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个无锡地名叫法的由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85274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2个无锡地名叫法的由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52个无锡地名叫法的由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52个无锡地名叫法的由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52个无锡地名叫法的由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52个无锡地名叫法的由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52个无锡地名叫法的由来.docx

《152个无锡地名叫法的由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2个无锡地名叫法的由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52个无锡地名叫法的由来.docx

152个无锡地名叫法的由来

152个无锡地名叫法的由来

1、无锡来源于战国黄歇“立无锡塘,治无锡湖”。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以湖名作县名称,名无锡县。

2、金匮世传晋代郭璞曾埋黄金符匮于山下,为无锡城之巨镇,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合并复称无锡县。

3、扬名宋代无锡古乡名之一,以“扬名天下”成语而得名。

现为扬名街道。

4、梅里宋代无锡古乡名之一,传为泰伯定居地,原称梅里。

1929年即建镇。

现名梅村街道。

5、河埒口在古城西郊。

宋朝有蒋姓沿梁溪河筑埂埒地养鱼而得名。

1929年始有河埒乡,后为镇,现并入荣巷街道。

6、荣巷因明代正统年间,荣氏在此聚族而居始得名。

分上荣、中荣和下荣。

1929年即建镇。

现为荣巷街道。

7、周新镇原名东绛(土字旁),明朝时因这里地势较高,又在西绛之东,故称东绛。

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无锡工商先驱周舜卿新建街镇,取名“周新镇”。

1929年即建镇。

解放后将周新镇改名为东绛镇。

现为太湖街道。

8、南方泉现名南泉,因镇内有一方泉而得名。

1929年即建镇。

为与北方泉区别,又在方泉前加“南”字。

9、胡埭宋代原名湖埭,因毗邻太湖而得名。

10、硕放1929年即建乡。

取硕望桥与放鹰桥两村各一字而名。

现为硕放街道。

11、坊前因宋代有酒坊而名,1929年即建北坊前镇。

现并入江溪街道。

12、东亭原名隆亭、隆庭,因地处无锡城东十里亭所在而得名。

13、安镇南唐时称堠村。

明代称安家坟前,后安氏益大成市,遂名。

1929年即建镇。

14、荡口因位于鹅真荡之口而名。

1929年即建镇。

15、甘露古名月溪,因月照而名。

后因甘露降地而名,或说是唐代建甘露寺而名。

1929年即建镇。

16、堰桥因旧有高鲁堰桥,简称堰桥。

1929年即建镇。

17、洛社宋代即有名。

1929年即建镇。

18、玉祁曾称“王祁”,因明代丈量地籍为“玉”字号,又与芙蓉湖水乡地貌特征吻合,故改称玉祁。

1929年即建镇。

19、藕塘因原有一大塘,塘内有很多莲藕而得名。

1929年即建镇。

20、陆区原名陆墟,汉代大夫陆端组织匠人开采阳山石渐成集市(墟)而得名。

1929年即建陆区镇。

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陆灿始建单孔石拱桥,因在陆墟集市之处,并跨陆墟港,故名陆墟桥,又名陆区桥,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21、中山路建于1938年,初名国父路,为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得名。

22、新生路原名三下塘,1934年拓宽,当时正好开展“新生活运动”,故称。

23、广勤路1916年,杨翰西创办广勤纱厂,筑路便于运输,以厂名命名为广勤路。

24、崇宁路原为大河上、小河上和师古河上,1934年在斜桥河底挖出石碑一块,上刻“崇宁桥”字样,故名崇宁路。

25、大窑路建于明朝,解放前该地居民大多数以烧窑为生,建有大量的砖瓦窑,故名。

26、连元街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举人薛联元居此,称联元街,又称连元街,一说街内先后有顾、吴、王三氏分别中状元、会元、解元,故名。

