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卷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届高三补习班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29509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套卷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届高三补习班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套卷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届高三补习班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套卷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届高三补习班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套卷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届高三补习班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套卷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届高三补习班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套卷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届高三补习班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套卷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届高三补习班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套卷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届高三补习班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套卷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届高三补习班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套卷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届高三补习班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4届高三补习班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65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龙文化源起

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是原始人朴素宗教意识的反映。

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

其功能意识来源于人们认为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的信念。

在考古文物和丧葬习俗中,则反映在希望来世幸福的追求之中,如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就是很好的例证。

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

原龙即图腾龙,主要作为氏族的感生神而存在。

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

陶壶龙纹为人面、长鱼身、有鳍、曲身、似龙似蛇,应为原龙形象的一种。

在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鱼的形象占了绝大多数,联想到商周铜器上习见的族徽动物,可以初步认定这些鱼纹具有族徽的性质。

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

所以说鱼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那么,鱼这种水中精灵怎么会成为半坡人的图腾物呢?

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万年以前的第四纪冰川洪水期。

当时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长达数千年,人类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所以,半坡人在回答“人从哪里来”的时候,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感生神,即祖先,来加以崇拜。

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具有鱼类在水中遨游的本领,氏族才能在洪水世界里得到延续。

而半坡氏族大量的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

这种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证。

在我国夏代,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所以夏人仍把龙鱼作为感生图腾①,仍希望人类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

战国时代,人们把龙当做“鳞虫之长”,还保留了把龙作为鱼类的传统观念。

在商周铜器和汉代画像石中的龙,口中是常常衔鱼的。

所以说,原始龙是水物的观念是始终不变的。

在东北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头部似猪首,身体呈“C”形。

所以,有学者认为:

猪是龙的起源,因为在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中,只有猪的繁殖能力最强,而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

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一理想:

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只不过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

以上两种原始的龙之起源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

这从中原地区分布广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与仰韶文化有直接传承关系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

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据研究,龙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史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

因此,古代文献资料所记载的龙,只能反映当时人们的崇龙习俗和认识水平,不能当作龙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用,清楚龙的本来面目,只能根据考古材料。

[注]①感生图腾即感生神话中的图腾。

指母系氏族时期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

1.下列关于我国龙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原始社会,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反映了史前阶段原始人朴素的宗教意识。

人们对于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生活中的信念,成为其功能意识来源。

B.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演化过程,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

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

C.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有力地证明了氏族部落把龙作为崇祀的图腾物,意为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所以说原龙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

D.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鱼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类生存曾遇到洪水肆虐的严重挑战,因而后来的半坡人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祖先来崇拜。

他们认为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氏族才可能在洪水世界里生存延续。

B.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

C.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的理想都是同样的:

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D.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玉猪龙和鱼龙,随着文化大融合而相互渗透,这从诸多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

再由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始龙是水中物,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原一带华夏文化的发展。

有学者认为,因为像猪一样强大的繁殖力可佑护氏族在灾害中延续下去,所以它自然就成为红山文化中龙的起源。

B.我国的龙文化在文化史价值上,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

例如:

仰韶文化中的“鱼龙”和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只是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

C.夏人为感激龙鱼对本氏族的繁衍、避灾之功,依然把其作为图腾,希望自己的族人还能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

因为在那时,我国的人民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

D.研究表明,龙的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用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也不过三千多年。

因此,研究龙文化的起源,只能依据考古材料而不能依赖古代文献资料。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古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游龙鸣山记[明]陶 安

①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②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

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

③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

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

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

④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

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

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夹路北转。

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

⑤僧舍雄丽,榜曰“禅寂”。

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

修篁干霄,森列门内。

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

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

其北有“甘露室”。

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

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

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⑥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

地势斗峻,褰裳援萝,履苍莽中。

上有天池沆瀁,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

渺焉四顾,心目豁然。

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

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

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

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

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⑦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

呜呼!

