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重大科技攻关项目.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7055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重大科技攻关项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青海重大科技攻关项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青海重大科技攻关项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青海重大科技攻关项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青海重大科技攻关项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海重大科技攻关项目.docx

《青海重大科技攻关项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重大科技攻关项目.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海重大科技攻关项目.docx

青海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青海省区域创新体系

建设纲要

 

青海省科学技术厅

二OO四年三月

 

一、青海省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3)

二、青海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目标…………………………………(6)

(一)发展战略……………………………………………………………(7)

(二)战略目标……………………………………………………………(7)

三、经济和社会发展向科技提出的主要问题和任务……………………(9)

四、青海省区域创新体系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与任务…………(14)

(一)指导思想………………………………………………………………(14)

(二)建设目标………………………………………………………………(17)

1.中期目标…………………………………………………………………(17)

2.近期目标…………………………………………………………………(17)

五、青海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19)

(一)健全科技研究开发体系………………………………………………(20)

1、积极扶植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20)

2.建设好公共科技研究开发机构…………………………………………(21)

3.推动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建设………………………………………(23)

4.建立多种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模式……………………………………(24)

(二)建设科技研究开发设施条件平台……………………………………(24)

1、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25)

2.建设中试基地……………………………………………………………(25)

3.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26)

(三)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平台…………………………………(26)

(四)建设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平台…………………………………………(27)

(五)建设青海省科技创新信息网络平台…………………………………(27)

六、青海省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化环境建设保障措施…………………(27)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27)

1.政府加强宏观调控………………………………………………………(27)

2.创新科技管理体制………………………………………………………(28)

(二)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28)

1.财税政策…………………………………………………………………(29)

2.金融支持政策……………………………………………………………(29)

3.人才激励政策……………………………………………………………(30)

4.知识产权保护政策………………………………………………………(30)

5.产业政策…………………………………………………………………(30)

(三)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31)

(四)改善人文环境………………………………………………………(32)

(五)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33)

(六)强化科技基础设施资源共享…………………………………………(34)

 

一、青海省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青海省位于祖国的西北部,在东经89°35´至103°39´、北纬31°39´至39°19´之间,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约800公里,土地总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51%,居全国第4位。

青海省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整个黄河流域水量的二分之一、长江流域水量的四分之一都出自青海,这里素有“中华水塔”之称。

它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中下游地区、甚至全球。

青海的气候对全球都具有预警器的作用。

青海省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资源富省、经济穷省、科技弱省。

1、资源丰富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盐湖资源得天独厚,不仅规模大、品种多,而且质量好。

柴达木盆地的无机盐总储量达3780亿吨,其中氯化锂储量1392万吨,镁盐48亿吨,钾盐储量4.4亿吨(折合氯化钾),分别占全国总储量的83%、99%和97.3%,同时钠和锶的储量也是全国第一。

世界上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已形成相应产业,我国由于受技术的制约,锂、镁、钾、锶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与对其的需求相比很不相称。

非金属矿产中,石棉占全国储量的40%多,且棉质极佳,驰名中外。

黄河上游的水能、柴达木盆地的盐类矿产、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矿产,开发潜力巨大,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是青海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基础。

青海也是我国主要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

有可利用天然草场5亿多亩,各类牲畜2071万头,其中牦牛、藏系羊等牲畜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声誉。

高原农牧业发展前景广阔,特别是反季节蔬菜、优质杂交春油菜、优质豆类、薯类和牛肉类及副产品、花卉类等也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青海省平均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具有高寒缺氧,日照时间长,紫外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地形地貌复杂,环境无污染的特有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动植物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多,分布广,有鸟类200多种,兽类50多种,分别占全国的1/4和1/3。

具有高原特色的虫草、贝母、大黄、雪莲、鹿角菜、沙棘等资源十分丰富。

药用植物多达2085种。

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为药业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青海旅游资源总量大、类型多、功能全、组合优良、科学内涵丰富,不少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更有不少旅游资源属全国独有或稀有类型。

目前省内可供旅游的景点900多处,包括国家级23处,省级351处,州县级540处。

其中在国内乃至世界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景点有20余处。

青海的江河源、昆仑文化、青海湖等都具有垄断性品牌,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是青海发展特色旅游业的重要基地。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青海交通条件的改善,青海旅游业将大有可为。

