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作文1500字合集7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2475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端午节的作文1500字合集7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端午节的作文1500字合集7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端午节的作文1500字合集7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端午节的作文1500字合集7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端午节的作文1500字合集7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端午节的作文1500字合集7篇.docx

《端午节的作文1500字合集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午节的作文1500字合集7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端午节的作文1500字合集7篇.docx

端午节的作文1500字合集7篇

端午节的作文1500字合集7篇

端午节的作文1500字合集7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端午节的作文1500字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作文1500字篇1

  一年的端午节,又到了赛龙舟吃粽子的时候。

在这个热热闹闹的季节里,我怀念起了家乡的端午节。

  我的家乡是木兰溪上的一个小镇,端午节的气氛特别浓厚。

家乡的端午节是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的。

家乡过的端午节流传的风俗: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赛龙舟,中学生作文《初中写端午节的作文》。

  糕是为祭祀祖宗用的,是用面粉或用米磨成粉发酵后加糖做成的,松松的、甜甜的,很好吃。

记得每年五月初二,母亲都会从棕树上砍下一朵棕叶,捆在高高的四方桌桌脚上,顺着叶子的纹路扯成一条一条的,末端还是连在一起的,用来捆粽子。

洗好的粽叶和糯米端过来,还有调羹和筷子,一切准备就绪,就搬来小板凳开始包粽子。

而我就在旁边蹦来蹦去的,不停地问什麽时候才能有粽子吃。

看着一片片粽叶在母亲灵巧的手里神奇地变成一个个精致的粽子。

没多大会的功夫,桌脚上就挂起来一串串精巧的粽子,解下来提在手里沉甸甸的。

就那样提着棕叶的梗一并放进大大的锅子里,得煮上好半天才能好,等吃上粽子多半都到了下午了。

等到一揭开锅,一股浓郁的棕香肉香立即扑鼻而来。

家乡的端午节有吃螺的习俗,据说是小孩在这一天吃螺会变得聪明。

螺这东西当时不昂贵,五分钱就能买一盎,村里几乎家家都买得起。

初三这一天,卖螺的小贩会满村里吆喝。

小孩们向大人讨了钱、买了螺后聚在一起吃;孩子们吃了螺,留下螺壳,就屋顶上扔,弄得旧瓦片喀啦喀啦作响,其乐无穷。

オコ跛囊辉纾大人就会叫小孩们去田埂拔一捆沾着露水的艾草,回来插在门框上。

大人们说这样驱蚊虫、能避邪。

等插在门框上的艾草渐渐被风干了,就成了药。

夏天村里的小孩容易得胀肚子,肚子鼓鼓的。

拔一根干艾叶放在锅里煮。

蒸气冒出了一股好闻的香气,在屋里绕来绕去,冷却后让胀肚子的小孩喝下,有时肿鼓鼓的肚子就会渐渐瘪下来。

初五是过端午节的高潮。

家乡民俗认为,五月为恶日,悬挂艾叶如旗、昌蒲似剑,可驱邪除秽。

每当五月五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在清晨去采带露水兰草、金银花、铁芒箕、番石榴叶、榕叶的“五味草”,当然还要在午时上井里打一桶甘甜的清泉。

