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气象服务手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02786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夏玉米气象服务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夏玉米气象服务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夏玉米气象服务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夏玉米气象服务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夏玉米气象服务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夏玉米气象服务手册.docx

《夏玉米气象服务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夏玉米气象服务手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夏玉米气象服务手册.docx

夏玉米气象服务手册

滑县是河南省玉米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之一。

玉米生产是滑县的一大优势,连续七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标兵县”。

全县人口127万人,是个农业大县,耕地面积219.2万亩,其中,两合土103万亩,占46.98%,沙土38万亩,占17.34%,淤土16.65万亩,占7.59%,盐碱化潮土15.77万亩,占7.19%。

土层深厚,尚称膏腴。

滑县气候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集中,日照充足。

年平均气温13.9℃,年降水量610.5毫米,年光照时数2087.0小时。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等。

一、夏玉米生育期气象指标及管理措施

玉米是一种喜温、喜光、高光效的C4作物,它的一生分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

营养生长阶段包括播种、出苗、三叶、七叶、拔节等5个阶段,生殖生长阶段包括抽雄、开花、吐丝、乳熟、成熟等5个阶段,拔节后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

(一)播种出苗-拔节(苗期)

我县以种夏玉米为主,一般是小麦即将成熟或收获以后播种,5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河南省夏玉米的适播期。

最晚不超过6月20日,播种时还应考虑天气情况和当时的土壤含水量,力争抢墒早播。

玉米从出苗到拔节这一阶段为苗期,夏玉米一般经历20-25天,春玉米经历40-45天。

1.适宜气象条件

(1)玉米发芽的下限气温为6-7℃,适宜发芽气温10-12℃,28-35℃发芽最快。

5cm地温稳定在10-12℃以上时为适宜播期。

播种时耕层土壤湿度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

(2)苗期最适宜温度为18-20℃,土壤5cm地温20-24℃适宜根系生长。

七叶前最适宜土壤含水量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0%左右,这样有利于蹲苗,以促进根系发育,增强中后期的抗倒抗旱能力。

(3)玉米拔节前,生育阶段耗水量不超过80mm,日耗水量不超过2.5mm;播种至拔节耗水量点全生育期耗水量的22%以内。

2.不利气象条件

(1)玉米种子在6-7℃可发芽,但发芽极为缓慢,容易受到土壤有害微生物的侵染而腐烂。

(2)土壤水分多时,会使种子腐烂造成缺苗,幼苗根系分布变浅,不利于全苗壮苗;土壤表层土壤相对湿度<60%,对出苗和苗期生长不利,出苗不齐,植株矮小,根系发育受阻,甚至造成叶片凋萎植株死亡。

3.田间管理

(1)提高播种质量

①选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玉米杂交种。

②抢墒、抢时早播:

麦后直播区,要力争6月10日之前播种结束。

对于豫北积温较少的地区,为实现玉米丰产,可在麦收前进行套种。

③播种量:

合理密植应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而定,一般耐密型品种每亩定苗4500株左右,大穗型品种每亩定苗3500株左右,高肥区可适当增加密度。

每亩播种量一般为2-3kg。

④播种深度:

一般以5-6cm深为宜。

墒情较好的粘土地,应适当浅播,以4-5cm为宜;疏松的沙质壤土,适当深播,以6-7cm为宜;若土壤水分较高,不宜深播。

播后及时镇压保墒,以利出苗。

(2)苗期管理

①苗期的生长特点及管理任务

玉米苗期是以生根、分化茎叶为主的营养生长阶段。

该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地上部分生长缓慢,根系生长迅速,是生长中心。

此阶段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促进根系生长,培育壮苗,形成高低一致、大小均匀、墩实健壮、根系发达、茎鞘基扁、叶色深绿的群体长势,为高产打下基础。

