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学习心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5378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敦煌壁画学习心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敦煌壁画学习心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敦煌壁画学习心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敦煌壁画学习心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敦煌壁画学习心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敦煌壁画学习心得.docx

《敦煌壁画学习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敦煌壁画学习心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敦煌壁画学习心得.docx

敦煌壁画学习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敦煌壁画学习心得

 

  篇一:

敦煌学习心得

  【敦煌学】学习心得

  20XX级历史2班20XX61010259张永兴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

“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

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在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他的评价很中肯,同时也反映了敦煌的重要性。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在这个茫茫戈壁中崛起的河西四郡之一的敦煌。

因莫高窟大批文物的出土,风靡一时。

席卷了世界文化殿堂,成为闪耀的明珠。

我们应该是惊叹的,是骄傲的,因此,我们更应该怀着一种虔诚的心态去对待这一发现。

  敦煌远在祖国西陲,山高皇帝远。

虽偏远,确是路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决定了敦煌处在多种文化碰撞与交流的中心,也注定了敦煌在急剧变动的时代繁荣昌盛直至衰落的变迁。

沧海桑田,昔日的敦煌已经不见,能看到的是草木稀疏,沙海苍茫,地广人稀。

人不知道换了多少代,千年前的历史也仅断断续续的口耳相传,或载于史书,或存于宗教典籍中,或长埋于地下。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而敦煌遗书,无疑是其极为重要的物质文化财富。

给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也纠正了许多文献的漏洞与错误。

同时,补充了宗教典籍的数量和种类,以及民族学的研究。

也开启了了敦煌学的新起点,使敦煌学成为一门显学。

  对于莫高窟遗书的封存,我比较赞同贺世哲先生的观点,宗教文化的冲突,伊斯兰教的宗教扩张,打破了佛教文化的再传播,为了保护佛学经典不被破坏而封存,其后或许遇见其他的动乱,人员离散,致使这些遗书被遗忘。

对于西夏发动战争造成这批文物封存不敢苟同。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五):

“景佑元年(1034)十二月癸酉,赵元昊献马百五十匹,以求佛经一藏。

宋诏特赐之。

”再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一):

“元宝元年(1038)春正月癸卯,元昊请遣人供佛五台山,乞(宋)令使引护,并给馆券。

从之。

”纵然不排除元昊借机刺探宋国情,但是,也反映了西夏人是敬佛礼佛的。

更不会去大肆屠杀佛教终生,毁坏佛经。

西夏内部也有众多信徒,佛的世界给予他们精神寄托,所以莫高窟的僧侣们没必要过分的担心佛家圣地遭毁坏。

而且,莫高窟在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的崖壁上,相对来说比较偏僻。

不管怎么说,敦煌遗书的封存对于现代人无疑是利大于弊。

至少我们有了当时的手头资料,能够更加清楚的去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民族文化,佛教的发展?

?

  话说回来,当这批文物被王道士发现的时候,则是文化传承的悲剧,是宝贵的文物的不幸。

就如老子言: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敦煌遗书在风雨飘摇中重见天日,也开始了文化苦旅。

王道士的行为已经代表了我国的一类人,中国人的劣根性体现得很是生动。

国家的破败也是其重要的原因,对于文化遗迹遗物的不够重视,才会这般无奈。

我们再多心疼,再多指责于事无补,要做的是保护,开发与深入的研究,争做中国的脊梁,把这份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而不是浅尝辙就,以一个小小的成就沾沾自喜,忘记敦煌学研究的任重道远。

  同样,有人仅认为莫高窟的价值在历史研究的话,那么这些人就鼠目寸光了。

  莫高窟的研究包罗万象,去过莫高窟的大家们,才有深切的体会。

开窟的人,虽没有了名字,但其精神,其毅力值得我们敬佩和缅怀。

塑造佛像的大师们,即使不是顶尖人才,但是也是数一数二的高手。

把时代的精神,时代特征塑在了佛像中。

让佛陀的神韵表现的淋漓尽致。

还有五彩的壁画,更是活脱脱的呈现一代画师的高手笔,令人叹为观止。

一个时期的佛家故事也是在放映一个时代社会人的心态。

能够追究到当时的社会动态,人民的生活。

(【美的历程】第六章佛陀世容)阐述了三个方面:

悲惨世界,虚幻歌颂、世俗化。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窟洞壁画题材多是割肉贸鸽、舍生伺虎、五百强盗剜目等故事。

多变的社会人生充满了悲伤、惨痛、恐怖?

