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docx
《视听语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视听语言.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期末复习
导言
索绪尔——二十世纪,语言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瑞士的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符号系统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能指(signifier)和所(singnified)。
能指(意符):
符号的表示成分,在狭义语言中能指是由有声形象构成的,它具有一个物质的实体。
所指(意指):
符号的被表示成分
(名词解释)视听语言——视听语言就是利用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也可以称为“电影语言”。
包括狭义的视听语言和广义的视听语言。
狭义的视听语言,就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合。
广义的视听语言,指电影或电视为了表达内容所采用的所有艺术手段,涵盖电影艺术形式的各个方面:
摄影、录音、剧作、表演、美术、音乐、剪辑等等。
视听语言的构成——可视性系统(视觉)与可听性系统(听觉)
视听语言的基本特性(影像的特点)——记录性、幻觉性
东西方视听语言的差别1,西方重视听刺激 2,东方重情节寓意
视听心理基础
1,视觉暂留原理2,似动现象3,心理补偿机制(完整与闭合倾向)
视觉暂留原理——视觉暂留原理指的是人眼在观察动态景物时,光信号使视网膜上形成视觉影像,外界刺激停止后,视网膜上的物体影像并不立即消失,而是暂留一段时间,这一现象就被称为“视觉暂留”。
似动现象——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
它的产生依赖于刺激物的强度、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
心理补偿机制——即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对影片画面之间的断裂作出心理补偿,从而最终实现对电影、电视的观赏。
雨果·敏斯特伯格《电影:
一次心理学研究》1916.
视听思维
1、形象化思维
2、暗示
镜头
镜头的两层含义光学镜头.镜头画面
镜头的定义:
指从开机到关机所拍摄下来的一段连续的画面,或两个剪接点之间的片段,又称镜头画面。
镜头是构成影像的基本单位
镜头的职能:
提供信息表现风格
画框
(名词解释)画框也叫景框,原是美术创作中使用的一个名词,是指用木条或线条包围的一个封闭的四边框,用来把绘画的空间与绘画作品以外的空间分割开,并且相互区别。
影视作品的影像也是在这样一个四边框中呈现,它大致相当于镜头的取景框。
拍摄对象进入画框,也就是“闯入镜头”,叫“入画”;相反,出画框就叫“出画”。
通常,画框的左边框叫“画左”,右边框叫“画右”。
在实际拍摄时,画框就存在着一个对于真实世界的“取”与“舍”的过程。
(画框的取舍具有表意功能。
画框有时候还可以构成隐喻)
画框把空间分为“画内空间”和“画外空间”。
画外空间的构成
1拍摄对象的出入画。
2人物指向画外的视线或者动作《孩子王》开头
3画外人物或者物体投射在画内的影子
4利用镜子或有反射功能的物体或平面《霸王别姬》
5画外人物或事物有局部出现在画内《黄土地》“一只黑手”
6对画面停留足够长的时间,引人联想画外空间
7摄影机的运动。
镜头在空间的内的运动也会产生对于画外空间的期待联想《杀手里昂》
8打破画内的一些空间隔断
9画外音,画外音也可以打破画内空间的封闭性产生一定的作用
构图
构图:
概括来说,就是指画面的结构、布局,即画中各形象元素的联结关系、组合结构。
构图的内容有主体、陪体、环境三个部分
主体——指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处于中心地位