3、经济基础薄弱

尽管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但是迄今为止,青海经济总量仍然较小,发展程度较低。

2000年全省GDP263.1亿元,仅占全国GDP的0.29%,在全国各省区中倒数第2位。

人均GDP5068元,比全国人均水平低1854元。

青海省地域广阔,人口稀少。

但农牧业人口多,65%的人口在农村;贫困人口比重大,受教育程度低。

人均收入水平低,2000年,城镇人均收入仅为全国的82%,农村人均收入仅为全国的66%。

青海省产业结构散而弱,层次低,主导产业不明显。

根据1999年的资料,在第一产业中,种植业与畜牧业分别占第一产业实现GDP的50%和47%,优良种子业、中藏药业、花卉等产业实现的GDP不足3%,产出明显偏低。

青海独特的自然条件本是发展优良种子、花卉、中藏药的理想基地,优良种子、花卉的培育以及中藏药品的生产,投入少,见效快,并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这种观点已基本形成共识。

由此不难看出这些产业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在于科学技术制约了产业化进程;在第二产业中,轻重工业的比例是11:

89,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内部,其产出则集中于采掘业和原材料加工业,深加工技术水平较低;从轻工业发展来看,根据调查和分析,青海轻工业规模小、产业链短、产出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轻工技术是主要的制约瓶颈;第三产业中,各部门比例基本合理,信息产业发展较快,但青海省整体信息化水平与沿海发达省份有较大差距,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的范围小、能力弱,如不加快发展,会对青海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障碍。

这些情况表明,青海省的经济增长主要部分仍然由农业和其它传统产业支撑,缺乏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新产业。

4、科技竞争力较弱

资源富省和经济穷省这对矛盾背后,关键在于科技杠杆的作用不突出。

青海仍然是全国科教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劳动力素质较差的地区。

二、青海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目标

(一)发展战略

----科教兴青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百年大计,人才是第一资源。

要始终把科教工作放在全省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快推进科教兴青战略的步伐。

----基础优先战略。

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优先发展基础设施是改变青海落后面貌、实现加快发展的前提条件。

必须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青海开发的首要位置,坚持基础先行,优先发展。

----开放带动战略。

通过更大的开放推进改革,带动创新,改善环境,为大开发提供强大动力,以大开发促进大发展。

----重点开发战略。

进一步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地区的支持,使其优先发展起来,进而带动全省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

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努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战略目标

第一阶段,2001—2005年,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开始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阶段。

这一阶段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对优势资源进行规模开发。

5年年均经济增长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年均12.5‰左右,到2005年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70元,折合912美元(按2000年价格、汇率计算,下同)。

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特色经济初见成效。

基础设施大大改善,初步适应大开发的需要。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城镇和农业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牧业区多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扶贫攻坚取得全胜,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

第二阶段,2006—2015年,初步实现工业化阶段。

在“十五”计划完成的基础上,再用10年的时间,使青海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和优势资源开发向纵深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实现工业化。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省经济发展年均增长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年均11.5‰。

到2015年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667元,折合2129美元,与全国发展水平差距趋于缩小。

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形成规模,建成全国重要的钾肥、水电、天然气和有色金属生产基地。

城镇化取得明显进展。

国民高等教育化程度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人民基本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

第三阶段,2016—2050年,向现代化迈进阶段。

再经过30多年的努力,到2050年基本建立起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基本实现现代化,人民生活接近当时全国的平均水平。

在全面实现“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从2016年到2050年的35年间,如果全省的经济发展速度能够达到年均增长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到2050年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可达到10129无,折合12373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三、经济和社会发展向科技提出的主要问题和任务

根据青海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科学技术必须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即从现在到未来20年左右的时间内,我省科技发展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包括产学研紧密结合、精干高效的研究开发体系;运行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科技中介体系;协调、高效的科技管理体系以及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

建立新型科技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大幅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加速传统产业改造,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大力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实现科技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推动全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为此,我省的科技工作将进行三个层面的战略部署。

----科技富民:

强化先进适用技术推广转化,依靠科技增效益,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

----科技强省: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着力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促进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竞争能力。

