子状态,是腈纶(聚丙烯腈纤维)专用染料。
(9)活性染料
就是前面讲到的反应性染料,主要用于棉、麻、丝等纤维的印染,亦能用于羊毛和合成纤维的染色。
其他还有丙纶(聚丙烯纤维)染料、碱性染料、荧光增白剂、混纺织物染料等。
染料结构分类和应用分类存在着联系:
偶氮染料由于取代基特点不同,既有酸性染料,又有活性染料;还原染料中既有靛族,又有蒽醌结构。
但为了应用方便,一般商品染料的名称大都根据应用分类。
3、按应用的对象分
羊毛用染料、纤维素纤维用染料、合成纤维用染料
6、1、3染料的命名
染料常常是一些分子结构比较复杂的有机芳香族化合物,其中还含有其他物质或异构体。
因此,有机化合物的学名常不适于作染料的名称,而一般的化学命名法也不适于染料的命名,所以采用专用命名法来命名。
我国染料名称是根据化学工业部1965年1月发布的染料产品名词命名试用标准来命名的,它由三部分组成:
1、冠称
表示染料根据应用方法或性质而分类的名称。
为了能详尽地反映其应用特征,将冠称分为31类:
酸性、弱酸性、中性、氧化、毛皮、油溶、醇溶、食用、涂料色浆等。
2、色称
表示染料在纤维上染色后所呈现的色泽,它采用30个色泽名称,色泽的形容词有嫩、艳、深三个字,例如,嫩黄、橙、艳绿、深棕、灰、黑等。
3、词尾
或者称为尾注。
以拉丁字母来表示染料的色光、形态及特殊性能和用途等。
B—兰光;C—耐氯;D—稍暗,印花用;E—匀染性好;F—亮,坚牢度高;G—黄光或绿光;I—还原染料坚牢度;J—荧光;K—冷染;L—耐光牢度较好;M—混合;N—新型;P—适用于印花;R—红光;S—升华牢度好;T—深;X—高浓度。
例如,还原兰BC,还原为冠称,表示染料应用类别;兰为色称;BC为词尾,B为兰光,表示色光,C为耐氯漂,表示性能。
活性艳红K—2BP,活性为冠称,表示其应用类别;艳红为色称,其中艳为色泽形容词;K表示活性染料中高温染色类型,属于一氯三氮苯型(三聚氯氰型),K和词尾之间用破折号相连,词尾B表示兰光,P表示适于印花即表示染料的性质和特点,2表示颜色偏向的程度,有时也可以将表示色光的字母重写。
溶靛素O4B,O表示从靛兰或其衍生物的酯化制备的,B为兰光,4表示兰光程度。
6、1、4《染料索引》
《染料索引》(ColourIndex)缩写为C.I.,英国染料染色工作者学会(SocietyofDyersandColourists)编辑的染料手册。
1971年由英国染料染色工作者学会和美国纺织品化学师与染色师协会合编发行了第三版,共5卷。
1982年作第二次修订,增加为7卷,随后又增补了两卷,目前共有9卷。
全书按类别分为酸性染料、冰染染料、碱性染料、直接染料、分散染料、食用染料、媒介染料、活性染料、溶剂染料、硫化染料、还原染料、有机颜料、荧光增白剂等。
每类染料又按黄、橙、红、紫、蓝、绿、棕、黑的顺序排列,标明颜色、商品名称、生产厂商、应用方法、用途、主要性能参数、牢度测试方法、已公开的化学结构、制备方法、参考文献、专利、索引等。
C.I.前一部分将染料按应用类属分类,在每一应用分类下,对同一色称不同染料品种编排序号,这称为“染料索引应用类属名称编号”,例如,C.I.酸性黄1(C.I.AcidYellow),C.I.直接红28(C.I.DirectRed28)。
C.I.的后一部分,对已明确化学结构的染料品种,按化学结构分别另给予“染料索引化学结构编号”如C.I.22120为C.I.直接红的化学结构编号,C.I.10316为C.I.酸性黄1的化学结构编号。
可见C.I.中每一个染料品种除化学结构不明确的以外,都有这两种编号。
现在各国书刊及技术资料中均广泛采用染料索引号来表示某一染料,这样就很方便地表示出某一染料品种的结构、颜色、性能、来源以及其他可供参考的内容等。
6、1、5染料的鉴别
按照《染料索引》上记载的商品染料名称有7895种之多,随后每年又研制出大量的染料新品种。
要在这为数众多的染料品种中确定某一未知染料究竟属于哪个结构,若不进行分类实验,而是一个个地进行分析鉴定,既手续繁琐又耗费时间。
因此,必须确定染料的类别,这样可以缩小探索试验的范围,使实验工作简化。
鉴别实验分为初步实验和类别鉴定两步。
初步实验是进行染料类别鉴别的前一步,其内容包括:
