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共和国自卫战争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6999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共和国自卫战争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选共和国自卫战争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选共和国自卫战争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精选共和国自卫战争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精选共和国自卫战争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共和国自卫战争史.docx

《精选共和国自卫战争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共和国自卫战争史.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共和国自卫战争史.docx

精选共和国自卫战争史

1.中国出兵援朝抗美的原因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本是朝鲜南北双方的内部问题,但美国当局立即进行武装干涉。

6月26日,美国驻日本的空军飞机和海军舰艇就出现在南朝鲜上空和海域,以掩护美国侨民撤退为名支援南朝鲜军作战,同时派出驻菲律宾的海军第7舰队侵入中国台湾及台湾领海,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干涉中国内政。

这已经是对中国领土的公开侵略和对中国的公开挑衅。

8月下旬起美军侵略朝鲜的空军飞机不断侵入中国东北地区边境上空,进行轰炸扫射,破坏中国边境地区城乡财产,杀伤中国城乡居民,美军炮艇并炮击中国商船。

中共中央在决策出兵时的主要考虑可以归纳如下:

一、唇亡齿寒,户破堂危。

朝鲜与中国是唇齿相依之邦,朝鲜处境危急,已经向中国求援,中国不能不帮。

二、东北地区的安全和经济建设需要维护。

东北是全国解放最早的地区,当时东北地区的经济恢复和建设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和示范作用。

新中国工业基地一半在东北,而东北工业基地一半在辽东、辽南。

如果中国不出兵,让美国压至鸭绿江边,整个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无法进行正常建设。

三、维护中国社会稳定。

美国出兵朝鲜后,国内各种反动势力就活跃起来,活动明显猖獗。

不将美国在朝鲜的气焰打下去,国内反动气焰就会更高,不利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稳定。

四、军事上的考虑。

如果不出兵,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1000多公里的边防线需要部署很多兵力,还要改善装备和修建机场,随时准备打,与其如此,从经济上说,从国家长远建设上说,迟打早打,早晚要打,晚打不如早打。

因此,尽管中国当时在各方面存在严重困难,但美国当局已将中国逼到这个份上,中共中央不得不决策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

一、“天时”

首先,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战略重点位于欧洲,而不是亚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除了美国以外,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创伤,社会经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美国为了扶持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联手对付苏联,将其世界战略重点放在了欧洲。

这就决定了美国在侵略朝鲜的战争一开始就不可能倾其所有力量到朝鲜战场。

这种国际局势所造成的美国的心理预期使得它不会全力投入朝鲜战场。

这从它以联合国军的名义,联合16个国家的军队集体侵略朝鲜的做法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能够奋力与其一战,一个有所保留,一个全力以赴,这样就极大地增加了取得战争胜利的可能性。

其次,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从领导中央到全国人民都保持着极高的革命热情和革命斗志,为了新生的家园,中国人民必然会倾其所有,与外来侵略势力决一死战的。

二、“地利”

“首先,从中国方面来说,中国东北与朝鲜接壤,极其便于战争的开展。

中国军队抗美援朝,只需越过鸭绿江,便可与朝鲜人民军合为一处,进行抗美战争。

不必长途跋涉,免去远途行军之苦,从而保证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充沛战斗力。

而此种便利又极大的方便了后勤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为战争的持续进行创造了条件。

其次,从朝鲜方面来看,本土作战更是占尽地理优势。

对于地形地势的熟悉,极大的方便了对入侵者的战争,有利于战术的安排与资源的补给。

人和”在这三要素中可谓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了。

在战争中,

三、人和

“人和”要素主要体现在一些列与人相关的因素,具体包括军队因素、人才因素以及外力因素等。

抗美援朝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之所以能够在武器装备极其落后的情况下打败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就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致对外。

可以说,正是我们的“人和”将美国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送进了失败的深渊,正是我们的“人和”才使我们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3.彭德怀在抗美援朝中的重要作用