27、东大街古代因位于原无锡县衙前东面,所以称东大街。

28、西大街古代因位于原无锡县衙前西面,所以称西大街。

29、三皇街因有药皇庙、城隍庙、关帝庙,内有三皇(燧人、伏羲、神农)得名。

30、熙春街因东城门原名熙春门而得名。

31、南长街始建于清朝,原有三段,1958年连成一条因位于南门外且较长,更名为南长街。

32、学前街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因该街前有明伦堂为学宫驻地。

秀才考场,故名。

33、北大街旧时此街是无锡北城门外至莲蓉桥的一条大街而得名,现延伸至春申路。

34、后祁街清朝得名,传说已有200多年历史,来历和含义无从考证。

35、小娄巷百年前以巷内有小更楼得名。

36、盛巷明朝天顺年间为盛颙宅第备弄而得名。

37、铸冶巷元朝年间巷内曾开设过冶坊,故名铸冶巷。

38、江阴巷该巷旧时为江阴商人来锡经商之地,且有江阴人定居于此得名。

39、场巷分前竹场巷和后竹场巷。

1830年左右,有数家竹行以经营竹类商品为主,故取名竹场巷。

因前后有两条巷,故称前竹场巷、后竹场巷。

40、棉花巷清朝因巷内设有棉花行而得名。

41、书院弄清朝乾隆时弄内原有严氏书院(又称严氏试馆),又为衙门书办聚居之所,故名。

42、铁匠弄1910年后弄口开有铁匠店,因而得名铁匠弄。

43、大码头弄明朝富豪华麟祥在此修建码头,因而命名。

44、接官亭弄以古代迎接官员所建“接官亭”而名。

45、夹城里五代十国时南唐为抵御吴越王侵犯在无锡城墙外加筑外郭,城郭之间称夹城里。

46、前西溪·后西溪此处原有前后两条溪,中间有住宅,宅南为前西溪,宅北为后西溪。

47、羊腰湾地形似羊腰,故名。

48、北仓门明朝官厅在此设一粮仓,称东仓,有南北两个门,其北门称北仓门。

49、莫宅兜是明朝莫姓叔侄连中进士的花园式住宅浜兜,系京剧“一捧雪”起源地。

50、北栅口旧时城北至江阴出口处,清朝咸丰时在城北至江阴出口处,曾设征收厘税用的木栅栏巷门,故而得名。

51、江尖为运河分叉口的一渚,四面环水。

清代起,渚上百姓大多经营陶器业而名缸尖渚,后简称缸尖,谐音为江尖。

52、蓉湖庄在吴桥东南堍,这里原为芙蓉湖一角。

晋时张阖始填湖造田,明嘉靖年间顾氏新建庄园,名蓉湖庄。

53、周山浜在无锡火车站之北,因清末这里有三条能停靠小船的河浜,故名“舟三浜”,后谐称“周山浜”。

54、梨花庄位于北栅口之北,至迟在南宋时已有此地名。

清康熙年间这里成为豪富沈万三的别圃“广五十亩,中有天绘楼最胜。

万三有妾名贞香者,性爱梨花,遍植焉”。

55、尤图里无锡东郊的尤图里,又名尤渡里,是南宋著名诗人尤袤的后人聚居地。

明代以前,无锡城外有东西两条主要河道,即东廻溪,西梁溪。

明宣德年间,巡抚周忱整田平地,取三墩之土填塞廻溪,变为耕田。

如今,人们已不知廻溪这一名字了,现东郊锡沪路旁,尚存“三墩凹”地名。

宋元之际,尤氏后人在廻溪畔兴建园林。

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尤居敬又扩建园林,建造书堂。

在凿池沼掘地时,挖到一方石板,遂命工匠勿动。

当晚,尤独自前去发掘,待掀开石板,两罐白金赫然眼前,每罐足有百两之多。

尤念及先辈嘱咐:

“临财勿苟得”。

便覆盖如初。

洪武十三年(1380),无锡大旱,颗粒无收,农村发生饥荒,尤居敬便取出白金,以高价购进粮食,在门口施粥。

他的两次赈灾,救活百姓无数,乡民感激不尽!