②苗期管理的主要措施

查苗、补苗

玉米在播种出苗过程中,常由于种子发芽率低,或因漏播、种子落干、坷垃压苗、雨后表土板结以及地下害虫及鸟害等原因,造成缺苗。

所以玉米出苗后,应立即进行查苗,缺苗较多时,要进行补种,补种的种子采用浸种催芽的方法,促使提早出苗。

如补种的玉米赶不上原播幼苗时,可采用移苗补栽的办法。

补栽苗龄以2-4叶为宜。

愈早愈易成活,但补栽苗一般应比缺苗田的幼苗多1-2片叶。

最好在下午或阴天带土移栽,以利返苗,提高成活率。

成活后追施少量速效化肥,并进行松土,促苗生长。

间苗、定苗

适时进行间苗、定苗可以避免幼苗拥挤,相互遮光,节省土壤养分和水分,有利于培育壮苗。

间苗、定苗的时间,一般以3-4片叶为宜。

在干旱、虫害较重的地区,为保证全苗,适当把定苗时间推迟到5-6片叶时进行。

间苗、定苗应在晴天下午进行。

由于病苗、虫咬苗以及生育不良的苗,经中午日晒后易发生萎蔫,便于识别淘汰。

对那些苗矮叶密,下粗上细而弯曲,叶色黑绿的丝黑穗侵染,应彻底拔除。

定苗时应尽量保留叶数相当,高矮、粗细一致的壮苗。

为了保证群体整齐,定苗时可拔除所有弱苗,如形成空穴,可在相邻穴留双株补齐。

化学除草、中耕

播后要及时进行化学除草,采用土壤封闭或茎叶处理。

土壤封闭墒情不足时,要适当加大喷药用水量。

苗后除草,采取定向喷雾,严禁喷到玉米植株上,以免造成药害。

中耕是玉米田间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作用在于疏松土壤,保墒散湿,提高地温,灭茬除草,减少水分、养分的消耗以及病虫害的中间寄主,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满足玉米生长发育要求。

定苗以前,幼苗矮小,进行第一次中耕时,要避免压苗,苗旁宜浅,行间宜深,中耕深度以3-5cm为宜。

此时行间深中耕虽会切断部分细根,但可促进新根发生,控制地上部分生长。

套种玉米苗期土壤比较板结,麦收后应在麦苗行间深刨或侧除,去掉麦茬,破除板结,使幼苗由弱转壮。

蹲苗促壮

玉米苗期根系生长较快,为了促进根系向纵深发展,形成强大根系,为玉米后期生长奠定良好基础,苗期可在底墒充足的情况下,控制灌水,进行蹲苗。

蹲苗应从出苗开始到拔节前结束。

蹲苗时应掌握“蹲黑不蹲黄、蹲肥不蹲瘦、蹲干不蹲湿”的原则,套种玉米播种生长条件较差,苗势较弱,一般不进行蹲苗,而应在麦收后抓紧进行施肥浇水,尽早管理,促弱转壮。

追肥

夏玉米因免耕播种,多数不施底肥,主要靠追肥。

苗期应将所需的磷肥、钾肥一次施入,施用时间宜早。

磷肥在5叶前施入效果最好,磷肥、钾肥和有机肥应在定苗前后结合中耕灭茬尽早施入。

对地力较差,长势较弱的玉米田,定苗后可施少量氮肥作提苗肥,促使形成壮苗,并要大苗少施,小苗多施,使全田生长一致。

(二)拔节-抽穗

拔节到抽雄称为玉米的穗期,一般经历25-35天。

此阶段玉米营养器官生长迅速,生殖器官强烈分化,是玉米一生中生长最旺盛的时期

1.适宜气象条件

(1)日平均气温达到18℃以上时,植株开始拔节,并随温度升高生长加快,适宜温度是24-26℃,25-27℃是茎叶生长的适宜温度。

(2)此期需水量110-135mm,占总需水量的30%左右。

适宜的土壤相对湿度为70-80%左右。

2.不利气象条件

(1)气温低于24℃,生长速度减慢。

(2)抽雄前10天到后20天为玉米需水临界期或关键期,也是需水高峰期。

若此期水分条件不能满足耗水要求,会使茎叶生长变慢,植株体变小,小穗小花数减少,严重影响产量,此期的干旱称为卡脖旱。

3.田间管理

(1)穗期的生育特点及管理任务

本期末玉米的根干重达到最大值,茎叶生长基本停止,雌雄穗分化基本结束。

此期由于玉米生长发育快,对水分养分的需求量也较大,平均日耗水量为4.5-7.5mm。

水分不足时,会引起雌穗小穗分化减少,小花大量退化,造成穗粒数减少,雄穗抽不出,影响授粉受精。

氮、磷、钾此阶段的吸收量分别占总吸收量的52%、50%和72%。

此阶段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合理运筹肥水,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矛盾,培育健壮植株,达到穗大粒多,为后期玉米高产打下良好基础。

