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路径探讨基于美国高校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6922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路径探讨基于美国高校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路径探讨基于美国高校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路径探讨基于美国高校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路径探讨基于美国高校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路径探讨基于美国高校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路径探讨基于美国高校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分析.docx

《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路径探讨基于美国高校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路径探讨基于美国高校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路径探讨基于美国高校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分析.docx

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路径探讨基于美国高校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分析

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路径探讨——基于美国高校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分析

2010-12-2909:

18:

42作者:

赵紫凤董有志

【摘要】: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其中大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高校设置一个合理的、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专业是十分有意义的。

本文通过对美国高校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研究分析,为我国高校如何在现有的专业设置模式下实现转变,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竞争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及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些许启示。

【关键词】:

 专业设置   就业能力 可雇佣性

【作者简介】赵紫凤(1983-),女,山西阳泉人,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董有志(1978-),男,湖北武穴人,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

 

一、以专业设置的角度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

面对紧迫的就业形势,人们单纯地将原因归结为扩招造成的供大于求,但是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愿意出高薪却招不到满意毕业生的现象屡见不鲜。

所以,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由于大学扩招,大学生人数增多,过量毕业生涌入有限的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较低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之外,也从中反映出高校专业设置的弊端。

(一)我国的专业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仿照前苏联建立起来的。

与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一开始就带有计划控制的色彩:

国家不但颁布了具有法令色彩的《专业目录》,根据学科划分确定专业划分,作为国家对专业的权威认定和高校设置专业的基本依据。

[1]这种由国家权威发布的专业目录统一确定的专业制度设置的专业在时间上是固定的,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及时地反映市场需求;在空间上是统一的,不同高校专业设置基本一样,同一专业更是高度雷同。

在大众化教育普及的今天造成了全国各大高校培养出来的人“万人一面、万校一面”、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格少、缺少特色及个性的现象。

这种局势难以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要。

所以在人才市场岗位数量有限的情况下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二)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大学生在高等教育入学率还不是太高的情况下而就业问题却表现出的如此严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我国的刚性的专业制度。

有研究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并不是通过改变专业目录,增设新的专业种数来实现,而是以专业种数不变、增加专业布点来吸纳更多的学生。

[2]如从1998年到2005年,我国高校本、专科的专业种数从779个减少到586个,减幅为24.78%。

而此时的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则从340.88万人增加到1561.78万人,增幅为358.16%,在这两个数字相反变化的同时,我国高校各专业平均学生数从4376人增加到26652人,增幅超过509.04%[3]。

所以同一专业学生数的剧增造成了相同人才的重复培养,从而加剧了就业的困难,而社会需要的其他专门人才又不能在高校中得到培养,从而造成了结构性失业。

[4]

二、美国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管理及课程设计的特点分析

(一)美国高校中专业设置的高度自主权,有助于自我调节以适应社会需要

美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高度分权的国家。

基于这样的基础,同时又受到欧洲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根深蒂固的影响,所以在美国高校中专业设置作为一项重要的学术工作,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高校自己的事务。

高校在自己的专业设置上具有充分的自主权。

[5]在美国,没有政府统一的、强制全国高校都要执行的学科专业目录,但是存在一个类似于我国专业目录的指导性课程计划分类标准(Classificationofinstructionalprogrammes,CIP),它是由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研究开发并由联邦教育部颁布,广泛应用于教育部的各部门和其他政府机构,并被高等院校所接受,在收集、报道、整理有关学科专业目录资料,指导教育规划、资源配置以及教育整体布局等方面发挥作用。

[6]、由于联邦政府权力的下放,使美国高等教育摆脱了中央力量的束缚引入了市场机制,从而形成了各个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的自己的特色。

同时这一体制也为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的特色创新、及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培养各式各样的个性化人才留下了很大的余地。

(二)美国高等院校中灵活多样、个性化的专业设置,培养了创新性人才

在美国由于没有联邦政府强制性的专业目录,各个高校在一个非常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可根据自身学科发展情况确定专业设置的方向和名称。

于是就出现了美国各个大学里同一学科领域内的专业设置也有很大的不同,有的较宽,有的较窄,反映着该校教育研究领域的特长所在,所以不同的学校设置专业名称也可能是不同的。