称其所住地为“尤图”,以志不忘。

56、古竹位于马山冠嶂峰北侧。

因生长着大量的竹子,后人便将此地称为古竹。

是马山岛上最大的一个集镇。

57、西仓为自然镇,在今鸿山街道西北部。

古称版村。

宋时司马温公之孙迁居于此,称东庄司马,建西仓于版桥,遂将版桥改称为西仓。

西仓蔡氏为无锡最早蔡氏之一。

58、野花园原名夜花园,辛亥革命后邑人杨翰西在此建造花园,因地处郊野,以供纱厂工人夜间休闲活动,故又名野花园。

59、西林原在胶山南麓,安镇之西北。

明嘉靖年间富豪安国始建西林苑而得名。

60、黄土塘是东湖塘镇北部的一个自然镇。

现已命名为无锡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黄土塘西瓜很有名,“两弹一星”功臣姚桐斌故居就在此老街上。

61、寺头在无锡北乡西漳之东。

古代居民定居在原保宁寺之南头,后发展成集镇,此地因而称之为寺头。

62、五牧驿古代无锡地区驿站之一,驿道沿着大运河塘岸,宽阔平坦,可容五马并驰,因而得名。

五牧地处无锡市洛社镇西约9里处。

南宋末年,文天祥的两位部将尹玉、麻士龙曾拒元兵战死于此,留下了“英雄战攻驻守之迹”。

明清之季在这里设有驿站,由于五牧东至无锡、西至常州均为45里,因而有“五牧两头长”之称。

63、匡村在杨市镇(今属洛社镇),是一自然集镇。

著名实业家匡仲谋和锡剧名艺人匡耀良都是匡村人。

1906年由匡仲谋创办的匡村中学老校舍还较完整地保存在省锡中之内。

为市级文保单位。

64、礼舍在玉祁街道南部,是一自然集镇。

具有1100年的历史,肇始于南宋,自古就为锡邑北乡重镇。

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薛暮桥都是礼舍人。

现已列为无锡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65、大墙门在原硕放乡。

明代邹姓富豪所建豪宅外墙,故名。

66、寨门古镇名。

位于张泾桥镇之北与江阴河塘桥接界处之南。

元末张士诚部将莫天佑在此安营扎寨,因而得名。

汉代高士严子陵后裔在此居住繁衍,故此地严姓居多。

革命家严朴出生成长于此。

67、锡山相传古时山中产锡,故名。

陆羽《惠山寺记》:

“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

谚云:

“无锡锡山山无锡”,为无锡主山,无锡别称锡山、梁溪。

68、惠山古称历山、古华山、西神山。

因晋代开山禅师慧照而名慧山,慧通惠,故名惠山。

全山九峰,宛若游龙,故又称九龙山。

69、舜柯山金匮县志记载“因舜、柯两山相连,故名舜柯山”。

传说舜在山下垦过荒而得名舜山;又传吴公子仲雍六世孙柯相所治之处为柯山。

元《金匮县志》载:

“而谓之历山者当自南朝始,曰舜山、舜柯者,后人因历山之名,故附会其说”。

70、马迹山因西北狭窄,东北宽广,状如骏马,因而得名。

传说当年秦始皇东巡会稽,乘骑踏浪途经太湖留下马蹄印,遂现一座湖中仙岛,故名。

马迹山及周围部分湖面,面积约116平方公里。

自然景观以龙头渚、仙鹤嘴、冠嶂峰等为主,近年来依托小灵山和祥符寺所建“灵山胜境”而闻名遐迩。

71、犊山又称独山、中犊山。

位居太湖与五里湖交汇处。

72、军(山字旁)嶂山·成性寺曾为南唐屯兵之处,故又名军(山字旁)将山。

金匮县志载“军(山字旁)将山一名军帐,在县西南四十里,滨太湖南”,后名军(山字旁)嶂山。

成性寺(龙寺),在军(山字旁)嶂山麓龙湫旁,始建于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开禧二年(1206)获赐“孚泽”额。

