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从漂流陶养的另类教育理念谈学校行政思维重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32794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3从漂流陶养的另类教育理念谈学校行政思维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103从漂流陶养的另类教育理念谈学校行政思维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103从漂流陶养的另类教育理念谈学校行政思维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103从漂流陶养的另类教育理念谈学校行政思维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103从漂流陶养的另类教育理念谈学校行政思维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3从漂流陶养的另类教育理念谈学校行政思维重点.docx

《103从漂流陶养的另类教育理念谈学校行政思维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3从漂流陶养的另类教育理念谈学校行政思维重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3从漂流陶养的另类教育理念谈学校行政思维重点.docx

103从漂流陶养的另类教育理念谈学校行政思维重点

103從漂流、陶養的另類教育理念談學校行政思維

(學校行政雙月刊第54期P117)洪秀熒

漂流、陶養的另類教育

理念談學校行政思維

從漂流、陶養的另類教育

理念談學校行政思維

洪秀熒/高雄縣深水國民小學教導主任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班研究生

摘要

教育是一種美學(成人之美),在尋找「可能性」,成就「可能性」;「教育即生活」,在尋找感動,創造感動;「教育即實驗室」,在營造「希望」(hope),創新「喜悅」(joy)。

教育是社會正義的一道防線,是「無私」,是「無棄」,不應把孩子當作工具,當成是大人的縮影,應把孩子當成是獨立的個體,因為每個孩子成長的進度是不一樣的。

生命是有價值的、只要給機會都是有希望的。

一粒種子,一個希望,每粒種子都應享有他自己成長的故事,每一個孩子都應受到良好的照顧,跑得快的孩子讓他盡情地跑,快步向前跑;跑得慢的孩子也應受到充分的關注,找到一片自信的天空。

本文從漂流與陶養的另類教育理念、學校教育的包袱,談師資培育機構、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與社會機構應有的學校行政思維。

研究發現:

師資培育機構應開設漂流與陶養教育的必修課程,提供漂流與陶養教育的回流教育;教育行政機關應推廣漂流與陶養教育的相關研習,推動漂流與陶養教育的政策服務;學校應規劃漂流與陶養教育的校務發展計畫,增置漂流與陶養教育的相關資訊服務;社會機構應建立漂流與陶養教育的資源中心,提供漂流與陶養教育的伸展舞台。

關鍵字:

另類教育、開放教育、學校行政

從漂流、陶養的另類教育

理念談學校行政思維

從漂流、陶養的另類教育

理念談學校行政思維

洪秀熒/高雄縣深水國民小學教導主任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班研究生

摘要

教育是一種美學(成人之美),在尋找「可能性」,成就「可能性」;「教育即生活」,在尋找感動,創造感動;「教育即實驗室」,在營造「希望」(hope),創新「喜悅」(joy)。

教育是社會正義的一道防線,是「無私」,是「無棄」,不應把孩子當作工具,當成是大人的縮影,應把孩子當成是獨立的個體,因為每個孩子成長的進度是不一樣的。

生命是有價值的、只要給機會都是有希望的。

一粒種子,一個希望,每粒種子都應享有他自己成長的故事,每一個孩子都應受到良好的照顧,跑得快的孩子讓他盡情地跑,快步向前跑;跑得慢的孩子也應受到充分的關注,找到一片自信的天空。

本文從漂流與陶養的另類教育理念、學校教育的包袱,談師資培育機構、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與社會機構應有的學校行政思維。

研究發現:

師資培育機構應開設漂流與陶養教育的必修課程,提供漂流與陶養教育的回流教育;教育行政機

關應推廣漂流與陶養教育的相關研習,推動漂流與陶養教育的政策服務;學校應規劃漂流與陶養教育的校務發展計畫,增置漂流與陶養教育的相關資訊服務;社會機構應建立漂流與陶養教育的資源中心,提供漂流與陶養教育的伸展舞台。

關鍵字:

另類教育、開放教育、學校行政

投稿日期:

2008年2月19日完成修稿日期:

2008年3月16日

118學校行政雙月刊542008/3

壹、前言

教育是一種美學,在「尋找」可能性,「成就」可能性;教育是something,在「尋找」感動,「創造」感動;教育是Iam,在營造「希望」(hope),創造「喜悅」(joy);教育是去疆界化,在給孩子「多一種選擇」,「多一個機會」;教育是體驗學習(experiencelearning),在打照「夢想起飛」,開啟「學習天空」。

