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68886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花城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花城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花城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花城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花城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花城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2.docx

《花城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花城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花城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2.docx

花城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2

 

一年级下音乐教案

第一课童谣新唱

教学内容:

1、学唱与欣赏歌曲《落雨大》

2、学唱《海娃变油娃》

3、观看《第十六届亚运会开幕式音像视频》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学唱《落雨天》《海娃变油娃》,让学生熟悉广东客家山歌的风格特色,感悟乡音之美,并了解人民的生活带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并启发学生爱南海、爱祖国的情怀。

2、观看《十六届亚运会开幕式音像视频》,感受时代赋予《落雨大》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

歌曲情绪的掌握,二拍子和三拍子节拍感的复习,后十六音符节奏型的演唱。

教学难点:

广东童谣与客家山歌韵味的演唱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音乐软件、钢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总结上学期学习的情况,发奖品。

二、提出新学期新要求:

课前准备,课堂上的要求

三、欣赏《落雨大》

1、欣赏《落雨大》,谈谈听的感受?

在哪听过?

说了什么?

2、老师简介在旧社会,广东的一些习俗并学说广东话比如:

穿花鞋,水浸街,上街卖……

3、看视频《十六届亚运会开幕式音像视频》,说说感想。

老师介绍这首歌曲是十六届亚运会开幕式上的一首歌曲,代表了广东的地方特色。

四、有时间学读《落雨大》歌词,各种形式的朗读。

五、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一、练声。

二、玩一下手号,唱一唱短旋律:

121、131、532、161

三、学唱歌曲《落雨大》

1、听范唱,拍节拍,感受情绪。

2、lu哼唱

3、读词。

4、唱词。

5、加律动,边做边唱。

6、分组演唱,各种形式的表演唱。

四、总结、下课。

第三课时

一、练声。

二、复习歌曲《落雨大》

三、学唱歌曲《海娃变油娃》

1、听范唱:

说说感受。

2、复习2拍子的节拍感,再听范唱,这首是2拍子吗?

有何不同?

3、学习三拍子的节拍感,再听范唱,边听边拍。

4、用lu哼唱

5、读词,唱词

注意后十六分音符的演唱。

6、模仿石油工人的劳动动作来边唱边表演。

四、总结、下课。

第二课感知音的高低(三)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小铃铛》复习音乐手势doremila

2.学唱歌曲《瑶家儿童爱唱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不同活动、游戏中感受和体验“do、mi、sol、la”音高。

通过学唱歌曲复习巩固音高,并参与歌舞表演。

2、能用“do、mi、sol、la”三个音随意的组合成自己的歌。

教学重难点:

能用“do、mi、sol、la”随意的组合成自己的歌。

教学准备:

多媒体音乐软件、钢琴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教师穿上瑶族服装边唱边跳。

带同学走进瑶寨。

二、节奏语言引入。

教师请同学用这样的步伐跟教师去瑶寨。

××××|

小朋友喽

××××|

去瑶寨喽(口念歌词手拍节奏。

三、看。

播放多媒体课件《瑶家儿童爱唱歌》,请同学观看瑶家儿童的歌舞。

四、唱。

请同学一起来唱《瑶家儿童爱唱歌》。

教师可采用接龙游戏演唱。

五、动。

熟唱后,播放多媒体课件请同学模仿瑶族舞步跳起来。

脚步动作:

左右左跳;右左右跳。

六、忆。

启发学生在演唱中想想这首歌由哪些音组成。

七、创。

请同学们用do,mi,sol,la创编歌曲。

教师播放:

课件1是由鼓组成的节奏图2/4××××|×—|××××|×—|××××|××××|××|×—||请同学用鼠标拖住do,mi,sol填入鼓节奏中,课件2是由桃子组成的节奏图。

课件3是由三角铁组成的节奏图。

八、汇报表演。

请同学演唱自编歌曲。

第二课时

一、玩玩、动动。

玩游戏:

请同学听到这样的音乐向上挥手solsolmi|solsolmi|misolsoldo|mimimi|。

听到这样的音乐向下挥手:

domimire|dorela|laredola|dodola|。

二、游戏。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的特点,教师可从游戏感知”do、mi、sol、la”入手。

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卡片,卡片上可能是do,可能是mi,可能是sol或la。

教师弹奏do或mi或sol、la,听到弹奏的同学出示相应的卡片并打出手号唱出唱名。

游戏后,请比较谁高谁低?