对于试样物理状态的观察,颜色与气味的审察,单拼色鉴定,金属的鉴定和元素定性分析。
经过这一步骤的分析后,便可了解未知样品的如下情况:
它是单色或是拼色,纯度怎样,是否含金属元素,还含有哪些元素。
通过这些审察与试验,可以初步推测它属于哪种类型的染料。
染料类别的系统鉴定法,一般可按染料应用分类、染料结构分类和综合分类试验法进行,近年来也有按色谱性质和光谱性质的方法来进行鉴定。
6、1、6有关名词
1、染色牢度
染料的染色牢度是指周围环境或介质在一定条件下对在纤维织物上的染料颜色改变情况的一种评价。
而这种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除染料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纤维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外,周围环境和介质以及染料在纤维上的物理状态和结合形式等都有关系,例如同一单偶氮型分散染料在涤纶上耐光牢度较在锦纶上好一些。
染料的染色牢度是一个相对概念,主要是根据人们的需要来选择能满足其要求的染料。
2、耐升华牢度
它是一种染整加工过程中要求的染色牢度。
用热空气在高温对合成纤维及其混纺织物(主要是涤纶)进行热熔固色(180~210℃)处理,才能使染料(主要是分散染料)很好地染色。
在纤维织物上的染料可能会发生升华现象,这样不仅影响固色效果而且还会污染设备。
在纤维织物上的染料色泽对高温的稳定性程度评定称之为耐升华牢度。
3、耐光牢度
又称耐晒牢度,这是一种在消费过程中所要求的牢度。
染色织物的色泽或染料在其他物质内,在日光作用下稳定程度的评定称之为耐光牢度。
4、耐洗牢度
又称耐皂洗牢度。
染色织物的色泽经肥皂溶液或洗涤剂溶液洗涤后稳定程度的评定称之为耐洗牢度。
以上两种牢度是最重要的牢度指标,因为它们主要提供了判断染料在纤维织物上质量优劣的依据。
5、染料的相对强度(relativeintensityofdyes)
又称染料的力分或成分。
由制造厂家选定某一浓度的染料作为标准染料,定它的强度为100%,而将同类染料的每批产品与标准染料相比,所得二者之浓度的比值为该批染料的相对强度,比较方法有光谱分析或染色法等。
6.2颜色与染料染色
染料为什么会呈现颜色呢?
这主要和染料的分子结构有关,也和照射在染料上的光线性质有关。
要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光的性质。
6、2、1光的性质
在整个电磁波辐射波谱中,只有很窄的一部分射线照射到眼睛中引起视觉,这叫可见光。
这个波长的范围大约是400~700nm。
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即光的波粒二相性。
我们称光的微粒为光子或光量子,它是具有一定能量的:
h:
普朗克常数,6.625×10—34j.s
c:
光速
γ:
频率
λ:
波长
由上式可见,光子的能量与波长成反比。
6、2、2光和色的关系
当可见光照射到某物体上时,若能全部通过,则称其为无色透明体;若全部被反射,则为白色不透明体;若全部被吸收,则为黑色不透明体;若只是部分吸收,另外部分反射出来,人眼才能感觉到颜色。
所以物体的颜色,是它在连续照射的白光中,于一定波长范围内选择性吸收的结果。
不过,在此要提醒大家一点,我们所看到的颜色,不是物体吸收掉波长的颜色,而是反射波长的颜色,也就是吸收光的补色。
光谱色和补色的关系如下图:
一般来说,黄、橙、红称为浅色,绿、青、兰为深色。
由上图可见,染料的吸收波长加大,光谱色变浅,而所呈现的色调加深;反之亦然。
颜色的纯度由染料吸收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有关。
若只吸收一种波长,纯度就很高;若吸收波长范围较宽,形成了混合颜色,颜色的纯度就要下降。
染料的亮度与被反射出来的反射光量有关。
若反射光越多,亮度越大。
6、2、3染料的化学结构与发色
1、发色理论
