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下学期备课教案过万万能哥出品反思.docx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下学期备课教案过万万能哥出品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下学期备课教案过万万能哥出品反思.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下学期备课教案过万万能哥出品反思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反思
这一课教材内容设计上跳跃性较大。
学生才刚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马上接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而百位又不够除比较困难。
所以我先采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百位够除,让学生先尝试列竖式,然后采用集体订正,讲解。
这时应该板书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让学生明白①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②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③每次余下的数都要比除数小。
学生所列的竖式一般是这样的:
213
2426
4
26
26
0
这时我们要告知学生每次只能往下移一位,要一位一位的除;其次再教学百位不够除,这是要得知另一法则:
④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前一位小于除数,要看前两位,这是要让学生明白商应该写在被除数的哪一位上面,运用到除法法则的第几条。
学生都会说出除到了被除数的十位上了,那么他们就自然会懂得商要写在被除数的十位上面,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一下商是几位数跟什么有关系,然后让他们判断书本上的练习题。
最后讲解有余数,这里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快。
通过课堂教学和作业批改情况来看,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①竖式没有写完整,如:
81
3243
24
3
②数位没有对齐,如
64
4256
24
16
16
0
这一点是我的疏忽,在课堂上没有讲过,忽略学生会出现的五区;③还有少部分会出现移两位下来的;余数大于除数的。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的中间有0》教学反思
新课程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强调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教”的基础。
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着力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为他们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与机会,使学生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算理。
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到抽象,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类比迁移新知。
能过小兔采蘑茹这个情境,引导学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然后结合情境,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
通过不同角度的思考,让学生体会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突破计算中的难点。
再通过两个环节,让学生尝试解决商中间有0的除法笔算问题,这样不公为学生留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而且有利于学生沟通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计算方法,在课堂上我利用投影片,小黑板展示画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在解决试算时遇到的问题中,组织学生主动探索,发展和认识规律,得出零除以任何数得零,并初步感受零的占位作用。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充分感知“不够商1如何商”的问题,在教学时,教者注重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通过共同探讨,辩论质疑,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间的协作,从而激发嘘声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交流中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连乘、连除应用题反思
在课的开始教师打破以往复习连乘应用题的常规,而是联系实际以三年级准备组建数学活动小组这一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在这个看似平常的方案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充分采撷这些信息,并重新加以选择构建、归纳、处理、抽象出具有典型性与应用性的连除应用题的知识,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迫切希望了解的,更是探究本课应用题的起点。
这种内驱力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的大胆提问.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主动实践的学习过程。
在冷静的思考与激烈的碰撞中,随着这些源于生活、源于学生的问题一一解决,知识脉络也逐渐清晰起来。
教师联系实际让学生自已提出问题,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而且还创设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讨论、相互争辩的氛围,培养了学生在相互交流与评价的过程中研究和探索的精神,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达到了发展与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这几天教学连乘应用题,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出,有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强,完成作业很轻松,有的学生就很吃力,今天,就“根据条件,想中间问题”又练习了一课,学生完成作业时,马校长把我们三人召集在一起,他建议学生作业时把中间问题写出来,最好能用两种方法解决。
让学生把中间问题写出来,这种方法比较好,他能在学生熟读题目的基础上正确理解题意,并培养了学生认真思考的数学素养,也便于教师找出一些后进生。
在此基础上可以出一些类似“每瓶牛奶2元钱,买5箱——?
”的问题,为学生设置悬念,使学生明白只有相关联的条件才能提出问题。
然后让学生改变其中一个条件,使问题能解决。
这样学生印象会更深,效果会更好!
为什么没有让学生把中间问题写出来,为什么没有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主要是不放心,还有个原因就是不相信学生,不相信他们能写出中间问题,不相信他们能用两种方法解决。
只有在充分相信学生的基础上,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学生自信心不足,是我们没能给他们自信的机会。
尊重学生,给学生自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呀!
