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诗歌鉴赏 汇编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8858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三年诗歌鉴赏 汇编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近三年诗歌鉴赏 汇编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近三年诗歌鉴赏 汇编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近三年诗歌鉴赏 汇编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近三年诗歌鉴赏 汇编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三年诗歌鉴赏 汇编1.docx

《近三年诗歌鉴赏 汇编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三年诗歌鉴赏 汇编1.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三年诗歌鉴赏 汇编1.docx

近三年诗歌鉴赏汇编1

2013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新课标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

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

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

占尽。

蘋洲烟雨:

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

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5分)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8.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5分) 

9.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呢?

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6分) 

【解析】读这首词要注意作者信息:

陆游是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其他诗作与此诗在感情上有类同之处,例如他的《诉衷情》“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表达了与这首诗相似的感情。

他写“身老沧州”的惨淡生活,正是“心在天山”的痛苦曲折的反映。

 

做此题时还要抓住题目所给的注释,注解共有三处,对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词人所表达的情感极有帮助。

 

【诗歌赏析】词的上阙写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财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的多么豪迈的生活,第三句折入现实,紧承以“谁记”二字,引出一片寂寞凄凉,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己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

下阙三句写湖上生涯,写得浩渺苍凉,有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之情。

结尾两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

  

(新课标Ⅱ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

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8.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5分。

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 

9.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

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 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6分。

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解析】今年的诗歌赏析难度适中,重在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在读懂原诗基本语句的基础上,能够知人论世,以平时所积累的作者和写作时代的背景为线索来体味诗意,本诗的难点在于是否能正确判断出环境烘托和感情渲染的艺术手法,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尽可能全面掌握各类诗歌表现的艺术手法并结合具体诗句能真正领会这些手法的内涵和精髓,否则,遇到诗句很易辨识不出。

这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诗往往比较含蓄,这就要救济考生在鉴赏时抓住表情达意的诗句来突破,就本诗来说则是后两句是解答诗意的钥匙,以此上推,可知前面的反复描写则非“闲笔”,是作者有意而为之,是为了表达内心真正情致的需要,按这样的思路答题,则不易答偏答错。

  

(大纲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客从 杜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

,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

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

指珍珠。

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

③箧笥:

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⑪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⑫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8分) 

⑪有客人从南方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4分。

答出故事梗概的,给2分;答出“欲辩不成书”意思的,给1分;答出“哀今征敛无”的,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 

⑫“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

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4分。

答出“珠中有隐字”寓意的,给2分;答出珍珠“化为血”寓意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安徽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

《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

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相同点:

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

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

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

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

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

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4分) 

【答案】同:

孤独。

异:

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

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

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

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

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作者的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

从景物来看,“孤独”是他们情感的共同的地方。

但景物表现的意境略有不同,前者恬淡自适,后者孤独清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境就是指寄托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景物(物象、意象、生活图景)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韦诗中“秋斋独宿”“窗间人独宿”中“独”,表达孤独之感。

而赵诗中“寒枝不成宿”表达夜不能宿的孤独。

而韦诗中“山月皎如独”霜风时动竹“表达了恬静怡人的心境。

而赵诗中“冷晕侵残烛”“寒枝不成宿”表达了凄凉冷清的心境。

 

9.韦诗:

比喻,以烛喻月。

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

借代,借“晕”代月。

“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4分) 

【答案】“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考的是修辞手法。

回答时,结合诗句点明修辞手法并具体分析,后简洁点明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在鉴赏诗歌时,借助重点词语把握诗歌的形象及其特点,结合自己对常见修辞手法的积累,确定此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其具体的答题步骤为:

首先明确修辞。

韦诗抓住“皎如烛”关键词,应为借代。

而赵诗抓住“冷晕”,应为借代。

其次,说明修辞句(段)的内容或所描绘事物的特点。

如:

运用„„修辞手法„„地描绘了“对象”的„„特征。

  

(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7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

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②

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

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

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前人评此诗:

“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4分) 参考答案:

 

12.①B(3分)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析】通过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B选项并不是感慨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淡忘,而是形容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

这是其功业即划策的高妙所致。

 

②要点一:

辅弼天下,建功立业。

结合诗句: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

不慕名利,功成身退。

结合诗句: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4分)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析】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要结合诗句内容,体会诗人在诗中寄寓的人生态度。

通过分析,这首诗中的鲁仲连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一个标尺,诗人也希望能够像他一样功成身退,而且能够获得后人的褒扬。

因此,具体分析时,只要能够抓住这一点即可。

  

(福建卷)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

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

②息机:

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⑪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2分) 

⑫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4分) 参考答案:

 

6.⑪(要点)“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意思对即可。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2分) 

⑫(要点)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意思对即可。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4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E。

 【解析】李纲是邵武人,本词是本地作家的作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一些关键词并不难解题。

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可多元化,其中衬托的表现手法相当明显。

第二小题考查的是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只要抓住“空旷”“茅舍”“欢笑”等关键词,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昭然若揭。

 

【答案】

(1)要点:

“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

“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

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

“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示例:

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梅尧臣是北宋著名现实主义持人。

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一些关键词并不难解题。

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语言表达中的“炼字”一项,理解可多元化,但要答出“绿”字的表现力及表达效果。

第二小题考查的是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只要答出颈联,尾联作者想象的情景及作者寄予的情感即可。

  

(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①

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

近,卖饧③

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

也皱眉 

【注】①劳劳:

遥远。

②修禊:

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③卖饧:

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

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⑪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4分)