三、学唱

《小铃铛》。

播放课件《小铃铛》请同学跟教师一起唱《小铃铛》并轻轻敲击自制的简易铃铛。

原来”do、mi、sol”三个音可以那么好听的歌曲。

四、巩固知识

请同学熟唱《小铃铛》后,教师可以像教唱歌词一样教唱唱名,使学生在有一定音乐感受的基础上唱唱名。

最后教师可做如下活动让一组同学边敲铃铛演唱,一组同学唱唱名,一组同学打手号。

七、教师小结一节课

第3课十个小印第安人

教学内容:

1、唱游《十个小印第安人》。

教学目标:

  一、能根据音乐内容、节奏、速度、情绪,有感情地进行唱游活动。

  二、学一个新的音“la”。

  三、通过唱游活动,融入人文知识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风格、不同文化的生活环

教学重点:

  1、感受不同的风格、不同文化的生活环境。

   2、建立“la”音与“do、re、mi、sol”的相对音高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唱游《十个小印第安人》

一、复习、表演

二、学唱新歌

1、游戏引入。

教师提出要求:

请同学们听音乐自报编号进课室。

 讲故事。

看课件讲故事,鼓励学生用简单语言描述“十个印第安小朋友在玩什么游戏”。

2、听唱歌曲。

请同学们哼唱旋律、默唱歌词,然后跟唱歌词、学会歌曲。

3、背唱歌曲。

请同学们边做跑跳步,边背唱歌曲。

4、与人文知识结合。

介绍印第安民族风俗、习惯、服饰等。

5、创设情景同学们用老师准备好的色彩小纸条化装成印第安人。

三、即兴表演。

戴头饰的十名学生,随着歌词里的数字一个个出场,跳印第安人风格的跑跳步,然后,再随音乐一个个退场,或者一个个躲藏起来。

四、接龙游戏。

让十个扮演小印第安人的学生按顺序到同学中找其他人互换头饰和礼物,围着篝火多跳几遍,让全班同学都有机会扮演小印第安人参与跳舞和活动,达到全班体验音乐律动的效果。

五、小结

 

第4课律动音乐

教学内容:

1.律动《向前走》学唱歌曲《向前走》

2.唱唱、玩玩《我的头和我的肩》

教学目标:

1.用愉快的心情歌唱和表现歌曲的意境,并参与律动。

2.通过学唱歌曲和律动,让学生感知音的长短。

3.通过即兴表演和自编歌词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与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唱歌曲《做早操》和《向前走》感受音乐,通过综合比较,初步感知固定的节拍、多变的节奏(长、段音)。

教学准备:

多媒体音乐软件、钢琴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表演

第二课时   

一、复习、表演

二、学唱歌曲《向前走》。

1、听中动。

听音乐,让学生在课室内原地踏步,然后一个一个地排队向前走,口念一二三四……

 2、画画、涂色。

首先比较两支铅笔,把长的笔涂上颜色,接着引导学生观察书中节奏色块,听音乐比较音的长短。

3、听中读。

听音乐朗读《向前走》的歌词。

4、唱歌曲。

学生把歌词按节奏朗读顺畅后,也提醒学生整首曲子要以进行曲的速度来演唱。

5、自编动作。

请学生随音乐自编律动。

6、游戏活动。

请学生扮演三个不同年龄的人物角色进行律动,在活动中体验走步时的节奏感,快步时的节奏感,跑步时的节奏感。

三、小结

第六课《学唱中外童谣》

教学内容:

1.《唐老伯有个小农场》

2.听音乐小故事《小鸭和大灰狼》

3.听音乐小歌剧《龟兔赛跑》

教学目标:

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唐老伯有个小农场》;能模仿歌曲歌词创编歌词;边唱边表演,并请部分同学选择合适的敲击乐器尝试为演唱配伴奏。

2能在音乐形象中听辨出双簧管的音色和圆号的音色。

3感受音乐“快”与“慢”的对比,能用学过打击乐器为小歌舞剧创编声响。

教学重难点:

过音乐中动物的小故事培养学生对不同乐器其音乐色的感受

2.从直观上增添了孩子们对音乐的感受与识别

3.模拟故事内容,进行音乐表演活动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音乐软件、钢琴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唱唱玩玩《唐老伯有个小农场》

一.  看看播放课件《唐老伯有个小农场》,带学生参观唐老伯的小农场,在农场里看到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叫的。

二.  听听请学生听听教师在农场看到的。

如,教师可模仿迪士尼乐园里的唐老鸭音色演唱《唐老伯有个农场》,激发学生学唱的兴趣。

三.  模唱。

请同学们模仿教师的演唱音色进行学唱。

当唱到“这儿吱吱吱,那儿吱吱吱,处处吱吱吱”时,用“p”的要求唱出各种动物的神态。

四.  玩玩熟唱歌曲后,请学生设计最有特征的动物动作,模仿动物的叫声,边唱边跳尽情地玩。

五.  敲敲请学生自选敲击乐器为《唐老伯有个小农场》伴奏。

示意学生敲击的动作应有重有轻,要按书中提示的敲击,并要明确打击乐的伴奏地位,学会与歌唱的声音协调起来,不要喧宾夺主。

六.  汇报演出全班召开农场联欢会,一部分同学拿敲击乐器伴奏,一部分同学扮演各种动物。

在农场里,除了有小鸡,小羊,还有小牛,小鸭,小兔,小狗等很多小动物。

鼓励学生即兴编词边唱边表演。

教师可让学生在反复多次的音乐表演中学会聆听音乐,表现音乐。

第二课时

听听,看看《小鸭与大灰狼》。

一.  故事引入。

播放管弦乐曲《小鸭与大灰狼》,教师随着音乐情绪讲述一个发生在河边的故事。

二.  欣赏音乐中的动物型形象。

教师可启发学生听辨哪些音乐是小鸭子的?

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哪些音乐是大灰狼的?

是用什么乐器演奏?

可用什么动作来表演?

三.  表演音乐剧。

请出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小鸭子和大灰狼,全班同学进行评议。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

每组派出代表汇报各自的表演方案。

四.  评价。

教师发给每组学生一面红旗,请他们把红旗放到自己认为表演最好的一组,评出最佳表演组。

第三课时

小歌舞剧《龟兔赛跑》

一.  看看,讲讲。

播放课件《龟兔赛跑》,从音色上感受角色。

请第一组同学读旁白,女同学唱小白兔音乐,男同学唱小乌龟音乐。

二.  表演小歌舞剧。

其余同学吹奏运动会开幕式的礼号并扮演啦啦队的角色,教师旁白,进行小歌舞剧表演。

三.  互评,他评。

同学们在表演过程中当听出小白兔的音乐速度时,应表演出较快的动作;当听出乌龟的音乐速度时,表演出稍慢的动作。

请同学们听赏《乌龟》《蹦蹦跳跳的小白兔》的音乐并做律动。

四.  用敲击乐器伴奏。

教师请出啦啦队,用教材指示的小乐器即兴敲击。

五.  汇报表演。

在前面修改的基础上,再请出另外的同学扮演剧中角色,其它同学做啦啦队。

第9课《感知音乐节拍一》

学唱歌曲《划船比赛》

一.  听中感受播放《划船比赛》课件,让学生通过画面直观感受海南民歌风格。

二.  跟读歌词学唱前,可提示学生跟着老师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三.  学唱歌曲教师可先范唱,然后学生再跟着录音唱,反复数遍。