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

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

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杳无穷极      杳:

深远

B.修篁干霄干:

C.延坐后堂延:

延请

D.履苍莽中履:

鞋子

5.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  )

①春霁既久,风日暄丽 ②峭壁对立,状若华表 ③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 ④其北有“甘露室” 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 ⑥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

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③⑤D.②④⑥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鉴赏(15分)

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7分)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此诗为诗人63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

(1)赏析“鸟飞犹是半年程”一句的妙处。

(4分)

答:

 

(2)诗贵含蓄,此诗三四句情感表达曲折委婉,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分)

答: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8分)

送李端(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从全诗来看,尾联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4分)

答:

                     

(2)颔联情藏景中,请结合诗句作赏析。

(4分)

答:

                         

(三)名句名篇(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

(苏轼《赤壁赋》)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3)鹤汀凫渚,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王勃《滕王阁序》)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俯察品类之盛。

(王羲之《兰亭集序》)

(5)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长在心上的眼睛(梅贻涵)

小驴的爸爸妈妈扔下小驴进城打工的第二年,奶奶的两眼突然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走路只能拄着棍子一点一点地往前探,做什么事都得让小驴帮忙。

可最近,小驴却非常惊讶地发现,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

做饭切菜时,明晃晃的菜刀紧挨着奶奶的手刷刷地飞,吓得小驴直吸冷气,可奶奶手下的菜切得又细又匀,刀丝毫没伤到手。

平时吃饭,奶奶总是将盛得满满的一碗给小驴,自己碗里的饭却浅浅的。

小驴很是心疼奶奶,有时趁奶奶不注意,偷偷地将盛得多的那碗换给奶奶,可每次都会被奶奶发现。

小驴以为奶奶的眼睛复明了,悄悄地将手指放在奶奶的眼睛前面晃了晃,可奶奶还是一点也感觉不到。

小驴想,奶奶一定具有了特异功能。

小驴的爸爸妈妈走后,别的不再管小驴,只是每到秋天的时候给小驴邮鞋。

可这年秋天,不知为什么,鞋没有邮来。

小驴脚上的旧鞋,鞋帮快穿飞了,鞋底也磨透了。

可他不想告诉奶奶,他知道奶奶没有钱买,只是默默地盼着爸爸妈妈能早点把鞋邮来。

秋天匆匆而去,冬天很快来了,一直不见鞋的踪影,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五个脚趾也着急地探出头来,全都冻得成了红萝卜头。

到了晚上,小驴脚痛,睡不着觉,他发现忙了一天的奶奶到了深夜也不睡,总是背着他坐着。

小驴问奶奶,为什么总是坐着不睡。

奶奶说:

“躺着累,坐一会儿。

小驴想,也许过几天奶奶就能睡着了,可许多天过去了,奶奶还是每晚都坐着,有时一坐就是大半夜。

周日的早晨,小驴早早地爬起来,来到村外的山上。

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

小驴用一把小铲子扒开积雪,挖出藏在雪下的一种草根根,宝贝似的装进随身带的一个红色塑料袋里。

这种草根很少,小驴四处寻找着,一棵又一棵地挖着。

不知什么时候,小驴露在外面的脚趾被树枝扎破了,洁白的雪地上留下鲜红的血迹,可小驴仍不停地寻找着,挖着。

塑料袋里的草根越来越多,小驴脚上的鞋也磨得没有了底。

回来的路上,小驴遇到了同学大胖。

大胖看着地上的血迹,不解地说:

“你真傻啊,怎么大冬天的穿个没底的鞋四处跑?

平时,小驴就怕别人说他傻,因为他听人说,因为他傻,爸爸妈妈才不要他了。

可这次小驴没生气,他用手抹了把冻出来的清鼻涕,呵呵笑了笑,转身一瘸一拐往家跑。

回到家,小驴一进门就举着装着草根的塑料袋,冲奶奶喊:

“奶奶,这是给你的药,吃了晚上就可以睡着觉了。

奶奶赶紧接过来用手摸了摸,非常惊讶地问:

“驴儿,你这是在哪弄的?