(2)穗期主要管理措施

①追肥穗期是玉米一生中吸收养分最快、最多的时期,也是玉米追肥的主要时期,由于农家肥,磷、钾肥都已作底肥或苗肥施入,因此穗期追肥主要是氮肥。

玉米穗期追肥一般进行两次,第一次在拔节期,第二次在大喇叭口期,两次追肥的比例依计划产量而定。

亩产300kg左右的中产田,拔节肥应重施,施肥量应占总追肥量的70%左右,其余30%的肥料在大喇叭口期施入,即采用前重后轻施肥法。

亩产500kg以上的高产田,可采取前轻后重施肥法,即拔节期追施总量的30-40%,大喇叭口期追施60-70%。

氮素化肥应深施,一般要求拔节肥施于行侧距植株8-10cm处,穗肥施在距植株15-20cm处,深度以10-16cm为好。

早期施的浅一些,中后期可适当深些。

施肥应与灌水相结合,可使肥效显著提高。

②浇水穗期玉米生长旺盛,加之气温较高,蒸腾蒸发量大,需水量较多,降雨不足的地区,应及时灌水,保证玉米对水分的需求。

穗期应结合追肥进行灌水,水量应掌握拔节水轻浇、攻穗水重浇,使土壤相对湿度维持在70-80%。

③中耕培土穗期中耕一般进行两次,拔节前后结合追肥浇水可进行一次深中耕,深度以5-7cm为宜。

玉米封行前,可结合重施攻穗肥进行一次浅中耕,深度2-3cm。

中耕时,一般行间深一些,根旁浅一些,以防伤根。

培土增厚了玉米根部土层,有利于气生根的发生和伸展,防止倒伏,同时有利于灌溉和排水。

追肥后结合中耕进行培土可提高肥效。

培土宜在拔节后进行,高度10cm左右。

但培土增加了水分蒸发,不利于玉米生长,丘陵岗地等干旱地区不宜培土。

(三)抽穗-开花

1.适宜气象条件

(1)下限平均气温19-21℃,最适平均气温为25-28℃。

(2)空气相对湿度65-90%为宜,雨过天晴伴有微风利于开花授粉。

(3)土壤相对湿度在80%左右最好。

(4)此期需水量50-60mm,占总需水量的14%左右。

(5)抽雄前10天至后20天,需水量270mm适合有机质合成,利于高产。

2.不利气象条件

(1)气温高于32-35℃,阴雨或气温低于18℃,空气相对湿度低于50%、土壤相对湿度低于50%,均有损开花授粉。

(2)气温小于24℃不利于抽雄。

3.田间管理

玉米此阶段时间较短,田间管理措施与灌浆-成熟合并。

(四)灌浆-成熟

1.适宜气象条件

(1)灌浆阶段下限平均气温15-17℃,最适平均气温22-24℃。

(2)最适宜灌浆的日照时数7-10小时/日,适宜日照时数4-12小时/日。

(3)土壤相对湿度在70-80%最适。

需水量130-160mm,占总需水量的35%左右。

2.不利气象条件

在籽粒灌浆成熟时期,日平均气温超过25℃或低于16℃,均影响酶活动,不利于养分积累和运转。

15℃是停止灌浆的界限温度。

低于20℃时光合作用降低,灌浆速度减慢,高于26℃则呼吸消耗增强,功能叶片老化加快,籽粒灌浆不足。

土壤相对湿度低于50%,会造成籽粒不饱满,百粒重下降。

3.花粒期(抽雄-成熟)管理

(1)花粒期生育特点及管理任务

从抽雄到成熟称为玉米的花粒期,大约经过50-60天。

此期玉米的营养生长基本结束,生长中心转向籽粒。

玉米抽雄散粉期,是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日耗水强度达7.5-9mm,此期如遇高温干旱,会抑制花丝伸长,缩短散粉时间,使结实率降低。