染料的颜色和染料分子结构有关。
在染料化学领域,科研工作者作了许多把颜色和结构相联系起来的工作。
从1868年提出不饱和键的元素发生颜色的假设,维特提出了发色团和助色团的学说;又有醌构理论,用电子云概念解释色的深浅的某些规律。
近年来,从分子轨道理论来研究有机化合物颜色和分子结构的关系等。
维特的发色团和助色团学说认为,有机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中发色团有关,含有发色团的分子称为发色体,发色团有:
-CH=CH-,-N=O,-N=N-,-N-O,
,
增加共轭双键,颜色加深,羰基增加颜色也加深。
向分子中引入一些基团时,也能使发色体颜色加深,这些基团被称为助色团,如-NH2,-OH,-OR,-NHR,-X等。
有机化学电子理论认为,原子间键的性质、电子流动性和激化能的关系,分子结构与颜色的关系存在某些规律。
(1)共轭双键系统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π电子的叠合降低了激发能。
而随着共轭双键长度增加,激发能则进一步降低,则最高吸收波长移向长波方向,导致颜色加深。
例如:
黄色
C.I.酸性黑1
C.I.AcidBlack1
C.I.20470
CAS:
1064-48-8
C.I.酸性红88
C.I.AcidRed88
C.I.15620
CAS:
1658-56-6
分子结构中,萘环代替苯环,或偶氮基数目增加,颜色加深,即共轭双键系统愈长颜色愈深。
(2)取代基的影响
共轭系统中引入给电子取代基时,如-NH2、-OH,基团的孤对电子与共轭系统中的π-电子共轭,减低了分子激发能,使颜色加深;吸电子基如硝基、氰基等对共轭体系有诱导效应,可使染料分子的极性增加,从而使激发态分子也比较稳定,也加深染料分子的颜色。
取代基的引入还有一个位阻效应。
若基团的引入使共轭平面破坏,会发生浅色效应,同时吸收强度降低。
(3)分子的离子化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给电子基或吸电子取代基时,分子发生离子化,能引起最高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或短波方向移动,这种现象与介质的性质、取代基的性质及其在共轭系统中的位置有关。
在含有吸电子基
、
(亚胺)的分子中,当介质的酸性增强时,分子转变成阳离子,增强了吸电子性,使颜色加深。
含有给电子基团的分子中,增加碱性,由于羟基氧原子失去质子,转变成阴离子,给电子性增加,颜色加深。
但氨基在酸性介质中的离子化,因形成阳离子而降低了给电子作用,使颜色变浅。
(4)分子的平面结构
当分子内共轭双键的全部组成部分处在同一平面时,π电子的叠合程度最大;平面结构受到破坏,π电子叠合程度降低,颜色变浅。
(5)形成金属络合物的影响
在络合金属染料分子中,染料的颜色随金属原子不同而呈不同色泽,配位键由参与共轭的孤对电子构成,络合物颜色加深,例如:
第一个染料
C.I.媒介红11(茜素,酸性媒介红B)
C.I.MordantRed11
C.I.58000
CAS:
72-48-0
如果络合物的形成,并不改变π电子云,则络合物的颜色不发生显著变化:
这些都是在大量实践基础上总结的若干经验规律,可以说明一部分染料结构和颜色的关系,也可以用来在合成染料时对各种颜色所要求的结构提供粗略的定性参考。
但它不能解释造成颜色深浅的原因。
所以,近年来,以分子轨道理论为基础,借助电子计算机来设计染料分子,这是近代染料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2、偶氮染料的发色
偶氮染料是染料中最重要的一类。
研究它的颜色与其结构的关系,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1)偶氮苯的发色
偶氮染料的母体是偶氮苯。
当它吸收辐射光的能量后,由偶氮基氮原子上未共用电子对与π键作用,产生n→π*跃迁,但这个能量差较小,所以吸收的波长较大(443nm)表现出较弱的淡黄色。
