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专制集权的加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35587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课专制集权的加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四课专制集权的加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四课专制集权的加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四课专制集权的加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四课专制集权的加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课专制集权的加强.docx

《第四课专制集权的加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课专制集权的加强.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课专制集权的加强.docx

第四课专制集权的加强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第三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时:

第一课时课型:

新授课

制作人:

党思伟时间:

2009年9月23日

【学习目标】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前预习】

一、

二、汉唐时期的分裂割据与集权措施

⒈汉代的分权与集权

⑴王国问题的形成

①西汉初年,刘邦推行郡县制、逐一消灭异姓诸侯王和功臣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企图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巩固皇权,稳定天下。

②汉惠帝以后,诸侯王羽翼日益丰满,中央与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诸侯王接连发动叛乱。

⑵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

①贾谊《治安策》: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小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

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

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辏并进而归命于天子。

②晁错《削藩策》: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

削之,其反噬,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③汉景帝:

前154年采纳晁错的建议,开始着手削多诸侯王的封地。

吴王刘濞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景帝武力平叛,并废除了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

④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目的:

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内容:

a建立中朝

b设置刺史

设置刺史的目的何在?

刺史的特点?

职责?

c实行推恩令

推恩令的措施与削藩策有何相同之处?

d酎金夺爵

影响:

a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权力的高度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皇帝大多幼小昏弱,“代行天威”的外戚和宦官相互倾轧,导致政局长期动荡。

⒉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⑴藩镇割据

①成因:

a唐朝中叶经历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

b节度使权力不断膨胀,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割据一方,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②特点

a政治上,自己管辖州县、任免官吏,位置传于儿子或部将,不受中央委派。

b经济上有财权,掌握本地税收。

c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

③影响:

藩镇拥兵自重,独霸一方,使唐朝后期政局动荡,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⑵五代

①概念:

唐朝末年,中原一带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

同时,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存在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⑵实质:

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进一步发展。

③社会状况

a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b南方局势相对稳定。

所辖区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c五代后期,后周世宗柴荣积极改革,南征北战,为以后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及五代十国等分裂割据局面等现象的出现反映的本质是什么?

⒊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⑴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

⑵主要措施

①收精兵

a杯酒释兵权,收回统兵大将的兵权。

b将禁军分别划归互不统属的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等“三衙统领”。

c发兵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②削实权。

削弱节度使、州郡掌管和武将的权力

a削弱藩镇的行政权力,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

b废除了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c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③制钱谷。

措施——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京师开封或其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

作用——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语社会安定。

⑶影响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②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政治制度上体现现出新的特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变得突出起来。

③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

⒈丞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设立

⑴丞相的废除

①明太祖为何要废除丞相?

具体原因——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过重,引起政局动荡,

根本原因——加强皇权

②过程: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③影响:

在中国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发展到新的高度。

⑵内阁的设立

①原因:

明太祖废丞相后,政务繁多,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为此而设立殿阁大学士。

②明代内阁的演变

a明太祖时,殿阁大学士品稚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

b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c此后,内阁地位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阁臣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的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

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三、清朝的军机处

⒈清初的中央官制

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⑵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洲贵族组成,负责处理重要的军国大事。

⒉军机处的设立

⑴设立:

雍正期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在隆宗门内设立军机处。

⑵职权的变迁:

起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

⑶特点:

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员交往,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

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⑷影响:

①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总结★自唐宋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清晰地表现出的历史特点。

虽然有可能提高决策效率,却导致了一人独尊,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课堂学案

【知识梳理】

1.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又是如何逐渐解决的?

如何评价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⒉什么是五代十国?

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

⒊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影响如何?

⒋明清时期,专制皇权是如何不断加强的?

如何认识唐宋以来政治制度变化的特点?

