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俄罗斯银行体系发展战略评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3829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俄罗斯银行体系发展战略评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当前俄罗斯银行体系发展战略评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当前俄罗斯银行体系发展战略评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当前俄罗斯银行体系发展战略评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当前俄罗斯银行体系发展战略评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前俄罗斯银行体系发展战略评析.docx

《当前俄罗斯银行体系发展战略评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俄罗斯银行体系发展战略评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前俄罗斯银行体系发展战略评析.docx

当前俄罗斯银行体系发展战略评析

当前俄罗斯银行体系发展战略评析

米军

(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 要]面对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浪潮,转轨国家不断调整其金融开放政策,特别是制定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发展战略成为转轨国家最为重要的过渡安排。

俄罗斯银行体系发展总体呈现趋好态势,然而直到目前,一系列内外因素依然抑制俄罗斯银行部门的发展。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银行体系稳定发展面临两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的挑战:

银行信贷扩张问题和银行的资本化比率提高问题,这也是俄罗斯制定银行发展战略必须考虑的问题。

总的来看,2005—2008年,俄罗斯银行部门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和银行部门运行的效率;提高银行部门在经济中的作用也是国家制定银行战略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关键词]俄罗斯;银行体系;金融危机;发展态势;金融市场;公司化治理;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85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11(2009)01-0114-(09)

  [收稿日期]2008-10-0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俄罗斯金融制度变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兼论对中国金融改革的借鉴”(07CGJ014)

  [作者简介]米 军(1972-),男,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

一、俄罗斯银行体系发展总体呈现趋好态势

  目前,俄罗斯银行体系的基本组织原则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并存的二级银行体制。

其中,中央银行已经从转轨初期货币资金的供应者一跃成为国家银行基本职能的执行者,国家金融的监督者,国家宏观金融的调控者。

1998年金融危机后,俄罗斯商业银行部门在国内趋向良好的宏观环境下,特别是有利的贸易条件下发展成效显著。

这主要是银行部门的各项经济指标逐年持续增长,尤其是2004年以来银行部门主要指标的发展变化,反映了银行部门的稳定发展趋势已经得以巩固。

信贷机构的资本和资产高速增长,尤其是依靠吸纳居民存款额使银行的资金基础不断扩大,而债权人和存款人对银行信任的增加是俄罗斯银行部门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目前,银行的法定资本和资本盈利率基本达到了维系金融体系稳定的应有水平,银行部门资产的收益率基本符合典型的发达国家正常平均水平(利润与年均资产之比为2%~3%,最近几年都超过3%)。

在经济增长中银行体系的中介作用有了明显的增强。

这主要是经济危机之后,俄罗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联合保证经济增长对货币的需求。

据统计,在1999—2002年货币量增长的大部分(58%)是依靠中央银行扩大基础货币的发行来保障的,同时,银行通过货币创造对扩大货币供给的贡献只占42%。

同时,银行给实体经济部门的贷款额也有了较快增长。

1999—2002年银行贷款给企业的实际数额提高了1.4倍,比危机前增加了22%[1];2002年以后银行给实体经济部门的贷款额出现了较大幅度增长,且数额可观。

[2]特别是近几年来,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贡献呈现上涨趋势,这主要反映在几个重要指标的持续上涨。

首先,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银行贷款(包括外国银行贷款)的比重呈持续上升态势。

从2001年2.7%的投资水平一直攀升到2007年上半年9%的水平,达到了历年来的较高水平(其中,外国银行贷款比重仅为0.7%)。

其次,从银行贷款占其资产的比重看。

近几年来,银行给企事业及私营企业主的贷款额继续增长且占银行资产比重从20%上升至2007年1~2月的43%[3]。

另外,2002—2003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俄罗斯金融部门评价的结果表明,俄罗斯国家对银行业务调控基本上得到国际的认同。

二、俄罗斯银行体系发展若干问题及其面临的挑战

  直到目前,一系列内外因素依然抑制俄罗斯银行部门的发展。

内部因素主要表现为:

不发达的管理体系,低水平的商业计划,某些银行的领导提供不合乎要求的银行服务,甚至进行虚假商业经营,个别银行的大部分资本表现出了虚假性,银行运行的业务费用很高,以抵押来保障债权人的保护程度不符合国际规范等等。

