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39524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黄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黄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黄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黄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芪.docx

《黄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芪.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芪.docx

黄芪

黄芪

  

黄芪

上师如意宝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汇集

  【别名】东北黄芪,内蒙黄芪,绵黄芪,黄蓍,西黄芪,库伦黄芪,红芪。

  【处方名】黄芪,绵芪,棉芪,口芪,北芪,生黄芪,炒黄芪,炙黄芪等。

  处方中写黄芪、绵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黄芪。

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

用于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不溃或溃后不敛。

  炒黄芪:

健脾和胃功效增强。

  炙黄芪,又名蜜炙黄芪,蜜黄芪:

补气润肺功效增强。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用于气虚内伤,劳倦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脏器下垂,崩漏,血痹及一切气血虚衰之证。

  【概说】黄芪,味甘性微温,具有健脾益气、补肺益卫、固表止汗、利尿消肿、养心通脉、补血活血、托毒生肌、散邪行痹之功效。

常用于中气下陷,脏器下垂(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胎漏、胎动、滑胎;气虚自汗,易于感冒;气虚血脱、脾虚泄泻;痈疽不溃,溃不收敛;血虚萎黄,肢体麻木;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证。

临床上也多用于治疗贫血症、白细胞减少症以及肿瘤放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慢性粒细胞减少症等血虚诸证,与冠心病、动脉血栓、肺栓塞、脑血栓、脑梗塞等多种血脉瘀滞者。

  【性味归经】味甘,性微温。

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固表止汗,利水退肿,补血活血,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主治脾胃气虚,倦怠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肺气虚弱,咳喘短气;表虚自汗,易感风寒;气虚水肿,小便不利;气血不足,痈疽难溃,久溃不敛;便血崩漏,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用药配伍】

  黄芪配丹参:

黄芪补益元气,丹参养血活血化瘀。

两药合用,益气与活血并用,气旺血行,血行气也旺,共奏益气活血之功。

  黄芪配蒲公英:

一温一寒、一补一攻,临证以此药对为君,遣药组方,擅治内科杂病。

  黄芪配白术:

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扶正。

二药合用则汗不外泄,邪不易侵。

  黄芪配防风:

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驱邪而不伤正。

  【临床应用】

  1.用于脾胃气虚,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可单用熬膏服,或与党参、白术等同用。

  治疗重症肌无力:

黄芪25克,仙茅12克,山茱萸、枸杞、熟地、附子、鹿角胶各10克,党参30克,大枣20枚。

加减:

复视、眩晕、耳鸣者加桑椹子、菊花,加重熟地、枸杞;痰多,胸闷不适,呼吸困难加苏梗、陈皮、法夏、瓜蒌等;头痛、眼胀、舌质紫暗或瘀点加地龙、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牛膝等;腹胀、纳差加鸡内金、莱菔子、神曲等;夜尿多者加杜仲、益智仁、桑螵蛸等。

1日1剂,水煎3次混合,早中晚分服。

  治疗气虚血滞所致骨质疏松、贫血、颈椎病、腰椎病、半身不遂等病,可见肌肤麻木,或肢体酸麻,或关节疼痛、麻木自汗等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30g,赤芍、桂枝各15g,生姜10g,大枣10个。

煎汤饮。

此方不可用甘草。

本方重用黄芪补气,并鼓舞气血运行,以赤芍活血行滞,桂枝温通血脉。

桂枝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仅甘草与黄芪一味药之差异,药效大不一样。

  2.用于脾虚中气下陷之内脏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症,常与人参、升麻、柴胡、当归、炙甘草等合用。

  治疗胃下垂,证属中气下陷,寒饮留中:

茯苓30g,肉桂6-9g,焦白术12g,炙甘草9g,炙黄芪24-30g,升麻9g。

水煎服,日1剂。

  治疗滑胎,证属脾肾两虚,冲任不固:

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熟地12g,山药24g,枸杞12g,续断12g,寄生15g,菟丝子12g,杜仲12g。