在朝鲜战场上正是彭德怀凭借着其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使我志愿军以劣势的装备,对以美国为首的装备高度现代化的联合国军以沉重的打击,取得了重大胜利。

彭德怀在朝鲜战场上所用运的战略战术概括下来有以下几点:

1.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彭德怀在作战中一贯强调战斗胜负决定于主要方向,在突击方面要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劣势兵力,保证以多胜少的原则,切忌平均使用兵力。

2.鉴于美军为主力的联合国军是一支具有高度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强大军队,彭德怀认为,为了保证初战必胜,志愿军在地面兵力上必须占有绝对优势。

彭德怀关于集中使用兵力的新部署是非常正确的,这一改变,使志愿军在战斗打响后即在兵力上处于优势,成为取得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战役胜利、扭转危局的关键。

3、掌握战机,出敌不意掌握战机,出敌不意是取得优势的手段,非常成功的出敌不意会使敌人陷入混乱和丧失勇气,从而成倍地扩大胜利。

秘密和迅速是出敌不意的两个因素,彭德怀指出:

在未与敌接触时,必须秘密隐蔽,使敌不发觉,一接触时,要突然投入战斗,白刃冲杀,与敌混战,使敌人的优良兵器不能发挥作用。

4、机动防御,摆脱被动

彭德怀指出志愿军必须通过积极的运动防御作战,逐渐形成并保有一定的防御线。

在阻击配备上,应采取前轻后重,尽力多控制机动力量,在阻击战斗中,应以小部队袭扰敌之后方,迟滞敌之进攻计划,以反冲锋打退敌之冲锋,或于黄昏组织反击,夺回白天已失阵地。

5、切实提高后勤工作、力促空军等现代化兵种参战抗美援朝战争对志愿军的后勤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前三次战役的后勤保障远不能适应作战需要,彭德怀深刻感受到战争是人力物力的竞赛,尤其对具有高度技术装备的美敌作战,于是后勤工作在彭德怀的领导关怀下,建成了以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相结合,以抢修、抢运和防空斗争相结合,从后方基地到第一线各军的前后贯通、纵横交错的交通运输网络,从而改变了战场上运输一直被动的局面,解决了作战物资补给的重大战略问题。

4.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和印度从友邻走向战争的缘由

二战以后中印两国相继独立,都属于第三世界的国家,在民族和国家利益上有共同点,两国于建国初期曾经进行过友好合作:

1949年12月30日印度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4月1日中印建交,1950年6月印度主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时,利用休会的机会访问了印度、缅甸,期间周恩来总理和尼赫鲁总理进行了6次正式会谈,6月28日,中印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并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中印两国共同参加了万隆会议。

然而,两国的合作并不顺利,印度在与中国合作的同时却盘算如何保留并强化殖民主义者英国留给它在西藏的特殊利益。

1950年西藏和平解放时,印度说这是中国对西藏进行“侵略”,1951年2月2日印度趁中国陷入朝鲜战争之际,派兵占领中国西藏地方政府管理的达旺地区,1952年2月印度向中国提交备忘录,要求保留“由于惯例和协定而产生的”印度在西藏的各项权利,1953年印军基本上侵占了门隅、珞瑜、下察隅各地,1954年印度在麦克马洪线以南,传统习惯线以北9万平方公里的我国领土上,建立起它所谓的“东北边境特区”。

为了能建立睦邻友好的国际关系,中国一直采取忍让的态度,但印度几乎是得寸进尺,1959年3月10日西藏上层发动武装叛乱,尼赫鲁说那是“意志的冲突”,其后向达赖提供“政治避难”959年3月22日,尼赫鲁给周恩来写信向中国提出更多的领土要求,要求将西部阿克赛钦地区3.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划归印度所有。

中印争议的阿克赛钦位于新疆和田南部的昆仑山与喀喇昆仑山之间,南邻班公湖,北至喀什河地带,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

该地与原属西藏管辖的拉达克地区(此地后为英国占领)有一条传统习惯线,19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人曾经染指该地区未果,国民党政府对这一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人民解放军进入新疆后即控制该地区,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此入藏,1956年中国政府开始修筑穿越阿克赛钦的新藏线,1959年印度政府才对中国政府提出对此地主权要求。