?

没有公平与不公平,坏人一百年,好人不偿命。

大众百姓心灵是迷茫的,空虚的。

佛于是走进了人们的世界,麻痹老百姓的精神世界,也给了统治者的安慰。

雕塑的佛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心或动心。

运用恐怖、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凸显佛的宁静、高超、飘逸。

众人将希望、美好、理想都集中在了它身上。

而门阀士族们:

将某种病态的消瘦身躯,不可言说的深意微笑。

洞悉哲理的智慧深情,摆脱世俗的潇洒风度的理念融入其中。

隋唐的统一,使雕塑的面容和体态、壁画的题材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

隋塑方面大耳、短颈粗体、朴达拙重,而唐代,更加的健康丰满。

有了人情味和亲切感。

也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了。

壁画悲惨的场景渐渐消失,继而被幻化的“极乐世界”的佛国世界代替。

壁画中,金楼玉宇,仙山琼阁,满堂丝竹尽日笙箫;佛座莲中,环绕着圣众;彩云缭绕,飞天散花。

有的是华丽的色调圆润流利的线条,丰满柔和的构图,热闹欢乐的氛围。

中唐时期,菩萨小了,供养的人的形象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

并且晚唐五代壁画中出现了【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宋国夫人出行图】等反映世俗生活的题材。

其次,宋代的石窟尽管洞窟极大,但精神全无给人贫乏、无力、呆滞的感觉。

洞窟内的种种变化已经无意识把我们引入到特定的时代中。

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哲学思想,意境高远。

只有想不到的文化价值,没有莫高窟找没有的文化价值。

莫高窟可以说影响了无数的佛教信徒,画家,雕塑家,文字学家?

?

  都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星火相传,亘古不息,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中国传统文化夹在宗教的信仰中,随着宗教而传承,儒佛道无形中走在了一起。

潜移默化了一代又一代的继承者。

莫高窟的遗书记录的东西不单纯是佛家箴言。

还有佛家以外的文化。

所以,莫高窟就如同一个大杂烩一样。

夸张的说,应有尽有。

洞窟开凿的数量也在述说这这一时代佛家文化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盛衰。

莫高窟,凝聚了无数佛学大师的心血。

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思想,在这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形成了不同于中原佛学的新内涵。

物之有境界者,莫过于此。

来来往往的带着各种心理的人,绝大部分都是满载而归。

  佛曰:

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佛曰: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如来)。

  佛曰:

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佛曰:

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这就是境吧!

也是莫高窟让我们传承的一部分。

马克思说,世界是物质,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永恒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其相关的论述深刻独到。

  物,万物也。

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说文》

  物以群分。

――《礼记·乐记》

  境,疆也。

——《说文新附》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所以,物境者,万物生长变化所达到的程度。

即万物之境界也。

万物非皆有生命,山川流水,电闪雷鸣等亦如是。

  莫高窟是物,其境界在不同的人去悟,境界自然不同。

非只看起本体,还要从其历史绵延,涵盖诸多文化艺术等方面理解。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应该说很有意思的一件大事。

带着虔诚信仰的人,一丝不苟的制作着心中的活佛。

把传承的技艺,时代的特点,自己的想法不自觉的融入在洞窟中。

寄托着自己在世的功德,希望在因果轮回中,有个善果。

同时利用佛性,佛家圣地的氛围,与怀着对佛的敬畏,荡涤内心的污浊,以及各种欲望。

  尤其是那些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有文化的人,在入空门后,更是为佛学注入新鲜血液,也是佛教中国化的直接有利的推动者。

他们关注的视角应该相对比较广泛,记载的佛家以外的事件也多,如曾流行中国的景教。

佛教徒们,如此依数增加,有了自己的文化体系。

他们有的懂多国文字,有的深入了解各民族的习性,到处传教,广纳信徒。

宗教没有民族之分,也因此囊括了诸多民族文化,打破了国与国的界线,宗教受民众顶礼膜拜,才大行于世。

佛教亦是如此。

不过佛教早已属于东亚文化圈的特有,昔日的西域不复存在,伊斯兰也深深扎根在新疆,深入河西走廊。

佛教在我国西部也就剩青藏高原了。

敦煌莫高窟存在的是过去,是记忆的封存的文化遗产。

  我所要追寻的莫高窟的精神文化。

是过去人在这里活动所留下的遗迹,探寻其宗教信仰的层次与哲学思想的理念。

以此来重构自我的物境命题。

  或许我在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天马行空,华而不实。

但这是自己的看法与思考。

  篇二:

感悟敦煌——岁月随想之二

  感悟敦煌——岁月随想之一

  关于敦煌,我的最初记忆似乎来自于大型舞蹈剧《丝路花雨》和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

因为春节看了央视10台的十集纪录片《敦煌》,让我又忆起了半年前的盛夏时节我曾如此接近地对视敦煌这个古老的沙洲小城,如此接近地靠近历史遗留下的宝藏——莫高窟。

  也许,你知道敦煌,但是你不一定知道关于敦煌的历史;也许,你去过敦煌,却不知道现在的敦煌是以前的敦煌;也许,你欣赏过敦煌壁画,但是你不一定知道壁画背后的故事。

  敦煌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单是这个名字,就足以令人遐想无限了: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

没去过的人,会把它想象成备受历史宠爱的地方。

鸠摩罗什在这里诵读佛法,玄奘从这里出玉门关向着西方天竺而去,这里曾是莲花盛开的佛国,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河西走廊上最为繁盛的城市。

飞天是莫高窟的名片,也是敦煌的标志。

自张骞凿通西域以来,商队的驼铃声便在这片大漠中回响了上千年。

  而对于真正去过的人来说,会发现,敦煌不仅仅只是故纸堆中一个符号式的存在,而已经在旅游开发的大潮中,早已以一种另类的姿态继续反弹着它手中的琵琶:

当驼队被嘈杂的旅行队所取代,当鸣沙山月牙泉被修葺成精致的盆景,当沙洲夜市叫卖着近30块钱一小盘的驴肉黄面却仍然被慕名的游客买账,恐怕连莫高窟中的王道士塔,恐怕都不知道自己该以何种心态面对咫尺之遥的藏经洞了。

  外国旅游者对莫高窟的评价是:

“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画廊。

”“它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

”“这里是东方人类文明的博物馆”。

  专家们如是说:

“敦煌在我心中就成了一个伟大的梦,成了我心中向往的地方。

”——池田大作,

  “如果能再有一次生命,我希望能够在中国敦煌出生,希望能在佛教、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伊朗文明和中国文明等诸多文化的融合中生活。

”——汤恩比,“如果真的想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话,除了自己去敦煌,再无别路可走。

”——徐悲鸿。

  去年我终于踏上了心仪已久的丝路之旅,穿过柴达木盆地,翻越阿尔金山的当金山口,亲身踏入西域,走近敦煌。

高大的白杨,掩埋了夕阳中远处应该有的佛光,数不清的戈壁、沙山,远处淡淡的紫灰色,沙山与天空消融,沙天一色,让我对这里产生了极强的期待。

走入莫高窟的时候,我才发现,除了知道壁画飞天、反弹琵琶、道士王圆箓,对于敦煌、对于莫高窟的整体认知,很是苍白,知之甚少。

我只是简单地认为,那是中国的文明,那是中国的宝物,外国人不应该掠夺。

但是莫高窟究竟如何珍贵,如何有价值,我的理解似乎与道士王圆箓并没太大区别。

但我被这一路戈壁黄沙的荒凉、莫高飞天的灵动、党河绿洲的旖旎、月牙泉的宁静、鸣沙山的喧闹以及雅丹地貌的壮观所深深震撼!

  走入景区,首先进入视野的是郭沫若的“莫高窟”匾额,没有夸张的宣传,没有刻意的造作,莫高窟在无声无息中给人们带来了震撼和冲击。

进入每一个洞窟细细品味每尊佛像和雕塑的韵味,仿佛展现在面前的不是那冰冷的山石,而是活生生的历史。

我更惊叹于这鬼斧神工的画作和雕塑,俨然置身于美伦美换的世界中,置身于“飞天”、“反弹琵琶”的丝路花雨中。

  徜徉在莫高窟,行走于洞窟之间,我无暇顾及路人,总感觉这边是另一个世界,一个佛国净土,一个沙漠奇迹,一个大漠幻象。

敦煌多么盛大辉煌的名字,它的辉煌都深埋在黄沙戈壁之中,只因它的历史,只因它的虔诚,我的记忆与灵魂一直留在了这里,留在了这诉说着文明和苦难,闪耀着佛光和智慧的戈壁中。

