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03287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课程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课程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课程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课程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总结.docx

《新课程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总结.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总结.docx

新课程总结

金川公司一高历史学科新课改教学实验的总结

自2010年秋季,全省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历史学科每位教师都能积极应对新课改带来的变化和挑战,努力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尝试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方式,探索新的课堂模式,不断提高新课改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年课改回头看,一路走来的金川公司一中高中历史改革,其中不乏艰辛与坎坷、困惑与矛盾,但由于学校的正确领导,专家们的正确指引,学校历史同仁们大胆探索,我校历史新课改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现把我们实施新课改具体工作和教学体验做一总结汇报如下:

一、历史学科的课程计划及反思

(一)关于历史学科教学模块的开设情况及分析

新课程下历史学科教学分为必修教材一、二、三本书和选修教材6本书,这给了历史教师教学自主性极大的改变,但也使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困惑。

为了圆满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2010年以来(2013、2014届)学生历史学科各教学模块的开设及教学计划如下:

模块

实施概况

必修一

政治史

必修二

经济史

必修三

思想文化史

选修

选修

授课时间

高一

第一学期

高一

第二学期

高二

第一学期

高二第一期末、第二学期前

高二

第二学期

中后期

 

课时安排

2013届

周3课时,共54课时,晚自习、周六

周3课时,共54课时,晚自习、周六

文科:

周4课时,晚自习、周六;理科:

2课时;

选修一

周4课时,共36课时

选修三

每周4课时,

共36课时

2014届

周2课时,共36课时,晚自习

周2课时,共36课时,晚自习

文科:

周4课时,晚自习、周六

理科:

1课时

选修一

每周4课时,共36课时

选修四

每周4课时,共36课时

2015届

周2课时,

共36课时

周2课时,

共36课时

文科:

周4课时,

理科:

1课时

选修一

每周4课时,共36课时

选修四

每周4课时,

共36课时

2016届

周2课时,

共36课时

周2课时,

共36课时

文科:

周4课时,理科:

1课时

选修一

每周4课时,共36课时

选修四

每周4课时,

共36课时

 

1、高一年级:

必修一、二模块学习的课时充足,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扎实有效;历史教师努力实践新课改要求,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效果好;学生对新课改下学分认定、学业水平测试等规定有压力感,学习态度好。

2、高二年级:

文理分科后,文科班学生重视历史课,必修三课时充足,知识点讲解细致、到位,学生学习效果好。

3、在高一、高二年级的日常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多方位、多渠道地学习历史,在课堂上学、在阅读中学、在观看影视作品中学…,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使学生具有比较浑厚的知识积累和相对广博的知识视野。

4、选修模块的选择更适于学生学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必修教材知识点的理解。

 

1、高一年级必修一、二模块学习时,新课改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形势不明朗,一、二高学生层次多,无论是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上或者是考查方式、考查难度上没有进行很好地区分,使高一阶段学生历史基本能力培养不够到位,新课改高考的备考应该从高一开始。

改进措施:

至少要从高一下学期区分出学习文科或有文科学习倾向的学生进行有意识地历史基本能力培养。

2、文科班学生中女生多,男生少,历史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学生可以自主完成的部分,没有彻底放给学生或放给学生缺乏有效办法;教师讲解较多;课堂生成性太少,学生仍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思维打开不够,更无法引向深入,使课堂缺乏探究性。

这些问题会导致学生在面对高考试题中新的的材料和情景时感到无所适从。

改进措施:

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各类教学资料(教材中的正文、图片、学思之窗、历史纵横、地图册)和单元活动课。

通过设计各种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思维,使知识点得到拓展延。

(二)关于选修模块的开设

1、选修课开设情况:

2011学年进入高二年级后,我们面临着开设选修课的新形势。

对于如何开设选修课,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带领老师们认真研究新课改的有关文件精神,积极搜集各地有关信息,先后多次召开研讨会,反复强调开好选修课的重要性。

经过全体师生的慎重考虑,我们一致觉得只开设一各选修模块进行学习有些冒险,学习三本选修又有点浪费时间,因此,我们的做法是选学了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和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两个模块。

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2013年3月份公布的历史高考考试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规定,第二卷历史科目由必考题和的选考题组成,其中,历史学科选修模块为: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5分。

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多做者只批阅第一题。

2、选修课的实施情况

在选修课学习方面,首先,我们利用高二第二学期前半期的黄金阶段侧重选讲了选修一“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教材选择、介绍了中外历史上典型的九个重大改革事件,对这些改革事件的前因后果介绍的非常详细、清晰,学生学习兴趣很大,学习效果很理想。