孩子的成長是源源不絕的,沒有所謂直線的發展,用同樣的一把尺去衡量每個孩子,社會將充滿著殘缺;公民素質不好,整個國家並非完善。

孩子充分運用感官體驗,獲得珍貴又紮實的知識(林玉體,1995),自然中沒有恐懼,總有一天,孩子會過去,與山結合,與自然結合(朱台翔,1994),教育必須不斷地演化、催化、改革、蛻變,產出更多的創意。

綜合活動是需要的,必須將許多不同面向加以統合整理(Gadamer,1986),學校行政應破除成見、超越封閉,嘗試漂流的思維及陶養(bildung)的理念,追尋開放、有價值的教育意義。

貳、漂流與陶養的另類教育理念

「另類教育」(alternativeeducation)是以明確的教育信念(學生本位、教育全方位、社群自治、合作學習等)為基礎,採用多元的教育選項(豐富的教學內容、多元的教學方法、彈性與開放性的教學時間和教學場所、多元的評量方式),重新連結未確定性、自由與自我完成,不因任何一個理由放棄任何一個孩子。

漂流與陶養的另類教育理念為:

因材施教、相對處世、直指人心、追尋真理、教育自己、重估價值、找回真我、追尋存在、開放出走、陶養轉化。

一、孔子的「周遊列國」因材施教

孔子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前後歷經十四年,瞭解學生的個別差異,針對不同的弟子與不同的時機因材施教,講述「仁」的真諦,推行其儒家學說和主張,提倡仁政德治的思想。

二、莊子的「浮遊於世」相對處世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

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問其故,曰:

「旡所可用。

」莊子曰:

「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

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

豎子請曰:

「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新知脈動殺?

」主人曰:

「殺不能鳴者。

」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

「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

先生將何處?

」莊子曰:

「周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

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則不然。

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遊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

「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遊者鞅掌,以觀無妄。

朕又何知!

」莊子「浮遊於世」,認為人世間的道德觀念,無一定的對不對,無一定的好不好,大智慧者綴著自然之道四界浮遊,順應變化,用相對的道德觀念處理世間事,才能免於困頓。

三、慧能的「藏遊於獵」直指人心

禪宗六祖慧能是一個南方鄉下人,說過:

「我是鄉下人,和您的身分雖然有差別,但佛性難道也有差別嗎?

」。

慧能「藏遊於獵」,不為僵化的經典權威所限,不重教理,提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必在寺」、「菩提自性本清靜,但用此心直了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四、德國的「漂鳥運動」追尋真理

十九世紀末,德國青年發起「青年漂鳥運動」,創造屬於青年的新文化,學習候鳥精神,漫遊於自然中追尋生活真理,在自然中歷練生活能力。

漂鳥運動主張以悠閒的心情、體力消耗,走入大自然,在自然環境擷取更多的生活智慧(警覺、判斷、勇氣、耐力等優良性格)。

德國「青年漂鳥運動」,提倡冒險教育,以戶外體驗教育構思另類教學理念,鼓勵青少年放棄現代化的舒適生活、個人主義,進入自然環境建立團體生活,面對逆境培養堅毅的性格和無懼的勇氣,擷取更多的生活智慧,以迎接未來生活的挑戰。

五、歌德的「崇尚自然」教育自己

歌德崇尚自然與和諧的精神,重視人的創造性和生產活動,提出「每個人都應該堅持走他為自己開闢的道路,不被權威所嚇倒,不受行時的觀點所牽制,也不被時尚所迷惑」、「一個人首先要教育自己,然後才去接受別人的教育」。

六、尼采的「超越自我」重估價值

尼采藉著《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表達人性的尊嚴與生命的意義,認為存在的價值是精神實體的「真我」指揮肉身的「我」,成為「超越自我」的「超人」;主張重估一切價值,身處命運中要能激發出力量,以審美情懷看待人生境遇,用藝術面對痛苦與荒謬,不沉迷於目的論的幻象,要更有勇氣提昇自己的生命;認為一個人想要得到卓越的知識,他的體態必須十分輕盈,因為他必須飛躍自身所處的時代,以成就一雙盱衡千古的慧眼,在慧眼中還含藏著一個美妙的天堂。