除此之外,美国高等院校还设置了个人专业和跨学科专业。

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充分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特别学术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人才和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不但由学校公布了大量的专业供学生选择,还允许有特别需要的学生自己提出个人的学习计划和课程组合,发展个性化的专业和学习方向,这就是个人专业(IndividualMajor,IM)——个人专业不仅是一个专业种类,而且还代表着一种专业设置和管理的不同体制,更是一种关于“专业”本质的不同理念和认识。

[7]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与综合日益加大,具有跨学科专业背景的人才日益重要。

所以美国各大高校里存在着大量的跨学科专业。

这样在美国大学专业种类应有尽有,只要有社会需求就会有专业设置。

[8]

(三)美国高校柔性的、多元的专业设置符合市场的需求

在美国,由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变动往往是很快的。

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对高等教育的水平和学科专业的发展变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美国教育中实行的是通识教育,强化以知识为主导的专业设置模式,淡化以职业为主的专业设置模式。

这是因为在进入七十年代以来,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兴起,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迈进,层出不穷的新岗位不断出现,这使大学生不能只掌握一种知识或技能,而是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和全面发展的人才。

所以美国高校灵活地进行学科专业的调整,即美国高等教育紧紧围绕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设置专业,安排课程,并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及时增加或调换专业和课程,使高等教育能够跟上社会经济市场环境的变化,能够及时反映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灵活多样的专业设置使美国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始终处于动态匹配状态,极大减少了结构性失业的比例。

与此同时,美国高校能够进一步细分就业市场,根据市场调研和访谈雇主,及时增设市场需要的专业。

例如,美国许多高校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反馈,新增了护理学士、园林建筑学士、家政学学士、演讲学士等。

实践证明,这些新增专业的毕业生深受市场欢迎,就业情况良好。

(四)在美国高校中打破专业之间的界定,课程选择自由、灵活化

在美国高校中很少能听到“专业”这个词汇,因为美国大学的本科生课程旨在给学生打下一个较为宽泛的学业基础,所以让每一个学生都确定一项“major”,通译为主修科目。

所谓“主修科目”指的是大学本科生为了获得学位(degree)集中攻读的科目。

(即提供给大学生的主要学科领域)每个学生只要选定了主修科目,就将大量地学习这一专业领域的课程,特别是在三、四年级(juniorandsenioryears)更是如此。

[9]与之相对应的词是“minor”,即辅修科目。

美国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从来不说自己学的是什么专业,而是说他们主修什么科目,辅修什么科目。

这实际上就是说他们在学科领域的课程组合。

在美国大学里大学生在一开始没有选定自己主修什么科目,是十分常见的现象。

美国的高校开设的专业和课程都非常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来选择。

学生选择课程也很自由,一般必修课的科目较少,而选修科目较多。

学生入学一年后还可以根据专业前景、就业趋势、教师水平和自己的能力要求调换专业或转换学校,而学校会为学生提供方便,并且手续极为简单。

这种灵活的方式,为将来大学生更好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美国大学专业与课程设置对我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启示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变化的形势和激烈的竞争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对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的一个考验。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的刚性制度由于缺乏对市场需求的考量,导致大学毕业生竞争力较弱。

因此有必要对中国高等教育专业及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一)增强高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

通过上面对美国大学的专业设置的分析研究,我们不难看出:

与中国相比美国大学在本科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更鲜明的个性及培养出更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美国高校专业设置的柔性制度,即联邦政府把专业设置权下放给高校。

高校有了自主权,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设置专业。

也正因美国高校拥有很高的办学自主权,通过社会调查和毕业生就业反馈的信息,检验学科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并预测市场的需求,及时对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合并、取消、或建设新的专业。

从这个角度上讲,美国对大学专业的控制是在一个开放的体系基础上进行的。

这种体系,一方面促进了新学科、交叉学科专业的发展,同时在美国市场经济制度之下,可以使大学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结合程度更高,从而保障了学生的就业。

另外,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专业都与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相联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影响学生的就业。

所以,我国也应渐进地下放专业设置的权力以增强高校自主的办学能力及活力,从而培养出各式各样的创造性人才。

(二)设置大量的跨学科专业及富有个性的个人专业

目前来说,由于我国的专业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它体现了高度集中、计划控制、条块分割等特点。

这种特点适合精英高等教育的时代。

而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需求多元化、科学时代普及化、大学生就业困难化的今天,显然这种单一的专业制度不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找出一种新的专业体制。