对称反思
本节课我的教学内容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能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上完这节课后,我个人有这样几点体会:
1、这节课中,我紧紧围绕我的教科研课题“创设教学情境有效性的研究”进行了课堂设计。
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学生早就有一定的认识,但作为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所以教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从上课开始就将学生带入到一个轴对称的教学情境中去。
2、在这节课中,我还充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从生活中感知、在操作中研究、在合作中感悟,利用“折一折、比一比、看一看”等实践操作,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继而将轴对称图形与实际生活相融合,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对称的科学与美学价值。
3、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观指导,主动向学生质疑,促使学生思考与发现,形成认识,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另外,借助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非常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节课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说:
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对称轴的概念没有做过多地解释,(这也是在教参中的要求)所以学生在做补充习题相关的作业时,出现了较多的失误。
所以在订正时我又进行了较详细地讲解
两位数乘整10口算和估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进行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教学,一节课下来,感觉容量较大,两节课合并一节课上,看似简单得口算、估算学生掌握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高估了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口算时,让学生独立探索口算方法,学生进行多种了口算算法,通过对比、优化的方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怎样算最简单。
这样能很快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有些学生还有做错的现象,例如有些要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或三个0,学生在得数后面只添了一个0,或只添了两个0,口答出现错误。
原因有两个:
一是学生没有把两个因数的末尾0给加起来,可能只添了一个因数末尾的0了,二是学生在读数方面还有欠缺。
这些口算看似简单,但也比较容易出错,在练习中应强调学生引起注意。
在估算时,让学生在以前估算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两位数乘法的估算。
在教学时,我尝试让学生自主探索估算方法,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估算的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新知,让他们从小组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既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估算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刚刚学习了口算,还不是十分熟练,所以在估算时学生很容易出错,估算的速度也很慢,高估了学生的能力,我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促使学生知识的迁移类推,口算到估算的教学应该有一个让学生消化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把第二个因数扩展到两位数,主要是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乘法笔算方法。
其实在上课之前,已经有一部分学生能够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会做这样的题目了,但是对于算理基本上学生不太理解。
所以上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进行估算,然后再计算,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就是拆数口算,有一部分学生进行了笔算,然后把口算和笔算进行结合和练习,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让学生学习起来容易理解。
在进入三年级之后,我一直觉得学生对于比赛啊,小红花什么的已经没多大的刺激作用,所以一直以来也用得很少。
但是一直在计算课的时候,我总有这样的困惑,就是学生之间速度差别很大,快的同学一会就能完成练习,但是慢的同学很慢,所以很难统一,也试过这样方法,给优生布置一些发展练习,但是也一问题,一个是学生基本很懒,不想做哪些发展题目,觉得我宁可慢一点,这样还可以少做一些题目,还有一个就是就算做了,我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校对这些题目,导致学生的兴趣也不是很浓厚。
今天我在教学的时候又使用了一下小组比赛的方法,就是8个算式,分两组,一半同学做前四题,一半同学做后面四题目,然后进行比赛,没想到学生积极性很高,做题目的速度比原来的课堂上快了很多,然后验证对方的答案对不对,其实就是把刚才的题目交换了一下,把8个题目都做了,而且在检查同桌对不对的时候还进行了一下改错的练习,而且学生积极性极高,所以又进行了一组练习比赛,到下课的时候学生还想继续比。
对于这节课出现的情况,我自己总结了一下,一个是题目不能过多,因为在平时口算天天练的时候我也进行过比赛,但是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因为题目一点多,学生有些倦怠,还有一个就是题目要基础性,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因为如果题目有深度的时候,有一部分同学无法参与到里面,导致那些学生没有积极性,所以在这样的计算课堂上,我觉得可以多使用一些这样比赛的方式,让课堂效率提高,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立足新课程理念,在生动的数学活动基础上,既发展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促进了合作、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
主要有以下特点:
1、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课始给学生创设下围棋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了活动画面中,紧密联系了生活实际,缩短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注重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