其次,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补上了必修教材中一些世界知识时序的缺陷,选修三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必修教材中的重大知识点,也有助于学生理解一些地理知识。

但选修三叙述战争过程较多,教学上采用学生阅读、讨论,播放纪录片等方式,教学进度要快一些。

学生们学习兴趣浓厚,许多学生在这一阶段的研究性学习题目都与选修三内容有关。

3、选修课开设的反思

2013届学生选修课的开设从整体上讲是成功的。

从今年的历史高考试题及学生答题情况看,根据选修一命制的选做题第45题和选修三的47题,绝大多数学生是能够顺利拿到10分左右的。

不足之处为,在时间上,选修课开始于高二学业水平考试结束后,至少晚了半个学期,影响了高三一轮复习的进度。

在内容上,选修一、三教材内容讲解过细,耗时时间过长,也耽误了学生的一些复习时间;在选修课学习方式上,教师更应多采取示例教学,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得结论,用材料印证结论,从内容中推导作用、影响、意义,自己得结论。

而不是告诉学生结论背结论。

教师只需帮助学生总结改革规律和阅读新材料的思路就可以了,因为高考试题中的改革事件都不在教材中的。

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执行、教科书的使用情况分析

《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模块教学实施指导意见》指出,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尊重教学规律,开展教学创新,科学设计和实施模块教学;要努力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要努力成为课程的研究和开发者。

这就是说,教师要能够在以新课标为“准”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二次处理和教学内容的“自主”编排,整合现有各种教学资源,也就是要求教师能够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大胆合理的对教材在宏观上进行整合和整体设计,微观上适当的进行取、增、舍,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对课本的超越,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新课标教材与大纲版教材相比,最突出的变化就是确立专题型体系和模块教学。

这种变化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如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课时少等。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为此,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坚持以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对高中新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进行了合理整合的尝试,增强了在课堂教学中增强历史学科的系统性,实现了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

具体做法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模块间整合优化,建立相关知识的有机联系,准确全面反映历史全貌。

新课标下的考试大纲强调知识的内在关系,要求打破模块界线,构建起基本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学科体系。

结合高三复习教学,课题组高三教师对各模块采取整合的基本思路主要是:

1、强化知识时序、发挥通史优势

历史现象存在着客观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科联系,每一个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往往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新课标过分强调三个模块的区别,人为割裂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破坏了历史事物时序上的纵向联系和彼此之间的横向联系。

如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按课标要求,在必修Ⅰ“法律制度走向健全”中要介绍,在必修Ⅱ“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也涉及,在必修Ⅲ“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中也要讲,把体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同一历史事件割裂为三部分,人为地造成了概念的不完整。

在高三复习中,我们根据课标和考纲要求,按照“通史加专题”的复习模式进行复习,把必修一政治史、必修二经济史、必修三思想史教材统筹兼顾,对教材进行灵活整合,突出时代的阶段特征及历史发展规律,新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具体做法是:

将中外历史按照时序划分为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现代史六个部分。

在每一个部分学习时,我们都先学习必修二中经济史内容,再学习必修一政治部分,最后是思想、科技史内容。

如在讲述古代中国时,先学习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必修二)决定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特征(必修一)到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必修三),这样设计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全面地了解历史全貌,认识古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从中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

2、注重深度扩展、形成完整历史事件

新课程教材专题式教学把一个个历史事件也割裂开来,使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准确全面把握一个历史事件发展的全貌。

尤其是中国近代史部分,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教材设计有许多不合理之处。

对此,我们的做法是,把历史内容相关的从不同角度叙述的五本教材(三本必修与选修一、选修四)进行整合,重复讲述的、考试大纲不涉及的、与主题教学无关的内容进行删除,需要学生理解、分析的进行补充材料,从而使学生对这些历史事件发展过程能有全面的认识。

这样,通过模块间的整合、优化,使学生形成一条历史发展清晰的脉络,避免知识的缺失,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整合必修与选修,充实历史发展过程

高中历史新课程中选修模块的设置是对必修模块相关内容的延伸和提升。

如果能将选修和必修有机结合,既能重建高中历史教学体系,又能充实历史发展的细节和过程。

在高二年级新授课和高三一轮复习教学中,我们尝试了整合必修与选修课程的教学模式,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

利用选修教材介绍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

(如选修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第二步:

整合《必修》和《选修》课本的内容。

(如将有关戊戌变法的必修二、三、选修一进行整合)

第三步:

以选修课程内容为切入点,深化和拓展必修课程内容。

以必修课程内容体系的掌握为基础,理解和应用选修知识。

(结合百日维新内容,分析变法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从而深化对必修内容部分的理解,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第四步:

巩固、训练提高。

进行必修与选修整合的力度毕竟较大,学生需要强化巩固,才能扎实掌握这一体系,并逐步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模块内单元之间的整合

在模块内单元间整合过程中我们坚持遵循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的原则。

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分为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

横向联系是以时间为点,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联系;纵向联系是指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等要素。

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注重历史现象纵向联系的整合。

在高三复习教学中,把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进行整合,使近代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

又如必修一中按时间发展顺序,先把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和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进行整合,再学习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使世界史知识比较贫乏的学生能够理解“十月革命胜利”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影响,然后再学习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2、凸现历史知识横向联系的整合。

如在必修一教学设计中,应在学习专题八“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后,再学习专题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或者把两个单元整合为“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与新中国外交”。

必修二中把近代中国经济机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近代世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紧密结合。

通过这样的整合,有利于突出新教材中比较模糊的时序性和整体性,在突出专题内容的基础上,又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模块单元内坚持从课程的主题出发进行整合。

历史新教材专题编写模式就是围绕着教学主题编写的,大到必修教材或选修教材,小到每个单元、每一节教学内容,都是围绕着某个特定的教学主题来编写的。

我们认为,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应根据这一特点,加强主题教学效果,凸显历史的整体感。

如必修三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发展》中共有3课,课题为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教师在讲述和归纳时应紧紧围绕“人文主义”这一核心主题去教学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再如,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四)一节教材内容的整合

1、合理取舍:

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

备课时应该认真研究课标,领会课标的意图,把握每个专题核心内容及每节课的学习要点。

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大胆合理的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

具体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凡是有利于我们的教学和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内容,我们要充分利用好。

新教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大量素材。

“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等栏目的设计,既提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丰富多样的各种资料,同时还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历史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学史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取舍。

课标不做要求的、内容比较简单的、不利于教学整体设计的教材内容,就少讲,甚至不讲,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阅读。

如《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中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其它模块的重点,但所讲模块有所涉及的就少讲,甚至不讲。

如必修一第四单元13课:

辛亥革命中所涉及的“三民主义”这一知识点,就这样处理。

2、适当补充:

对教材内容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还需要我们的教师进行再创作并适当补充。

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为了知识的衔接。

如必修一第12课中把义和团运动作为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提出来了,但却没有进一步介绍其发展情况和结局,使学生感觉有点莫名其妙,也不利于对辛亥革命兴起背景的理解。

对此,就要增设材料或活动,辅助学生学习。

二是为了突出重点。

如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中“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教材叙述不够充分,这里就必须进行补充有关内容进行学习,如: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因、方式及意义等学生充分理解国共合作的重要性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再如,必修二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具体设计见历史课例5。

三是进行知识结构的整合。

如必修一第三单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我设计了三部分:

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前提——光荣革命;确立过程(1689年《权力法案》颁布标志确立;1721年发展为内阁制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标志其完善)和意义。

这样,调整了教材议会改革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的顺序,既有历史发展整体感,又能符合时序演变、循序渐进。

(五)网络信息技术与历史教材的开发整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新课程的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历史学习,学生不再依赖于历史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信息化资源,师生、生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历史信息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创新、展示的方式进行学习,它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求知动机,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一度成为我们学校新课改教学的代名词。

那么,如何整合信息技术与历史新课程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

在新课改实施三年中,我们课题组成员努力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主动学习并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大胆优化教学结构,整合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总结和探索了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整合的几种思路:

1、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通过演示声音、图形、视频、动画、文字等多媒体教学信息,增强学生在学习前的求知欲和兴趣;增加历史史料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形象、生动和直观;学生可利用教师及信息技术创设的学习环境,借助形象材料进行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比较、逐步领悟,发现规律性的历史知识。

为此,我们课题组在高二年级微型课题中进行了《新课程历史课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导入的途径及功效研究》。

具体见课例6和课题材料。

2、利用多媒体技术尝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辅以计算机的帮助自主参与,具有高度的探索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

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思考讨论,教师要观察其进程,了解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答,对有共性的问题组织全班讨论或讲解。

3、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教材内容设计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提倡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它可以融会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如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教学内容,就可以整合设计成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

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协作小组,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和多媒体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模式。

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查找、归纳、整理资料的学习机会,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具体见历史研究性学习资料8

4、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整合要坚持实用和高效相结合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课件以其声像结合、动态展示、色彩丰富、表现效果强烈等优点成为新时期开展教改探索的首选方式,它正好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许多不足。