陪体——是指与主体构成一定关系,作为主体陪衬出现的人或物
环境——指围绕主体与陪体的环境,包括前景和后景两个部分
构图的目的:
象征性、叙事性、造型性
构图类型:
静态构图与动态构图、封闭性构图与开放性构图。
景别
景别——镜头由于与被摄物体的距离不同或焦距不同(形成景别的原因),所摄取的不同范围的画面。
依据画框中所摄取的景物范围的大小的不同,来划分景别。
景别越大,景物形象越小,环境因
素越多。
景别越小,景物形象越大,强调因素越多。
景别的划分原则与标准
1.景别的划分所指对象应该是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大小
2.通常的做法是以画格中截取成年人身体部分的多少为划分标准
景别的划分与功能
按照摄影机和被拍摄物体从远到近的距离,可以粗略的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中全景 中景、中近景、近景、特写、大特写)
远景
远景指的是摄取远距离的人物和景物,表现广阔深远景象的电影画面
(空镜头——空镜头是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
远景的功能与特点
1、提供较多的视觉信息,注重对景物或事件的宏观表现。
2、画面视野开阔,场面壮观,具有视觉冲击和震撼。
3、以景物为主体的远景画面具有借景抒情的意味
4、以人物为主体的远景画面可含蓄表达人的心理
5、片子中多用远景作为开篇或结尾画面。
全景
全景是指拍摄人物全身形象或者场面全貌的景别,表现相对于局部的整体景观与场面。
全景的特点与功能:
1、全景画面能够完整展示被摄主体的全貌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常作为拍摄总角度
2、人物(主体)成为画面中心,背景作为补充
3、全景可以营造客观化的关注效果
中 景
中景是指一种展现场景局部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景别。
中景的功能与特点:
1、清楚展现人物表情与身体动作,有良好的叙事能力
2、中景是运用的最多的镜头,一般呈现中性色彩。
近 景
近景指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景别。
近景的特点与功能:
1、突出主体,强调细节,表现相对小的物体或人物表情、神态
2、近景画面拉近了被摄人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容易产生一种交流感。
特写
特写指用以表现人物或被摄物体的某个局部细节特征的一种景别
特写的特点与功能:
1、能呈现主体最丰富的细节变化,强化观众对表现内容的深层认识,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导向
2、人物面部特写常被用来细腻地刻画人物表情与性格,表现人物内在心理世界
3、特写往往富有寓意性和抒情性,能启发人们的想象力
4、特写分割了被摄体与周围环境空间的联系,常用做转场镜头
特写和远景较少被采用,所以又被称之为“两极镜头”,用以表达特定的情感、特殊的视点。
景别的作用:
1.叙事
2.一些特殊的景别(如特写和远景),或特殊的景别组合,可以抒发特定的情感、表现特定的视角。
《这个杀手不太冷》开端,导演使用的一系列的特写镜头组合营造出了一种神秘感。
3.不同景别的组合运用,决定了影像的风格、作品的风格、导演的风格。
侯孝贤的影片偏好远景系列来把人物置身于所处的整体空间里进行观察。
角度
角度:
摄像机与被摄对象的水平夹角与垂直夹角的综合。
形成拍摄角度的原因:
1、摄影机与被拍摄对象在平面中的位置不同、正逆不同(水平夹角)
2、摄影机在与被拍摄对象在高度上的落差(垂直夹角)
正面拍摄角度—镜头正对着被摄主体的正面拍摄
特点:
1、完全展现演员的面部表情
2、制造一种近距离、无障碍沟通的幻觉
3、立体效果不明显
侧面拍摄角度(正侧面——90度夹角。
和斜侧面——前侧面和后侧面)—镜头与被摄主体的正面形成一定角度夹角的拍摄。
特点:
1、有利于表现人物的轮廓线条
2、蕴含着一种动势
3、斜侧角度形成透视关系,有较强的纵深感和立体感
背面拍摄角度—镜头在被摄主体背面进行拍摄
特点:
1、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感受;
2、制造悬念。
平拍
平拍角度指摄影机处于与主要被摄对象水平的位置,是通常的拍摄角度,符合人正常情况下观察世界的角度。
特点:
1、平视角度使画面显得客观、中性
2、平视角度表达出平等与尊重
3、不易造成视觉透视的变形
4、容易单调、乏味
俯拍—指摄影机镜头视轴偏向水平线下方的拍摄方式。
摄影机处于俯视被摄对象的位置,主要用以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相当于常人站在高处往下看的情景。
特点
1、体现环境的宽广和规模,强调环境、空间,人物在其中的位置,有宏观表意作用
2、被摄对象在视觉直观上显的低矮、渺小或卑微
2、呈现一种居高临下的主观视点
仰拍—摄影机镜头视轴偏向水平线上方的拍摄方式,低于拍摄主体的视平线。
主要用以表现视平线以上的景物,相当于常人站在低处往上看的情景。
特点:
1、突出、夸大、拨高被摄主体,造成令人崇敬或者恐惧的心理。
2、适合于表达高大的物体、腾空跃起的动作以及人或物向上的力量。
3、呈现一种仰望的视点
拍摄角度的作用:
1.叙事2.抒发情感、表达特定的视角与内涵3.有着导演自己的风格,可以表达不同的叙事态度和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
景深
景 深:
指距离摄影机镜头最近的清晰影像到最远的清晰影像之间的距离。
影响景深的三个因素:
物距、焦距、光圈
物距越近,景深越浅光圈越大,景深越浅焦距越长,景深越浅
景深
焦距
成像特点
表意
景深空间
浅景深
焦距较长
将景物保持清晰的范围控制在有限距离内,只把被拍摄的几件物体对焦,吸引观众注视
表意单一
浅景空间
(shallowspace)
深景深
焦距较短
前景与背景之间的较大范围都在焦距内,诸多物体被对焦,讯息同时包含在各个层面
表意含混
深度空间
(deepspace)
焦距
焦距,也叫焦点距离,指光学透视的主点至焦点的距离。
分类——根据焦距长短不同,镜头可分为长焦镜头、短焦镜头和标准镜头
标准镜头:
指焦距长度接近或等于画面画幅的对角线长度的镜头,其焦距通常在40~50毫米左右,视角则在50°左右。
短焦镜头:
短焦镜头又叫“广角镜头”,其焦距通常在40毫米以下,视角大于50°。
短焦镜头的特点;
1、短焦镜头的视角大,景深长,可在有限距离范围内获得较大视野的影像
2、短焦镜头会使被摄主体的线条条产生畸变弯曲
长焦镜头:
通常,焦距长于50毫米的镜头就叫做长焦镜头,它的视角一般小于45°。
它是一种可以将远处景物拉近,清晰表现的镜头
长焦镜头的特点:
1、视角较小,拍摄景物的空间范围小,适合拍摄远处景物的细部
2、景深短,可在杂乱环境中突出被摄主体
3、透视效果差,具有明显的压缩空间纵深距离和夸大后景的特点
变焦镜头变焦指摄像机位置不变,通过安装在机体内变焦距镜头的内部变化,造成影像效果的变化。
变焦的三种情况
1、镜头焦距推向或离开一个静态的对象
2、用变焦镜头拍摄一个运动中的对象。
3、摄影机移动的同时变焦距。
视点
镜头的视点是指镜头所模仿的观察者的视野。
视点的分类
1.客观视点:
摄影机作为旁观者.是一种摄象机只担当影视艺术事件记录者身份的镜头,是摄像机对场景的纪录
2.主观视点:
摄像机作为动作的参与者
3.导演视点:
导演有意参与剧情的视点
4.间接主观视点:
观众去看的视点
视点镜头的转换:
1、客观镜头转换为主观镜头
2、主观镜头转换为客观镜头
3、主客观镜头的相互转换
运动的摄影
运动镜头:
运动摄像,就是在一个连续镜头中通过改变摄像机机位和角度,或者变化镜头焦距所进行的拍摄方式。
镜头运动的种类
基本种类:
推、拉、摇、移。
此外还有:
升、降、跟、甩
推镜头——是沿摄影机光轴方向向前移动的接近式拍摄,画面所包容的范围越来越小,是主观视点镜头中的常用手法。
推镜头的特征与作用
1、形成视觉前移的镜头效果
2、突出主体,表现细节,强调重要的情节因素
3、引导观众进入故事环境
4、影响和调整画面节奏,影响运动主体的动感
拉镜头——是沿摄像机光轴方向向后移动远离式的拍摄,画面所包含的范围越来越大,拉镜头是一种镜头视点的远离。
拉镜头的特征与作用
1、形成视觉后退的镜头效果
2、交代被摄主体与环境的关系
3、调整电视语言内部节奏