(2)极性基团的影响
a、取代基的影响(前面已讲过)
b、取代基数目及位置影响
在重氮组分上引入吸电子基数目越多、在偶合组分上引入给电子基数目越多,分子表现出极性越强,则它的最大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越多,颜色变得更深。
一般来说,重氮组分产生深色效应的最佳位置在偶氮基的邻对位上;偶合组分产生深色效应的最佳位置在偶氮基的2,5位上。
(3)偶氮基数目及位置影响
在前面我们已学习过,这里不再重复。
这里强调一点,在双偶氮染料系列中,如果两个偶氮基在同一苯环时,它们互为对位时,深色位移最大;互为间位时,深色位移最小;互为邻位时则因空间作用将深色效应减弱。
(4)杂环的影响
若偶氮苯中的一个或两个苯环被杂环所代替,则发生深色效应,常见的有苯并噻唑、噻唑和噻吩含硫杂环为重氮组分,例如染料:
X:
NO2,R1=H,R2=CN,R3=CH3时,是兰光很大的红色染料,它的吸收波长比相应的偶氮染料增加50-90nm。
但这规律只是一个经验规律的统计,其作用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5)空间效应的影响
如发色理论中的第四点,若用下面的通式来表示偶氮染料的结构:
空间障碍来源于三个方面,每一种情况都引起浅色效应。
如果R1比较大,会使给电子取代基旋转到苯环的共轭体系之外,而产生浅色效应;如果R4较大时,将使吸电子基(-NO2)旋转到苯环的平面之外,而导致浅色效应;如果取代基R2或R3较大时,它们与偶氮基的N原子上的孤对电子相互作用而失去平面性,从而产生浅色效应。
在此,再详细介绍一点,使用2-氰基-4-硝基苯胺作为重氮组分,在6位引入卤素或氰基后,在偶合组分上不必过多引入给电子取代基,即可得到兰色染料。
这个具有重要的工业意义,在偶合组分上减少取代基,就可以减少操作生产工序,对节约原料、提高产量和质量都有极大好处。
6.3染料的应用
6.3.1蛋白纤维用染料
蛋白纤维包括羊毛、皮革、丝绸等。
蛋白纤维包含α-氨基酸单元RCH(NH2)COOH的长链,含有游离的-COOH、-NH2基。
可用于蛋白纤维染色用的染料有酸性染料、碱性染料、中性染料、酸性媒介染料及酸性络合染料。
一、酸性染料
在酸性染浴中染色的染料称为酸性染料。
它主要用于羊毛、蚕丝和锦纶等染色,也可用于皮革、纸张等方面。
一般又将其分为强酸性、弱酸性、酸性媒介、酸性络合染料等。
下面我们来分别地介绍各类品种。
A强酸性染料
它是最早发展起来的酸性染料,在强酸性介质(pH=2~4)中可染羊毛及皮革,它分子结构简单,分子量低,含有-SO3H基,在羊毛上可染得均匀色泽,故又称为酸性匀染染料。
羊毛是一种多缩氨基酸:
-OOC-ω-NH3+,它在染色时其分子和强酸性染料分子之间以离子键相结合:
D:
表示染料母体
根据化学结构不同,强酸性染料又分为偶氮型、蒽醌型、三芳甲烷型等。
1、强酸性偶氮染料
例如,酸性大红G(即C.I.酸性红)
它是用酰化H酸作为偶合组分,生成物具有鲜艳的兰光红色。
酸性兰黑B,也就是C.I.酸性黑,是强酸性染料中生成量最大的一个品种,它的合成方法就是利用我们在前面讲过的H酸在不同介质中偶合的原理而进行的:
利用H酸能在酸性介质中发生第一次偶合,进攻位置就是-NH2的邻位,生成单偶氮化合物,然后在碱性介质中发生第二次,生成产品。
2、强酸性蒽醌染料
例如,酸性兰R,它是由1,5-二羟基蒽醌,经磺化、硝化、盐析、还原而制得得,反应式如下所示:
3、强酸性三芳甲烷染料
氨基三芳甲烷染料一般为阳离子染料,若分子中引入磺酸基则为酸性染料,但第一个磺酸基与氨基结合成内盐,故三芳甲烷酸性染料分子中至少含有二个磺酸基。
例如,酸性湖兰A,是酸性二氨基三芳甲烷型染料:
酸性艳兰6B,是酸性三氨基三芳甲烷型染料:
强酸性染料染色时,色泽鲜艳,匀染性好,但染不浓,耐湿处理牢度不好,不耐缩绒,对羊毛强度有损伤,染后羊毛手感不好,耐晒牢度低,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对酸性染料进行了改性。
B弱酸性染料
