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马华侨农场危房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2626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7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耿马华侨农场危房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耿马华侨农场危房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耿马华侨农场危房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耿马华侨农场危房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耿马华侨农场危房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耿马华侨农场危房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

《耿马华侨农场危房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耿马华侨农场危房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耿马华侨农场危房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x

耿马华侨农场危房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名称

耿马华侨农场危房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2建设单位

耿马华侨管理区

1.3项目主管单位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改革与发展局

1.4编制单位

昆明兰德设计有限公司

第二节方案编制的依据

2.1编制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3)、《国务院关于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6号);

(4)、《耿马华侨农场归难侨危房改造工程总体规划》;

(5)、《耿马华侨农场归难侨危房改造工程总体实施方案》;

(6)、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

(7)、《云南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

(8)、《云南省安装工程消耗量定额》;

(9)、《云南省市政工程消耗量定额》;

(10)、国家计委《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11)、国家计委《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12)、委托方与编写方签订的本项目实施方案技术咨询合同;

(13)、委托方提供的有关资料。

2.2采用的主要标准和规范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5)、其他规划、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等专业规范及相关技术规定。

2.3研究的范围

建设项目的背景和必要性、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场址选择、建筑方案、节水节能措施、环境保护影响评价、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项目实施管理、项目实施进度、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效益分析、研究结论与建议等。

第三节编制的原则和要求

3.1.编制原则

本实施方案以《耿马华侨农场归难侨危房改造工程总体规划》、《耿马华侨农场归难侨危房改造工程总体实施方案》为主线,符合国家资源“四节一环”(节约建设土地、节水、节能、节材、环保)要求,结合华侨农场土地使用实际,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功能实用,建设规模适度的原则编制。

3.2编制要求

分析与项目有关的市场、资源、工程技术、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和评价,从而判断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可行,经济上是否合理。

第四节项目建设的内容和规模

4.1、项目拟建地点

耿马华侨农场管理区

4.2项目建设的内容和规模

道路工程计划完成混凝土路面4127平方米,人行道块料铺设2567平方米;完成供排水工程;完成供配电工程;完成土方8512立方米,挡墙3247立方米;完成绿化、围墙、休闲区场地铺设、配电房、公厕、物管、值班室、大门等配套设施建设。

4.3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37789.92平方米;

户型占地面积:

210平方米(单幢);

拟新建建筑面积:

11131.81平方米;

拟新建公共厕所建筑面积:

150.57平方米;

拟新建配电房建筑面积:

136.60平方米;

拟新建物业管理用房建筑面积:

244.20平方米;

拟新建值班室建筑面积:

57.14平方米;

建筑密度:

16.58%;

容积率:

0.295;

绿化率:

37.3%;

4.4项目主要建设条件

(1)、本项目拟建场址符合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城市总体规划要求。

(2)、项目建设用地已经落实,相关手续依据办理完成,已取得土地证。

(3)、项目区域内的市政基础设施(供水、供电、通信、道路)条件已经具备。

(4)、项目已经办理《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

第一节项目建设的背景

1.1耿马县情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北纬23°21′—24°01′,东经98°48′—99°52′间。

东与临翔区、双江县接壤,南与沧源县毗邻,北与镇康、永德县隔南汀河相望,西与缅甸山水相连。

国境线长47.35公里。

县城耿马镇居县境中部,东北距云南省会昆明最大横距11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76公里,总面积3720.33平方公里。

山地面积约占92.4%,坝区约占7.6%。

境内峰峦重叠,山川纵横,连绵起伏的耿马大山自北向南横亘中部,把耿马截为两个不同的自然地理区,把孟定、勐简、河外、福荣分隔于耿马的北面。

整个耿马地势自东向西呈梯级递降,一般海拔在1500米左右,最高3230米,最低孟定坝南定河出境口海拔450米,地理构造以断裂为主,形成了孟定、勐简凹陷带坝区,福荣、河外、耿马大山皱褶带山区。

耿马地处热带、亚热带,北回归线横穿境内,主要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和西南季风影响,气候湿热,降雨丰沛,阳光充足,干湿分明,立体气候明显,农作物终年生长,树木四季常青,为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9℃,年均降雨量1045.7毫米,无霜期317天。

耿马县是以傣族、佤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县,共有34种民族,是云南省2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25个边境县之一。

辖11个乡、镇,一个华侨农场,82个村民委员会和三个社区,934个村民小组,43434户农,驻有孟定、勐撒2个国营农场,一个武警农场。

1.2历史沿革

1958年3月,响应党中央“屯垦戍边”的号召,根据上级的批示和安排部署,一批转业和退伍军人创办了耿马农场,隶属于临沧地区农垦分局领导和管理,并将已建云丰、咖啡两场合并为一场。

后分别从双江农场和孟定农场调入一批老工人和湖南支边人员,农场不断壮大。

1970年改建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二师独立一营,1974年恢复农场建制。

1978年,接待和安置被越南当局驱赶回国的归难侨1892人,更名为耿马华侨农场,隶属于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室领导和管理。

1988年5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华侨农(林)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发[1985]26号)和《省政府批转省侨办“关于我省华侨农(林)场领导体制改革的意见”的通知》(云政发[1988]8号),耿马华侨农场的领导和管理体制划归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领导和管理。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6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省华侨农(林)场改革和发展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08〕13号)文件的要求,耿马县紧紧围绕“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总体目标,及时编制了耿马华侨农场改革方案,并积极组织实施,在体制改革、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危房改造、社会保障、土地确权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009年3月18日挂牌成立华侨管理区。