4、产生结束性的意味,可作结论性镜头
5、由局部起幅,可调动观众的想象,形成悬念
推拉镜头时注意:
目的明确。
起幅、落幅完整、准确。
主体中心位置。
速度与情绪节奏一致。
摇镜头——摄像机机位不做位移运动,而是利用三脚架、云台拍摄方向可变动的功能,机身做上下、左右的方向变化的镜头运动方式(改变镜头的光轴方向)
摇镜头的分类
方向上:
横摇(全景摇、环形摇)竖摇斜摇
速度上:
快摇(甩)慢摇间歇摇
甩镜头功能特点:
具有强烈的动感、展示空间的急剧变化、 具有强指向性、体现主观视点的迅速转移、形成快节奏
摇镜头的特点与作用:
1、展示空间,扩大视野
2、表现被摄主体之间的关系
3、表现运动的主体
4、利用摇摄的方法拍摄主观性镜头
移动镜头——指摄像机镜头沿一定的拍摄方向边移动边进行的拍摄所获得的镜头画面形式。
移动摄影的方式
纵深移动:
(前移、后移)
水平移动:
横移(左移、右移)曲线移动
竖直移动:
升降
空间综合移动
横摇与横移的区别
横摇
横移
机位
固定
移动
角度
旋转变化
不变
跟随被摄物体移动
有限度
灵活
被摄主体的焦点
容易不准,需要修正
如同时移动则不变
透视关系
明显
不明显
景别
发生变化
不变
移镜头的功能特点:
1、开拓了画面的造型空间
2、表现复杂的场景表现出真实感和现场感)
跟镜头——跟摄是摄像机始终跟随运动的被摄主体一起运动而进行的拍摄。
用这种方式拍摄的电视画面称为跟镜头。
跟镜头大致可以分为:
前跟、后跟(背跟)、侧跟三种情况。
视觉特点:
主体明确、景别固定
推镜头、前移镜头、跟镜头的比较
推镜头
前移镜头
跟镜头
主体
主体明确
主体不明确
主体明确且必须运动
景别
由大到小
无明确变化
不变化
运动
匀速直线前移
匀速直线前移
与被摄主体运动一致
表现重点
环境中的主体
整体空间的气势氛围
主体的姿势姿态、动态
跟镜头的作用
1、不间断地表现运动的主体。
2、引出环境
3、表现一种主观性镜头
4、有纪实感
升降镜头——摄像机借助升降装置沿着垂直线上线移动拍摄的方式叫升降拍摄
升降镜头的功能与特点:
1、升降运动带来了画面视域的扩展和收缩;
2、形成了多角度的构图效果
3、表现高大物体的各个局部;
4、表现纵深空间中的点面关系;5、常用于展示事件或场面的规模、气势和氛围。
综合运动镜头——摄像机在一个镜头中把推、拉、摇、移、跟、升、降等各种运动摄像方式,不同程度地、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拍摄,所得的画面叫综合运动镜头
综合性运动镜头的作用:
1、表现丰富的画面内容
2、表现完整的情节
3、表现复杂的场景
4、真实表现被摄对象
色彩
色彩的属性:
色相、明度、纯度。
色彩的作用:
叙事、表意、抒情、结构全片。
电影中色彩处理的情况
1、总体风格:
(1)纪实风格
(2)浪漫、夸张的风格
2、形成色调两种情况:
(1)主题基调
(2)段落色调
3、局部色彩的运用
控制色彩的因素:
灯光、布景、道具、服装的色彩。
色调
色调的分类:
1、根据明度,可以分为:
明调、暗调
明调:
明暗对比以明为主,色调较淡,多运用中性灰到白的颜色,给人以明朗、纯洁的感觉
暗调:
色调较深、大量运用深灰、黑色的颜色,给人以严肃、凝重的感觉
2、根据对比度,可以分为:
软调、硬调
软调:
色彩差别较小,对比不强烈
硬调:
色彩差别较大,对比强烈
中间调:
其一指明暗关系,既不是亮调,也不是暗调;其二指反差关系,介于软调和硬调中间,中间调是影视作品中最常用的影调形式。
3、根据心理反应可分为:
暖色调、冷色调
绿色、蓝色、黑色等色彩属于冷色调,可表现安静、孤独、隐蔽、沉重、忧郁等情绪
色调的作用:
(1)喧染环境,营造氛围,表现人物的心境;
(2)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主题
(3)形成影片特殊的风格和韵味。
光线
影响镜头画面的光属性:
色温照度
光线的分类
按光源划分:
①、自然光:
阳光、天光;②、人工光:
灯光。
按光源方向分
1)顺光正面光有利于消除不必要的投影,层次平淡,不利于表现被摄物体的立体感和质感
2)侧面光立体感较强,景物明暗反差大,缺乏过渡,常用于特殊光效或气氛
3)逆光可勾勒被摄对象的轮廓,造成剪影、半剪影的效果,制造一种特殊的戏剧氛围
4)顶光形成较大明暗反差,造成硬调效果,拍摄肖像时丑化人物,造成异常感觉