七、赫塞的「找回真我」悟出真相

赫塞名著《流浪者之歌》,又譯《悉達多求道記》,故事描述悉達多在繁華世俗與崇高真理交織的修道心路歷程。

悉達多用心體會源至內心的真理,從不斷失去「我」又找回「真我」,讓自己在被擊垮的剎那,找到一條終極安心的解脫之路,產生新的生命,悟出了生命的真相。

八、Matussewicz的「為流浪者」追尋存在

Matussewicz(2001)認為「將自己置於教育之途,即是去成為流浪者追尋通渡而邁向更適當的存在之道」(Toputoneselfonthepathofeducationistobecomeanomadinthesearchforpassagestowardmorewaysofbeing)。

九、塞爾的「雲遊詩人」開放出走

塞爾提出「雲遊詩人」(troubadour)的美學隱喻:

「流浪在它自己所開闢的道路上,想要走向不同之處,開放的出走(exode),快速的在新發現中找到新穎性」。

塞爾在《自然契約》(TheNaturalContract)試圖讓人與大地建立新的契約,要將人與自然、人與環境,或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納入自然契約之中。

十、Reichenbach的「無目的論」陶養轉化

 

Reichenbach認為當代陶養理論有很好的理由去看清其「陶養」已經是去目的論(dys-teleological)概念,但尚必須努力的乃是試著規劃一個無目的論(a-teleological)的陶養理論,附隨未知結果的不斷轉化,而非趨向完美。

參、學校教育的包袱

學校教育的包袱有三:

教育制度固著、行政命令威權、社會價值偏差。

一、教育制度固著

幸福,在某種程度需仰賴國家提供正義的法律和正義的體制,教育制度是該給機會的。

政府的教育制度、教育政策,以政治與文化管控學校財政、課程,傳達「我執」(Youshould)(被制約),缺乏「去執」(self-detachment)(民主性的學習),過度強調效率,排擠了教育的創新性與活潑性,使學校偏向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辦教育,把事情作對,較少關注、關懷「效能」,作對的事情。

扛著太多主流的東西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會像駱駝般「負擔了太多格格不入的沉重的話語和價值,於是生命對他成了一個沙漠」(馮朝霖,2004)。

「教育的可能性」受到拘束,「教育的藝術性」發展有限。

二、行政命令威權

教育是要建立討論文化的(平等式的討論),不是說服、要求與強制意識形態。

然政府對於學校往往由上而下頒布行政命令,傳播主控思想,使教育形式化、機械化、僵化,僵化的教育反而扼殺了很多的機會,影響教育體系開放、互動、自由思考、創意性思考、批判性思考與美學思維等教育實踐與「動態研究」的積極功能,使教育內容(制式教條)或成果(課程與教學)與教育目的漸行漸遠(不能符合個別孩童的需求),使孩子成為僵化體系、價值體下的犧牲品。

教育體系顯然是以成人為取向,不僅過於嚴肅、威權性、太理論、太抽象、從社會

及政治的角度看來也偏向保守(薛曉華譯,2002)。

「教育的感動性」受到拘束,「教育的美學性」推動有限。

三、社會價值偏差

家長的期許、傳統根深蒂固「一元化氛圍」的價值觀(分數至上、文雅教育的迷思),認為教育一定要有既定目的才能有所作為,有所發展,以致與多元智慧、多元評量(實作、報告、成果發表、晤談等)較少串接與對話,使教育內容狹隘、教育行動不平等,壓抑鐘形分配右端學生潛在的成就。

人生有吊詭之處,總在看似失敗之處有成功,在看似成功之處有失敗,教育必須有對話與提問,知識也必須先對學生有意義,讓孩子的想法「被別人聽到」,才能開啟教育之另一扇視窗。

人類的理性,因科學而得到解放,但在工商機制宰制下,科學也漸將人拋入物化的牢籠(伍振族等,2002),「教育的喜悅性」受到拘束,「教育的完整性」成就有限。

學校教育行政在教育制度固著、行政命令威權與社會價值偏差等三種包袱下,「教育的可能性」、「教育的感動性」、「教育的喜悅性」受到拘束,以致影響「教育的藝術性」、「教育的美學性」與「教育的完整性」的發展。

 

肆、從漂流與陶養的另類教育理念談學校行政思維

面對學校教育的包袱,從漂流與陶養的另類教育理念談學校行政思維,師資培育機構、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與社會機構應作以下的規劃與實踐。