  当时莫高窟只对游客开放9个洞窟,其中一个还在修复中,工作人员只是让我们走马观花般地看了8个开放洞窟,想多驻足细品都不行,因为人们呼出过多的水汽和二氧化碳都会腐蚀洞壁,为了保护世界遗产,石窟里面不给拍摄,就连石窟外面的砂岩都不能拍照,防止闪光灯对它的破坏,都恨不得给太阳戴个墨镜,给戈壁穿上风衣。

这是在博物馆拍到的著名的一佛二菩萨。

  记得当时一大早,我们就到莫高窟前排着长队等候参观,其中大部分人或许只是慕名而来,少有虔诚

  的宗教信仰,也少有空灵的艺术情怀。

但相比于一路上的其他景区,在这里我看到了为数最多的外国人,从中外游客的表现差异中,我感受了国人的素质。

  镜头一:

在佛窟前,居然听见国人高声的辱骂,我没有愤怒,只是心里在想:

“这是在佛菩萨们的面前啊,罪过!

罪过!

阿弥陀佛!

  镜头二:

当我们还在一个窟里参观时,另一队人群就出现在洞窟口,我们的导游还未讲完,那名导游竟然带队进来了,我队导游只好匆忙解说完,当我们一一走出洞口时,看见洞口只有一名金发碧眼的外国妇女一直恭敬地站立着,等到我们这队人全都出去了,她才进去。

我往里一看,她是那队人群中唯一的老外,我立马怔住了?

?

唉!

我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后人感到悲悯,我想:

要是让我能够选择我所生活的年代,我宁愿重回那壁画中的初唐和盛唐时代,那该多好啊!

如今的中国已全然没了大唐的优秀人文品质,一个泱泱大国该有的优秀传统和礼仪已荡然无存!

世风日下,圣教缺失,可悲可叹。

  但也有温馨的场面,镜头三:

夕阳西下的沙山上,白天的热度早已退却,我们将身体埋在沙堆中进行沙疗,微风拂面,清爽宜人,很是惬意。

一位久居敦煌的老者带着孙子也来到沙山玩耍,我们相互招呼后便亲热地攀谈起来,我和同伴不停地问这问那,而老人很有耐心地答复,他极富情感地娓娓述说着他所知道的敦煌的一切,当他说敦煌几乎从来下雨、他从未感受过下雨的滋味时,我不禁喟然感慨,深深惊诧于这里气候的迥异!

虽然知道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但还真没体会过多年不下雨是什么滋味?

感恩这位慈祥和蔼的老人,感恩他所告诉我的有关敦煌的一切。

  饭后慕名去逛夜市。

当我们打听夜市之所在时,被问的人还没回答,刚走到前面的路人便回过头来,认真而详细地给我们讲直行几百米左拐以及灯饰门牌标志云云,待你全然明白后又步履匆匆而去。

在以饮食、工艺品和干鲜果为特色的夜市,烤肉的大排档里有浪漫的小号,林立的店铺间有抒情的歌舞,苍穹和楼群掩映下的反弹琵琶、奔月嫦娥雕塑栩栩如生……

  或入席,或离座,或坐喝,或侍应,个个怡然自得,处处其乐融融。

在这里,没有人追着你介绍产品,也没有人盯着你如临大敌;没有人嫌你光看不买影响生意,也没有人为了一个买主相互诋毁争风吃醋;没有人因为生意冷清而焦躁不安,也没有人因为门庭若市而喜形于色……

  或驻足,或漫步,或远观,或近玩,完全可以随心所欲,身的放松与心的释然仿佛同时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让人仿佛感受到了汉唐那种雍容大度、洒脱闲适的历史氛围与现代文明穿越时空的对流,还有儒家文化、禅宗思想和商业文明的自然交汇,还有中西合璧的异域风情与善良纯朴民风的有机相融……

  “敦,大也;煌,盛也。

”我想,敦煌之所以闻名于世,概因敦煌不仅有曾经盛极一时的丝路辉煌和至高无上的佛陀菩萨,而且有敦实厚重的文化背景和博大精深的艺术内涵,更有海纳百川的人文精神和热情豪放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熠熠生辉。

这,也许就是敦煌之所以为敦煌,隅居西部戈壁沙丘之中的敦煌之所以为中国和世界的敦煌,古老的敦煌之所以没有被风沙和岁月所尘封而成为永恒的敦煌的真正谜底吧。

  敦煌于我,除了合影留念,吃喝玩耍,没留下更深刻的东西。

但是,我不甘心如此,我要感受敦煌,要了解敦煌。

真正感受敦煌,是从央视10台《敦煌》系列纪录片开始的!