73、雪浪山宋代山顶建有雪浪庵而得名。

为军(山字旁)嶂山东延横脉,故又名横山,山东麓建有横山寺。

74、鸿山相传东汉文学家梁鸿居于此而得名。

75、胶山因山上原有胶山寺得名。

76、阳山安阳山的简称,安阳山地区原是周武王时安阳侯周赟的采邑地。

安阳山北坡的朝阳洞和翠微寺,曾是宋代大觉禅师修炼处。

大觉东渡日本后,创立了建长寺派,为开山祖师。

日本有建长寺派寺院49处,是与鉴真和尚齐名的中国高僧。

日本僧众近年常去安阳山朝拜寻踪。

77、太湖古称震泽。

《史记正义》载:

纵广三百八十三里,周回三万六千顷。

或谓之震泽。

《禹贡》谓之具区。

《山海经》谓之笠泽。

《史记正义》曰:

五湖,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也,皆大湖东岸五湾。

《左传》《职方》《越语》:

谓之五湖。

其中相传吴王种菱处名菱湖。

78、五里湖又名蠡湖。

旧时又称漆湖,亦称小五湖,系太湖(梅梁湖)伸入无锡城区的内湖。

相传2500多年前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助越灭吴,功成身退,偕西施泛舟于此,故又名蠡湖。

79、鹅湖又名濠湖、鹅真荡。

因状如鹅肫,俗称鹅肫荡,“真”与“肫”音近而转。

80、芙蓉湖已消失的古代湖泊,在无锡北部,湖之一部分现演变为大运河的河道。

因湖中长有很多荷花,因而得名。

81、京杭运河大运河的前身,最早开凿于2500年前春秋末期,为吴王夫差开掘连通江淮的吴国邗沟。

秦统一中国后,始皇开凿京口至丹阳的曲阿河(江南运河今镇江段)。

京杭大运河无锡段,全长40.8公里,始凿于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为最早开凿的人工运河。

82、梁溪河原称西溪,又名梁清溪。

源自惠山,流入太湖。

梁溪河是历史悠久的一条河流,誉为无锡的母亲河,无锡因此而别名梁溪。

南北朝梁大同年间重浚,故名。

旧县志称,汉建无锡子城,西距梁溪,东接运河(城中直河)。

“梁溪源出惠山,其袤三十里。

”北自西水墩(太保墩)与西运河分流,南至蠡桥,经小渲、大渲入太湖,全长7.5公里。

83、伯渎港泰伯在梅里建立勾吴国后,为灌溉排洪开凿的运河,故名。

84、长广溪·吴塘门全长约15公里,水面最宽处约300米。

取“溪阔水长”之意。

吴塘门在长广溪南入太湖之口。

因位于吴塘山附近而得名吴塘门。

85、檀溪古时此处有一条沟溪,溪边有檀树林,此溪横穿,故名檀溪。

86、金城湾位于蠡湖东端,蠡湖两个重要源头——马蠡港、梁塘河在此汇合形成湖湾。

87、东大池惠山南麓的大水塘,蓄水灌溉农田,分东西两池,东面的称东大池。

88、鸭子滩原名圣塘里,乾隆帝南巡至此见河内肥鸭成群,传旨命名为“鸭子滩”。

89、鼋头渚前身为1916年购地、1918年始建于鼋头渚沿湖山地上的横云山庄,1944年易名横云公园。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更名为鼋头渚公园。

1958年,原“太湖别墅”7栋建筑并入公园,后陈家花园(若圃)、三山岛、郑园部分旧址、原郊区河埒公社鼋头渚大队相继并入公园,遂于1993年1月命名为“太湖鼋头渚风景区”,但鼋头渚公园名称并未废除。

其范围包括面积3平方公里的鼋头渚半岛和面积0.12平方公里的三山岛。

该景区于2002年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6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而“鼋头渚”因南犊山(充山)伸入太湖的余脉状如鼋头而得名。

明末,王永积《锡山景物略》称:

“更有一巨石,直瞰湖中,为鼋头状,因呼为鼋头渚。

”90、泰伯庙作为太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独立景点的泰伯庙在新区梅村镇至德路西侧,泰伯庙在新区鸿山镇的鸿山西坡。