外部因素包括:

较高的信贷风险,一系列金融立法的关键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在银行服务市场上有利于竞争发展的法制基础环境没有得到充分的完善,信贷机构破产和清偿程序透明性的提高没有得以充分实施,信贷机构的并购程序复杂且不合理。

居民对银行的信任程度不高,银行身上的行政负担依然比较沉重,银行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履行本不属于银行的职能。

此外,俄罗斯经济领域和银行领域投资吸引度相对不高,在银行部门这方面,外国资本份额的下降也说明这一点。

从2001年1月1日到2005年1月1日非居民在俄罗斯联邦信贷机构中的总法定资本的比重从10.7%下降到6.2%。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银行体系中期的稳定发展面临两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的挑战:

银行信贷扩张问题和银行的资本化比率提高问题,能够处理好这两个问题,直接关系到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和经济的增长问题,这是俄罗斯制定银行发展战略必须考虑的问题。

  第一,俄罗斯银行资产和资本实力依然弱小,抵御风险能力差,与俄罗斯国民经济规模对银行资产的要求相距甚远。

  在2003年初,俄罗斯银行体系有1282家银行。

从它们的净资产与其他国家的比较看:

俄罗斯为1100亿美元(不包括银行间的业务),尽管这一指标超过了东欧国家,如匈牙利为230亿美元,捷克为630亿美元,波兰为770亿美元,但大大低于发达国家银行体系净资产总额,甚至都严重低于较小的发达国家的类似指标,例如,葡萄牙为1930亿美元,比利时为6200亿美元,荷兰为7750亿美元,西班牙为8330亿美元。

从国内银行资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看,俄罗斯2006年较上年增加7.3%达到52.4%[4],尽管比率连年上升,但与发达国家和其他转轨国家80%~150%的比重相比,仍然还有较大差距。

从俄罗斯银行资产规模平均程度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一些东欧国家,如俄罗斯银行均资产总额为6700万美元(不包括储蓄银行),而波兰为1亿美元,匈牙利为10亿美元,德国为40亿美元,日本为450亿美元。

从银行给实体经济的贷款来看,俄罗斯银行贷款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05年以后超过了18%,而在大部分的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银行贷款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120%。

这些指标与俄罗斯国民经济规模对银行资产的要求相距甚远。

另一方面,尽管俄罗斯银行体系资本化水平在形式上得到了提高,这反映了金融危机后,俄罗斯资本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事实上是俄罗斯银行体系资本化的实际水平较低,据估计大部分银行部门其资产(15%~30%)是虚假的,而资本指标则存在各种各样人为扩大的因素。

迫于增加资本的压力,这些银行采取了技术性手段来扩张其资本预期指标量(即在向上级部门报告中承诺的指标量)。

例如,俄罗斯中央银行对60家最大的银行审计表明,28家银行资本的增长其实是所谓的“技术性资本增长”;随后对另外180家银行的审计,发现其中的银行资本虚假性膨胀增长超过了1/3。

许多观察家认为这其中的问题甚至更大[5]。

这样成长起来的银行根本无法抵御风险。

  第二,短期和超短期资金配置占主导地位以及银行集中的金融资金的狭窄性,限制了银行体系在实体经济中的作用。

  银行受到了资源条件的限制和资信的不足,首先是中、长期负债不足,短期和超短期资金配置占主导地位,这种特点决定了银行为非金融企业提供的流动资金成为银行体系发挥作用最富有成效的方面,从而不能满足企业主要对中期和长期贷款的强烈需求,这就给企业和家庭的储蓄转化为生产性投资造成困难。