隔日一剂,分房静养,避免劳累,连服五月。

  3.用于表虚自汗,常与麻黄根、浮小麦、牡蛎等配伍;用于表虚易感风寒,可与防风、白术同用。

  治疗自汗,常用黄芪红枣汤:

黄芪15-30g、红枣15枚,煎汤,每日服2次。

  治疗产后多汗:

黄芪30g、益母草30g,煎汤,日服2次。

  治疗自汗而恶风者,可用桂枝汤加黄芪:

黄芪2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3g、生姜10g、红枣10粒,水煎服。

  治疗自汗盗汗、易感风寒,常用玉屏风散:

黄芪10-15g、白术12-15g、防风3-10g。

若兼阴虚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或加浮小麦、糯稻根各30克;若汗出特多者,加麻黄根10克。

  4.用于水肿、脚气,常与防己、白术、茯苓等配伍。

  治疗水肿,主要为全身性的浮肿,但以下肢为明显:

生黄芪30-120g,糯米30-50g。

先煎黄芪取汁,后入糯米熬粥一大碗,作1日量,2次服食。

  治疗小儿慢性肾炎、肾孟肾炎残余浮肿、蛋白尿:

生黄芪30g、生苡仁30g、赤小豆15g、鸡内金末9g、金橘饼2枚、糯米30g。

先以水600ml,煮黄芪20分钟,捞去药渣,次入苡仁、赤小豆,煮30分钟,再次入鸡内金、糯米,煮熟成粥。

作1日量,2次服之,食后嚼服金橘饼1枚。

此方对慢性肾炎、肾孟肾炎残余的浮肿,疗效较高,消除蛋白尿也有效果。

  5.用于气血不足、脓成不溃、久溃不敛或疮疡内陷者。

脓成不溃,可与当归、金银花、白芷、皂角刺等同用;久溃不敛或疮疡内陷,可与党参、肉桂、当归等配伍。

  治痈疽诸毒内脓已成,不穿破者:

黄芪12克、山甲(炒末)3克、皂角刺5克、当归6克、川芎9克。

水煎服。

  治痈疽脓泄后,溃烂不能收口:

黄芪9克、人参9克、甘草6克、五味子3克、生姜9克、茯苓9克、牡蛎9克。

水煎服。

  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

黄芪50克,沸水冲泡30分钟当茶饮,1日l剂,30日为1个疗程。

  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用黄芪建中汤:

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6g、生姜3片,红枣12枚,麦芽糖适量冲服。

多适用于病情呈慢性化,有轻度贫血,自汗盗汗,喜欢吃甜食,舌质暗淡者。

如体型消瘦者,黄芪不宜大量使用,否则会导致腹胀和食欲减退。

  6.用于气虚血瘀之慢性胃、肝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癌、胃粘膜脱垂、早期肝硬化、肝脾肿大及肝或胰癌肿患者,可以生黄芪与莪术组成药对同用。

黄芪能补五脏之虚,莪术善于行气破瘀消积,二药同用,可奏益气化瘀生新之功,使病变消弭于无形。

如以益气为主,黄芪可用30~60g,再佐以潞党参或太子参;如以化瘀为主,莪术可用至15克,亦可加入当归、桃仁、红花;解毒消瘕,常伍三七、虎杖、蛇舌草。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属阴阳俱虚、气滞血瘀、阴寒湿热:

黄芪15-30g,党参15-30g,生白芍15-30g,当归10-15g,桃仁、杏仁各10g,莪术6-15g,元胡15g,佛手7g,枳壳10g,丹参15g,川芎6-12g,干姜8g,制附片6g,乌药10g,乌梅8g,山楂15,百合15,炒麦芽15g,神曲15g,薏苡仁30g,白花蛇舌草5g,青木香10g,大黄5g,黄连2g,炙甘草6。

水煎内服。

方中用黄芪、党参、炙甘草益气健脾,解毒生肌,既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又可解痉止痛,减少渗出,修复糜烂,促进胃粘膜固有腺体的增生;用莪术、元胡、川芎、丹参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改善微循环,促进细胞再生和肠化消失,恢复胃粘膜正常屏障。