教学中,没有直接给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而是让学生根据棋盘图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如何计算19×19,再进行交流反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采用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新知。
3、练习的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层次性。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了“收南瓜”“小医生”“解决问题”。
使练习难度适宜,真正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恰如其分的渗透思想教育,起到既教书又育人的作用。
《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反思
本节课采用由春游情境图引入新课,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新鲜、好奇,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又通过学生汇报自己获得的所需的信息,培养了学生专注的学习习惯和自我选择信息与获得信息的能力,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述的能力。
在教学例三时,我首先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尔后让同桌交流想法和做法,再思考和修改自己的解答方案,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以及表述的能力,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机会,扩大了学生的交流面,突出了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思想,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同时又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学生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真正成为学习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通过学生板演的多种解法,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发现了“7+3=10(辆)10×40=400(人)这种方法简便,这样既优化了解法,又培养了学生一题多解,多解优选的习惯。
点燃了学生求异创新的火花。
不足:
第二种解法人数少。
学生课上练习少。
不能在课里完成相应的习题。
组织教学不严密,不紧促、不科学。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合理把握时间,备课时要关注教学的组织,力争少讲多练,使课堂更具实效性,科学性。
《面积和面积单位》反思
一、成功之处:
1、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认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概念比较抽象,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形成概念的正确表象,借助表象才能进行正确判断和推理。
2、学中应尽量把“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表面的大小的认识,增加学生的形象记忆,使学生对各个面积单位形成表象认识。
也可让学生多估一估生活中物体的面积的大小,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3、让学生在反思中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个小笑话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大小的表象,也让学生在反思中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不足之处
1、如何在开放的课堂中进行良好的组织与调控是我面临的一大考验。
这节课中小组活动似乎变了味儿,有的学生独领风骚,有的学生不知所措,还有的学生孤军奋战……今后要从平时课堂训练着手,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让学生们在上课时,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规范说,使小组活动扎实、有效。
2、重点的知识点没有讲细、讲透,让学生带着很多疑问。
因为面积单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定义,在上课时如果教师没讲透的话,学生是很难理解的。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应该通过让学生去摸、去画,去感受1平方厘米,然而通过得出1平方厘米后推导出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定义。
这里我花的时间不久,没能让每个学生都弄明白。
3、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学生在比较卡纸面积大小时用到了观察、重叠、拼、摆等多种数学方法,但老师只评价“这种方法不错”,到底不错在哪儿,没有抓住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机会。
对小组合作的评价也不够到位。
小组合作的成果只由个别学生参与了汇报,忽视了其他成员的参与,只注重对汇报的同学评价,却将其他同学的功劳一笔勾销,势必使小组活动演变成为个人展示,这些都值得我去反思、努力。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反思
1、引导探究过程比方法更重要
上完这堂课我在反问自己通过这一堂课我希望学生掌握什么?
如果单纯是学会长方形的面积计算,那么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只要花很少的时间就可以做到,但是这样的话,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一个容器,他今后再学习类似知识仍然需要老师的灌装,学生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升;而现代的教学更注重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
既然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这样的关注不是请个别优秀的学生的回答来代替所有的学生,既然安排了学生的操作和观察,就应当将设计出的内容用透,使学生真正做到知其所以然。
本节课上,公式是刻板的,而公式的得出过程应当充满着学生的智慧。
在设计时,我是把通过探究活动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希望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
但是在这个环节我没有很好的把知识做透做实,比较急于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公式出现,作为一名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所要做的,不是要告诉学生什么,而是听听学生发现了什么,通过数方格填表格的活动做好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当然这样的过程绝对不是为了把学习单上的内容填完整、汇报,要的是多问学生一个为什么?
为什么在布满方格纸的图形中你这么填,你是怎么数的?
到最后一个只出现了行和列的长方形你又是怎么得出他们的面积的?