在俄罗斯,短期负债主要来自非金融企业的资金和居民储蓄,长期资金主要来自居民储蓄。

近几年来,俄罗斯期限少于3个月的资金占账户存款余额的60%左右,而期限不足一年的贷款比重在贷款总量中占68%。

据统计,俄罗斯来自居民的长期资金占俄罗斯吸引资金的33%,尽管如此,但这部分资金作为长期资金使用依然受到限制。

这是因为,在俄罗斯联邦民法837条第2点规定,法人有权在期满前挪用存款资金。

另一方面,俄罗斯银行积累的大部分长期资金信贷用于对外国资产的投资。

据统计,国外投资占银行资产的12%[1]。

同时,由于俄罗斯经济中很高的信贷风险,国内缺乏有清偿能力并且信誉可靠的金融工具,绝大部分的俄罗斯银行资金被用于其他国家经济的信贷。

据俄罗斯学者的研究,最近几年俄罗斯银行体系的各类损失源于信贷风险占70%~80%,而20%源于市场和业务风险,这与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体系的形势正好相反[6]。

这样,本国企业运用银行贷款进行生产项目融资时感到困难,从而使银行在配置和吸引资金上不能有效的发挥其功能。

同时,俄罗斯银行体系的特征是低储蓄积累率和低储蓄转化为投资率,这大大弱化了银行体系实现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功能。

据估计,银行集中了较小部分的企业和居民的金融资产和货币资金——大约25%。

大部分的现金和国外金融资产积累不能以资金的形式配置到国民经济中去(近70%)。

银行集中的金融资金的狭窄性特点决定了其在金融体系中的低水平信用,在这种情形下只能是银行积累资金的很少部分用于生产性投资。

所以,银行对商品生产的固定资产形成的贡献率非常低。

  除此而外,俄罗斯银行机构地域分布高度集中,银行分支网络发展水平不高,大大限制了银行的信贷和其他服务功能的发挥。

据俄罗斯资料统计,莫斯科拥有全俄罗斯48%的银行,但却集中了俄罗斯银行体系吸引的全部资金的79%(不包括储蓄银行)。

所以银行资本和生产经营业务额在中央区和地方之间分配产生大量的不均衡,也难以保证银行对企业和居民的服务。

从分支网络看,如不包括拥有1200家分行和34500家办事处的储蓄银行,那么每家银行平均只有1~2家分行,法国为24~25家分行,美国为6~7家分行。

  第三,俄罗斯银行体系最重要的结构特点是体系分割,信贷组织集团之间联系很弱,经营业务集中于市场上的几个部门。

  首先是在吸引和配置资金方面,各个银行集团的业务仅局限于各自划定的某些经济领域。

其一,大银行和附属于大型石油天然气公司的银行集团,集中了银行体系31%的资产,他们中大多数是和出口导向型、具有高盈利率的石油天然气工业和有色金属冶金业的大型公司(第一梯队)相关联。

这些大银行集团主要服务于该领域大公司的信贷和固定账户的支付结算。

其中,对这些行业的贷款占该类大银行信贷总存量的79%。

其二,中、小型银行,其资产占银行总资产的32%。

这组银行的资产规模不大(平均3000万美元),他们主要为内需型的国内企事业和处于“第二梯队”出口导向型企业服务。

这些部门获得的贷款占这组银行(包括非工业企业)信贷总量的80%。

其三,外资银行只给信誉非常高的借款人提供贷款,其中出口导向型的企业和内需型的企业中外资入股的公司占优势。

由于信贷政策集中于非常狭窄的借款者,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外资银行贷款业务的扩大。

其四,储蓄银行集中了银行体系29%的资产。

储蓄银行实际是居民存款市场的垄断者,储蓄银行的规模(拥有340亿美元资本,40亿美元资产)是俄罗斯唯一一家能同时提供几十笔大额贷款(超过1000万美元)的银行。

银行不仅为内需型的部门积极提供贷款,而且也为出口导向型的部门积极提供信贷。

其五,跨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在较长时间呈分割状态,市场还没有完全趋向统一化、规范化。

  俄罗斯银行体系这种部门被分割的结构产生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一些大银行由于过度集中对出口商的信贷,在防范由对外贸易市场行情不良变化和汇率变化引发的信贷风险较为脆弱。

体系分割的结构造成在俄罗斯经济各个部门之间重新配置资金的能力较弱。

由于银行机构只局限于服务自己所属的经济个别部门领域,各自垄断了为所属部门提供信贷的权利,当对短期贷款有稳定需求的内需型部门在遇到中、小银行不能提供必要规模贷款的问题时,大银行在集中剩余资金重新分配给内需型的企业以及间接地重新分配给中小银行时遇到困难,这种条块分割使银行体系重新配置资金的这项功能的发挥还很弱。