教师要关注有差异的学生,鼓励他们勇敢、大胆的跟唱。

四.  听中比请同学听老师唱教材中第31页的歌曲,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让同学们在音乐中感受3拍子与2拍子的特点。

五.  动中创“划船”活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又最乐于参与的一项活动。

它既可以作为体育竞技项目,又可以作为休闲娱乐。

六.汇报表演让全班同学围成圈坐下,观看各组在“舵手”的指挥下,如何去拼搏、去争上游。

各组推荐代表与教师组成评委会,选出冠、亚、季军并上台领奖。

七.教师小结一节课

第9课学唱歌曲《划船比赛》

一.  听中感受

播放《划船比赛》课件,让学生通过画面直观感受海南民歌风格。

二.  跟读歌词

学唱前,可提示学生跟着老师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三.  学唱歌曲

教师可先范唱,然后学生再跟着录音唱,反复数遍。

教师要关注有差异的学生,鼓励他们勇敢、大胆的跟唱。

四.  听中比

请同学听老师唱教材中第31页的歌曲,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让同学们在音乐中感受3拍子与2拍子的特点。

五.  动中创

“划船”活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又最乐于参与的一项活动。

它既可以作为体育竞技项目,又可以作为休闲娱乐。

汇报表演

让全班同学围成圈坐下,观看各组在“舵手”的指挥下,如何去拼搏、去争上游。

各组推荐代表与教师组成评委会,选出冠、亚、季军并上台领奖。

七.小结。

八、教学反思:

第10课 《小小的船》

教学内容:

 1、歌曲《小小的船》。

教学目标:

  一、通过语言感知三拍子;通过歌唱《小小的船》,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与文学的融合。

   二、通过歌曲《咏鹅》的学唱,加深孩子对古诗词的理解,感受音乐如何与诗歌相结合,体验音乐与古诗词融合后的魅力。

   三、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创作表现古诗意境。

教学重点:

   1、感受三拍子的节奏。

   2、感受古诗特有的华夏情韵、如诗如画的美境。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歌曲《小小的船》

一、听音乐进教室

二、学唱歌曲

1、有感情地朗诵。

边摇摆身体边朗读。

因为是语文课中学过的内容,学生会倍感亲切。

朗读时,要让学生似乎坐在船上,有微波荡漾的感觉,既清新又愉悦。

并要有激情,用快慢、强弱、声音高低的对比来表现词的意境,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读出心中渴望遨游太空的天真遐想和探索宇宙奥秘的美好愿望。

2、配乐朗诵。

在以上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边听音乐边朗诵,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的表情或作出体态反应。

如坐在月亮似的小船上荡漾的感觉,自然地让学生体验强弱弱的三拍子,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身体摇摆动作配合音乐动起来,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现音乐。

3、感受三拍子及演唱歌曲。

在玩中不断熟悉音乐,如做教材第43页的练习:

与同桌的小朋友合作,双手搭起,模仿小船,随歌声前后或左右摇摆。

小孩喜欢动,歌词又熟悉,很快会在听唱中学会这首歌。

4、选择小乐器伴奏。

把学过的乐器拿来伴奏,让学生去敲、去摸索,并选出最好听的小乐器为歌曲伴奏,如三角铁等,可在强拍上敲一下。

也可自己创造乐器,或寻找音源,鼓励创造。

5、唱名的引入。

学生学会歌曲后,可用听唱法、跟唱法唱唱名,逐渐引入唱名概念

三、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表演

二、学唱歌曲

1、赏画。

请同学们朗诵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名作《咏鹅》,再欣赏一幅画,这是一幅唐诗《咏鹅》的彩图。

请讲讲看了这首诗和画的感受。

2、配乐朗诵。

启发学生理解古诗意境,再根据诗词的情绪设计它的节奏、速度、力度、声音的高低及朗诵的方式。

3、与美术结合。

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想想在《咏鹅》短短的诗句中,诗人用了几种颜色来描写“水”与“鹅”的。