中国方面予以拒绝。

同年6月印军越过麦克马洪线,强占朗久和马及墩地区,同年8月、10月又两次挑起流血冲突。

1962年10月,尼赫鲁在新德里声称:

印度政府要“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

同月17、18两日,印军在东段和西段边境上,向中国边防部队发起炮击,挑起了武装冲突,中国军队不得不进行还击,中印战争由是爆发。

中印边境作战历时1个月,在东、中、西三段进行,中国军队参战部队3万余人,支援民工5万余人,以伤亡2400余人的代价歼灭印军8900余人。

西段基本清除了入侵印军的驻点,东段把战线推到了传统线附近,在战场上中国军队取得了完全胜利。

1962年11月22日零时,中国宣布单方面停火,12月1日,在1959年双方实际控制线的基础上再后撤20公里,此后中印战争逐渐结束。

5.珍宝岛之战对中苏美关系的影响

1969年中苏之间一系列的边界冲突不仅是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中苏关系恶化达到顶点的标志,而且也是影响未来的中苏关系、中美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珍宝岛事件前后,尼克松政府仍然推行对华

敌视政策,没有采取什么具体的改善对华关系的行动,更没有加快对华战略调整的步伐,即中美缓和的条件还不具备。

1969年初,美国向中国发出的一些积极信号,可以看作是对中国进行十分小心的试探。

此时美国更多地只是通过展示同中国缓和的姿态向苏联施压,使苏联在美苏关系上做出让步,同时进一步离间中苏关系。

但到了到1969年夏秋时,中苏关系再度严重恶化,整个中国处在一场核打击的恐怖氛围中,苏联侵华战争迫在眉睫。

苏联这时一再加强对中国实施核威胁,面对苏联可能对中国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中美两国领导人不得不重新考虑对外战略。

同时中国已深切地感受到苏联对华战争的危险,对美新战略也开始酝酿。

中共九大召开以后,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成立了一个由四位老帅(陈毅、叶剑英、聂荣臻和徐向前)组成的国际问题研究小组,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1969年发生的中苏边

界冲突在中美缓和进程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当时中美双方由于长期的对立和偏见,彼此抱有极大的戒心,美国方面一度认为中国在边界冲突中是比苏联更具军事冒险主义色彩的危险国家,在决定对中苏矛盾加以利用的时候,他们当时最关心的是怎样利用这场危机,迫使苏联在一系列关乎美国利益的问题上做出美国所希望的让步,只要有利于达到这个目的,不管是支持苏联攻击中国,还是力挺中国抗衡苏联,都在考虑的范围当中。

结果,事态的发展使他们看到,偏向中国更有利于达到上述目的,这才在短时间内单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缓和两国紧张关系的措施。

6.西沙海战对我国海防建设的影响

1974年1月17日至20日,在叶剑英、邓小平等军委领导挥下,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一部在陆空军和民兵、渔民的协同下,对人侵中国西沙永乐群岛的南越军队进行自卫反击战,英勇地保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这场震惊中外的西沙海战虽然规模不大,但是表现了中国人民保卫自己领海主权的必胜决心和信心。

西沙海战前,东南亚各国国内局势不稳,基本承认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此区较为稳定,中国长期仅以小型军舰定期巡逻以示主权存在,在岛礁上没有常驻舰队,没有正规部队防守,仅保留少量民兵。

此次南越入侵,正在中国两次巡逻之间。

西沙驻守民兵和渔船防御力较差,如果南越方面不占据西三岛而首先进攻中国守备的东三岛,东三岛很难坚守,一旦中国在此海区没有岛礁防守部队,后续部队就没有前进基地,反击将很困难。