这水,都是泉眼里流出来的,没有任何污染。

在端午节这天,水最凉,喝起来也最可口,喝了这天的水,可以保佑一年健康。

用“五味草”和“午时水”煮鸭蛋,剩下的水给小孩洗澡,换上新衣服看下午的划龙舟。

据说是水乡蚊虫多,用“午时水”洗澡可防叮咬。

  端午节前,村里的小孩都会缠着母亲或祖母给打个“蛋兜子”。

“蛋兜子”是用五色丝线结成一个精致的网络子。

用“五味草”煮鸭蛋,会把鸭蛋染得黄黄的。

装进网络子里,挂在胸前衣襟的纽扣上,胸前的衣服通常也被染上一圈黄渍。

出门一碰上小伙伴,就把鸭蛋掏出来,对碰撞,谁的蛋壳先破了,谁就输了,就剥了壳吃掉,有一种淡淡的五味草的清香。

小孩子对于鸡蛋很感兴趣,并不是因为他们特别的喜欢吃,而是因为他们特别的喜欢“斗蛋”。

带上几只蛋,早早的来到教室,几个一群在课桌上拿蛋对撞,谁的蛋被撞破谁就输了,好胜的小孩们玩得可开心啦。

龙舟竞渡是一种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勇往直前、坚毅果敢精神的民间活动。

我家乡龙舟竞渡据说也是为了纪念楚大夫屈原:

“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

端阳竞渡,乃遗俗也。

  端阳的下午,四乡八邻小孩们穿上新衣服,佩带“香囊”和“蛋兜子”,高高兴兴地跟着大人们观看龙舟竞渡。

岸上人头攒动,翘首瞻望;溪面龙舟灿烂,一字排开;船队服色分明,沿岸彩旗飘扬;一声炮响,船如箭发。

执旗手站在船头,挥动令旗,助威呐喊;锣鼓手敲起锣鼓,节奏声声,扣人心弦;划桨手赤膊上阵,齐心协力,溯流奋进。

竞渡完毕,夺标龙舟披红绸,插红花,放鞭炮,摇头摆尾绕江向观众致意,似英雄凯歌颇自豪……オダ肟家乡好多年了,隔着遥远的时间和空间我仍能嗅到那股棕叶的清香。

妻子和我都是从家乡出来的,每年端午节,妻子也会用“五味草”煮一些鸭蛋,也会从市场买一点螺煮给女儿吃。

现在,超市可以买到各种的粽子,有包红枣蜜饯的、有包蛋黄果肉的;妻子也会包一些粽子,但我怎么也吃不出母亲包的感觉,怎么也感觉不到端午节那个闹烘烘的气氛。

20多年过去了,我仍然怀念家乡的故土,怀念家乡的人——勤劳善良的人民,简单而古朴,充满生活情趣的人,永远忘记不了家乡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作文1500字篇2

  每一条彩绳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题记

  前两天大连一直阴雨连绵,太阳也没露一下。

昨天总算碰上了一个晴天。

  今天,从补习班回家,一个人底着头,漫不经心的走着,突然看到地上躺着一根已被剪断的彩绳。

据分析判断,这里前一阵子应该是一个小水凼。

(端午过后的第一个雨天,要把手上的彩绳摘下来,扔到水凼里。

算是一种习俗吧!

)这才突然反应过来。

端午节已经过去很久了。

望着地上此时孤零零的彩绳,不可抑制的想起奶奶。

  我的小学生活大多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

那时的自己那么无邪,那时的日子那么温暖。

  那时,在端午节的前一个晚上,奶奶都会把我搂在怀中,我可以清楚的感到她的体温,和她血液中流淌的爱意。

我静静的听着奶奶轻微的喘息声,看她变魔术般的将普通的彩绳,拧在一起,编成好看的结。

然后她会用她的大手托起我的小手,认真而小心的将彩绳系在我的手腕上,脚踝上。

清楚的记得她的那双大手那么温暖,却那么粗糙。

当时的我还会天真的问奶奶,为什么不好好保护自己的双手。

而奶奶只是莞尔一笑,不予回答。

现在想起,才晓得,那是岁月在奶奶手上留下的烙印,是她经历无数风雨坎坷的见证。

系好后,奶奶总是会端详一番,似乎在欣赏她的杰作。

而那又是一种怎样的目光啊!