银行间市场的狭窄使各个金融机构间的金融资源再配置渠道有限,这造成了拆借方式单一,基本上以信用拆借为主,拆借市场缺乏抵押、担保,因而期限较长的拆借较少,融资风险较大[7]。

  第四,俄罗斯银行体系的稳定发展面临两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的挑战——银行信贷扩张问题和银行的资本化比率提高问题。

  其一,危机之后,俄罗斯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支持呈高速增长的态势,如前所述,这种增长与俄罗斯央行不断发行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的货币信用创造有很大关系。

这种贷款对经济增长的支持继续提高将有可能使银行滋生潜在的不良贷款危机风险;然而,为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定和低潜在风险而减少提供贷款可能导致生产增长的减缓。

这是因为,2000年以来,在俄罗斯企业自有资金积累不足的情况下(主要是企业的利润率趋于降低),需要依靠加速吸引银行借贷资金来补偿企业生产的融资需求。

如企业加速固定资产折旧,加速更新生产设备的需求;出口部门提高产品质量的信贷需求。

有预测显示,为了保持生产年增长4%~4.5%的水平,企业借款资金要求每年增加0.6~1倍[8]。

此外,在俄罗斯银行体系短期贷款占优势的条件下,企业使用银行的短期借款来弥补其自有融资资金的不足,很可能会导致不良贷款危机风险的不断提高。

据有关资料,2001年以来,俄罗斯多数企业给银行的还款额明显超过预期的利润,近年来这一趋势还在继续上升。

一些企业甚至越来越强地依赖吸引新的债务来偿还旧的借款,这种情况进一步发展下去,极有可能使企业拖欠的贷款发生质变,成为银行潜在的新的不良资产。

  其二,随着俄罗斯银行潜在风险的不断提高,提高资本化比率成为保持银行体系稳定的必要条件;同时银行股东法定基金增长和银行利润资本化的不足以及企业投资能力的下降都将限制着银行资本化的增长。

俄罗斯银行股东法定基金的增长不足主要是作为银行所有者的企业金融资产额增长不足。

银行利润资本化的不足与银行有偿资金份额的增长和企业投资能力的下降有很大的关系。

随着2007年之前俄罗斯通货膨胀的降低,俄罗斯出现了居民存款快速增长而企业账户上的货币资金额增长缓慢或停止的发展趋势。

2002年增长了36%,在最近的4~5年间每年保持在17%~20%的水平上。

与此同时,企业账户上的实际资金额在2001年仅增加了2%,而2002年则下降了6%,2003—2007年预计每年平均增长2%~8%。

无论是居民储蓄还是企业的结算账户都是银行存款资金结构的组成部分。

但银行对居民的储蓄是作为有偿资金来使用的,而企业在银行业务结算账户资金实际上几乎是无偿使用的。

这一趋势造成银行资金来源成本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既限制了银行利润的增加又抑制了银行依靠自有资金提高其资本化的能力。

据俄罗斯学者О·Г·Солнцев,М·Ю·Хромов研究,到2003年初银行在国内市场(不包括银行同业业务)吸引的资金中有偿资金额超过了64%,到2007年这一比例达到70%~72%。

  第五,世界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俄罗斯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银行体系因金融市场的动荡而遭受损失。

  其一,世界金融危机恶化了银行体系的资金状况。

由于俄罗斯的小额存款主要集中于大国有银行,多数银行对国际市场融资需求较大,因而西方银行遭受的信贷危机传导到俄罗斯,造成俄罗斯银行出现资金不足问题。

2008年初,俄罗斯央行向银行业的每日最高注资额达到3000亿卢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不足问题。

同时,自2008年8月开始的资本外流潮,使得到10月初为止,银行系统的可自由兑换外汇储备损失了近400亿美元。

其二是世界金融危机使俄罗斯股票市场急剧下跌造成银行资产损失。

目前,俄罗斯市场对外资的依赖已达到50%~70%,外资的流动很大程度上影响俄罗斯证券市场波动。

2007年10月,世界金融市场恶化初期,投资者为弥补损失开始从其他国家市场撤资而将其投入到黄金和石油等成长性金融资产,石油价格高水平将俄罗斯证券市场推向新的高度。