在强酸性染料基础上增加分子量,即生成弱酸性染料,又称酸性耐缩绒染料。
它分子量增大,对羊毛亲和力较大,能在弱酸介质中染羊毛:
(1)离子键结合
(2)范德华引力
染料和羊毛分子间亲和力增加了,染料德耐洗牢度便有所提高,也染得浓,对羊毛强度也无影响,在染浴中染料溶解度则较低。
按增大分子量方法的不同,弱酸性染料又有以下三种:
1、在分子中引入-OCH3-C6H5、芳砜等基团;
例如,弱酸性艳红3B:
C.I.酸性红172
C.I.AcidRed172
C.I.18135
CAS:
6826-53-5
弱酸性红3B:
C.I.酸性红106
C.I.AcidRed106
C.I.18110
CAS:
6844-74-2
2、引入长碳链烷基
如弱酸性桃红B,也就是在酸性大红G的苯环上引入十二烷基形成的:
C.I.酸性红138
C.I.AcidRed138
C.I.18073
CAS:
15792-43-5
3、生成双偶氮染料
弱酸性深兰5B:
C.I.酸性兰113
C.I.AcidBlue113
C.I.26360
CAS:
3551-05-1
C酸性媒介染料及金属络合染料
酸性染料染色后用金属媒染剂(主要是铬盐、铜盐)处理,在纤维上生成金属络合物,这种酸性染料称为酸性媒介染料。
染料媒染后,可提高其耐晒、耐湿牢度,缺点是染色手续复杂,色光偏暗,而且不易配色。
(在此介绍如何配色)
金属媒染剂的使用有三种方法,即前媒、后媒和同媒。
前媒:
羊毛先经重铬酸盐处理后,再加入酸性媒介染料染色,称为前媒。
后媒:
羊毛先用酸性媒介染料染色后,再加入重铬酸盐处理称为后媒。
同媒:
羊毛同时用酸性媒介染料染色和重铬酸盐处理,称为同媒。
酸性媒介染料又有不同结构类型:
1、以水杨酸或氨基水杨酸为偶合组分或重氮组分,如酸性媒介深黄GG:
C.I.媒介黄10
C.I.MordantYellow10
C.I.14010
CAS:
6054-99-5
2、在偶氮基邻位上具有O,O’-羟基如酸性媒介橄榄GG:
3、在偶氮基邻位上具有羟基和氨基,如酸性媒介棕RH:
C.I.媒介棕33
C.I.MordantBrown33
C.I.13250
CAS:
3618-62-0
金属络合染料的染料母体和酸性媒介染料类似,但在制备染料时,已将金属原子引入偶氮染料分子中,生成金属络合物,称为酸性金属络合染料。
例如,酸性络合紫5RN:
在这类染料分子中,金属原子和染料分子比为1:
1,它染色时仍需在强酸性介质中进行,但染成物耐晒、耐洗牢度增高。
这类染料的制备,是在酸性介质中用络合剂络合制备。
常用的络合剂有甲酸铬、硫酸铬及三氧化铬等,以甲酸铬应用较多。
制备时,先将铬明矾溶液加热到90℃,加入NaOH至对酚酞呈碱性,生成氢氧化铬沉淀:
2KCr(SO4)2+6NaOH→2Cr(OH)3↓+K2SO4+3Na2SO4
将氢氧化铬沉淀加水搅拌成8~10%浆状物,再加入甲酸,其量为氢氧化铬分子数的12~14倍,慢慢加热至90℃,得甲酸铬得透明溶液,降温至60℃待用:
Cr(OH)3+3HCOOH→(HCOO)3Cr+3H2O
合成1:
1金属络合染料又分为常压络合和加压络合两种方法。
常压络合时,甲酸铬和偶氮染料在沸腾温度下、在酸性介质中进行。
甲酸沸点低,在常压回流温度下进行,因温度低,所以反应时间较长,一般需12~14小时方可完成;加压络合时,反应温度为115~135℃,压力为1.5~4atm,反应时间为3~7小时。
二、碱性染料
碱性染料是在水溶液中能直接离解成阳离子或与酸成盐后生成阳离子的一类染料,可溶于水。
碱性染料可分为:
偶氮、二苯甲烷、三苯甲烷、吖碇、吖嗪、噻嗪等类型。
碱性染料通常是季铵盐化合物,易给出阳离子与蛋白纤维中的-COOH产生离子键结合。
蛋白纤维-COOH+NaOH蛋白纤维-COO-Na++H2O
蛋白纤维-COO-Na++染料蛋白纤维-COO-染料+Na+
酸性和碱性染料的优缺点:
染色均匀;耐洗牢度不高
6.3.2纤维素纤维用染料
纤维素纤维包括棉、麻、人造纤维等,不含酸性和碱性基团,不能与染料形成离子键,但含有大量羟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