宛若三月中微风对嫩柳的抚弄;秋日里月光对修竹的依恋。

又似晨曦中露水对小草的滋润;暮霭时夕阳与水面的辉映。

奶奶澄澈的眸子中,满满的,都是对我的宠爱。

  至今,那种感觉依旧十分真切。

仿佛还能够感觉到奶奶的体温和目光。

只是后来,我回到大连,回到妈妈身边。

她的工作总是那么忙,忙到无暇顾及节日的到来,更不要说为我系彩绳了。

  被忽略的端午,我已过了好几个。

竟也习惯了没有彩绳的节日。

只是当看到同学手上带着五颜六色的彩绳时,我虽然会不屑一顾,说那是小孩子的东西罢了。

但心中,还是会想起奶奶,想起那童年用爱编织的端午的彩绳。

  今天让我欢天喜地的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来到了,我从妈妈那刚一打听到,就高兴的欢蹦乱跳。

因为呀!

这个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的来源是由于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

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赛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

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很多人有个疑问: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比赛划龙船呢?

事情是这样来的。

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爱国,为皇帝出谋划策,但有些红眼病者觉得屈原势力太大,多管闲事,天天在皇上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慢慢的皇上相信了那些荒唐的谎言,把屈原撤了职,流放到湘南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而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

他到了湘南,经常到汩罗江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

到了公元前278年5月初五那天,抱着块大石跳河自杀了。

附近的老百姓得知,大家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海,到处波浪起伏,哪儿有屈原的什么痕迹。

大伙很伤心,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也让江里的鱼虾、蛟龙、鱼……等动物饱了肚子,就不再伤害屈原的身体了。

到了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都照办了,后来他们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的小船改为赛龙船。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

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啊!

端午节的由来可真多呀,我喜欢端午节的美、喜欢端午节的热闹、喜欢端午节的粽子,喜欢屈原那种爱国精神,当然我还喜欢最好玩的赛龙舟!

你喜欢端午节吗?

端午节的作文1500字篇3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历史。

我们老家的端午节,又称五月节。

小时候也不知道究竟为何要过这一五月节,只知道这一天在农忙之余还能有好吃的粽子。

所以端午,最忘不了的是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我们的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

“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

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

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其次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插艾草。

民谚说: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我们家乡把插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以艾条插于门楣,悬于窗户。

端午插的艾草,我们称之为家艾,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祛寒湿的’功能。

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可见,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的早晨,天刚露出鱼肚白,妈妈就去自家的菜园地的角落采集艾草。

那些散发着香气的艾草一拿回家,满屋清香。

早饭后,爸爸端起板凳,放在门槛上,将一把艾草整整齐齐的竖着插到门上。

微风摇曳着艾草,散发出阵阵清香。

我们的家乡流传着这样的歌谣:

“端午艾,是药草,家家户户离不了;门上插把端午艾,蝎子蜈蚣无处逃。

  艾草又是一种天然蚊香。

到了晚上,天将黑的时候,妈妈就拿出早已上一年端午节用过的干艾草,点燃起来,然后熏遍屋内屋外的各个角落。

艾草冒出的黄色烟雾,散发出的特殊香气,充满了整座房子。

我好奇地问母亲,为什么要用艾草熏。

母亲总是慢腾腾地说:

“熏草香,香满堂;熏蚊虫,辟邪恶。

家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熏艾草,一年里人也不会生病。

”记得夏天,只要我们身上生了痱子,妈妈就用陈年的艾草烧水,给我们洗澡。

秋天或者冬天,身上有寒气,也是用陈年的艾草熏烧,一出汗,马上就好了。

  在端午节的这一天,家里人还会上街,花上几分钱或者一毛钱,给我们这些孩子买来香囊,挂在身上。

我记得自己佩戴过的香囊,最喜欢的是红辣椒形状的。

传说佩戴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最后就是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喝雄黄酒。

雄黄其实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所以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带雄黄进山不怕蛇”等谚语俗语。

在碘酒未发明年代,我国人民就是用白酒调配雄黄和白矾水来涂抹毒虫蜇伤和蚊叮虫咬的。

人们熟悉的《白蛇传》里,端阳节,许仙听信了法海的话,让白娘子饮了雄黄酒而显露出了原形。

现在不少地方在端阳节还要在屋内外喷洒雄黄水,并在儿童的耳、鼻、额头上涂抹雄黄。

不过据现代科学分析,雄黄有毒,不宜内服。

  家乡的端午节,已经离我们渐渐远去,多想再过一次家乡的端午节啊!