1.3地理及人口情况

耿马华侨管理区位于耿马县东北方向,地处东经99°25′38″,北纬23°32′49″,距耿马县人民政府所在地7公里,东西最大跨径4公里,南北最大跨径10公里,地势北高南低,丘陵地形,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316毫米,6月份至10月份为雨季,11月份至翌年5月份为旱季,海拔1067.4米至1195.2米。

全区辖14个生产队,国土总面积14.29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1.43万亩。

全区总人口3551人,1433户,其中归侨1988人,981户,分别来自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印尼等国家。

现有劳力1421人,离退休人员550人,机关管理人员27人。

土壤肥沃,热量充足。

1.4经济发展概况

耿马华侨管理区地势全部为南北走向四道梁三道沟七面坡的丘陵地。

全区现有总人口3551人,其中归难侨、侨眷1811人,占总人口的56%。

建场初期,农场以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和花生等油料作物种植为主,生产力水平低下、职工生活十分困难。

1984年,在国务院侨办、云南省侨办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农场创建了日处理甘蔗500吨的机制白糖厂(耿马华侨糖厂),随着不断的技改扩建,现日处理甘蔗能力已达到2300吨。

为贯彻落实中发[1985]26号文件精神,促进经济发展和职工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农场实行了“土地分配到人、借支生活费用、定产上交、超产奖励”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场14000亩耕地全部种植甘蔗,甘蔗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糖厂也获得了较好的效益,职工群众的生产不断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2003年,全市实施蔗糖产业整合,将农场下属的侨属企业——华侨糖厂从农场分离出去,农场从此失去了唯一的“龙头企业”和工业支撑,农场成为了纯粹的农业企业。

2008年完成生产总值224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977万元,占总产值的88%。

群众劳均纯收入2484元,人均纯收入1171元。

1.5生产经营情况及职工收入情况

2003年糖厂分离后,农场成为纯农业企业,收入仅靠收取少量的土地承包费,2006年财务亏损250万元,2007年亏损300万元,受资金的制约,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十分缓慢,各项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大部分场员收入渠道仅仅局限于种蔗收入,仅有少量场员通过开发养殖、其他种植等产业增加收入,场员缴费困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目前,全场生活在全县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共有1667人,占全场总人口的46.94%。

由于贫困面大,场员大都无力自主进行危房改造。

1.6地形、地貌及土壤特征分析

耿马华侨管理区位于耿马盆地北部三尖山脚下,区域内有山地,丘陵,也有河流,但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因此可划分为两个地貌单元,即山地地貌和丘陵地貌。

区域内,西部地区地层岩性为中等坚硬岩石,大部基岩裸露,表层强风化,加之森林覆盖较好,地下水位较低,地形坡度较缓,因此,滑坡坍塌等物理地质现象不发育,只发育数十条壮年期冲沟,冲沟两岸地形坡50~60°,呈“V”字形断面,少数沟中有水,水质清澈,洪积物较少,水土流失不严重,对工程影响不大;东部为丘陵地貌,地形坡度平缓,但基底地层岩性为上第三系中新统粘土岩,半成岩状,强度与土相当,浸水软化,高压缩性,即使地形平缓,也容易产生滑动,因此,东区滑坡较多,规模较小,滑体厚度一般在5~8m,最大10m,特别有临空面或增加荷载的情况下,最容易产生滑动,对工程影响极大。

场区地层岩性由两种组成,表层为第四系坡积(Qdl)含砾砂粘土,砾砂含量约占20%,成分以石英为主,粒径1~5mm,呈次棱角状,强度中等坚硬,均匀分布在粘土中,厚度2~3m,渗透指标在弱透水范围,与下覆地层呈不整合接触;第二层为上第三系中新统(N1)粉砂质泥岩,半成岩状,中厚层~厚层状构造,粉砂含量约占20~25%,成分以石英为主,产状为340°∠12°,厚度>150m,渗透指标在弱透水范围,局部为中等透水。

成土母质是砂岩,土壤大多为酸性赤红壤和红壤,PH值5.37—5.82,有机质含量3.96%,有效氮67.99—97.02mg/kg,速效磷2.04mg/kg,速效钾188.52——249.37mg/kg,土壤肥力为中下,土壤偏酸。

1.7水文条件

耿马华侨管理区属于澜沧江流域小黑江水系忙片河的上游,引区发源于流域西北部海拔1770m的高山,引区取水口位置:

东经:

99°26′32″,北纬:

23°37′15″。

本区发源于瓜龙山,海拔1305m。

降水主要集中于汛期,5~11月约占年降水量的80%,降水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属典型的山中地区亚热带气候类型,其气候特点是干湿季节分明。

1.8交通运输条件

项目区与羊耿二级公路相连,从羊耿线至管理区有二条公路相连,一条为3公里二级油路,一条为1.87公里弹石路面。

管理区至全场14个农业生产队均通公里。

第二节项目发展规划

2.1指导思想

华侨管理区归难侨危房改造工程配套设施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以改善华侨管理区场员群众基本居住条件为目的,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整村推进”相结合,以国家补助为主,充分做好新建点“三通一平”工程,同时充分整合县内资源、资金,逐年解决生产队道路、排污等配套设施建设,为管理区住户提供方便、安全、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环境,改善住户居住环境质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提升管理区整体形象,打造管理区品牌。

2.2建设原则

在组织实施归难侨危房改造工程配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