籽粒形成阶段(受精后10-15天),如果水肥供应不足,会使败育粒数增加,造成秃尖,秕粒或缺粒,这一阶段是决定穗粒数的重要时期。

籽粒灌浆阶段(受精后15-35天)是玉米籽粒增重的关键时期,此期绿叶面积的多少,根系活力的强弱,土壤水分、养分是否充足,光照、温度是否适宜对玉米籽粒的增重影响很大。

因此花粒期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养根护叶、防止早衰,延长灌浆时间,提高灌浆强度,促进籽粒干物质积累,增加粒数,提高粒重。

(2)花粒期管理措施

①施粒肥追施粒肥是防止后期玉米叶片早衰的重要措施,花粒期高产玉米仍需从土壤中吸收30-40%的氮,40-50%的磷,10-20%的钾。

在前期施肥较少或表现出有脱肥迹象时,应在吐丝期及时补施粒肥,粒肥以速效氮肥为主,施用量一般占总追氮量的10-15%;后期如脱肥,用1%尿素溶液+0.2%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洒。

喷洒时间最好在下午4时后。

②浇水玉米抽雄到蜡熟期需水量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40-50%,水分不足,会造成雌、雄穗花期脱节,影响授粉结实。

及时浇抽雄开花水,可以促进开花授粉,减少秃顶缺粒;同时又可形成大量气生根,提高玉米叶片光合强度,积累更多的营养物质。

后期土壤相对湿度应维持在70-80%。

但水分也不宜过高,超过80%,会引起根系缺氧,导致根系早衰,降低粒重,因此,后期遇雨还应注意排涝。

③适时收获我县玉米收获时间普遍偏早,影响玉米产量。

合理的收获时期应在苞叶发黄后7~10天,即籽粒乳线消失、基部黑层出现时收获,一般可增产10%左右。

二、玉米病虫害及防治

(一)青枯病

1.特征描述

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青枯病的显症高峰期,多数叶片由下而上表现青枯症状,少数为黄枯症状,也有在乳熟期整株叶片突然出现青灰色、枯萎的早死现象为急性症状。

植株茎基部先发黄变褐,后变软,根系发育不良,根少而短,根和茎基部呈水渍状腐烂,果穗常下垂。

茎基髓部因病原不同可见红色粉状霉(镰刀菌)或白色绒毛状霉(腐霉菌)。

2.病斑描述

性质:

枯死

形状:

不规则

颜色:

黄褐、红褐色

3.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如郑单958、浚单20、中单2号、郑单14、豫玉25、掖单4号、丹玉16号等杂交种。

(2)合理密植。

(3)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注意雨季排除积水。

分期培土,及时中耕松土,避免各种损伤。

(4)及时拔除重病折倒病株,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植株,深翻深埋或集中烧毁,可避免病害传播,并减少浸染来源。

(5)茎基部发病时可及时将四周的土扒开,降低湿度,减少浸染,待发病盛期过后再培好土。

(二)小斑病

1.特征描述

玉米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造成较大损失。

以抽雄、灌浆期发病。

病斑主要集中在叶片上,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

病斑初呈水浸状,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色泽较深。

病斑呈椭圆形、近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为10-15mm×3-4mm,有时病斑可见2-3个同心轮纹。

2.病斑描述

性质:

干枯

形状:

椭圆、圆形

颜色:

黄褐、红褐色

3.防治方法

(1)推广种植郑单958、浚单20、中单2号、豫玉ll号、丹玉13及掖单等抗病高产品种。

可有效减轻小斑病的发生和为害。

(2)加强栽培管理,在拔节及抽穗期追施复合肥,促进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

(3)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发病来源。

(4)药剂防治。

(三)大斑病

1.特征描述

以浸染叶片为主,也浸染叶鞘和苞叶。

发病初期,叶上出现水浸状青灰色斑点,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大斑,大的可达15-20cm×1-3cm。

湿度大时,病斑在叶正反两面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斑能结合连片,使植株早期枯死。

2.病斑描述

性质:

干枯

形状:

梭形

颜色:

黄褐、红褐色

3.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如郑单958、浚单20、郑单14、丹玉13、中单2号等。