端午节的作文1500字篇4

  飞絮悄然隐没在浓浓的绿荫中,绿色开始浓重起来。

最早的那些花在几场漓漓落落的小雨里散尽,下一场花事不久便会缤纷而来。

  一些果实,隐约在枝头,摇曳着芬芳的五月。

记忆里那个五月的节日,此时姗姗而来,

  北方的端午节,没有赛龙舟,饮黄酒,包粽子那样浓烈的气氛,而是以自己独特的传统方式,配香荷包,挂葫芦,挑艾蒿。

小时侯的记忆,就是这些,可以驱邪,避灾。

父母们美好的心愿,在幼小孩子们的心里有了关于端午节最初的朦胧的记忆。

  直到自己长大了,做了母亲,又把这些教给了孩子,可是孩子们除了觉得这些好玩好奇之外,他们似乎什么也不会想,更不会懂得这样的节日对我们这样的大人有什么意义。

  五月里的这个节日,在我们这里叫五月节。

一直是记忆里那个温暖,淳朴,幸福的节日。

当早晨的第一道朝霞从玻璃窗照射近来,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这天是五月节。

伸开胳膊,手腕和脚腕都系上了五彩线绳。

这是妈妈提前悄悄准备好的,也是在我们的睡梦中悄悄系上的。

五彩线绳是这个节日里幸福的标志。

院子里的脸盆里,早已盛满了浸泡艾蒿的水,用艾蒿水洗脸,可以去邪避灾,艾蒿的淡淡微苦的的清香涌进鼻孔,清爽,还有那么一丝芬芳。

妈妈忙着早饭,五月节煮荷包蛋,这是北方过节的习俗。

五月节,这个节日应该是意味着这一年吉祥,幸福,平安。

  其实,那时的五月节是从初一开始的。

初一的鸡蛋鹅蛋都要作上标记,留到初五这天煮。

小孩的手腕和脚腕系的是一根红线,初五才能系上五彩线,剩下的几天里大人们要准备一些小礼物,比如缝荷包,荷包很小,样子和石榴差不多,我想那应该是有特殊寓意的,各种颜色的荷包里面装着香草,随着风远远都能闻到一股浓香。

  心灵手巧的母亲用剩下的零布头,为我们缝制各种小饰品,我们最喜欢的小辣椒,是用红布缝的,比小拇指一半还小,还有一样最精巧的小扫帚,用麻线作的,扫帚把只有牙签粗细,用红线缠绕着,扫帚头只有指甲盖儿大小,串起来与荷包在一起,缝在衣服的前襟上,或者后肩上,当时真是一种炫耀。

现在还能想起来,这既是一种浓浓亲情,又是北方特有的趣味习俗。

  后来知道,南方和北方过五月节是不一样的,南方有吃粽子,划龙舟的风俗,而在北方,除了吃荷包蛋,带香荷包,还要在当天的窗前或者门梁上挂上葫芦。

家家户户都飘着五颜六色的葫芦,似乎没有人关注是为了纪念什么,他们只是延续着祖先留下的风俗来过这个节日的,只是为家人驱邪免灾,祈求这一年平平安安,风调雨顺。

  我们小时的五月节不能缺少的是自己亲手叠的葫芦。

也最乐于做这个活,把裁完的手掌大小的方行彩纸,经过几道繁杂的工序,放在嘴边,用气一吹,就成了一个里面空着的立方体,还带着两个或四个灵巧的小翅,底面再用针串上半尺左右彩条纸,一个完美的葫芦就做成了,盯着母亲手里的彩纸灵巧地翻来折去,自己也笨笨地按照母亲的指点去做。

