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教育综合之中国教育史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4476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33教育综合之中国教育史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333教育综合之中国教育史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333教育综合之中国教育史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333教育综合之中国教育史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333教育综合之中国教育史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33教育综合之中国教育史上.docx

《333教育综合之中国教育史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33教育综合之中国教育史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33教育综合之中国教育史上.docx

333教育综合之中国教育史上

333教育综合之中国教育史(上)

本内容凯程崔老师有重要贡献

《中国教育史》

第一章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学在官府

内涵:

是西周文化教育上的重要特征,奴隶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

客观原因:

为官有学,而民无学;为官有器,而明无器;为官有书,而民无书。

根本原因: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

特点:

政教合一,官师合一。

教育内容:

六艺。

教育宗旨:

明人伦,培养治术人才。

2.六艺

西周学校以六艺为教育内容。

其中,礼、乐、射、御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是小学的课程。

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既重文事,也重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修养内心情感。

六艺教育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简述六艺教育及其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

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是一个相当完备的教育体系。

(1)六艺教育—生态式教育

六艺教育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培育完人的教育体系,德智体没诸育并重,无一偏废。

这六门学科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融合、礼乐精神灌注其中,作为最古老的生态式教育,六艺教育和古希腊的七艺教育共同闪耀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

(2)六艺教育—基于艺术与审美的教育范式

即通过艺术教育实现体格、知识、德行的教育,融德智体艺术教育为一体。

(3)六艺教育—从生活与实践中学习的教育

西周时代的六艺教育起源于远古时代的生活习惯教育,重视从实践中学习。

近代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都与六艺教育有着想通之处。

(4)六艺教育—提倡个性发展的教育

学生资质、性情各不相同,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要求也各不相同。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4.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因地址位于齐国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而得名。

性质:

官家操办,私家主持;集讲学、着述、育才活动为一体;是一所可咨政,议政的高等学府。

特点:

学术自由;稷下先生不治而议政;自由辩论,学无常师;在学生管理上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5.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1)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2)‘庶、富、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治理好一个国家,需要:

较多的劳动力、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物质生活问题、然后才能发展教育。

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3)“性相近,习相远也”,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接近,之所以在成长中有了千差万别,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承认教育的必要性和关键性。

(4)“有教无类”,在教育对象上,认为教育不分等级,人人都可以受教育。

(5)“学而优则仕”,认为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成为知识分子学习的动力,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和笼络人才的手段。

(6)教学内容:

六艺。

特别注重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特点:

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7)教学方法:

学思行并重,因材施教,启发诱导(thefirstone)

(8)道德教育:

以仁为核心,仁礼为主要内容、原则:

立志,克己,力行,改过,中庸,自省。

(9)论教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身作则,教学相长。

6.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价值

孔子在春秋末期面对官学衰败,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从“性相近,习相远”理论前提出发,极力主张扩大教育对象,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机会。

他创办私学,聚徒讲学,广收门徒,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顺应社会历史进步潮流,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趋势。

7.孔子德育论及其当代价值

道德教育是孔子全部教育活动和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

道德教育以仁礼为核心,以孝为基础。

礼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规范,仁是礼的基本精神,是爱人。

把礼仁推及到社会各个方面,使人人之间各有其礼。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摸索出不少规律,提出许多道德原则,如立志、克己、力行、改过、中庸、自省,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8.孔子教学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将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把如何教的问题建立在研究如何学的基础上,把学习过程归结为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

掌握知识,进行思考,见诸行动,即学、思、行。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几种基本方法:

(1)因材施教。

主要解决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的矛盾。

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习相远也”,他本人并未提出这一概念,是朱熹根据他的教学经验,总结而得。

实现这一原则需要对学生全面深刻理解,准确掌握学生特点,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专长,避免盲目,一刀切。

孔子本人十分注意观察了解学生,他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均能准确概括出个人特点。

(2)启发诱导。

主要解决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积极性的矛盾。

他十分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才适合启发诱导。

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这种教学方法包括三个特点:

教师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的启发工作要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知识范围。

(3)学思并重。

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的问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先掌握丰富的知识材料作为依据,才可能进行有效思考。

(4)由博返约。

主要解决教学广度与深度的矛盾。

知识面广,但不能杂乱无章,必须有一个统帅,强调“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9.孔子的人性论及其教育意义

