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雨污分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832498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8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区雨污分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城区雨污分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城区雨污分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城区雨污分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城区雨污分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区雨污分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城区雨污分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区雨污分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区雨污分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城区雨污分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城区雨污分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概述

1.1项目简介

1.1.1项目业主、名称及地点

项目业主:

项目名称:

项目地点:

1.1.1研究目的

·实施雨污分流,便于雨水收集利用和集中管理排放,降低水量对污水处理厂的冲击,改善城市水环境;

·完善城市主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能收集绝大数街坊的污水,提高污水收集率及污水处理率;

·保证城区雨水的畅通排除,提高城区的防洪能力,同时改善现有排洪沟的行洪能力;

·将大竹县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清洁卫生的城市,使大竹县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改善当地的水环境质量,同时改善下游乃至长江下游流域的水环境质量。

1.1.3项目规模

本次设计污水管网总长11.49公里。

1.2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及编制范围

1.2.1编制依据

1、项目合同书

2、四川省大竹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3、大竹县城乡建设“十二五”规划

4、大竹县“十二五”规划纲要

5、大竹县交通发展规划

6、建设局提供工程区域地形图(1:

1000地形图)

7、大竹县城区供水量及生活污水日平均处理量;

8、大竹县城区排水现状资料

9、采用的主要规范和标准: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0)

《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

《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GB50062-2008)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

《低压配电装置及线路设计规范》(GB50054-95)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2-95)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份(建标[2000]202号)

国家其他现行有关规范、标准及规定

1.2.2编制原则

1、选用运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管材,通过经济分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管材。

2、积极稳妥地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合理利用资金,提高管道养护和管理水平,保证管道畅通性。

3、根据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方针,在方案论证中充分考虑远、近期结合,为发展留有余地。

4、排水管道设施养护班房的位置,应符合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功能齐备,占地合理。

5、排水管的布置符合雨水就近排放,污水管便于收集生活污水、生产废水。

6、应充分论证大竹县城区排水体制(分流制、合流制、截流式合流制排水体制)。

7、执行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定。

1.2.3设计年限

本次设计年限依据大竹县城区总体规划修编:

设计基准年2012年,近期2020年,远期2030年。

管道管径按照规划2030年设计。

1.2.4编制范围

根据建设单位的要求,按规划排水系统,本可研设计范围重点论证大竹县城区雨污分流污水管网建设的可行性。

 

第二章拟建项目的背景和必要性

2.1城市概况

2.1.1大竹县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括与城市历史

1.城市概况

大竹县位于四川省东部,达州市南部,与达州、重庆经济联系密切,是达州市背靠重庆、面向三峡的重要城市,是成渝经济区东北部的节点城市,也是川东地区融入重庆都市圈的桥头堡。

大竹县地跨东经106°59′-107°32′,北纬30°20′-31°58′。

东邻重庆市梁平、垫江,南接邻水,西连广安、渠县,北靠达县。

大竹县城位于县域中西部前漕区域,西至成都360km,南到重庆175km,北距达州市70km。

县域南北长64km,东西宽41km,幅员面积2076.8㎞²。

其中低山占全县幅员面积的37.4%,低丘占36.5%,深丘占8.8%,平坝及台地占17.3%。

低山一般海拔900-1000m,相对高差400-500m,中部浅丘地带海拔在300-500m之间,县内最高海拔1196.2m,最低253m,平均450m。

大竹县域内交通主要以公路交通为主。

国道318、210纵横交错、贯通全境,已形成半小时达州、1小时重庆、3小时成都的通达格局。

2.历史沿革

根据乾隆、道光等县志所载:

“竹大多竹,故以大竹名县”。

初建大竹县时,县城在今渠县岩峰乡的燕家场附近。

公元1283年,移县城到木门镇(今竹阳镇附近),明成化初砌石筑城。

木门镇因县城东门外有二小岗“地虽相连,而土色各别。

上有两木生,交合如关”而得名。

当时的木门镇墙高一丈五,围城一周,长2.4里。

明末清初,张献忠所率起义军两次破城、毁城。

清康熙六年(公元1668年),重修县城。

清康熙五十二年,修东西南北四门城楼。

城墙上每一丈五尺远修城垛一个,共有城垛620个,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开挖护城河,宽一丈五尺,深七尺,长七百余丈。

城墙以内有街道二十一条。

自此,近代大竹城的格局基本形成。

二、自然条件

1、地貌

大竹县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区西部中段,地形呈“三山两漕”,由大巴山系向南延伸的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在县境内自西向东平行排列,南北向斜贯全境,为古老的褶皱山脉。

三山,一般海拔900-1000m,相对高度500-600m。

三山之间为宽阔的浅丘地带,海拔多在300-500m之间。

三山之间为较宽而狭长的两漕浅丘地带,形似“川”字,再与两漕中部岭断脉连、东西走向的断续高丘,构成好似“州”字的总地貌。

2、气候

大竹县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差异明显。

春季约3月1日~5月25日,平均气温16.5℃,比较温暖但多寒潮;夏季约从5月26日~9月15日,平均气温26.2℃,比较炎热,多伏旱高温;秋季约从9月16日~11月25日,平均气温17.1℃,温暖多绵雨;冬季约从11月26日~次年2月底,平均气温约6.8℃,无严寒且多雾。