南海舰队缺乏大型军舰,较大舰只皆在渤海黄海海域。

这次海战后使共和国的领袖们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南海,并逐步改变了过去“海军最重要的舰艇,几乎都部署在从未作战过的渤海舰队,而最为广阔的南海却仅靠一些轻型舰艇,甚至武装渔轮来守卫”的状况,从此,不仅中国海军树立起了远离大陆作战制胜的信心,而且我国高级决策层也开始逐步调整海军部署,充实和加强我南海海域的保卫力量。

从这种意义上讲,西沙海战的胜利,为中国军队走向南海,收复和保卫祖国神圣的南海诸岛,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6.中国对越进行自卫战争的缘由

(一)中国对越苏关系的不满

中越两国长期以来都是和睦相处,在越南的抗法和反美斗争中,中国政府和人民一直是其强大的后盾和各种物资的援助者,毛泽东甚

至说把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让出做越南同志的强大后盾和根据地。

胡志明由于早期在中国接受斗争和新思想,与中国人民的友谊最深。

可是在胡1969年去世后,越共领导人黎笋,其执政早期由于越南国内斗争的需要,还贯彻胡志明时期以中国友好的外交政策,中国一如既往的提供武器和粮食的支持与援助,只是在这时期苏联勃列日涅夫上台执政,改变了苏联原来的对越政策,开始提供武器和物资的支持。

而中苏关系依旧没有得到改善,并向不良方向发展,越南与苏联在1978年签订了一个军事条约性质的《越苏友好合作条约》。

同时还签定了六项经济技术合作,共用苏联的间谍卫星。

同年6月25日苏联还把越南拉入“经互会”从经济上和政治上给越南输血打气,还把越南封为“社会主义在东南亚的可靠前哨”。

在越南入侵柬埔寨的十年中,苏联为其几乎提供了所有的经费援助,每年都在十个亿以上。

越南把金兰湾让给苏联做军事基地,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安全与东南亚的和平,遭到许多国家的反对,也影响了中越两国的关系。

也就是在苏联的影响下,越南和中国的关系越来越远,越南当局不顾后果地制造了一起又一起的边界冲突事件。

(二)制造中越边界冲突到了1973年,越南战争进入停战后,

越南当局就认为“不再那么有必要执行过去同中国友好的政策了。

”开始越来越多的倒向苏联,成为苏联推行全球霸权主义的一部分。

1974年起,越南开始不断的挑起边界冲突,力图否认中法界约划定的边界。

从1974到1979年的2月16日,越南当局在中越边界制造的冲突达3535起之多,其中流血事件上百起。

还把地

雷埋在了我国云南和广西等边界地带,造成了大量居民的死亡。

(三)驱赶华侨制造边界难民早在1977年越南方面就为了搞所谓“净化边

境地区”开始有计划地驱赶很早以前从中国迁居越南边境地区的边民,随后逐步发展到大批驱赶旅居越南各个地区的华侨。

中国方面本着维护中越友好,争取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的真诚愿望,曾

多次劝告越方以中越友谊为重,停止这些使大批华侨颠沛流离、伤害两国人民感情的极不友好做法。

越方不但不听,还变本加厉,驱赶华侨的手段越来越恶毒,人数越来越多,事态日益严重。

据边境地区统计,从1978年4月到5月中旬的一个半月内就有5万多华侨被驱赶回国。

(四)越南对民主柬埔寨的武装侵略在1975年柬埔寨全国解放后,越南悍然要求柬埔寨政府同他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和经济

政策”,搞所谓的“越柬联合经济”和海上的“共同防务”等一系列带有侵略性的活动,理所当然的遭到柬埔寨政府的坚决反对。

于是柬埔寨成了越南实现“印度支那联邦”并进而称霸东南

亚的障碍。

越当局于1975年6月派兵侵占属于柬埔寨的威岛,并不断的挑起边界冲突。

到1978年12月15日,越南当局在苏联的支持下,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和策划,向民主柬埔寨发起了全面的军事侵略。

就在越南当局发动大规模的武装侵略同时,我国政府发表声明:

“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站在柬埔寨人民一边。

坚决支持柬埔寨人民把神圣的民族自卫战争进行到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