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职版语文第一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02978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职版语文第一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苏职版语文第一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苏职版语文第一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苏职版语文第一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苏职版语文第一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职版语文第一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苏职版语文第一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职版语文第一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职版语文第一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苏职版语文第一单元MicrosoftWord文档

沁园春·长沙

课前预习:

1.注音:

舸怅携稠茂遒遏

2.解词:

 

3.《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

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抒发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的感慨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

4.“看”字统领的语句主要有

,这些语句为读者提供了、、、、、六个意象,这些意象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组合成一幅、的秋景图,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尤其是一个“”字,写出了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宇宙万物的热烈和活泼,赋予秋景以旺盛的生命力。

5.词的下阕的统领字是“”,该字主要统领了

几句,这几句从、、三个方面写中心意象,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3.国家命运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

4.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群山,树林,碧江,百舸,飞鹰,翔鱼;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竞”;

5.“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精神风貌、活动、志趣;同学少年。

课堂训练:

一、基础知识运用 

1.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意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橘(jú)子洲  百舸(gě)  遒劲(强劲有力)

 B.峥嵘.(zhēng  róng)    携(xiã)    遏(â)制

 C.漫江(满)    寥(liáo)阔   挥斥(斥责)

 D.惆怅(chàng)    稠(chóu)密    辟谣(pì  yáo) 

2.下列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毛泽东的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豪迈”“雄壮”,这是和诗人的壮阔胸襟相联系的。

 

B.《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似,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C.毛泽东的诗词为千百万读者所喜爱,是因为其既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也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含。

 

D.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诗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4.“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    )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二、阅读分析:

(一)阅读下面诗句,完成1—4题。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1.“漫江”的意思是:

                。

  “霜天”即:

               。

 2.总领下文的一个词是:

                。

 3.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

 

   答:

                                                             。

 4.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句子?

 

   答:

                                                             。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怅”的原意是            ,这里用来表达                          。

2.“沉浮”同        意思相近,这里指                                。

 

3.这段文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三)阅读下面句子,完成1—3题。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万户侯”本义是        ,这里指        。

2.“粪土”的意思是        ,用法是        。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答:

                                                            。

 

(四)阅读下面句子,完成1—3题。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中流”的意思是                ;“遏”的意思是                。

 2.“记”字领起的下文是                。

 3.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

 

   答:

       

一、1.C    2.C    3.C    4.D 

二、

(一)1.满江    秋天          2.看 3.山、林、江、舸、鹰、鱼           4.万类霜天竞自由 

(二)1.失意、恼恨    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2.升沉    盛哀 

3.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三)

1.汉代封建统治者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    大军阀、大官僚 

2.视„„为粪土    名词的意动用法 

3.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 

(四)1.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阻止 

2.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课后巩固:

一、基础知识运用 

1.下面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百舸(gě)飞翔(xiáng)遒劲(qiú)咽(yè)

B.橘子(jú)廖廓(liáo)漫江(màn)急燥(zào)

C.携手(xié)静寂(jì)遏制(è)苍茫(máng)

D.峥嵘(zēng)沁园春(qìn)砥柱(dǐ)姓曾(zēng)

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挥斥(奔放)方遒怅(失意)寥廓漫(满)江

B.浪遏(阻止)飞舟主(主宰)沉浮鹰击(搏击)长空

C.百侣(僧侣)激扬(激浊扬清)万户侯(此指大军阀,大官僚)

D.击(击打)水峥嵘(不平凡)岁月稠(多)

3.下面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这寒冷的秋天,我看着湘江静静地向北边的橘子洲头流去。

B.我孤独地立于寒冷的秋天,看着湘江向北流去,经过橘子洲头。

C.在这深秋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眼看滔滔的湘江,日夜不息地向北流去。

D.我独自伫立于深秋,看着湘江绕过橘子洲头,向北流去。

4.对词的下阕中“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粪土”用法说明正确的是()

A.使动用法B.名词活用一般动词

C.意动用法D.名词做该句主语

5.下面句子朗读时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6.下面是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词的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B.词的下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可以说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图画。

C.《沁园春·长沙》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D.本词“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这些都是明写;通过“怅”“问”等词暗写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和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

由此转入写游泳,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

7.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有三句话可以回答“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的问题,这三句话是:

,,。

8.有人说,《沁园春·长沙》一扫旧词里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颇有“秋日胜春朝”的意趣。

请你举例印证这种说法。

1.C2.B3.C4.C5.D6.D(“由此转入写游泳”应改为“由此回忆起曾一起战斗的战友)

7.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从词的上阕由“看”字所总领的七句诗,可以体验到树林染上了红色,秋水碧绿清澄,水面千帆竞发,雄鹰翱翔长空,鱼儿轻快游动,万物在秋日里竞相呈现自由的生命状态,充满了生命的壮美和力度。

二、课文阅读: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对这首词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看”字是领字,它领起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下阕起到领起作用的字是“忆”字。

B.“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里的“廖廓”,原意是广远空阔。

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C.“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里“峥嵘”原指山势高峻的样子,这里引申为不平凡的意思。

D.“挥斥方遒”,挥斥,奔放。

方,正。

遒,强劲。

这句意思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2)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独立”起笔,一方面是实写,另一方面也同下阕的“百侣”相呼应,以便触景生情,从容地展开下阕的回忆。

另外也奠定了这首词深远、广阔、深沉的基调。

   B.作者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曾经和许多共同从事革命活动的同学一起来橘子洲游览,他们评论国家大事,写下了批判黑暗社会,宣传革命真理的文章。

C.“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俯视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这句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

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激流勇进的精神,直接地回答了上文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2.