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我们在课堂上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只是为了促进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件使用要围绕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设计方案进行,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既不可哗众取宠,堆砌素材,用过多的声音和华丽的色彩分散学生的注意,也不可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要体现辅助教学过程安排的科学性,使重点突出。

教师只能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从教学实际出发,依据历史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原理,以及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使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并透过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实践,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六)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整合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科书可谓知识丰富、内容庞杂。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从前没有学习过的历史知识,如近代的自然科学知识、美术知识、音乐知识等。

我们教师对这样的历史知识可谓知之甚少,但是这些知识又是新课程要求掌握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不断学习和补充这些方面的历史知识。

但我们发现,仅这样做还是不够的,这些知识由于理论性强、专业性强、流派纷呈、时空跨越大等特点,使教师教学起来比较棘手。

因此,教师还要开展与其他学科间的合作整合。

如必修3第四单元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教材内容叙述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论等现代物理学两部分。

本课物理学科知识性极强,教师自身的力量很难弄懂明白教材内容的意思。

这时候,我就求教于物理学教师和我一起来解读教材,恰好物理新课程教材必修1运动学的内容涉及到牛顿的经典力学和必修2的最后一章学习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加上人文主义的精神,也是新物理教学所追求的方向之一,于是物理教师在讲解这节内容的时候,就直接使用了我们的历史教材,从而学生最终既获得了从历史学科的角度看物理科学知识,也学会了透过自然科学成就看历史背景的能力和方法。

再如,随着高考试卷综合化趋势日益加强,我们学校政史地三科教师多次由学科组长牵头就整合三科内容的渗透点、交叉点和结合点展开讨论,并分头搜集与重大时事热点相关的知识点。

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就;工业革命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等等。

总之,通过教师跨学科整合这种途径,可以有效增强教师综合运用政史地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关于新课程下高考的认识与思考

1、学校文科班的历史教学情况与反思

2013届高二年级学生文理科分班后,文科班在高二第一学期完成了必修三“思想文化史”的新授课任务和全省学业水平考试。

第一学期末、寒假补课和第二学期1—11周讲授了选修一“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2—19周、高三暑假补课讲授了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012年8月底(即高三暑假补课结束后)全部结束必修和选修教材的新授课教学,进行了高三的三轮复习备考工作。

2014届文科生学习选修课时间和内容上比较成熟了。

对此,我们得出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教学方式看,新课改历史教学课堂应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培养,通过课后的“学习延伸”活动、“探究思考”、阅读材料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历史结论生成的过程。

学生能力的提升在短期内难以突破,一轮复习时就应该加大材料解析题的训练和强化。

复习时多版本材料穿插使用。

(2)微型课题研究发挥了重大作用。

2012—2013年高三历史组进行了“在习题课中提高学生做材料解析题能力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加强了教师对材料解析题的重视,在习题课中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同时,我们课题组细化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尽量使学生做到每课一得,如材料分析能力具体到哪一方面的能力:

是辩析材料真伪,还是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或者是阐释评述材料?

与其面面俱到,不如攻其一点。

日积月累,学生解答材料解析题能力不断提高,这在2013年历史高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对于教师业务能力提高来说,不足之处是,教师对史学前沿动态关注不够,高考考查的是过程与方法,最终是在考察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今后努力的方向:

多读书,尤其是专业书,没有积累做不到精讲;多学习,不懈努力,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才能在新课改实践中走出迷茫,取得让自己满意的历史教学。

2、我校文科班历史教学的特色:

(1)以“超链接”的形式将教材知识加深拓宽。

主要是与之相关的知识点、文化常识、学科理论、史学观点、历史学界的最新研究动态。

(2)为增强学生的空间感念,自选历史地图册,弥补新教材没有配套地图册的缺陷。

要求学生随时查看,系统掌握知识。

(3)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材料逐一分析、评论,以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4)针对学科特点,结合草根教研立项内容进行非选择题的强化训练。

重点训练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书面表达、规范书写、书写速度、理论提升等能力。

为了解决材料文字量大,学生抄写费时间的问题,我们把试题选好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把试题剪贴到作业本上,每页只贴一道题,上面贴题,下面写答案。

便于批改和讲解。

(5)综合训练阶段要求学生“两条腿走路”。

即除完成老师学校里训练的内容外,每天自己动手整理教材知识体系。

(6)特别强化训练了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题型——开放的41题。

这种题型对学生学科能力的要求高,许多问题都是历史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争论无果的问题。

这就加大了教师备课量和备课难度,是新课程对我们的一大挑战。

最终训练了学生,也提升了老师。

四、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困惑

1.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一对突出的矛盾。

好的课堂探究活动往往由于赶进度草草收场;学生课堂探究活动需要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