----科技自身发展:

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我省科技工作要紧密围绕西部大开发这个中心,以优先发展面向资源转换的优势科学技术作为科技工作的切入点,集中力量完成五大重点任务:

1、积极服务于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实施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工程,为特色农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以解决农畜产品质量差、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农牧业生态环境脆弱等技术问题为重点,重点培育和发展优良种子、肉牛羊集约化育肥等产业。

----实施特色资源开发示范工程,围绕盐湖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大力开展科技攻关,为盐湖、水电、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科技支撑。

以解决制约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为重点,加速锂、镁、钾、硼资源技术开发的产业化进程,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利用高新技术提升有色金属产业技术水平,促进冶金和电力的联动开发,培育轻金属产业。

巩固石油天然气产业的支柱地位,依靠高科技加大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力度,提高资源储备和油气开采能力。

----大力开发我省特色生物资源,为中藏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技术支撑。

从开发新品种、研究新剂型和研究新工艺三个方面加快中藏药现代化、产业化步伐,使我省成为全国藏药研究、开发、生产的主要基地,培育中藏药产业,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医药经济。

2、实施生态产业建设示范工程,建设山川秀美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加强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科学研究,提高生态建设的技术含量,大力发展清洁化生产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和提高环保效益的新技术、新工艺,培育新兴生态环保产业。

----以提高农牧民收入为中心,不断加强各种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配套与应用推广,引导农牧民根据当地实际,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生态农林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延长农牧业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和特色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建立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发挥龙头企业的引导和带动作用,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等有效的规模化生产组织形式,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加强“退耕还林还草”相关技术的研究,推进山川秀美科技工程的实施,进行生态农业的研究与示范,提高生态建设的技术含量。

开展水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的模式研究,加强节水技术和设施的示范与推广,大力发展节水、旱作农业。

3、实施科技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加强科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规划,建设和完善科技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包括各州、地、市、县科技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大中型企业在内的科技信息网络,实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在省内率先实现科技工作信息化。

通过科技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的实施,不断提高全省科技工作信息化水平,缩短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4、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积极推动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创新,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研究开发体系。

加快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步伐。

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加速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

企业要面向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组织形式科学地组织生产、销售和服务。

加强企业职工的岗位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积极创造条件,以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优秀科技人员到企业工作。

采取积极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

大力支持具有强烈创新愿望和能力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省级研究开发中心,并根据实际需要,建立重大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试验室等。

----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强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要加快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综合技术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壮大科技服务产业。

5、大力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环境建设

----加强科技政策法规工作,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突出宏观引导作用。

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和全省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研究制订地方科技政策法规,完善地方科技法规体系,强化执法监督,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工作的正常运行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为自主创新提供法律保障。

制订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收入分配制度和鼓励创新人才成长和创业的政策等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建立分工明确、协调高效的科技管理体系。

四、青海省区域创新体系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与任务

(一)指导思想

青海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贯彻立足青海、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以改革为动力,以增加R&D资源投入总量为基础,以迅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核心,以产学研相结合为纽带,大力培植科技创新能力要素快速成长,加快创新运行机制的建设步伐,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着力于区域创新系统整体能力的提高。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还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坚持机制创新,整合提高现有科技资源的利用率

以观念、制度、组织、政策、管理等的改革与创新为突破口,进一步加深加快科技、经济体制改革,创造健康的、运行有序的创新体制和政策环境,激活现有科技资源,促进科技能力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提高其利用率。

2.坚持增加投入,建设现代化科研基础设施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整合现有科技资源,不断提高其配置效率和创新水平的同时,增加科技资源投入,积极导入国内外的科技资源,增大R&D资源投入总量,高起点地建设一批重点创新科研设施和研究实验基地,实现科技创新手段现代化。

3.坚持突出重点,迅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是直接涉及知识创新(科学)成果的生产、应用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也是知识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缩短我省的工业化、信息化差距,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必须通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持续升级来实现。

经济、社会发展了,反过来又增加了对科技的有效需求,推动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提高,形成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良性运行机制。