传为东汉永兴二年(154)吴郡太守糜豹奉敕以泰伯故居即宅为庙,并建泰伯墓。

但现存建筑均为明、清时所重建。

2006年国务院公布“泰伯庙和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1、蠡园由王禹卿始建于1927年,1936年其子王亢元作扩建。

因园主为“三槐堂”王氏后裔,据说原拟名“槐园”,后正式命名为“蠡园”并沿用至今。

园名出典据园主身前见诸传媒的文字资料及口述资料而有两个版本:

一是慨慕范蠡为人,园以湖名;另一是“以蠡测海”(用瓢测量海水)、“管窥蠡测”表示谦虚。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向西续建长廊与陈梅芳始建于1930年的“渔庄”相联,渔庄并入蠡园,后老蠡园大部份划入宾馆(今湖滨饭店),上世纪80年代初和2004年蠡园分别作东扩西延。

2002年“蠡园及渔庄”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蠡园列为AAAA级旅游景区。

92、高子水居明东林党人高攀龙始建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的五里湖水上别墅,故名。

原址在东蠡湖东北角“鱼池头”(今湖滨区东降(土字旁)镇境内)遗址现已淹没水中,2005-2006年在遗址附近建“水居苑”以志纪念。

93、梅园1912年荣德生在无锡西郊的东山购地植梅为梅园起点,数年间购山粮地150亩,植梅三千株,于1922年后园址扩大至浒山,成为江南三大赏梅胜地之一。

1955年,荣毅仁根据父亲荣德生遗愿将梅园除“乐农别墅”留作纪念先父外赠献政府,当时梅园游览面积为81亩,此即“荣氏梅园”范围,或称“老梅园”。

鉴于该由名人用名花构筑的名园,在历史转型期引领生态园林建设的风气之先,又开私园为社会公益之先河,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2006年国务院公布“荣氏梅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园在1959年征地50公顷,向东拓展至横山,2009年列为AAAA级旅游景区。

94、锡惠公园(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新中国成立之初,无锡就开展了群众性荒山造林运动。

1952年在此基础上环锡山建“锡山公园”。

1958年在锡山、惠山之间原“秦皇坞”古址开挖“映山湖”,至1959年相应将惠山头茅峰东坡、东麓划入公园,原沿山布局的大量名胜古迹纳入园中,该年国庆节锡山公园更名为“锡惠公园”。

为加强园内文物保护工作,经市政府批准,1995年2月28日该园启用“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名称,与锡惠公园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该公园(名胜区)在2004年列为AAAA级旅游景区。

95、寄畅园在惠山东麓,毗邻惠山寺,面积15亩,明太子太保秦金始建于16世纪初叶,初名“凤谷行窝”;园转属秦梁后,更名“凤谷山庄”。

再转属秦燿,经大规模改筑,在万历二十七年(1599)更名为寄畅园,沿用至今。

该园自创始至1952年献赠国家,四百多年间由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迁锡后裔世代相守,故又名秦园。

1988年,寄畅园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6、天下第二泉在惠山头茅峰东坡白石坞。

此泉由无锡县令敬澄(字源深)开凿于唐大历十二年(777)或前数年间,初名惠山泉或惠山石泉水。

因“茶神”陆羽品评天下宜茶之水二十等,此泉列第二,故名天下第二泉,简称第二泉、二泉,又称陆羽泉、陆子泉。

因泉而建的庭院建筑,始于唐,历代均有增益,至清乾隆年间形成今存完美格局。

2006年,“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7、惠山古镇分布于惠山东麓及惠山寺甬道两侧、惠山老街两旁和惠山浜(寺塘泾)两岸之面积为0.4平方公里范围内,其数量达120座左右(含遗址)。

南齐建元三年(481),高帝萧道成旌表孝子华宝门闾,即宅为祠,此为惠山祠堂之滥觞(华宝故居原在今二泉亭之上;元时华孝子祠迁至二泉东偏今址)。

唐代邑人在春申涧畔建春申君祠(后搬迁至庙巷,称大王庙)。

至清乾隆十四年(1744年)列入官祭的惠山祠堂共54座。

清中期以迄民国时期,形成今存惠山镇祠堂群。

2006年“惠山镇祠堂”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核心祠堂十座。

其中位于锡惠公园的有五座:

华孝子祠、至德祠、尤文简公祠、钱武肃王祠、淮湘昭忠祠;属惠山古镇的有五座:

陆宣公祠、王武愍公祠、顾洞阳祠、杨延俊祠(留耕草堂)、杨藕芳祠。

“惠山老街”在2011年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98、龙光塔耸立在锡山之巅的佛塔兼风水塔,无锡古城的标志建筑。

根据无锡图书馆藏龙光塔古碑拓片,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当年无锡人孙继皋状元及第,他是无锡所出第二位状元,此后在清早中期无锡又出三位状元。

古老相传,该塔能振兴文风。

其塔名,可能与惠山似龙,锡山如龙头,塔是龙角的传说有关。

该塔历代多次重修。

1983年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99、公花园在无锡古城中心,今中山路与新生路之间,毗邻崇安寺商业街区和县前东街,现面积60亩左右。

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是中国人所建最早城市公园之一。

初名锡金公花园,简称公花园、公园。

1912年后更名无锡公园、城中公园等。

2006年以“锡金公园旧址”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00、崇安寺位于无锡古城中心,传东晋兴宁二年(364)王羲之舍宅为寺,故名“兴宁寺”,北宋太平兴国初年赐额“崇安教寺”。

101、惠山寺位于惠山东麓。

南朝刘宋景平元年(423)湛挺舍“历山草堂”为佛寺,名“华山精舍”。

梁大同三年(537)称“慧山寺”,慧、惠相通,唐大中元年(847)称“惠山寺”。

102、南禅寺·妙光塔位于无锡南城门东侧。

南朝梁大同初年始建,名“护国寺”。

唐咸亨年间(670-674)改名灵山寺,北宋雍熙年间(984-987)改称“南禅寺”。

寺中有塔,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间,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赐额“妙光”。

明正统十四年(1449)重建。

1983年“妙光塔”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103、祗陀寺位于东亭长大厦(祗陀里),始建于梁大同二年(536)。

104、华藏寺位于“湖西十八湾”华藏山,原名青山寺,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

105、崇庆庵在西高山。

始建于东吴赤乌年间(238-251),是无锡最早的佛寺。

2003年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106、祥符寺位于马山秦履峰南麓(小灵山),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2003年“祥符寺旧址”,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107、开原寺在梅园内。

始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1994年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108、植福庵位于锡山区荡口镇青荡村。

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现存大殿3间和戏楼1座,建筑保存情况良好,结构精致,戏楼藻井为初建时原状。

2006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09、明阳观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建于璨山的“洞阳宫”,是无锡最早的道教宫观,废于隋大业年间(605-618)。

北宋崇宁四年(1105),四川道士卢至柔在洞阳宫废址重建道观,大观三年(1107)赐额“明阳观”。

废址今存古银杏1棵。

110、洞虚宫无锡东乡胶山原有始建于南朝梁大同二年(536)的道观“清元宫”、“洞虚观”,废圮后迁建于城中观前街(已融入1959年扩建的人民中路),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改赐“洞虚宫”额,宫观主体在崇安寺东侧。

该道观历史上多次重修重建,现存建筑为清末重建。

其主要遗存有:

图书馆路36号的“雷尊殿”,于2006年以“阿炳故居”名称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1912年在“三清殿”废址所建的“无锡县图书馆”于2002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清光绪年间(1876)重建的“玉皇殿”在1986年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现洞虚观已在胶山上重建。

111、东岳庙位于惠山直街74号,又名天齐庙、东岳行宫,俗称圣帝殿,祀主黄飞虎,为《封神榜》人物。

原在城内中市桥南,后唐同光初年(923)迁至锡山北麓(老地名“锡山脚”)今址。

南宋乾道三年(1167)作扩建,代有兴废。

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黄飞虎神诞日,无锡城区八庙均来朝贺,其迎神赛会队伍称“老八谢”;同在惠山的“张中丞庙”负责接待,称“不出会的大老爷”,历史上影响很大。

