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28073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仲永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伤仲永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伤仲永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伤仲永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伤仲永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仲永教学设计.docx

《伤仲永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仲永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伤仲永教学设计.docx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主要记述了仲永五岁到二十岁这段时间里,由一个奇才变成了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作者详写第一个阶段,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后简略地写后两个阶段,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

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文言文阅读能较力差,普遍感觉到文言作品难学,对文言文产生不感兴趣。

但《伤仲永》是七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文言文,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初步具备了学习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同学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的思维、丰富的活动感知文情、理解文理,从而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三、教学设想

如何才能更好的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呢?

首先,要抓好课前预习,培养学生学习文言的预习习惯,让学生自读课文,质疑,正音,释字;其次,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复述故事。

最后,借助多媒体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

四、教学设计

课时教案

科目

语文

教师

授课课时

两课时

课题

伤仲永

知识

能力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后天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过程

方法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理解作者对人才毁灭所做的挽歌,体味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的摧残。

教学重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法

课前预习、补充资料、研讨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含课件)

多媒体

《伤仲永》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古人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

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

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

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

这是王安石的作品。

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投影]  

王安石:

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

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

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

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

哀伤,叹息。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

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

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

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

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

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

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

有的人。

4、邑人:

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

跟从。

6、“前时之闻”:

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

最终。

众:

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

(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

尚且。

10、“固众人”固:

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

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

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4)检查自学效果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2、环谒于邑人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泯然众人矣  

5、贤于材人远矣  

6、或以钱币乞之  

7、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六、翻译课文。

  

教师纠正、点拨  

七、初步感知课文:

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

  

八、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九、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

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

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十、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

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用原句回答。

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

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

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

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

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

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

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明确:

  

1、“忽”“即”“立”:

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

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

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

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

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

说说你的依据。

再想想:

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教师明确答案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

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倾听、理解、感悟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

由学生提出刚才范读时不当的地方, 和老师一起共同纠正。

全班齐读全文。

认真记笔记

理解记忆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听老师讲解、当堂强化记忆、及时检查掌握情况,并记好笔记

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掌握得好

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学生回答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和老师一起回顾、总结

独立完成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明确所讲道理后,整理记笔记

学生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本文语言特点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体会本文语言尤为精练的特点以及丰富的表现力。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自由发言。

与老师一起回顾、理解把握

独立完成作业

贴近本课主题、内容导入,自然贴切  

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熟悉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了解作家和作品

了解课题含义

学习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掌握课文大意

夯实基础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人人参与教学,共同完成翻译课文的任务

 初步感知课文 ,在读中学,读中悟  

承上启下,自然过渡  

检查第一课时学习效果  

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突破本文重

突破本文难点

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

让学生学会体验与反思

梳理本文的思想与观点,深入理解本文

检查第二课时的学习效果

《伤仲永》一课,更多的应是引起学生的思考,可以让学生把对文本的理解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有了思考的兴趣就会加大学生深入文本的兴趣,从而主动地去深入文本、剖析文本。

如我在教学《伤仲永》一文时,我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让他们思考:

方仲永因为其父“不使学”而最终由一个神童退化成了一个庸人,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遗憾的悲剧,然而,就方仲永家“世隶耕”的家境来看,我们在谴责他父亲的“目光短浅”做法的同时,对他的父亲的行为却也能够理解。

因为他父亲毕竟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民,而且他的家境也可能不允许他上学读书,甚至他父亲就认为仲永不需要读书。

现在我们在座的同学的家境都是远非方仲永可比的。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以“怎样理解”仲父不使学……与仲永不学……”为话题,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学生们听后,纷纷举手发言,有的由仲永之父谈到自己的爸爸,有的将自己和方仲永进行比较,有的作换位思考,设想假如自己是方父将会怎样?

假如自己是方仲永将如何?

最终大家都谈到,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好好读书,对自己负责,为家长和老师争光。

主题教学的目标在同学们的畅谈中水到渠成地得以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