4.坚持转移转化,提高技术产业化能力

科技成果引进、转化与产业化是提高创新效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播、引进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的建设,建立健全产业化基地和创业环境以及科技信息网络系统,共享资源,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

5.坚持以人为本,挖掘和激发科技创新潜能

人力资本,特别是高层次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是科技创新能力中最活跃、最具潜能的核心要素。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要以激励政策和人才环境的创新为切入点,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建设目标

1.中期目标

经过10—13年的努力,到2015年把青海省建设成为青藏高原科技创新中心。

增加R&D资源投入总量,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0%左右,实现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建成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基础设施和设备条件平台,实现研究与开发手段现代化;形成一支较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和科技管理体制,健全运行机制,把青海省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满足我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近期目标

以体制和政策环境创新为先导,加大R&D资源投入力度,基本建立起区域创新体系框架,初步建立科技基础设施、资金、人才、信息等科技创新支撑平台,逐步完善科技创新法规政策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改善创新环境和运行机制,为把青海建成为青藏高原科技创新中心奠定良好基础。

(1)科技经费投入:

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

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左右。

科技三项费和事业费占财政实际支出的比重达到2%以上。

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稳定在60%以上,成为技术创新投资主体。

企业R&D经费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

大中型企业达到1%以上,骨干企业达到2%—3%,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

(2)科研队伍:

科技活动人员数在科技人员总数中的比重达到12%以上,全省R&D人员数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比重提到25%以上,每万人口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达到21人(目前18人),从事R&D活动的科学与工程师数达到5人(目前为3.3人);企业R&D人员占全省R&D人员总数的比重超过55%,逐步成为主体力量。

(3)科技研究与开发机构:

调整、充实和组建公共研究开发机构,形成特色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促进全部大中型企业建立起技术开发机构和行业技术开发机构;兴建一批民营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化基地,初步形成全省科技创新体系。

(4)科技创新基地:

根据发展特色经济和科技的需要,为在我省建成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科技创业孵化器、研究开中心、高新技术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星火示范县(市、企业)和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产业化)基地奠定良好基础。

(5)劳动者素质:

1999年青海省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占在业人口的比例为0.07%,在全国排第13位,还应稳步提高。

青海省6岁及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93年,在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4.76年(相当于小学5年级),分列全国第29和30名,要重点加强教育和培训,将其在全国的位次稳步提升到26位以上。

(6)科技创新产出能力:

稳步提高科技成果专利、发表论文等创新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特别要加强发明专利的工作,将其占专利总数的比例提高到20%以上。

五、青海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青海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健全一个体系,建设四个支撑平台,即:

健全一个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体系;建立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平台、科技研究开发设施条件平台、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平台和科技创新信息网络平台。

(一)健全科技研究开发体系

依托企业集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整合重组,充实提高,调整科技创新活动结构,逐步实现以企业R&D资源为主的科技资源配置格局,形成以企业技术创新为主体、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为骨干、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研究开发体系。

1、积极扶植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坚持把技术开发机构建立在企业之中,构筑企业的技术创新平台。

(1)支持全省大中型企业在3—5年内建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健全企业的应用研究开发系统。

其中20%的的企业研发机构申办为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25%的企业研发机构申办为省级技术研发中心。

鼓励大中型企业兼并科研院所,引导科技人员进入企业,壮大企业技术力量。

(2)鼓励具有技术一致性和互补性的中小型企业群建立R&D联合体,合理配置资源,解决中小型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弱的问题。

同时,建立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推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

(3)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和科技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的技术创新活动,使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先锋。

(4)进一步加强改制转企的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

对已转为企业的省级科研院所,要进一步明晰产权,迅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增加R&D资源投放,使其尽快成为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

(5)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培养创新型企业家,使各类型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研究开发主体、投资主体和利益分配主体,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重点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申办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国家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2.建设好公共科技研究开发机构

公共科研机构承担着社会公益性和国土资源安全等方面的重要研究职能,其绝大多数研究成果具有共性无偿使用的特点,政府应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种产权制度的公共研发机构,促进其发展壮大。

(1)青海特色农业研究系统。

依托现有农业科研机构,联合重组,形成春油菜研究中心(已经成立)、马铃薯研究中心、豆类作物研究中心、特菜研究中心、食用菌研究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