【问题探究】列举中国古代自汉唐以来,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重难点解析】

一、如何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

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

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司,全国依附君主。

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垄断了全国的一切大权。

3、

4、人治高于法治

5、

6、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

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是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官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7、

8、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9、

10、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三、

四、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并保障了古代文明的持久性。

消极影响——皇权专制易造成暴政腐败现象;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思想方面,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这一切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自明清时期开始,中国发展的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解疑答惑】

【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初郡国并行B.郡国二制并行有利于中央集权

C.王国内可自征赋税D.王国势力在景帝和武帝时逐步削弱

2.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吏的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建立中朝B设置刺史C取消封国D设置御史大夫

3.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宦官专权D唐末农民战争

4.五代十国经济发展呈现的特点,主要说明了()

A劳动力的多少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B统治者重视与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C安定的政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D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5.(宋太祖)因谓(赵)普曰: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A削减节度使的实权B杯酒释兵权C设置转运使D派遣文官担任知州。

6.北宋政府规定各州的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A遏制地方官吏贪污腐化B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C确保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D筹集用于议和的“岁币”

7.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一般认为,北宋政治体例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能全面反映其体例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担任地方官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8.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重凄内容。

宋太祖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不同措施是()

A.强干弱枝以加强中央权力B.将各州郡财赋收归中央

C.用和平方式消除地方威胁D.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

9.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

C.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

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10.汉唐时期,官员上朝奏事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而明清时大臣奏事必须跪着。

上述变化可以看出古代中国()

A.礼仪制度不断完善B.地方权力不断加强

C.官僚制度不断完善D.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11.下列现象发生于北宋的是()

A.相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

B.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

C.阁臣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习

D.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12.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

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B.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以至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侯王表》

材料二(晁错)说上曰:

“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

削之,其反噬,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汉书•吴王濞列传》

材料三(主父偃)说上曰:

“今诸侯或连成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削割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以上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

——《汉书•主父偃传》

⑴材料一、二认为,汉初分封诸国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局面的出现使西汉地方行政体制与秦相比出现什么变化?

后来又为何要解决王国问题?

⑵材料二、三所提出的解决王国问题的方案在实施的手段上和产生的结果有何不同?

⑶有人认为七国之乱根本上是因为“削藩”造成的,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为什么?

⑷王国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说明了什么?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

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材料二明太祖说: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⑴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看法有何不同?

⑵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

⑶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

⑷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

从制度角度说明你的认识。

巩固练习

1.B2.B3.B4.C5.D6.B7.B8.B9C10.D11.B12.D

13⑴原因: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昆弟少,诸子弱”

变化:

由秦代的郡县制变为郡国并行制

解决原因:

王国势力膨胀,严重威胁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⑵前者采取强制削夺得办法,后者主张用缓和的办法。

前者使矛盾激化,引发七国之乱,后者达到了削弱王国,使之无力对抗中央的目的。

⑶不正确。

七国之乱是西汉统治集团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斗争,是王国问题发展的必然结果,无论是“削藩”还是“推恩”,都触及诸侯王的利益,必定引起其反抗。

王国问题解决的主要条件:

一是景帝的举措得当,二是武帝时的强盛。

如果没有上述条件,单靠“推恩”是不能奏效的。

⑷强大的中央集权和得当的施政,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14⑴唐太宗认为,应当加强宰相制度,以避免决策失误。

明太祖认为,宰相是政治混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之手。

⑵皇帝决断和宰相等集体讨论结合起来。

⑶中央政府各部门只管办事,皇帝一人决策即可。

⑷从根本上说不矛盾。

因为唐太宗要求“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后“方可奏行”,最后的决定权仍在皇帝一人手中。

二者都坚持君主专制制度,但唐太宗要求将君主专制与宰相制度统一起来,而明太祖将宰相与君主专制对立看待,因此得出不同结论。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людей,которыеиспользуютсядляобучения,исследованийинедолжны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вкоммерческихцелях.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NurfürdenpersönlichenfürStudien,Forschung,zukommerziellenZweckenverwendetwerden.

Pourl'étudeetlarechercheuniquementàdesfinspersonnelles;pasàdesfinscommerciales.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