一、師資培育機構方面

師資培育機構應開設漂流與陶養教育的必修課程,提供漂流與陶養教育的回流教育。

(一)開設漂流與陶養另類教育的必修課程

教育不再是盲目地維護傳統、附和環境,而在於培養批判性能力的思考與性格(馮朝霖,2004)。

體制內之教育結構有其限制性,因此必須展開問題探究與行動,友善交流另類教育思維,尋找「最佳做法」(bestpractice)。

教育在反省與轉化,唯有對大環境的挑戰能切實關照、系統探索與虛心反思,才可能有積極的作為與發展。

二十一世紀是多元的時代,需要各種不同的人才,教育是一種「秩序的重整」,要有遠見、有見地(vision),而關鍵能力的培養,需要透過多方面的途徑。

教育是「哲學的實驗室」,是一種變奏,應「行動中省思」、「在省思中行動」,「打開經驗」、「發展思維」、「釋放想像力」(releasingtheimagination)。

力場?

或立場(positions)?

政治現實與社會倫理,「無感」及「失覺」(廖炳惠,2001)。

減卻教育制度固著,教育要「開放出走」,師資培育機構應開設漂流與陶養另類教育的必修課程:

1.教育人類學的「自我探究」(self-investigation)、教育倫理學的「自我證成」(self-justification)、教育美學的「自我開顯」(self-manifestation)、旅遊美學的「留白」。

2.自由思考、創意性思考、批判性思考。

3.美學思維、自然體檢、空無課程(nullcurriculum)

(應有而沒有的課程)、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education)。

4.主體與客體、自主與制式、溝通與意向、可預期與不可預期,打開感官經驗,發展抽象思維(愛與尊重),提升生活的觸動與感動,以及對「他者」的尊崇。

(二)提供漂流與陶養另類教育的回流教育

如果想得到卓越的知識,其體態必須十分輕盈,因為他必須飛躍自身所處的時代,以成就一雙盱衡千古的慧眼,在慧眼中還含藏著一個美妙的天堂(余鴻榮譯,1982)。

教育在為邂逅作準備,「邂逅」在善求變異,教育是「something」,非「nothing」,需要適時的對話、批判與研究,並加上一點人文主義的調味料。

有的人一生中可能浮浮沈沈,有挫折、有失意、有痛苦,能夠寬容待人,給人機會、「社會多樣性」的選擇,是文明人應有的態度。

要改變個人的價值觀、氣質、人與人的關係、人對社會的態度,是需要時間醞釀,「交錯是另一種思考方向」(廖炳惠,2001)。

減卻教育制度固著,教育要「陶養轉化」,師資培育機構應提供漂流與陶養教育的回流教育:

1.開放教室(openclassroom)、多元評量(multipleassessment)、合作學習(cooperativelearning)。

2.社會課

程(socialcurriculum):

生活技巧、社交技巧、問題解決、社區參與、技藝訓練、就業技巧、工作經驗、冒險諮商。

3.全語言教育(wholelanguage):

做中學。

4.適性發展教育(developmentaleducation),讓環境真的公平,在自主與制式的環境中取得平衡點,讓共生的觀念深植人心,讓文化更具包容性,讓平等的觀念落實到其他生命世界,視每個人為一個主體,有多樣性、多元化的選擇機會,讓每個人有發聲的空間,能試驗目標設定、時間管理、衝突解決、求生技巧、資源應用、生涯覺察,提升對人的關懷與和諧關係,並達成自我肯定與自我實現。

二、教育行政機關方面

教育行政機關應推廣漂流與陶養教育的相關研習,推動漂流與陶養教育的政策服務。

(一)推廣漂流與陶養另類教育的相關研習

知識急速變遷,教育必須面對結構的競爭、典範的分歧、價值的零碎化、意識的對立等幾個面向的問題。

教育是一種篩選的場所,也是一種集體增能的媒介,教育契機在於「和諧平衡」、「尋找意義」,透過積極性轉化與教育實驗,對人類生命尊嚴(Iam)關切。

「主流文化」非「前景」,「異文化」非「背景」,文化與文化間不是一種垂直宰制的關係,而是以合作取代競爭、互相尊重的關係,反思教育本土化與國際化整體發展策略時,應開放不同的教育實驗活動。

減卻行政命令威權,教育要「重估價值」,教育行政機關應推廣漂流與陶養教育的相關研習:

1.推廣「解放性學習」。

教育不是只有一條對的路,教師的每句話、每個決定將影響孩子一輩子,教師看待孩子學習時不預設立場,信任與陪伴孩子「解放性學習」,讓孩子學習「做自己」。

2.規劃「生活的邂逅」之涵養與學習。

「花鳥、山水、小橋流水、竹溪垂釣、歸樵」寫意、抒志(廖炳惠,2001)。

規劃學習領域「生活邂逅」之涵養與學習,醞釀生活的美麗、感動及意外的發現(知識)。

3.設計多元化課程與活動。

激勵教師設計多元化課程與活動,引導孩子學習才藝、越讀、創新、團隊合作與抗壓性,以及面對挫敗時的心情調適。

(二)推動漂流與陶養另類教育的政策服務

世界充滿隨機性(contingency),美善的,要持守。

奇特的人、事,可能是推動人類文明的力量。

在「主體性」與「開放性」自由美學的雙重張力與平衡下,才能為社會文化與個人發展維持最佳之機會利益。

「靜聽窗外的雨聲,可以帶點詩意的美」,教育雖不能強迫邂逅(encounter)發生,卻可以醞釀邂逅。

只要用心,以啟發思考的政策服務模式,用「更寬闊的視野」看待教育,沒有不可能的教育,沒有辦不好的教育。

放下宰制與操縱,鬆綁僵固的行政法令與資源的管束,期許變革,教育行政的很多原則多可以拿出來討論。

減卻行政命令威權,教育要「追尋存在」,教育行政機關應提供漂流與陶養另類教育的政策服務:

1.授權學校創造「多元與彈性的辦學空間」。

學校創造「多元與彈性的辦學空間」(有活力的、有人性的教育環境),「去執」,尋找「存有」,使學生經由「越聽」、「越說」、「越讀」、「越寫」,覺察生命的未完成性,得到充分的超越與成長。

2.建置「自主學習網站」。

改變、催化真實世界中發生的情境,建置「自主學習網站」(如中輟生輔導),提供原則性的思考和可以運作的機制。

3.創新「多元化教育」服務。

在「here」的前面放「t」就有一個字「there」,在前面放「w」就有一個字「where」,你要什麼?

(謝美芳譯,2005)。

營造友善的校園環境,創新「多元化教育」服務,讓孩子在沒有威權且安全的環境中成長與學習。

三、學校方面

學校應規劃漂流與陶養教育的校務發展計畫,增置漂流與陶養教育的相關資源服務。

(一)規劃漂流與陶養另類教育的校務發展計畫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應取得發聲的地位,擁有自己的價值。

教育是在呈現美學,在做良性互動的接軌;教育是在協助學生自我成長、自我形成。

每個實踐場域有其獨特的結構位置與限制,需要實踐的智慧與勇氣,杜威極力倡導「透過具體經驗的反思分享來學習」。

被激發去超越自身、好奇、想像、提出問題的學生,也是最有可能學到「學習」這件事的孩子(Greene,1988)。

生無可戀,學習的價值何在?

孩子是好奇的,也是「有能力」的,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需要我們照顧他們的需要,尋找他們的靈性。

教育乃「成人之美」的藝術,在「止於至善」,面向全人,個別差異正是普及教育問題的核心(理念與特色)。

減卻教育制度固著,教育要「因材施教」,學校應規劃漂流與陶養另類教育的校務發展計畫:

1.提供一個有趣的「百寶袋」環境。

兒童在一個令人愉悅的環境裡,比置身在一個貧乏的環境裡更容易發現新的事物(薛曉華譯,2002)。

隨時因應、梳理學校整體環境,像「百寶袋」或博物館般,讓孩子盡情觀察、嘗試,探索形而上或形而下的面向。

2.規劃不同的研討會、座談會、主題計畫、團體討論、角色扮演、編輯刊物活動。

讓孩子透過不同的研討會、座談會、主題計畫、團體討論、角色扮演、編輯刊物活動,經由有系統的學習,認知己身的未完成性,展開形塑自身的歷程,探求、創造某些事物。

3.設計「返回自然」(returntonature)的戶外體驗活動。

台灣幅員雖小,從丘陵到高山,從小徑到步道,從小溪到深谷,垂直景觀變化巨大,學校應讓孩子走出水泥課室「返回自然」,取材自然環境,為孩子醞釀「好奇心、想像力」的邂逅契機,聽海、雕砂、露營、游泳、攀岩、浮潛、溯溪、騎馬、健行、登山、輕艇,探險森林、激流泛舟、地質考古、生態研究等,從具體的冒險(adventure)體驗開闊又豐富的自然天地,學習自然中透視的智慧、技術性與實用性的技能。