⑫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

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3分) 参考答案:

 

10.(7分) 

⑪(4分)⑪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

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

(2分)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

(2分) 

⑫(3分)清明节前后,作者思乡情切,在夜晚折下江头的柳枝以寄托思乡之情。

虽然那不是家乡的柳枝,也让作者皱眉伤感,所以说“不是苏堤也皱眉”。

(3分) 

参考答案:

①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储蓄的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 

②修禊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祀,都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而不能参加,增添愁绪,夜不能寐,江畔独步折柳,更又回想亲人苏堤“折柳”送别之场景,更添思乡之愁苦,也就令人愁眉不展了。

  

(海南、宁夏卷)  (湖北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

如今薄宦老天涯。

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

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⑪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3分) 

⑫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

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5分) 参考答案:

 

14.(8分) 

⑪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

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3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解析】抓住关键句“如今薄宦老天涯”可判断为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可判断为离别在即的愁绪。

另外抓住文章备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可判断为久别重逢的喜悦。

 

⑫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

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

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

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

“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

“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5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解析】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表达效果等部分。

根据诗句内容和“闻说阆山通阆苑”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虚实结合,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奇特的内容具体化;根据表达的效果,结合诗句可知为语言洒脱灵动,然后进行具体细化。

  

(湖南卷)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8分)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

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

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⑪“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___________”句 。

(1分) ⑫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

(3分) ⑬探究本词的思想情感。

(4分) 参考答案:

 

10.(8分) 

⑪(1分)桃花流水鳜鱼肥。

 

⑫(3分)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地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了词人内心的纯净。

 

⑬(4分)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的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解析】

(1)考查识记:

桃花流水鳜鱼肥。

 

(2)考查炼字:

结构、内容、主旨三点要答到位。

 

(3)考查情感:

主要是把握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搞清了两个环境,再联想起张志和的《渔歌子》注意题目“钓船归”的暗示,“回归与隐居之乐”不用探究也可以回答出来。

 

【解析】今年的诗歌鉴赏难度适中,三个题有层次感,重在考查诗歌词句的赏析以及思想感情的探究,解题的关键在于读懂诗句,包括诗词题目,尤其是写景状物抒情的特点手法。

备战此类题,首先需要了解诗歌的基本类型、基本特点,以及写景状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抒情手法;另外类型不同情感就不同,所写景物不同,因而方法也有所不同。

当然,平时必须加强对各类诗歌及各种题型的强化训练,掌握基本的答题规律和方法,如此才会做到驾轻就熟,熟能生巧。

  

(江苏卷)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⑪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2分) 

⑫“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4分) 

⑬《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9.⑪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分) ⑫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4分) 

⑬“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4分) 

⑪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2分) 【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解析】这句从写作对象上看,应是写“山”,写“山”的静,因为有一“静”字紧跟其后,而且还像“太古”一样“静”,如果考生就把这句翻译一遍——山像太古一样静——那一定是能得分的。

 

【评点】这题有点难,一是“太古”给人以“静”感,考生是不大明白的。

二是由于不知道“太古”之有“静”意,当然就不知道此句是拿“太古”来写“山”之“静”的。

所以此题没有从考生的实际出发。

 

※※⑫“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4分) 【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解析】这两句明显写的是两方面的事,一句一事一心境:

前句“门常掩”是因为“世味”,表明对“世味”的厌恶;后句“簟[竹席,见“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已便”是因为“时光”——正值盛夏时光——醉卧竹席,已是非常地适宜:

给人的是一种闲适、恬淡之感。

 

【评点】这道题是简单而适合考生的,只要稍微体会一下,考生应该能体会出其中的意绪。

 ⑬《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审题,而且题目也已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

由此,考生答题时,就要形成这样的思路:

哪些地方是“平淡”的,这“平淡”里蕴含着怎样的“激烈情感”,顺着这样的思路答下去,至少失分不是很严重。

 

【评点】所给答案有点答非所问——不是顺着这个思路来答的:

“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不是从“山”“馀花”“好鸟”等这些闲适悠远的意象中得来,显然与题目所问有些出入。

应该这么作答:

醉于馀花、眠于好鸟之鸣中、不问世事、竹席醉眠、不闻世味、提笔忘言,表面则是悠闲恬淡,实则含有对世事的耿耿于怀、终不能忘的强烈意绪,其愈说闲淡,愈见其对世事的牵挂、谪居的怨愤。

 

(l)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2分) 【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

 

【解析】从空间上说,群山环抱,一片寂静,好似万物都不存在的远古;从时间上说,无所思虑,无所用心,一天就好像是一年。

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一切仿佛都已凝固,没有名利的诱惑,没有人事的搅扰,没有烦恼的萦绕,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4分) 【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析】掩着门世味进不来,当然也就闻不到,这是饱尝世味之人的辛酸之言,也是他在这特定的时空中所体悟到的价值观。

另外,盛夏时分醉卧当然已用得着竹席,但这得到清凉的,哪里只是身体呢?

正是由于进入了这种顺适之态,所以即使是作诗这样的超功利之事,他也是无可无不可。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析】门掩不入世味,梦中得句似得而实失,拈笔忘筌(用《庄子》“得鱼忘筌”之典)似失而实得,他就是这样领会了人生哲学上的辩证法。

这首诗是作者谪居惠州所作,内含对世事的幽愤不平,但读来似有禅意。

  

(江西卷)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

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

“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⑪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分) 

⑫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

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6分) 参考答案:

 

14.(8分) 

⑪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