小驴兴奋地说:

“我在山上挖的。

王爷爷说,这草能治失眠的。

奶奶急忙弯腰下去抓小驴的脚。

小驴赶紧往后躲,但还是被奶奶抓住了。

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将小驴那两只冻得通红的脚放在自己的衣服里暖着。

过了会儿,奶奶放下小驴的脚,从床头柜上拿起一双棉鞋来给小驴说:

“穿上试试,看合脚不。

小驴以为是爸爸妈妈邮来的,可仔细一看,发现这双棉鞋是做的。

小驴突然明白了,原来奶奶夜里坐着不睡,是在黑暗中一针一线地给他做鞋。

他双手捧着那双又厚又结实的棉鞋,流着泪说:

“奶奶,你是不是有特异功能?

奶奶摇摇头。

“那你怎么看到的?

“用心。

“心上也长着眼睛?

”小驴惊奇地问。

“是的,每个人的心上都长着一双眼睛。

”奶奶笑了笑肯定地说。

(选自《短小说》,有删改)

(1)“鞋”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6分)

①“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这句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一句中的“颤抖”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长在心上的眼睛”不如“奶奶的眼睛”好,你的观点是什么?

请说明理由。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0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一代醇儒张元济(熊月之)

张元济一生最主要的事业是出版与古籍整理,两者又是与他在商务印书馆的经历联系在一起的。

在张元济的领导下,商务印书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

新式出版业是到近代才出现的行业,从写稿、组稿、翻译、编辑、印刷、出版、发行到企业管理,从印刷机器、纸张、油墨、装订、开本到印数,从联系作者、译者到与官府打交道,所有这些,对于张元济来说,都是完全陌生的工作,他能够由外行变成内行,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考其诀窍,就是两个字:

敬业。

他坚持,不赚钱的书一般不出,有政治风险的书一般不出,包括拒绝印刷康有为、孙中山的书,都是为了对公司负责,也都是敬业的表现。

张元济无论当官还是经商,都真诚对人,不虚伪,不欺饰,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他与总经理高凤池在经营理念、用人标准、对违纪人员处理等方面,存在诸多分歧。

对于这些分歧,他不掩饰,不回避,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

1919年,因为许多分歧难以消除与妥协,张元济决定辞去经理之职。

经人调解,他与高凤池达成和解,并坚持一定要向高凤池道歉。

与高凤池相比,论社会地位,张要高出许多,张是翰林,高是小学程度。

论在商务的影响力,张也要大许多。

细论张、高二人的分歧,张的意见,均为企业前途着想,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如注重企业制度建设,引进、起用新人,对于违纪违法员工严肃处理,高则立于相反方面。

但是,二人矛盾一经调解之后,张便主动道歉,诚恳支持高的工作,并坚持自己的薪水必须低于高凤池。

诚与恕是一体两面。

待人诚恳,必然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1927年,张元济被绑架,在南翔附近的农村被关了六天六夜。

绑匪开价先是30万元,后降至20万—15万—2万,最后以一万元赎票。

那时,上海绑票案件屡屡发生,撕票的事情也不止一例。

张元济能安然脱险,与他设身处地、以恕道对待绑匪有关。

绑匪也是人,张元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诚,终于化险为夷。

1925年五卅运动以后,商务印书馆屡起工潮。

对于工人的罢工斗争,张元济力主两边兼顾,同存共利,通过协商解决。

问题解决后,作为资方代表的张元济,反而得到工人的拥护,职工大会上竟然全场高呼“打倒王显华!

”“拥护张菊生!

”张元济在当中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没有更细的资料,但是,从结局看,张元济至少比经理王显华更加理解和重视工人的要求,能够同情地理解工人的权益。

乐志华是张元济轿车司机的外甥,从宁波乡下来到上海,1923年到一位英国人家里当佣人,被主人诬陷偷了740英镑,关进牢房,在全无证据的情况下,被巡捕打得遍体鳞伤,右腿残废。

张元济获悉此事后,为他聘请律师,到医院验伤,通过宁波同乡会呼吁社会援助,向法院提起诉讼。

官司打了五个月,冤情终于得到昭雪。

待人诚与责己严是联系在一起的。

无论在什么位置上,张元济都严格要求自己。

主持编辑《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大部头古籍汇编,为公司带来了巨额收入,他自己从未收取过什么主编费及稿费。