此即今已恢复的“惠山庙会”。

112、张中丞庙位于惠山直街120号,俗称“大老爷殿”,祀主为血战睢阳以抵御“安史之乱”叛军而殉难的唐御史中丞张巡(709-757)。

南宋建炎二年(1128)在东岳庙西头辟祠祀张巡,明成化九年(1473)于元“清微精舍”废址迁建今庙,屡有毁建,现存建筑重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

1995年“张中丞庙”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13、张元庵原在南门外知足桥西,又名张王庙、张大帝庙、祠山广惠庙,俗称“祠山宫”,祀主为掌管狱渎的齐天大帝张渤。

民间传说:

沟通太湖、五里湖的水口“犊山门”系张渤化作“猪婆龙”所拱开。

该庙始建于南宋嘉泰元年(1201),明正统中(1436-1449)重修,清乾隆间重建。

农历二月初八为张渤神诞,庙内点大蜡烛,供品为白煮小狗,当天一般有寒流,“二月初八张大帝吃冻狗肉”已成为气象谚语。

上世纪80年代初,因建金匮路(今太湖大道),该庙被拆除。

大殿移建于鼋头渚风景区鹿顶山,名“范蠡堂”;戏台“五岳楼”和偏殿移建于大运河中流黄埠墩,名“正气楼”。

114、南水仙庙位于南门外塘泾桥堍,现南长街598号,前临大运河,又名松滋王侯庙。

祀主为明嘉靖间率民抗倭的无锡知县王其勤(湖北松滋人)。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于“双忠祠”(祀主为南宋末为抵御元军“血战五牧”而牺牲的文天祥部将麻士龙、尹玉)旁建该庙,双庙合一,船户多进香,故称南水仙庙。

乾隆四十六年(1781)重修,同治时重建。

1986年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115、无锡县城隍庙(老城隍庙)位于崇安区后西溪32号,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清咸丰九年(1859)、光绪十三年(1887)重修。

农历五月二十八日,是县城隍“显佑伯”生日,旧俗演戏酬神,人声鼎沸,俗谓“热煞老城隍”。

老戏楼今存,与仪门合二为一,建筑精美。

2002年“无锡县城隍庙旧址”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16、黄埠墩位于京杭大运河无锡古航道、新运河及惠山浜的分水口,面积500平方米。

原是古无锡湖(又名芙蓉湖、射贵湖等)中的小岛,相传因纪念战国末治理无锡湖的楚相春申君黄歇而得名;又称“小金山”;清初,与西水墩分别列为大运河无锡段的“天关”、“地轴”。

历史上因“三帝王两宰相一青天”先后登临而为无锡重要古迹。

三帝王是:

吴王夫差、清帝康熙和乾隆;两宰相是楚相黄歇、民族英雄南宋宰相文天祥;青天指明清官海瑞。

1983年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117、西水墩·西水仙庙位于环城古运河和梁溪河的分水口,靠近西水关,面积13600平方米。

系四面环水的小岛,誉称大运河无锡段的“地轴”。

南宋著名诗人尤袤、明太子太保秦金先后在此建墅园或宅园,又名“太保墩”。

明末清初,墩上建西水仙庙,纪念明嘉靖间抗倭殉难的何五路等三十六义士祠,后圮。

同治间重建,光绪间又作扩建,1986年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118、仙蠡墩梁溪河畔的大土墩,邻近蠡湖。

经1954年、1959年两次考古挖掘,证实仙蠡墩遗址的文化堆积层属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两种类型,距今6000——4800年,系无锡古城内外最早的先民聚落遗址,表明当时先民已枕河而居,并有较发达的“稻作文化”。

又传:

2500年前越灭吴后,范蠡载西施所泊处,墩侧有西施梳妆楼。

此墩在原轴承厂扩建时被毁。

2007年在梁溪河水环境综合整治时恢复,景名“仙蠡怀古”。

仙,指美若天仙的西施;蠡,范蠡;仙蠡,西施和范蠡。

119、彭祖墩在新区鸿山镇管家桥村,北距泰伯墓1公里,为三面环水,南临张塘河的靴状馒头形台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