太子参、全当归、桃仁、杏仁各10克,

  治疗幽门弯曲菌阳性消化性溃疡,证属脾胃虚寒、热郁血瘀:

柴胡10g,白芍12g,黄连9g,蒲公英20g,黄芪20g,莪术8g,苦参12g,白芨20,徐长卿9g,法半夏、枳壳、地锦草各15g,生甘草7g。

  治疗肝肿大,证属肝经疫毒已久,正气亏虚,气血凝聚结而为瘕:

生黄芪、虎杖、生麦芽各20g,莪术6g,太子参、紫丹参各15g,三七末(分吞)2g,鸡内金8g,川石斛10g,甘草5g。

  7.用于脾虚不能布津之消渴,多与天花粉、葛根等同用,如玉液汤;内热不明显者,可与生地、山萸肉等同用,如滋粹饮;若脾肾两虚,精亏液耗之消渴证,亦可与山茱萸、山药同用,如消三消胶囊;若气津两伤之消渴证,还可与人参、葛根等配用,如玉泉丸。

  治疗糖尿病,气虚阴亏,口渴口干,尿频,用黄芪山地粥:

黄芪30g,山药100g,生地黄15g。

黄芪、生地黄煎水取汁,山药研为粉末;将前汁煮沸,频频撒入山药粉,搅匀,煮成粥食。

本方黄芪、山药补气益脾,生地黄养阴清热;三者均能降血糖。

  治疗长期低热(体温一般在38℃以下),伴少气懒言、神倦乏力、饮食无味、大便溏泄、时或口干、夜寐不安,证属气虚发热:

黄芪20g,党参15g,柴胡12g,当归10g,升麻6g,焦白术、陈皮各5g,麦冬10g,五味子、灸甘草各3g。

水煎服,每日1剂。

以甘温除热。

  8.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治疗脑梗塞:

生黄芪60克,天麻、川芎、桃仁、牛膝、莪术各10克,生当归、生丹参各20克,钩藤15克。

随证加减:

阳闭者,加安宫牛黄丸;阴闭者,加苏合香丸;痰盛者,加半夏、胆南星、石菖蒲、茯苓、竹茹等;脱证者,加人参、附子等;肝肾亏虚者,加左归丸。

1日1剂,水煎2次混合,早晚分服。

  治疗脑动脉硬化症:

生黄芪25克,茯苓、海藻、法夏各10克,首乌、麦冬各15克,水蛭6克,炒杏仁3克。

加减:

肾阳虚者,加淫羊藿、鹿角霜、巴戟天等;肾阴虚者,加女贞子、熟地、旱莲草、山萸肉、枸杞子;失眠多者,加枣仁、夜交藤、生牡蛎等;痰浊者,加胆南星、陈皮等。

1日1剂,水煎3次,早、中、晚分服。

  治疗心律失常:

黄芪50克,党参、丹参各30克,麦冬、当归、附子各10克,五味子、红花、生姜各5克,大枣20枚。

加减:

孕期早搏者,加茶树根、胆南星;胸闷甚者,加甘松、瓜蒌皮;心悸明显者,加龙齿、柏子仁、沉香、珍珠粉;纳呆便溏者,加木香、苍术、焦山楂等;肢肿胀者,加大腹皮、万年青根等。

1日1剂。

  治疗高血压病:

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者,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

防己黄芪汤是《金匮要略》方,经验用量为:

黄芪24-30g、白术12g、防己12g、甘草3g、生姜3片、红枣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g,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20g,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g、丹参12g。

  治疗慢性低血压,证属中气不足、阳气虚弱:

黄芪15-18g,附子6-10g,干姜8g,升麻6g,五味子10g,白术10g,炙甘草6g,人参5-8g(另煎)。

水煎,日1剂。

  治疗缺血性心脏病:

黄芪每日50g,水煎分3次服。

  治疗银屑病:

黄芪30克,当归、生地、白蒺藜各30克。

水煎2次,早晚分服。

  【类药对比】

  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但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

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

黄芪具而补而不腻的特点,若与人参,党参等补药配伍则效果更好。

  【用法用量】煎服:

6-30g,大剂量可用60-120g。

或煎膏滋,浸酒,入菜肴等。

  1.黄芪轻用则升压,重用则降压。

治疗低血压症,黄芪分量不超过15克;治疗高血压之属于气虚痰浊者,黄芪分量必用30克以上。

如果辨证为肝阳上亢或有内热之高血压亦想重用黄芪以降压,则犯“实实之诫”了!

