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落花生》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7591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落花生》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中《落花生》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中《落花生》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中《落花生》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中《落花生》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落花生》教学设计.docx

《初中《落花生》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落花生》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落花生》教学设计.docx

初中《落花生》教学设计

初中《落花生》教学设计

  1.这篇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也告诉我们,做人就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文章布局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语言浅显平实,却旨趣深远。

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1.课前,让学生了解花生的有关常识,思考“落花生”这个名字的由来。

  2.整体感知课文,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

重点体会“父亲”的那段话。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许地山】现代作家、学者。

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

祖籍台湾省台南市,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

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

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新社会》旬刊。

1920年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翌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1922年又毕业于燕大宗教学院。

1923-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

回国途中短期逗留印度,研究梵文及佛学。

1927年起任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报》编委,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课。

1935年因与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不合,去香港大学任教授。

抗日战争开始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

后终因劳累过渡而病逝。

  许地山于192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接着又发表了前期代表小说《缀网劳蛛》和具有朴实淳厚风格的散文名篇《落花生》。

他的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情节奇特,想象丰富,充满浪漫气息,呈现出浓郁的南国风味和异域情调。

他虽在执著地探索人生的意义,却又表现出玄想成分和宗教色彩。

20年代末以后所写的小说,保持着清新的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写得苍劲而坚实,《春桃》和《铁鱼底鳃》便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作。

他的创作并不丰硕,但在文坛上却独树一帜。

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集坠简》,散文集《空山灵雨》,小说、剧本集《解放者》《杂感集》,论著《印度文学》《道教史》,以及《许地山选集》《许地山文集》等。

  1.“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这句话简略地写出了种花生、收花生的经过。

写种花生仅八个字: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写收获也只用“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居然”一词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高兴的心情。

  2.“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这两句话是从花生的生长特点、果实的形态、位置着眼,把花生与桃子、苹果、石榴作比较,说明花生的特点是外表不好看,果实不显眼,但有用,对人有好处。

称赞了花生不爱炫耀自己的品质。

  3.“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是“我”把父亲想说还没有说的道理讲了出来。

这也是全文的中心句,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

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对人类有贡献的人,不要只讲究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

讲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

讲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

讲吃花生时的议论。

  课文的特点是主次分明。

根据中心,作者把种花生、收花生作为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在过收获节时谈论花生作为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

正是由于围绕中心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

  鲜红嫩绿爱幕

  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中的深刻含义。

  2.分清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从而对文章的主次有具体的感受,对文章的主次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有比较具体的认识。

  3.学习本文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一、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理清课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

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

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

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

我们来看课文。

  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

  “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ì和bì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

  “榨”是翘舌音zhà,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á”

  “慕”字下面是不是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

  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可惜:

值得惋惜。

  开辟:

开拓发展。

  翻地:

用犁、锨等翻松田地。

  居然:

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

取得成熟的农作物。

  吩咐:

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

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成熟:

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

  分辨:

辨别。

  体面:

好看;美丽。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

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将第1自然段分作第一段,学生不会有什么分歧;对第二段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

有些学生会将第2自然段到最后都分作第二段,依据是这一大段是讲一家人过收获节。

对学生的这种分段方法教师应予以肯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

板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

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

这一段先写了什么?

再写什么?

  种花生收花生)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

这些词语能颠倒吗?

为什么?

  3.“居然”写出了什么?

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4.练习用“居然”造句。

  学生练习用“居然”一词口头造句,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不能简单地造出“他居然……”类型的句子。

  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内容。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花生居然收获了,一家人准备过一个收获节。

  母亲的建议)

  学习课文第三段,理解内容,懂得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

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尝花生议花生)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3.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

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

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

思考:

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教师帮助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思考:

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是个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放意炫耀自己?

为什么?

  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

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练习用“成熟”造句。

  “成熟”有两个义项。

一是泛指生物由发育到完备阶段;一是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

教师据此指导学生造句。

  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

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学生背诵。

  “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可是,不是而的东西。

  4.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

你从哪里看出的?

读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背诵。

  “人要做的人,不要做,而的人。

  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

什么叫有用的人?

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小结:

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

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

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齐读全文最后一节。

思考:

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5.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1.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2.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

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次有具体的感受,对文章主次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有比较具体的体会。

  3.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过收获节,议花生是主要的,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

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

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

  总结:

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

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

如:

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

  作业。

  1.用“居然”“成熟”造句。

  2.背诵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