通过这样的数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感悟到“长×宽”的算理,促进对数学的理解,从而引导推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其实探究“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结论并不很难,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比较容易发现,关键是教师要注重学生学的过程。
2、设计练习的层次性应和教学内容相呼应
本节课的练习部分我设计的是以文字选择题的内容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和我们从图形推导出公式有一些跨度。
其实在ABCD四个选项中已经将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纳入其中,如果这个地方我安排给出几个长方形请学生用学到的方法验证,利用学生呈现的错误资源进行校对,然后再到文字的叙述题,这样更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学生更记忆犹新,也能大大提高文字题的效率。
事实上,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经历,都能获得经验。
学习过程是一种经历。
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去锻炼……相信我们的孩子会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周长和面积区别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区分周长与面积的概念,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公式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材中的信息窗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思考空间,通过小明一家的对话出示了两组数学信息。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完全尊重教材的编排,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展开讨论——适时总结——拓展训练”的环节,引导学生从周长与面积的意义、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三个方面进行区分,进一步体会面积与周长的区别,使“面积与周长”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更加清晰。
同时,在拓展练习的环节中,我将4道题目情境化,赋予题目生活情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而且在解答的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放手让其进行探究与交流,学生智慧的火花在碰撞中擦亮。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以及它们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认识公顷这部分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有难度,就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容易融入其中,要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
公顷的认识反思
出示了小明和同学参观小区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寻找数学信息。
当学生对较大的面积单位产生困惑时,必然提出问题进行质疑,借此引入对新知识的学习,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想一想,1公顷有多大?
”是教学预设的环节。
这一环节,是体会1公顷实际大小的前奏,让学生找到起点,以便建立正确的感知。
然而学生的想法并非都可含糊其词,也并不是怎么说都可以,至少要在面积的范畴内。
当学生出现“1公顷=1000千米”的回答时,我迅速捕捉这个信息,紧紧抓住这一教学时机,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区别“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让学生深刻体验到,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不可混为一谈。
认识平方千米时,学生在对1公顷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在引导学生认识比公顷大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意图是总结“公顷”引申“平方千米”,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课后拓展一题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我学会了吗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练习课。
教学中,练习的设计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符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
如:
基础练习中的填一填,学生能直接利用上节课学习的基本概念来做,进一步复习了面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面积单位,对学生来说非常抽象的。
“看图填空”一题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对面积单位的换算进行练习,同时也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在练习的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
最后的发展练习巧妙地设置一些陷阱,既提高了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又可以调节课堂的气氛。
教学中,教师讲练结合,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整堂课下来,学生积极参与,掌握了所学内容。
本课是一节复习课,主要载体是“我学会了吗”。
通过研读教材,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三组题目,并设计了以“参观花卉基地”为主题的情境串。
将“准备出发、参观花卉基地、扩建牡丹园、小小设计师”四个主要活动穿插其中,步步深入,层层递进,使学生带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走进课堂,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入整理复习。
既训练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还利用分割组合的方法解决了多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同时用不同方法解决了多个实际问题,避免了复习课的枯燥乏味,体现了课堂有效性的设计意图,教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24时计时法》反思
(一)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在课开始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然后猜猜我喜欢的电视节目,然后抛出问题,问:
新闻联播是什么时候开始播放的,有的说是晚上7时,有的说的19时,然后让学生讨论晚上7时和19时的关系,引出24时计时法。
这样的引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调动了学生学习24时计时法的积极性。
为学习接下去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设置启示性的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在学生初步接触24时计时法后,教师设置了一系列富有启示性的问题:
如出示19时后问学生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计时法;为什么用这样的计时法;什么是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有什么区别等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把学生学习的权利真正的交给了学生。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充分体验24时。
在学生了解了24时计时法后,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24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24时的过程:
让我们一起来度过这一天吧。
0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这时都早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时针继续移动)天渐渐的亮了,这时我们也该起床上学了。
……这样边演示边讲解,不仅让学生了解了24时(一天)的过程,而且让学生更深的理解了什么是24时计时法。
(四)数学生活化,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在计算经过时间的环节中,我可以打破教材,放手让学生自己课前先去调查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在教学时先让学生战士自己的调查结果,然后计算自己喜欢的节目播放的时间,这样计算经过时间这一教学内容就在学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解决了。
同时还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年月日》教学反思
1.本课为赛课和公开课的热门课题,其中不乏匠心独运的精彩课例!
因此我在执教中觉得要想有大的创新和突破比较困难,因此本着上一节考核课的角度来处理和教学本课,其目的在于能于大家一起探讨在日常教学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