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继续恶化,2008年3月这股浪潮再度冲击俄罗斯市场,投资者撤资使得俄罗斯股票市场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尤其是7月份以来的米歇尔钢铁公司事件、高加索战争和石油价格下跌加重了俄罗斯金融市场的局势,致使2008年6~9月的时期内,俄罗斯金融市场价值缩水1/2,市场资本总额从34万亿缩减到16万亿卢布。

为了化解股票市场下跌的负面影响,俄罗斯央行9月份紧急向金融市场注资超过100亿美元以稳定市场。

2008年不断恶化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得10月份俄罗斯银行股票跌到3年来的最低点,再度恶化银行资金状况,为此俄罗斯政府计划拨款9500亿卢布,用于向银行提供至少5年期的贷款。

总体上,由于俄罗斯银行创新不足,没有更多参与高级金融工具的交易,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目前金融危机对俄罗斯银行体系的影响不是很大;由于俄罗斯银行和金融市场在对企业投融资方面的作用一直较小,俄罗斯投资主要来自企业利润和联邦及地方政府预算补贴,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俄罗斯的金融风险(CEMI2008)。

三、俄罗斯国家银行体系发展战略评析

  

(一)俄罗斯国家银行体系发展战略的两难抉择及评析

  俄罗斯银行体系和信贷市场结构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决定了银行不可能在保持低风险的情况下持续扩张银行信贷的。

目前俄罗斯面临银行体系未来发展的重大抉择。

为大力发展俄罗斯的银行体系,俄罗斯一些权威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围绕着俄罗斯银行体系发展的两难选择,对银行体系中期规划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研究[8]。

  就银行体系稳定式发展战略看,这种方案意味着银行要根据企业的偿债率实行信贷发展和调整信贷的行业结构。

这样,将规避借款人以新债偿还旧债滋生新的信贷风险,有助于大大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

同时,银行发放的贷款和自有资本的比率将稳定在安全范围内,减少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保持了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为此,就需要不断完善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体系,强化金融参数指标体系。

实施这一发展方案,随着居民存款资金更快的增长,相应的有偿资金份额(存款是需要银行支付利率的)在俄罗斯银行负债中的比重将稳定增长。

不过,由于银行业务利润率的降低,银行依靠自有资本以及吸引投资者资金来增加银行资本的能力受到限制,必须通过发展国家有价证券市场来解决银行资本化不足的问题。

按照这项方案,对银行体系结构变化,经济增长,企业的生产发展,都有可能产生影响。

其一,银行信用的降低有利于低增长潜力的原料行业,而不利于加工行业的融资;其二,由于银行信贷发展缓慢,可能会加剧生产周转资金的不足;其三,对大部分中、小银行和它们所服务的内需型部门感到有点困窘,这主要是由于一些中小银行受自身条件限制难以进入,其信贷资源环境可能恶化。

  另一种就是加速扩张式的发展方案,保证银行信贷较高速度的扩张和促进经济部门的增长是这个方案的关键。

由于信贷高速发展,银行利息收入的增长将超过利息支付的增长,银行的利润率得以提高。

但银行风险资产过快的增长,可能使银行自有资本金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偿,结果使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趋于下降,银行的信贷风险增加,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可能会降低。

因此,实施这一方案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国家和企业在适应期间能否成功地建立抑制银行部门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机制,否则就可能造成大规模银行危机。

预防银行危机发生的必要条件是保持企业利润和偿债之间的平衡,特别是在信贷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发展的情况下,必须在贷款使用结构和方向上有严格的规定才能成功保障这一平衡。

按照这一方案的发展导致银行体系结构有更深刻的变化,如中型银行的竞争状况得以加剧,其中很大部分银行通过加强集中度可能转化为大型银行;加强了中小银行的地位,为其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一方案为大型银行提出了同现在相比更加严厉的条件,尤其是他们在业务方面同中型银行的竞争力增加,面临着资产和负债向多元化结构的转型。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发现,两种银行体系的发展方案各有利弊。