孔子人性论:

性相近,习相远也。

孔子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论证教育的作用,他承认人的成长中,教育起决定作用。

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差别很大,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习行,无论何人,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他的这一主张肯定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决定作用,顺应并推动人们思想解放的历史潮流,具有极大的进步性,对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依据,同时开启了以后对人性与教育关系的探讨,但他没有抛弃“上智,下愚”的老调。

10.根据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评述孔子“庶,富,教”的思想。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人口功能。

“庶、富、教”是孔子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提出的思想。

他认为在实现充分的劳动力、保障人民丰足生活的前提下,必须实行教育,使人知伦理,守本分,他最先论述了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11.有教无类

不分贫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孔子的教学实践贯彻了这一方针,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分布地区较广;弟子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层,大多出身平民。

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的办学方针相对立,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12.比较孟子、荀子的人性观及他们对教育作用的认识

两人都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同属儒家学派,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方面。

(1)教育作用

都非常重视教育学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①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这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指出任何人只要受教育,肯于学习都可以成为圣人;此外,他也看到了环境等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②荀子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即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环境的影响和个体的主观努力是决定性因素;

他也很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教育能够统一思想和行动,使国富民强。

(2)差异:

人性观

①孟子肯定性善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君子和庶人的区别就在于保存还是丧失这种善性。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类的礼、义是后天习得的,人们必须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的道德智能。

②教学方法:

孟子—内发;荀子—外烁

③学与思的关系:

孟子强调~思;荀子强调~学

④教学过程

孟子把教学过程看作“存养,内省,自得”;

荀子把教学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行看作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13.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着,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

《学记》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措施,侧重说明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主要内容包括教育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等几大部分。

学制:

提出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

学年:

把大学教育定位两段、五级、九年。

是古代年级制的萌芽。

视学:

十分重视大学开学和入学教育。

考试:

每隔一年考查一次成绩,包括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行,不同年级要求不同。

教学原则:

预、时、序、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

学记为中国教育理论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是十分显着的,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14.荀子的教师观

(1)荀子认为教师工作是崇高而伟大的职业,特别强调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教师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教师应当受到统治者的尊重。

(2)荀子十分强调教师的尊严,认为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是礼义的化身,必须绝对服从,统治者绝对不能容许有人背叛怀疑非议教师,否则就要以刑法问罪。

(3)荀子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起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应当主动的亲近教师,认为学习最便捷的途径便是接受先生的当面教授;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指教与学友的切磋,都有利于学习;先生应培养学生笃学的态度,不能不懂装懂。

(4)荀子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和采用。

(5)既然要如此尊师重师,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要有尊严和威信;

要有丰富的阅历和崇高的信仰;

要有讲授儒家经典的能力,讲授时有条有理,不凌不乱;

要有钻研和精通教材的精神。

15.比较儒墨两家教育思想的异同

儒最早由孔子提出,泛指掌管教育和文化的事业,后人把孔子创立的,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学派称为儒家。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曾入儒门,因不满儒家的繁文缛节和厚葬久丧等学说,从而另立新说,聚徒讲学,不仅是学术上独树一帜的派别,而且是一个严密的政治团体。

(1)教育作用

儒家认为教育是一种统治手段,优于政治法律,可以感化征服人心,产生一种道德信念的力量,提出人性论,认为教育可以使人性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位仁政、德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墨家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去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对人的教育是一种社会的兴利除弊;在人的发展上反对命定论,重视教育和环境的作用,提出了着名的“素丝说”。

(2)教育目的

儒家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学而优则仕,学习是做官的途径,使得平民有了参政的可能,教育为政治服务,为国家培养政治人才,把教育与政治结合在一起。

墨家的教育在于培养“兼士”,以备担当治国利民的职业,而兼士必须“后乎德行,辩论

乎言谈、博乎倒术”。

(3)教育对象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教育播向平民的人,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也”,强调教育和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否定人的等级差别,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并且身体力行付诸实践,孔子弟子人数众多,来自社会各阶层,“弟子三千,贤人七十”。

墨家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说明“农与工肆之人”是墨家的主要对象,但墨家倡导兼爱的教育思想,说明其教育对象又具有全社会性。

(4)教育内容

先秦儒家教育内容包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