4.辦理城鄉交流活動。

貼近孩子成長的需要,讓孩子參與群體的生活(城鄉交流活動),學習內省、分享與轉化自我概念、人際與社交關係,涵養有價值的生命意義。

(二)增置漂流與陶養另類教育的相關資源服務

教育,非制式的套裝作業,將某些知識或思維方式定於一尊,亦非胡意充塞學校的空間、時間和議程,而是一種嘗試解放、協奏、美學的實踐。

一切實踐的最終涵義,就是超越實踐本身(李曉萍譯,1990)。

教育不完全依賴技術過程來決定其結構,主觀的經驗和認知更為重要,「主流中有另類,另類中有主流」,教育是一種「等待」,「等待」的藝術容許各種「謬思」,讓孩子從不同的需求中(相互主體性),尋找平衡的位置。

減卻教育制度固著,教育要「相對處世」,學校應增置漂流與陶養另類教育的相關資源服務:

1.以「教育關係」(educationalrelationship)進行「多元辯證」。

突破傳統的「結構限制」、「階層關係」(如知識階層),行政人員、教師與家長以「教育關係」一同參與孩子的教育,栽培孩子成為一個全方位的成人。

2.創造另類教育圖像。

以「自由」與「創造性」的核心觀念,作體制的省思與再建構,嘗試創造學校社區化、「無圍牆」(無距離)的學校,營造「社區服務」、「生態意識」、「社會責任」的教育圖像。

3.協調「家長後援隊」、「愛心商店」、「社區志工」。

你有能力改變未來(Thefutureisyours)(謝美芳譯,2005),協調「家長後援隊」、「愛心商店」、「社區志工」發展生涯輔導活動,做為孩子心目中「重要的他人」,協助孩子與外在接觸,聆聽外在的變化,搜索廣闊的世界,提供適量的協助,讓孩子知道如何解決困難,發展自己的生活。

4.辦理國際文化交流活動。

讓孩子跨出探試性的步伐(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用自己的方法學習,用自己的速度吸收,經由探究文化差異,發展較正面的人際互動,打造寬闊的視野。

四、社會機構方面

社會機構應建立漂流與陶養教育的資源中心,提供漂流與陶養教育的伸展舞台。

(一)建立漂流與陶養另類教育的資源中心

競爭並非一定要物競天擇,而學習也非二選一的淘汰戰,在發展轉折處,必須慎思自我與群體的關聯。

不論是本土化或國際化,必須檢討各項領域上的優勢,鼓勵多元對話,尊重多元化,以人權倫理(humanrightsethics)維護「人性尊嚴」(humandignity),以彰顯「價值理性」,釐定「學校也可以在窗外」的新價值。

孩子不該只有一條路可走,應多開一扇窗。

人的本質是獨立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應擁有自己的價值(全人格的養成),建立與別人的聯繫(和諧共融的關係)。

一步一腳印,由涓流到小河,由小河而出海口,「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

為提升孩子的生活品質,開顯生命之意義,應結合民間社會力量,從「處常」到「處變」展現對「異文化」之包容性。

減卻社會價值偏差,教育要「找回真我」,社會機構應建立漂流與陶養另類教育的資源中心:

1.建立「自主學習中心」。

建構本土化或國際化經驗(文化與教育總體的創意)「自主學習中心」,全面關照、關注社會不同層面的需要與權益(一種滿足感、幸福感及均衡感),特別是弱勢者的需要與權益。

2.規劃「自然的邂逅」。

麻薩諸塞州的學校改革與重建法案提倡就地取材的經驗學習,研究報告指出:

學生在課堂上所聽講的記住2%,所看到的記住20%,親自主動參與的記住75%,自己教別人的記住90%(薛曉華譯,2002)。

人的「特質」影響一生,時間、地點、目的等是多方的,應讓孩子多從「自然的邂逅」(楓葉、農場、螢火蟲、圖畫、音樂會、歌劇等多樣性或豐富性的接觸),學習主動探索(獨立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