  感受之一:

敦煌的历史——千年的营造

  悠悠汉唐,毓我敦煌,漫漫丝路,青史流芳。

“三省通衢,接中亚之要冲。

四时焕彩,拥绿洲之泉源。

倚三危北塞而称雄天下,揽塔漠祁连以坐镇江山。

张骞出使,卫青戍边,盖勋忠义,侯瑾博学。

地灵兴九域,人杰誉八方。

惊曰:

英雄用武之地!

  敦煌位于西北大地的河西走廊西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地理位置尤其突出,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它南枕祁连山,西接罗布泊,北靠北塞山,东靠三危山;祁连山气势雄伟,罗布泊浩瀚无垠,北塞山嶙峋蛇曲,三危山峰岩突兀。

敦煌南面祁连山的冰川融水,汇成了滔滔不绝的党河水,长年灌溉着

  这个沙漠中的绿洲。

关于敦煌的记载始于汉代的《汉书.地理志》,隋代裴矩《西域图记》记赴西域有北、中、南三道,但无论哪一道都“发自敦煌”,“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

  在交通闭塞的古代,西来的商贾、使节、僧侣以及旅行者,在经过漫长艰难的大漠旅途后人困马乏。

当他们越过玉门关或阳关,来到这水美草肥、物产丰盛的绿洲,精神为之一振,便在这里休生养息、交换关牒、准备粮草,再东行长安。

同样,从长安东来的人们,依然选择敦煌作为西行的中转站。

由此,敦煌对于东来西往的人来说,是闪耀在心头的一盏璀璨的明灯。

  敦煌是我国古代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

世界上几大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希腊的文化在这里融汇,那些来自印度、地中海、中亚等地的文明在此汇集,世界上许多语言在这里交融。

世界上几大宗教,佛教、伊期兰教、基督教在这里融合,佛教在此留下了它深刻的印记。

商品及其他物资的交流则更是范围广阔。

敦煌有利的地理位置、开放的政策和中外商人的光顾,促进了敦煌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作为经济文化发展繁荣的标志,也造就了一批经学家、佛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

而这一切都在莫高窟的绘画中留下了不灭的痕迹。

在这4万多平方米的壁画中,我们既可看到本国各民族的人群,又可见到沿丝绸之路上西域各个国家的人民,他们穿着不同的服饰,面带多种有趣的神情,或跨着骏马,或骑着骆驼,或赶着牛羊,或盘坐地上,有的在穿越沙漠,有的在田野劳作,有的在天宫飞翔,有的在地上参坐,而这些绘画的时间跨越了一千多年!

真的是令人叹为观止!

  在古代,“西出阳关”就意味着生离死别,“东入玉门”则象征着幸福团聚。

所以长期守关征战的将士和经常跋涉在丝绸之路上的人们,在离开和回到敦煌后,都要到莫高佛窟布施、礼拜,或出资凿窟,聘请工匠绘画、造像,或焚香祈祷,希望“观音引路,势至逢迎”,保佑平安。

  据唐初李怀让的《重修莫高佛龛碑》记载:

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当时的一位苦行僧乐僔和尚,杖锡西行,来到莫高山下,只见落日悬挂在遥远的地平线上,晚霞映红了危立的山壁,突然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巍峨的三危山上,金芒四射,佛光万道。

乱石嶙峋的山崖变成了气象万千的极乐世界。

宝台莲池,乐声悠扬,佛祖如来端坐中央,双目微闭,正在诵经说法。

倾心听法的菩萨、罗汉千姿百态,圣洁的光环笼罩在他们的头顶。

远处的飞天鼓乐喧天、天马在仰天长啸,圣火在飞腾,花草在漂浮……好一幅神奇壮观的千佛图!