(1)答案:

A。

解析:

下阕起到领起作用的字是“恰”字,而非“忆”字。

(2)答案:

D。

作者并没有正面直接回答,而是通过含蓄的手法来表现,让读者自然地产生联想,得到答案。

 

再别康桥

课前预习:

1.注音:

河畔()青荇()榆阴()长篙()

漫溯()斑斓()笙箫()

2.解词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

他一生留下四部诗集:

《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3.填空。

(4分)

撑一支,向青草更青处。

我衣袖,不带走。

4.体会加粗词表现的意境。

(4分)

①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满载一船星辉

5.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轻手蹑脚水波荡漾飘浮B.柔声细语波光艳影破锭

C.力挽狂澜招摇过市回溯D.悄无生息沉默寡言沉淀

6.下列加粗词与例句中的词意思相同的是()(2分)

例句:

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A.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

B.这件事办得很漂亮。

C.这件衣服不大漂亮。

D.这房间布置得很漂亮。

7.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1)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2)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

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

(3)诗人告别时,做了哪些事(动作)?

参考答案:

一、3.长篙漫溯挥一挥一片云彩

4.①写出河中水草的飘忽肥美

②把星的光辉装满船舱,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夜色的美好。

点拨:

要真正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

5.C点拨:

A项中“飘”应为“漂”,B项中“锭”应为“绽”,D项中“生”应为“声”。

6.B点拨:

要结合具体语境揣摩词的意思。

7

(1)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2)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课堂训练:

一、基础知识运用 

⑴整体感悟(6分)

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

(2分)

2.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

(4分)

⑵课文阅读题:

阅读第2~6节,回答问题。

1.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第二层是。

(2分)

2.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的内心感受。

(2分)

3.“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里的“梦”是指(当时、昔日)的梦。

(2分)

答:

⑴1.三个即金柳、青荇、潭水

点拨:

“意象”即“诗人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事物”,要充分把握诗歌所绘景物。

2.诗人不愿把来寻旧梦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此外“悄悄”也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片感情领域是属于他自己的。

点拨:

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⑵1.写景抒情

2.悲伤、遗憾、苦闷点拨:

要抓住诗人在诗歌中贯穿始终的感情。

3.昔日

 

⑶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解析: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并没有多少欣喜乃至礼赞的意思。

答案:

A

⑷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唯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解析:

在诗歌的形式美方面,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并没有妨害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答案:

D

⑸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1)诗歌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你找出本诗的意象有哪些。

(2)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解析: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参考答案:

(1)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创造出一种清新感。

课后巩固:

一、基础知识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河畔(pàn)漪沦(qí)青荇(xìng)

B.绮(qǐ)浮藻(fú)长篙(gāo)

C.荡漾(yàng)笙箫(shēng)发酵(jiào)

D.漫溯(sù)相形见绌(chù)锲而不舍(qiè)

解析:

A项“漪”应读“yī”。

答案:

A

2.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斑斓安然无恙高瞻远瞩罗网

B.猝然长逝湛蓝眼花缭乱挑衅

C.脍炙人口恻隐之心略胜一筹竹蒿

D.戛然而止颀长风靡一时虚张声势

解析:

C.“竹蒿”应为“竹篙”。

答案:

C

3.对《再别康桥》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然别离时那富于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B.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与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杂,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幽幽的、醇醇的,如梦一般。

C.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悠然的心境。

D.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解析:

C诗人的心境并不是“静默、悠然的”。

答案:

C

4.下列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D.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的朗诵。

B项应该是“在我的心头/荡漾”。

答案:

B

5.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躲在乡愁里,才发现。

①我不是无根浮萍②不是断线的风筝③不是世俗风雨中无处栖身的孤雁

A.③②①B.①③②C.①②③D.②③①

答案:

C

二、课文分析:

读《再别康桥》中的三节,完成1~2题。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1.选出解说错误的一项(  )

A.“夕阳下的新娘”,是说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倒映在水中的金柳,随波光一起荡漾,显得更加美艳,作者对如此美景,永远记在心上。

 C.“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是说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是     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D.“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是说天上被操碎了的彩虹和漂浮在潭水上 的水草相杂在一起,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就如同彩虹似的梦一般。

2.下面是对有关词语的分析,选出错误的一项(  )

 A.作者用“新娘”来比喻“金柳”,显得艳丽妩媚,表现了作者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B.“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热忱欢迎的态度。

 C.诗人为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情愿做一条水草,这里的“甘心”二字,写出了诗人 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D.用“彩虹”来修饰“梦”,表明梦境的美好,也表明梦境的短暂虚幻。

参考答案:

1.B(“永远记在心上”不对,应是作者对此感到激动陶醉)

2.D(“短暂虚幻”从诗中看不出来)

拓展延伸:

1.试分析诗的最后一节的作用。

解析:

从诗的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示例:

跟开头呼应。

“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

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2.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你比较熟悉的还有哪些诗句?

请举出例子来。

解析:

从你熟悉的诗词中选择写离别的即可。

答案示例: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如果把上题你举出的例子和徐志摩的这首诗相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解析:

徐志摩诗中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诗人选择这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种送别对象的不同正是作者的别巨匠心之处。

参考答案: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课前预习:

1.注音,写汉字。

   忧郁(    )  伫立(    )    萋萋(    )     涉足(    )   瞬息(    )   延绵(    )    幽(jìng)____,____(yùn)含 _____(kuài  zhì)人口     污(rǎn)___  

 1.yù   zhù   qī   shè   shùn   mián   寂   蕴   脍炙   染  

2.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延绵__________ 叹息________犹豫________    选择__________   

 2.连续不断   叹气   踌躇   挑选  

课堂训练:

(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

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明确:

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

这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

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似乎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明确:

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3)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