反复放音乐,请学生边听边用彩笔在纸张上描绘他们心中的“水”与“鹅”的印象。

4、有感情地演唱和律动。

同学们在吟诵古诗、随乐律动、配乐画画当中对旋律越加熟悉,唱起来就朗朗上口了。

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并结合力度、速度来演唱,说说自己处理的理由。

5、配上乐器创设意境。

让一些同学选择小乐器伴奏,一些同学舞起来,一些同学摇着扇子走起来,配上伴奏音乐,有感情地吟唱,让同学们如临其境。

6、巩固知识(大提琴、小提琴)。

教材第45页欣赏用大提琴与小提琴演奏的《咏鹅》。

复习、巩固、认知乐器及其音色的作用。

7、认识作者。

在同学们非常熟悉和喜爱该曲之后,会对与本歌曲相关的内容感兴趣,这时候我们可以介绍一下作者王络宾及创作背景。

三、小结

第11课  感知音的高低

歌曲《牧童谣》

一、复习、表演

二、学唱新歌

1、初步感受。

这是一首湖北民歌。

民歌中巧妙运用“那斯那斯嗨”的衬词,来抒发儿童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

2、感受歌曲。

先听教师范唱,感受歌曲的情感表述与音乐风格。

3、学唱歌曲。

教师弹琴带着学生小声唱。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唱准曲中衬词,感受la的音高。

4、学新手号。

学习新手号,做教材第41页的活动“唱唱”。

5、师生互动。

学生演唱歌曲,教师用牧童笛伴奏;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自选感受由四个音构成的湖北民歌《牧童谣》的风格。

三、表演

鼓励学生表演歌曲

四、小结

 

第13课学唱歌曲《落水天》

教学目的:

1、通过学唱《落水天》,让学生熟悉广东客家山歌的风格特色,感悟乡音之美,并了解人民的生活带有浓郁的地方风情。

3、通过音乐情景的学习,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

感知“doremi”的音高,,有感情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节奏型的掌握和表现。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音乐软件、打击乐器、电子琴。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学唱《落水天》,让学生熟悉广东客家山歌的风格特色,感悟乡音之美,并了解人民的生活带有浓郁的地方风情。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二、欣赏歌曲〈头顶长西瓜〉

1、教师放歌曲,请会唱的学生随歌曲进行歌唱。

提问:

(1)歌曲将的是怎样的一件事?

(2)歌曲是我国哪一个地方的歌曲?

(3)你还会唱哪些广东歌曲?

2、教师再放歌曲录音,请学生歌唱歌曲。

三、学习歌曲〈落水天〉

1、感受音乐(播放课件)

(1)这首歌曲是我国哪一个地区的歌曲?

(2)这首歌曲是用哪个地方的方言进行歌唱的?

(3)谁能说几句客家话?

2、请学生随歌曲拍节奏,教师同时朗诵歌词。

3、学生听音乐朗诵歌词,让学生通过有节奏的朗诵歌词,感受这首广东名歌风味的特色节奏“××××·”

4、听中唱。

由学生跟随录音范唱进行模唱,并学习用广东客家方言演唱,让学生从方言语调中感受广东民歌风格。

5、教师教唱,及时指出不当之处。

五、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复习,进一步巩固《落水天》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二、复习歌曲《落水天》

1、听中敲。

启发学生,让学生听听

(1)用什么乐器表现雨滴比较合适?

(2)还能听到什么声音吗?

(3)用什么乐器表现比较合适?

2、感受音高。

唱熟歌曲后,请同学看看歌曲《落水天》是由那几个音编成的,并跟随老师听音乐打出“doremi”的手号。

3、听中比。

引导学生感受“doremi”三个音,比一比哪个最低?

哪个最高?

4、听中做。

播放音乐,请学生跟随歌声打出第1、2小节中“doremi”的手号。

5、唱中动。

三名学生分别带上“doremi”的头饰,听老师弹琴,当听到“do”就请带”do”的同学选择一种动作,表示听到的音与自己戴的头饰的音相符。

三、小结。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