大竹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日照适宜。

年均降雨量为1058mm以上,集中在5-6月、9月,呈双峰型。

平均日照1329.4小时,相对湿度年平均为84%,无霜期284天。

3、水文

大竹县境内河流多源于三山,由两漕中段向南北分流,两漕中丘陵起伏,河流纵横,呈脉状发育,较大的河流有东柳河、铜钵河、黄滩河、东河四条,计长216.4km,多年平均径流量10.93亿m³。

境内总流域面积1924㎞²,属长江水系。

主河之外,还有支河7条,溪河534条,形成树枝状的河网体系。

其中东柳河直接穿过大竹县城区,并形成护城河分支。

东柳河是大竹县四条主要河流之一,源出铜锣山黄泥碥,海拔高程700.1m,由南向北流出境汇入州河,全长72.5公里,县境内71公里,流域面积850.3平方公里,县境内742平方公里。

河流河口平均流量14.8m3/s、平均流速0.09m/s、丰水期流量41m3/s、枯水期流量4m3/s、平水期流量14.5m3/s、平均水深2.5m、河宽65m。

东柳河流域内包括朝阳乡、东柳乡、乌木镇、竹阳镇、竹北乡、莲印乡、黄家乡、中华乡、人和乡、杨家镇、清河镇、柏林镇等10多个乡镇,流域内总人口37万余人,其中城镇人口16万余人(县城区13万余人)。

东柳河流域水质现状及主要污染源:

据我县环境监测站对东柳河流域下游水质监测数据表明,CODcr、NH3—N、CODmn、TN、S2-这五个指标超过规定的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东柳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实为Ⅳ类。

其主要污染因子是CODcr和NH3—N,年排放量分别约为8178.8吨、512吨。

4、地质

大竹县域从中生代的三叠纪到新生代的第四纪出露有8个地质岩层。

由背斜至向斜,不同地质岩层多呈带状分布。

县域位于四川盆地边缘川东平行褶皱带中段,列入华蓥山脉沿北东-南西方向延伸的低山丘陵带。

属新华夏系川东平行褶皱构造,由侏罗系、三迭系砂岩、紫色页岩和石灰岩等组成。

土壤有冲积土、紫色土、黄壤土、水稻土等4大土类、6个亚类、12个土属、63个土种。

5、经济状况

大竹已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工业;以麻纺织为主的纺织工业;以粮油、醪糟、肉类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以氮肥、制药为主的化工工业;以电缆、油管、钢板、膜片离合器、大力钳、轴承为主的机电工业;以水泥为主的建材工业等六大地方工业格局。

200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235759万元,同比增长27.9%。

工业园区地处县城总体规划内,规划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园区内有机械、纺织、食品、建材等产业布局。

园区内水、电、气、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完善,已入驻企业16户。

到2010年,园区建成区面积将达6平方公里,入驻企业50户,实现产值50亿元、利税6亿元。

2007年,在西部905个县(市、区)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排序中居第74位,在全省27个扩权强县GDP排行榜上居第9位。

2008年1—6月,完成地方生产总值54.5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5.2%,增幅(下同)居全市第1位;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9亿元,增长33.2%,居全市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亿元,增长21.4%,居全市第1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8亿元,增长30.1%,居全市第6位;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251元,增加358元,居全市第1位,实现了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经济发展强劲。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30:

38:

32。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县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52户、个体工商户1.34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51.3%。

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成功引进了玖源化工等外来投资企业,川电、金桥、川环、大枫树等骨干企业发展良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86亿元、利税1.27亿元,分别增长40.5%、49.9%;工业规划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入驻企业16户。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粮食基础地位得以巩固,农业生产稳步增长,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110个,专业合作组织达313个;劳务输转能力增强,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40元,增加385元。

城市经济健康发展。

加大经营城市力度,实现收入2.5亿元;城乡市场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6亿元;旅游业发展迅速,实现收入1.85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69亿元,“1小时大竹”工程进展顺利,新增通公路村69个,龙潭水库大坝工程竣工,库区移民工作基本完成,26座小二型病险水库整治工作全面启动,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三、大竹城区现状概况

1.建成区面积及人口

2010年末,大竹县全县总人口为111.54万人。

城镇人口36.81万人,城镇化水平33%。

大竹县城区现状建成区15.51㎞²,人口19.5万人。

2.供水现状

大竹县城区现有三座自来水厂,其中竹阳水厂和东柳水厂水源取自乌木水库,城西水厂水源取自龙潭水库,竹阳水厂供水能力为1.5万吨/日,东柳水厂供水能力为3.5万吨/日,城西水厂供水能力为4.0万吨/日。

总供水量9.0万吨/日。

人均生活用水量标准为160升/人•d,基本上能满足近期生活、市政设施和少量工业用水。

供水管网沿街铺设,呈树枝状,取水管径为600mm,供水管管径有400mm、300mm、250mm、200mm、150mm等几种规格。

中心城区给水水源水量较为紧张,大竹没有大江大河,主要依靠乌木水库和龙潭水库供水,乌木水库有效库容4300万m³,龙潭水库有效库容1700万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