(2)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耕深翻,压埋病原。

(3)加强田问管理,增施有机肥,注意排灌,降低田间湿度,促使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

(4)化学防治。

(四)玉米褐斑病

1.特征描述

发生在叶片、叶鞘和茎上,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

初为白色到黄色小斑,渐变成褐色或紫褐色,圆形、椭圆形到线形,隆起成疮状,有时相互结合成褐色或紫褐色,病斑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

后期病斑的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病菌的孢子囊)。

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

茎上病斑多发生于节的附近。

2.病斑描述

性质:

干枯

形状:

不规则

颜色:

紫褐色

3.防治方法

(1)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株,深耕深埋,减少病菌初浸染来源。

(2)合理排灌,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3)不用病株作饲料或沤肥,否则必须充分腐熟后再施入田间。

(4)重病田应和其他作物轮作2-3年。

(五)棉铃虫

1.特征描述

成虫体长16-17mm,前翅颜色变化较大,雌蛾多黄褐色,雄蛾多绿褐色,外横线有深灰色宽带,带上有7个小白点,肾形纹和环形纹暗褐色。

卵半球形,初产时乳白色,直径0.5-0.8mm。

幼虫体长40-45mm,头部黄褐色变化很大,大致可分为黄白色型、黄红色型、灰褐色型、土黄色型、淡红色型、绿色型、黑褐色型、咖啡色型、绿褐色型等9种类型。

蛹纺锤形,长17-20mm,第5-7腹节前缘密布比体色略深的刻点,尾端有臀刺2枚。

2.防治方法

(1)玉米收获后,及时深翻耙地,坚持实行冬灌,可大量消灭越冬蛹。

(2)合理布局。

在棉田地边种少量春玉米或高粱,既可诱集较多的棉铃虫来产卵,又能诱集大量天敌存活繁殖,对棉铃虫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在玉米地边种植诱集作物如洋葱、胡萝卜等,于盛花期可诱集到大量棉铃虫成虫,及时喷药,聚而歼之。

于各代棉铃虫成虫发生期,在田间设置黑光灯,性诱剂或杨树枝把,可大量诱杀成虫。

(3)在棉铃虫卵盛期,人工饲养释放赤眼蜂或草蛉,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

也可在卵盛期喷施每ml含100亿个以上孢子的Bt乳剂100倍液,或喷施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NPV)1000倍液。