时常为了一个葫芦,要练习半天,叠完了又拆,然后再叠,才能七拧八歪地叠成一个葫芦。

再从自家的树上折下一小节树枝,把葫芦三个或五个栓在树枝上,插在窗户和大门上,翠绿的树枝间飘着五颜六色的葫芦,这是北方五月节最美最自然的一道风景。

那些花花绿绿的葫芦随风飘起,仿佛就可以把那些病魔,灾祸挡在外面,我们在亲情的呵护,祈愿里,幸福而安宁。

  我想现在依然可以看到这风景,有些东西,在人们的心里是无法改变的。

就如我们固执地拽着岁月的裙裾,不肯步入时光的隧道一样。

  如今,又到了这个节日,徜徉在街边,看不到手叠的方方正正的葫芦,还有那缝制的小巧的香荷包,那种温馨的喜悦在心里淡了,远了。

年纪大了的母亲也已经不再亲自叠葫芦和缝制香荷包了。

看着这些机器作出的葫芦很漂亮,那各种的样式也是手工叠不出来的,比手工的更完美更时尚。

却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种亲切和质朴,包括那记忆里散发着淡淡清苦香味的艾蒿,那种香味已经变的有些枯燥和飘浮。

  毕竟,有一些记忆也渐行渐远,然后淡去消失。

岁月的年轮在一年年递增,而历经过那种温暖我们,已经牵着如自己那时一样个头的儿女们,在这个古老的节日里,怀着心底的眷恋,淡然行走在季节浓郁的风里,时光静淌,而我们的温暖依然在心里。

  无论季节远近,芬芳的节日依然还会如期而至,叠加在岁月的长河,蜿蜒绵长,静谧无声。

我们守在与这个五月相约的路口,用目光里的余热,温暖掌心的记忆。

在一份平淡的相守里,静静感受一年一季的淡淡情思,安暖温婉。

端午节的作文1500字篇5

  又是一年的端午节,又到了赛龙舟吃粽子的时候。

在这个热热闹闹的季节里,我怀念起了家乡的端午节。

  我的家乡是木兰溪上的一个小镇,端午节的气氛特别浓厚。

家乡的端午节是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的。

家乡过的端午节流传的风俗: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赛龙舟。

  糕是为祭祀祖宗用的,是用面粉或用米磨成粉发酵后加糖做成的,松松的、甜甜的,很好吃。

  记得每年五月初二,母亲都会从棕树上砍下一朵棕叶,捆在高高的四方桌桌脚上,顺着叶子的纹路扯成一条一条的,末端还是连在一起的,用来捆粽子。

洗好的粽叶和糯米端过来,还有调羹和筷子,一切准备就绪,就搬来小板凳开始包粽子。

而我就在旁边蹦来蹦去的,不停地问什麽时候才能有粽子吃。

看着一片片粽叶在母亲灵巧的手里神奇地变成一个个精致的粽子。

没多大会的功夫,桌脚上就挂起来一串串精巧的粽子,解下来提在手里沉甸甸的。

就那样提着棕叶的梗一并放进大大的锅子里,得煮上好半天才能好,等吃上粽子多半都到了下午了。

等到一揭开锅,一股浓郁的棕香肉香立即扑鼻而来。

  家乡的端午节有吃螺的习俗,据说是小孩在这一天吃螺会变得聪明。

螺这东西当时不昂贵,五分钱就能买一盎,村里几乎家家都买得起。

初三这一天,卖螺的小贩会满村里吆喝。

小孩们向大人讨了钱、买了螺后聚在一起吃;孩子们吃了螺,留下螺壳,就屋顶上扔,弄得旧瓦片喀啦喀啦作响,其乐无穷。

  初四一早,大人就会叫小孩们去田埂拔一捆沾着露水的艾草,回来插在门框上。

大人们说这样驱蚊虫、能避邪。

等插在门框上的艾草渐渐被风干了,就成了药。

夏天村里的小孩容易得胀肚子,肚子鼓鼓的。

拔一根干艾叶放在锅里煮。

蒸气冒出了一股好闻的香气,在屋里绕来绕去,冷却后让胀肚子的小孩喝下,有时肿鼓鼓的肚子就会渐渐瘪下来。

  初五是过端午节的高潮。

家乡民俗认为,五月为恶日,悬挂艾叶如旗、昌蒲似剑,可驱邪除秽。

每当五月五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在清晨去采带露水兰草、金银花、铁芒箕、番石榴叶、榕叶的“五味草”,当然还要在午时上井里打一桶甘甜的清泉。