在公司,自己的薪金一向从严,不让儿子进入商务印书馆。

正因为张元济待人真诚,责己严格,所以,从清末到民国,商务印书馆能够团结那么多文化人。

这些人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社会阅历,不同的政治态度,但与张元济的关系都很好。

胡适等评论张元济“是富于新思想的旧学家,也是能实践新道德的老绅士”。

新思想与旧学家、新道德与老绅士这看似对立的两极,在张元济那里得到了统一,而且统一得那么自然、浑然,因为这一切,都出于他的诚意、正心。

(选自2012年10月15日《文汇报》,有删改)

(1)作者为何要选择张元济与高凤池之间的纠纷来详细介绍?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诚与恕是一体两面”,而作者为了表现张元济的“恕”,写出了哪些典型事件?

请概括作答。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元济作为一个领导,其“敬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85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5分)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当然我们不能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所有芸芸众生,但我仍然很高兴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

B.许多旅行家在描写极光时往往语焉不详,只说些“无法以语言形容”之类的词。

C.据经营者透露,近年来新兴的书吧,以其丰富的藏书、优雅的音乐和良好的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慷慨解囊。

  

D.80后作家毕竟在很多方面与传统观念有冲突,我们不能求全责备他们的某些过激言论。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名韩国官员透露,有关成员国已达成一致意见,同意成立该项基金,以防止金融危机不再发生。

B.中秋、国庆长假高速公路免费通行,客流量大增,服务部门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服务环境和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批评学生先要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否则批评过头或无端发泄愤怒,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或偶有小错的人受到伤害。

D.经过网友推荐和专家评定,佳木斯市十九中语文教师张丽莉被评为“十大教书育人楷模”,成为大家公认的最美女教师。

15.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想象力是指在知识材料的基础上,     。

它是一种能促使人类预想不存在事物的独特能力,最具改革性和启示作用。

想象力是知识的一种创意,     ,是一种能面对日常生活挑战而衍生出创新主张的能力。

它是知识的一种创造,     ,将来还会创造更多,      。

它也是知识的一种创新,绝对不会让现有的知识停滞不前,     。

历史上有些被认为是最荒谬的想象往往成为人类的创举,想象力能够让知识创造出许许多多人间奇迹。

      ,人类才会有今天和未来。

①正是具备了超凡的想象力

②是将个人独特的才能、看法转换成新奇而有效的想法

③人类的想象力创造了无数知识产品

④反而能使知识不断得到更新、进化

⑤经过新的配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⑥正是这种创造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A.⑤②③④⑥①    B.⑤②③⑥④①   C.①⑤③④⑥②   D.①⑤③④⑥②

16.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3分)

近日,网上一则题为《我无颜面对的事情:

怎么大学生不如农民工呢?

》的帖子引发众多网友的激烈讨论。

发帖者称,自己是国家重点院校的一名大四学生,从大三暑假开始就不停地找工作,而她找到的最好的一份工作,月薪不到2000元。

可是她过年回老家时发现,很多在外地当农民工的亲戚都能拿到3000元以上的月薪,而且包吃包住……于是她感慨:

“没想到我竟是混得最差的一个。

你是怎样看待“大学生月薪不如农民工”这一现象的?

请就此事发表个人的见解,要求:

观点鲜明,见解独到,有理有据。

                                 

17.蛇年即将来到,请你仿照下面对联的样式为我校拟一副对联。

注意:

①内容与“学校”“生肖”有关;②除仄起平收外,其余格律要求可以不考虑。

③不少于20字(4分)

存金蛇灵气学海无涯飞舟最爱迎激浪

振龙马精神书山有路骏马更须快策鞭

                                 

18.阅读下面的报道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据报道,由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近日在北京启动。

该工程将吸收孔子、孟子、曾子等圣贤有关孝行教育的思想精华,结合国内外青少年专家和成功培养孩子成才的优秀家长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培养百万中华小孝子,为全国亿万孩子树立道德榜样。

(1)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点评此则报道(不超过8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9.下图是2013年第12届全运会会徽,请揭示会徽图案的寓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