夕阳映照下的沙漠奇景,把乐僔和尚震撼了,认定这就是他风餐露宿所寻找的佛教圣地。

于是他便在此驻扎,四处募捐、化缘,开凿了三危山峭壁上的第一个佛龛。

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兴旺,人们陆续在这里开凿修建,佛门弟子、达宫贵人、商贾百姓,善男信女都来这里捐资开窟,从4世纪至14世纪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经久不衰。

历经十几个世纪的开凿和修建,达到了鼎盛时期的一千多个洞窟(俗称千佛洞),密密麻麻地陈列在莫高山的崖壁上,上下五层,长达三里之远。

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据说因洞窟开凿在沙漠中的最高处,故名:

漠高窟,后来演变成了颇有玄机的:

莫高窟。

  登上高高的敦煌古城墙,仿佛看到了千余年前盛唐时期城内市井繁荣、人声鼎沸、贸易兴隆的场景。

商贾们把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从这里传至西方,又将西方的琉璃、珠宝、香料等奇珍异物输入中国,眼前浮现出“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忙景象。

  看着纪录片,我仿佛又回到了敦煌,踩着瀚海沙浪,站到鸣沙山顶,展现在面前的只有那铺向天边的戈壁大漠,耳畔仿佛响起声声驼铃,在绵延万里的丝路上,载着宗教信徒、商贾贩家、来往使节,往来奔波,历尽艰辛到达彼岸的欢欣景象,在眼前闪现!

这片戈壁绿洲、佛教圣地从沙州城到今天的敦煌市,社会面貌的变迁,佛窟寺院的兴衰,商业贸易的繁荣,宗教信众的虔诚,而时光又似乎淘尽了一切,行人的身影、如雨的马蹄、猎猎的旗帜都随着阵阵卷起的黄沙,飘向了历史深处。

  感受之二:

莫高窟文化艺术的灿烂辉煌

  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的甘肃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其中以莫高窟最为著名,俗称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的代表。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大泉河东岸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南北长约1600米。

上下五层,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

著名的九层大殿映衬其中,

  绿树红墙,金光灿烂。

唐宋时期的木构洞门,飞檐凌空。

连接着“层楼洞天”的峭壁栈道,萦绕盘旋。

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自然的风化侵蚀和人为的破坏,迄今仍保存多种类型洞窟735个,其中保留有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各个朝代壁画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像2490多身,飞天54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是一处由古建筑、壁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

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敦煌,2000年丝绸之路的沉淀和宗教的积累,四大文明的聚集地,文明交汇,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敦煌文化,灿烂辉煌,是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

敦煌石刻、壁画、经书是全世界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飞天无恙,菩萨安然”,拂去岁月的风尘,莫高窟以崭新的、魅力的艺术之花,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着对敦煌艺术极感兴趣,不断进行研究,由此而产生的一个国际性综合学术、一个专门学科“敦煌学”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徜徉在莫高窟的洞窟前,给我心灵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

走过这些洞窟,每一个都流溢着美妙华彩,经过这些佛像,每一座都贮满了悟世洞明!

无数的艺术家用难以想像的辛勤劳动给我们留下了享誉世界的艺术瑰宝,着实让我们崇敬和骄傲,更感到他们的聪慧和伟大。

  莫高窟历经千年沧桑和近代洗劫,早已光华不再,但正因历经沧桑和岁月的磨洗,已然贼光隐退,宝光升起,时间越久壁画越纯熟、越安祥,生命力和魅力越强大,成为经典之作,人类文明的瑰宝。

那些精妙的笔墨,是浮躁的后人无法超越的。

1600多年的风霜,洞窟没办法守住永恒,但正是这一切才组成了现在的充满了苍桑感和成就感的莫高窟。

  从西汉到盛唐,逐渐强盛的国家实力,使地处丝绸之路咽喉要道的敦煌创造了一千多年的辉煌,而创造了莫高窟艺术宝库的这些令人崇敬的艺术家、画师、工匠们又来自何方?

是什么在支撑这些艺术家日夜忙碌?

又是什么使他们创造出这些无以伦比的艺术?

他们创作这些艺术瑰宝的灵感又来自(:

敦煌壁画学习心得)哪里?

这些疑问,又不禁在心头油然而生。

一个朝代,几代人;几个朝代,无数代人;多少个朝代,多少代人都在这里忙碌过,开石窟,画壁画,是一个多么壮观和繁华的景象呢?

直到现在全世界的人蜂涌而至都在参观着……

  今天,当我们走在这座绵延不绝的艺术神殿中,还真应该感谢那位虔诚的乐僔和尚,还有历代民间艺术家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