5)脚光造成异常效果,用于渲染特殊气氛,如恐怖、惊险,或丑化某一人物造型。
按光线的性质分
(1)直射光(硬光);
(2)散射光(软光);(3)混合光
直射光(又称硬光)明暗反差较大,阴影明显,用来表现男性的、有力的、动态的形象。
散射光(又称软光):
明暗反差较小,阴影被弱化,用来表现女性的、柔美的、静态的形象。
三点布光(名词解释)
1、主光:
首先把主光光源(主光灯)放在被摄主体的前面,注意它应与被摄主体形成一定的角度。
2、补光:
在主光源造成的阴影一侧位置布置补光,以部分地消除主光照射下被摄主体所形成的阴影。
3、逆光:
把光源放到被摄主体后面,使被摄主体看起来轮廓清晰、富有立体感。
光在电影中的作用
1、曝光作用(基本作用)
2、造型与构图:
塑造人物或环境的视觉形象
3、戏剧作用(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烘托环境气氛。
表现时空。
帮助构图)
剪辑、场面调度
“剪辑”
电影最初的剪辑,是因为技术方面的原因:
胶片的规格不可能是影片正好需要的长度。
最初的剪辑工作好像很简单,把导演要叙述的故事说明白就行了,但是经过长期的探索之后,电影创作者开始意识到,把各种状态下拍摄获得的胶片素材带换一个角度,把这一系列画面彼此有机的连接在一起的作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此时,视听语言便诞生了。
这种剪辑方法,经常使剪辑出来的影片得到一种类似于1+1>2的效果。
也就说,把不同的镜头组结在一起,会传达出新的含义(新质),并且提供出一种交流感情、思想、事实的新方式。
苏联蒙太奇学派
人物:
库里肖夫、维尔托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杜甫仁科
库里肖夫效应创造性地理学
普多夫金:
普多夫金的理论强调了电影的叙事性,即通过分镜头突出细节的重要性,通过对情节和事件的分解组合,再现情节和事件,使蒙太奇成为剧情片段的连续,从而加强电影的叙事力量。
爱森斯坦代表作品:
《战舰波将金号》《十月》
爱森斯坦对蒙太奇的认识:
蒙太奇的作用不是简单的连接,而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蒙太奇的“冲突”和“对立”。
蒙太奇要达到“震撼”的作用才算是实现了自己的作用,将强烈对比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强迫观众接受某个观念,而这个观念要大于和不同于这些镜头之间的简单组合。
建立杂耍蒙太奇、理性蒙太奇、垂直蒙太奇的理论
蒙太奇定义《电影艺术辞典》(1986版)定义:
“在电影创作,根据主题的需要,情节的发展,观众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度,将全片所要表现的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段落、场面、镜头,分别进行处理和拍摄。
然后再根据原订的创作构思、运用艺术技巧,将这些镜头、场面、段落,合乎逻辑地、富于节奏地重新组合,使之通过形象间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的关系,相互作用,产生连贯、对比、呼应、联想、悬念等效果,构成一个连绵不断的有机整体——一部完整地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条理贯通、生动感人的影片。
这种构成一部完整影片的独特的表现方法称为蒙太奇。
”
剪辑的基本原则:
.保持时间上的连续性
1.机械的保持动作上的连续性2.运用观众心理补偿实现时间的省略(直接运用动作的省略、把镜头从主体身上暂时移开、运用特殊的光效——淡出淡入\叠化\划)
.保持空间上的完整性
1.轴线原则2.用全景表明空间关系3.创造上下镜头在空间上明晰的因果关系(视线顺接原则)。
剪辑的一般规律