其一,采用稳定式的发展战略,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当前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提高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同时,银行面临更加严厉的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管,从而减少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保持了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这对于经过粗放自由化扩张后的俄罗斯银行体系强化内部治理,修炼内功是有利的。

但按照这项方案,对银行体系结构变化、经济增长、企业的生产发展,都有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如银行信用的降低导致企业生产周转资金不足,虽能抑制行业经济的增长,相比起来,还是有利于低增长潜力的原料行业,而不利于加工行业的融资。

银行准入和存款保险体系的高门槛,能够形成高质量的银行业,但那些资本和资产较低的中小银行面临被淘汰或吞并的危险,这对于占重要地位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是非常不利的,甚至因此影响经济的增长潜力。

这种情况下,要保持国家的经济增长,国家的宏观调控导向和充分发掘金融工具的支持显得异常重要。

其二,采用银行信贷扩张为主导的发展方案,最明显的效果是保持中期经济高速增长,银企关系紧密,银行的利润率得以提高,尤其是一些中小银行面临发展的机遇,为企业和机构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金融环境。

最担心的是银行信贷大幅度扩张可能招致的银行的信贷风险增加,甚至会诱发银行危机。

因此,加强国家金融监管,防范银行危机,成为本方案的重大举措。

当然,为有效发挥信贷扩张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度,加强国家对投资的调控导向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见,单纯使用其中一种方案作为俄罗斯中期发展前景的战略选择,都不是最佳的发展方案。

我们以为,俄罗斯金融经济经过了十多年粗方式自由化的转轨后,当前面临的问题是银行体系的调整和集约化完善,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和银行部门运行的效率。

同时,俄罗斯又面临着加速经济增长和提高银行部门在经济中作用的问题。

这两方面的问题可以说是俄罗斯经济金融发展的两难抉择,如何在这两者间找到恰当的协调是俄罗斯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也是俄罗斯经济和金融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基于此,俄罗斯应选择有限度的扩张式发展战略,即有效地将稳定式和扩张式方案结合的发展战略。

  

(二)2005—2008年俄罗斯银行体系发展战略规划评析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银行部门在俄罗斯经济中的作用,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保证金融运行的透明度,俄罗斯联邦政府和中央银行制定了银行体系中期发展战略。

这就是完善银行业务活动的立法保障;为银行参与金融中介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银行在金融中介中的作用;提高银行调控和银行监管的效率;发展竞争环境和保证信贷机构业务的透明度;巩固银行领域的市场秩序并且保障为所有信贷机构(其中也包括被国家控制的银行)提供平等的竞争条件;提高信贷机构公司化管理的质量要求;发展银行的基础设施。

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加强银行业务的立法保障。

  首先必须根据国际规范创造信贷机构运行的立法条件,尤其是符合巴塞尔委员会银行监管方面《银行有效监管的主要原则》有关规定。

包括加强债权人的权力,首先是抵押保障要求权;完善被撤销业务许可证的信贷机构清偿的法律机制;加强银行领域内竞争和防范银行活动行为立法机制建设;简化信贷机构并购程序;创造条件以形成有效的历史信用记录档案体系;为银行业务中更广泛使用现代电子技术创造法律制度条件;创造立法机制加强对信贷机构中非法行为的监督;继续完善银行业务税收体系的工作。

此外,应在银行领域内以直接的行为规范补充立法,要更加明确有关银行领域内外国资本参与的立法规范。

  第二,强化银行监管、加强风险管理,特别是提高银行机构的公司化治理。

  首先要求严格贯彻国际《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对银行业全方位监管的思想,加强对银行业全方位的风险监控,从银行开业标准、业务范围的严格审批,到审慎监管,确保银行执行合理的发展方针、业务程序、直到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和风险防范系统等多方面的风险监控贯穿于银行运行的全过程。

同时,外部监管只有建立在有效的内部运行监控机制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地发挥其监管效力。

为此提高银行的内部监管体系的效率,强化银行对信贷风险、清偿风险的自我调控。

另外,中央银行要完善信息强制披露制度,落实透明度原则,强化外部约束机制,进一步提高公司治理体系透明度。

近期主要的任务之一是完善俄罗斯的审计标准并且使它们接近国际标准。

  第三,对于外资参与银行业务以及银行业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