(4)可在幼虫3龄以前化学防治。

(六)玉米螟

1.特征描述

成虫体长12-15mm,翅展20-34mm。

雄蛾前翅黄褐色,有2条褐色波状横线,两线间有2个暗斑,近外缘有一褐色横带,前足跗节末端暗色,中足胫节不特别扩大,无毛束或沟。

雌蛾前翅淡黄褐色,暗斑较横线色深,后翅线纹模糊或消失,第8腹节背板腹缘强骨化,并有深褐色复杂皱纹。

卵粒扁椭圆形,乳白色,呈鱼鳞状排列成卵块。

幼虫5龄,老熟幼虫体长25mm,背面淡褐色,灰黄色或淡红色,腹面乳白色,背线明显,两侧有较模糊的暗褐色亚背线。

中胸和后胸背面各有4个毛疣,每疣生刚毛2根,第1-8腹节背面各有两排近圆形毛片,前排4个较大,后排2个较小,腹足趾钩3序缺环。

蛹黄褐色,体长15-18mm,第5-7节各节前缘有突边板,臀棘黑褐色,上有钩刺5-8枚。

2.防治方法

(1)在越冬虫羽化前(3月底以前)处理完玉米、高粱、棉花等越冬寄主的茎秆和穗轴,这是消灭越冬幼虫、减少越冬虫源基数的有效措施。

(2)在黄淮海平原春夏玉米产区,改春播为夏播,可使第一代玉米螟由于缺少寄主植物和繁殖场所发生量锐减,而控制第二、三代的发生程度,减轻对夏玉米的为害。

(3)在成虫发生期,设置黑光灯和性诱剂诱杀成虫。

(4)种植抗虫品种。

(5)在玉米螟产卵盛期,或每百株玉米有卵块1-2块时开始,每亩释放赤眼蜂10000头,隔5天再放l次,可有效控制玉米螟的为害。

也可在玉米螟卵孵化期,用每ml含100亿个孢子的Bt乳剂200倍液均匀喷雾。

(6)在玉米心叶期,用粒剂撒药瓶向玉米心叶内定量撒施,每株lg。

(7)在玉米穗期,用药剂灌注露雄的玉米雄穗。

也可滴在雌穗顶端花丝基部,药液可渗入花丝,熏杀在雌穗顶部为害的幼虫。

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一)干旱

1.初夏旱

5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是我县夏玉米的播种期,此期若三个旬中,每旬雨量均小于30mm,且总雨量小于50mm,会造成夏玉米晚播或出苗不好,从而导致减产。

2.卡脖旱

7月下旬到8月中旬是夏玉米孕穗、抽雄时期,也是夏玉米一生中需水最多的时期。

此期若出现干旱(俗称卡脖旱),会影响玉米抽雄吐丝散粉,甚至造成雌雄花期不遇,从而形成大量缺粒与秃顶,并使灌浆过程严重受阻,产量明显降低。

(二)阴雨

1.花期阴雨

7月下旬到8月中旬的总雨量若大于200mm,或8月上旬的雨量大于100mm,就会影响夏玉米的正常开花授粉,造成大量缺粒和秃尖。

2.连阴雨

(1)苗期:

从玉米小芽露出地面到三叶期时,玉米苗就不再靠种子提供的养分生长,而是从自身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获取养分。

这一时期,充足的阳光有利于培育壮苗,若遇连阴雨天气(连续降雨大于5天),玉米小苗会因养分供给“断绝”,产生“饥饿”而弱黄或死亡。

如果这一时段降雨量大于100mm,土壤透气性变差,根系无法再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对玉米小苗就更为不利。

(2)拔节-抽穗期:

玉米拔节-抽穗期,是玉米从营养生长过渡到生殖生长的阶段,这一阶段是玉米秆长高、长壮、长粗、吸收养分的关键时期。

充足的阳光对玉米多成粒、成大穗十分重要。

若此期出现大于10天的连阴雨天气,玉米光合作用减弱,玉米秆呈“豆芽形”,很瘦弱,常会出现空秆。

防御措施:

及时清沟排水,防止田间积水。

(三)雹灾

1.玉米在发芽出苗期遭受雹灾,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地温下降,通气不良,影响种子发芽和出苗等,灾后应及时疏松土壤,以利增温通气。

2.在玉米拔节到抽雄前,特别是大喇叭口期以前,雌雄穗和部分叶片尚未抽出时遭受雹灾,只要未抽出的叶子没有受损伤,且残留根茬,应及时中耕、施肥,加强田间管理,一般仍可获得较好收成。

3.玉米抽穗后遭受雹灾,植株恢复生长的能力变差,对产量影响较大。

凡被冰雹砸断穗节的玉米,则不能恢复生长;如果穗节完好,应及时加强管理,促进植株恢复生长,减少产量损失。

(四)风灾

小喇叭口期(株高70厘米左右)前遭遇大风,出现倒伏,可不采取措施,玉米会自行直立,基本不影响产量。

小喇叭口期后遭遇大风而出现倒伏,应及时扶正,并进行浅培土,以促进气生根下扎,增强抗倒伏能力,降低产量损失。

此外,对易倒伏品种、或种植密度过大有倒伏倾向的地块,应适时喷施玉米抗倒剂进行预防。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涝灾

玉米是一种需水量大而又不耐涝的作物,当土壤湿度超过田间持水量的80%以上时,植株的生长发育即受到影响,尤其是在幼苗期,表现更为明显。

玉米生长后期,在高温多雨条件下,根系常因缺氧而窒息坏死,活力迅速衰退,造成植株未熟先枯,对产量影响很大。

玉米在抽雄前后一般积水1-2天,对产量影响不太明显,积水3天减产20%,积水5天减产40%。

防御措施:

(1)对于遭受涝灾的玉米,要及早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和空气湿度,促进植株恢复生长。

(2)当能正常下田时,应及时进行中耕、培土,以破除板结,防止倒伏,改善土壤通透性,使植株根部尽快恢复正常的生理活动,及时增施速效氮肥,加速植株生长,减轻涝灾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