(名词解释)轴线原则的概念—一个连续时空段落中的动作是依照一条可辨识的线进行的,这条线就是被称为动作轴线,通过这条轴线画一个半圆区域,也称180°区域,摄影机必须在180°区域内也就是事件的一侧进行记录并始终在这一侧记录,这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封闭的时空,并且在这个时空内为观众建立明晰的方向感,在这个区域内,摄影机机位的任何变化都是被允许的,但是一旦跨越了这个区域,观众的方向感就会被混淆也就无法建立起对空间的完整的认识。
轴线的分类:
1)关系轴线
2)运动轴线
3)方向轴线
关系轴线——关系轴线是指两个以上静态主体每两者之间的假设连接线。
场景中人物之间的关系轴线是以他们相互视线的走向为基础的。
运动轴线——即处于运动中的人或物体,其运动方向构成主体的运动轴线。
合理越轴
利用主体的运动越轴
利用主观镜头“越轴”
利用运动镜头“越轴”
利用中性镜头“越轴”(骑轴镜头)
利用特写镜头“越轴”
插入远景镜头(空镜头)“越轴”
利用复杂或强烈的运动“越轴”
利用多轴线“越轴”
(名词解释)视线匹配原则:
三镜头法——双人对话场面中通常采用三镜头法,三镜头法是好莱坞的成规。
一般先用一个交代镜头把空间关系交代清楚(镜头1),然后切一个人物A的正打(镜头2),之后再切一个人物B反打(镜头3),其中镜头2和镜头3都是镜头1(交代镜头)中的一部分,而且镜头2和镜头3中都有彼此的一部分。
所以好莱坞三镜头法是时空统一的,符合经典好莱坞电影封闭空间观念所追求的连贯性。
镜头的组接规律“动接动,静接静”(原则)
剪辑的手法
1、无技巧剪辑——“硬切”
2、技巧剪辑淡出淡入、叠化、翻页、划像、圈出圈入、定格、闪白、闪黑、黑场等。
蒙太奇的分类
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尔丹在总结前人段落蒙太奇的异同后,提出了叙事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概念,这一划分简单、科学、实用
叙事蒙太奇包含:
1、平行蒙太奇2、交叉蒙太奇3、连续蒙太奇
表现蒙太奇包含:
1、隐喻蒙太奇2、对比蒙太奇3、心理蒙太奇4、重复蒙太奇
蒙太奇的艺术功能与作用
1.对表现对象的选择与取舍、概括与集中组织与安排
2.引导观众注意力,激发联想
3.创造独特的影视时空
4.创造节奏
5.创造声画结合的银幕形象
长镜头
巴赞被誉为“法国影迷的精神之父”(安托万·德巴克语)”、“电影的亚里士多德”。
巴赞《电影是什么》,已成为电影理论史上的经典著作,是二战后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发展的一块基石。
巴赞推崇现实主义美学,发现并阐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的重要价值,阐述了蒙太奇与景深镜头在电影语言中的重要性与辩证关系,提出了长镜头理论
主要理论
1、“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2、电影起源心理学
长镜头理论与景深镜头理论(场面调度理论)
长镜头概念:
所谓长镜头,就是连续地用一个镜头拍摄下一个场景,一场戏或一段戏,以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而不破坏事件发展中时间和空间连贯性的镜头。
一般认为,电影史上最早应用长镜头的范例是纪录片大师罗伯特·弗拉哈迪1916年拍摄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
在这部影片中,弗拉哈迪用一个较长的长镜头表现了爱斯基摩人从冰窟窿里猎取海豹的过程。
长镜头的美学功能作为电影艺术语言的长镜头的艺术功能有如下几种:
(1)创造完整的时空
(2)形成丰富的表意性
(三)渲染烘托情绪和环境气氛
(名词解释)场面调度:
“场面调度”起初叫“舞台调度”,出自法文(Mise—en—scene),其法文原意是“舞台上的布置”,即“摆在适当的位置”。
场面调度用于舞台剧中,有“人在舞台上的位置”之意,指导演依照剧本的情节和剧中人物的性格、情绪,对一个场景内演员的行动路线、站位、姿态手势、上场下场等表演活动所进行的艺术处理。
比如,演员是站在舞台中央,还是走到前台边缘,是站着表演,还是坐着表演,等等,这些舞台表演动作的总和即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