慎之慎之。

  2.对于脏器下垂者,宜重用黄芪以升之。

如子宫脱垂,黄芪必须重用30克以上。

  【使用注意】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1.《本草害利》:

“黄芪极滞胃口,胸胃不宽,肠胃有积滞者勿用。

实表,有表邪及表旺者勿用。

助气,气实者勿用。

病人多怒,则肝气不和勿服。

能补阳,阳盛阴虚,上焦热甚,痘疮血分热者禁用。

  《本草经疏》:

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闷,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

  《本草新编》:

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

  《医学入门》:

“苍黑气盛者禁用,表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

  2.《本草经集注》:

“恶龟甲。

”。

”《日华子本草》:

“恶白鲜皮。

  《本草汇纂》:

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

  【宜忌】

  1.使用黄芪不论脉浮脉沉,关键是看体型和肌肉是否松软。

黄芪体质——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缺乏光泽。

浮肿貌,目无光彩。

肌肉松软,腹部尤为明显,并伴有脂肪堆积。

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

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

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

舌质淡胖,舌苔润。

  2.肌肉坚紧,大便秘结者少用或慎用。

多汗而发热、咽喉红痛者,不宜使用。

凡有感冒发热、胸腹满闷等症者,不宜服用黄芪。

  【化学成分】黄芪含有皂甙、蔗糖、葡萄糖醛酸、黄芪多糖A、B、C、D,黏液质,多种氨基酸、苦味素、胆碱、叶酸、黄烷化合物及硒、硅、锌、钴、铜、钼等多种微量元素。

  【药理作用】

  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黄芪不仅能通过补气而间接发挥其补血、活血之作用;而且还可以直接作用于造血系统及微循环等多个系统,具有独立的补血和活血之功效。

(1)黄芪可以促进造血功能的恢复,缩短其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进而升高血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

黄芪多糖能促进人骨髓细胞中红细胞系和粒细胞系祖细胞的生成。

(2)黄芪对冠状动脉有直接扩张作用,使冠状动脉流量显著升高,心肌耗氧量下降,可明显缓解心胶痛。

黄芪多糖糖能有效地改善微循环、消除自由基、提高红细胞膜流动性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

黄芪总皂苷具有显著抗血栓形成作用,能降低全血比粘度和血浆比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

  黄芪多糖(APS)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促进细胞代谢,调节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并具有应激作用。

  黄芪对志贺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假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黄芪具有治疗和抵抗流感病毒的功能,其机理在于能够增强免疫系统中白细胞的活动。

  黄芪可以促进癌症患者的白细胞T-cell恢复到正常水平。

  黄芪含有的一种化学物质——TAT2,可有效抑制艾滋病病毒细胞分裂,对治疗艾滋病有非凡的功效。

  黄芪多糖具有双向调节血糖的作用,可使高血糖水平显著下降,并能明显对抗肾上腺素引起血糖升高反应。

  黄芪能够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促进机体的蛋白质合成,减少尿蛋白的排出量。

  【不良反应】

  黄芪用量过大可以导致胸闷腹胀,食欲减退,并可出现头昏潮热等。

  【文献摘录】

  1.《本草经集注》:

恶龟甲。

  2.徐之才《药对》:

恶龟甲、白鲜皮。

  3.《医学入门·本草》:

苍黑气盛者禁用,表实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

  4.《药品化义》:

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戒之。

至於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

  5.《本草汇言》载“黄芪,补肺健脾,卫实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

  6.《本草逢原》载“黄芪能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

  7.金代张元素高度概括其作用有五:

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