而设置大量的跨学科专业和个人专业是可以尝试的途径。

在前面提到的美国的个人专业给予了学生从不同学科、学院、学系中选择课程组织新的专业的权利,为那些不能在学校已设置专业中满足其学术兴趣、实现其发展目标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发展的个性化选择。

[10]因为现在是科技普及化的时代,这个时代典型的特点就是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高度的综合,学科融合的趋势越来越强烈。

新的科学图景越来越表明,学科分设是对整体世界的机械切割,在一定程度扭曲了整体系统世界的本来面目,建立在这种学科机械划分及再划分基础上的专业、按照这种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其实并不是对世界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正确反映,大量的社会实践和工作岗位是跨学科的,纯粹的单一学科实践和工作岗位几乎是不存在的。

[11]现在社会上的岗位都是由具有多个学科领域知识的人才能完成。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应该设置大量的跨学科专业和灵活的个人专业以保障专业设置的多元化、个性化,从而保障就业的充分性。

(三)高校应坚持社会和市场需求导向合理设置专业

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所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单一贫乏的知识结构,而是能够搏击长空、驰骋万里的复合型人才。

但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我们的专业制度下所培养出的人才却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从而不能得到就业的机遇。

所以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高等教育方式应该逐步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给高校较大的专业设置自主权,使高校能够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

根据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压缩一部分与社会脱节的专业和课程,同时增加一些新专业和新课程,并增加选择课程和专业的灵活性,努力探索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路子。

高等学校也应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能够服务于社会的复合性人才。

在培养中要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适时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有效的消除结构性失业。

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高校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本着“内容新,使用强”的原则改革和建设专业体系,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以此改变市场与大学毕业生的供求不平衡的矛盾。

(四)将学生的可雇佣性培养融入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在就业困难的今天,高学历并不是企业受欢迎的先决条件。

在劳动力市场,大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就业能力才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

所在在某种程度上说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的另一个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即学生的可雇佣性欠缺。

所以将培养学生的可雇佣性融入课程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于大学生的可雇佣性的定义学者们没有达成一致。

但总结归纳认为“可雇佣性”是大学生能够成功谋得并胜任一定工作所需的个性品质、知识、技能等因素的综合。

[12]来自就业市场的压力使高校不得不重视学生可雇佣性技能的培养。

把可雇佣性融入课程使学生一开始就发展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就业技能、会给学生奠定坚实的、持续的能力基础,同时也能促进专业课程的学习。

此外,把可雇佣性的培养融入课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在课程设计时列出专门的培养学生可雇佣性技能的模块,其实就是强调在学习计划开始时就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各种独立的“能力”模块系统、深入地对学生进行可雇佣性教育。

另一方面,工作经历可能会成为可雇佣性的通行证,所以在学习这些模块的同时学生可以做兼职或到公司实习,这被认为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机会。

在课程设置时融入基于工作或与工作相关的学习内容,将这些内容有机地散布于课程中,使这些工作或与工作相关的学习内容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这样可以缩短学生进入社会的磨合期。

通过以上的课程设置来增强大学生的可雇佣性,从而提高其就业能力。

综上分析不难发现,美国大学的专业与课程设置是在市场竞争的前提下进行的。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美国对大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多元化、个性化是我国的高等院校不能比的。

美国大学以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为已任,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在质量、数量上的具体要求。

这样设置起来的专业,使美国的高等学校在市场体制下既充满了竞争活力、又保障了质量和秩序、成为了世界上具有竞争力的高等教育体系。

同时也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顾名远.教育大辞典:

第三卷[Z].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7-28

[2]罗丹.规模扩张以来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研究.[D].厦门:

厦门大学,2008:

46.

[3][4][7]刘小强.美国本科教育“个人专业”的启示[J].中国高教育研究,2009,(7):

38-42

[5]乔玉全.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55.

[6]刘念才等.美国学科专业设置与借鉴[J].世界教育信息,2003(1/2).

 [8]卢晓东.中美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1

(2)

[9]阳荣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D].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2009:

110

[10]TheIndividualMajorIntheCollegefoLetteres&Science:

StudentBook&ProposalForms[EB/OL][2008-12-29].http:

//www.Is.Ucdavis.edu/students/majorminorlist.aspx.[2008-12-29]

 [11]刘小强、彭隆辉.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9(5):

8

[12]汪霞,崔映芬等.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将学生可雇佣性的培养融入课程[J].比较教育研究,2009(6):

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