这水,都是泉眼里流出来的,没有任何污染。

在端午节这天,水最凉,喝起来也最可口,喝了这天的水,可以保佑一年健康。

用“五味草”和“午时水”煮鸭蛋,剩下的水给小孩洗澡,换上新衣服看下午的划龙舟。

据说是水乡蚊虫多,用“午时水”洗澡可防叮咬。

  端午节前,村里的小孩都会缠着母亲或祖母给打个“蛋兜子”。

“蛋兜子”是用五色丝线结成一个精致的网络子。

用“五味草”煮鸭蛋,会把鸭蛋染得黄黄的。

装进网络子里,挂在胸前衣襟的纽扣上,胸前的衣服通常也被染上一圈黄渍。

出门一碰上小伙伴,就把鸭蛋掏出来,对碰撞,谁的蛋壳先破了,谁就输了,就剥了壳吃掉,有一种淡淡的五味草的清香。

小孩子对于鸡蛋很感兴趣,并不是因为他们特别的喜欢吃,而是因为他们特别的喜欢“斗蛋”。

带上几只蛋,早早的来到教室,几个一群在课桌上拿蛋对撞,谁的蛋被撞破谁就输了,好胜的小孩们玩得可开心啦。

  龙舟竞渡是一种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勇往直前、坚毅果敢精神的民间活动。

我家乡龙舟竞渡据说也是为了纪念楚大夫屈原:

“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

端阳竞渡,乃遗俗也。

  端阳的下午,四乡八邻小孩们穿上新衣服,佩带“香囊”和“蛋兜子”,高高兴兴地跟着大人们观看龙舟竞渡。

岸上人头攒动,翘首瞻望;溪面龙舟灿烂,一字排开;船队服色分明,沿岸彩旗飘扬;一声炮响,船如箭发。

执旗手站在船头,挥动令旗,助威呐喊;锣鼓手敲起锣鼓,节奏声声,扣人心弦;划桨手赤膊上阵,齐心协力,溯流奋进。

竞渡完毕,夺标龙舟披红绸,插红花,放鞭炮,摇头摆尾绕江向观众致意,似英雄凯歌颇自豪……

  离开家乡好多年了,隔着遥远的时间和空间我仍能嗅到那股棕叶的清香。

妻子和我都是从家乡出来的,每年端午节,妻子也会用“五味草”煮一些鸭蛋,也会从市场买一点螺煮给女儿吃。

现在,超市可以买到各种的粽子,有包红枣蜜饯的、有包蛋黄果肉的;妻子也会包一些粽子,但我怎么也吃不出母亲包的感觉,怎么也感觉不到端午节那个闹烘烘的气氛。

  20多年过去了,我仍然怀念家乡的故土,怀念家乡的人——勤劳善良的人民,简单而古朴,充满生活情趣的人,永远忘记不了家乡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作文1500字篇6

  端午本是中国传统节日,但韩国以“端午祭”向联合国申请“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并得到批准,这表明韩国对端午的重视不亚于中国人。

其实端午早传到韩国、日本、越南,古代韩国也像中国一样在端午节放假,韩国江原道江陵市每年举办“端午祭”庆典;日本古代每年举行端午庆典,成书于宋代的日本名著《源氏物语》第二章载:

“五月端阳节,人人急于入朝参贺。

”这天日本男人骑马射箭,女人穿着中国服出外游玩一庆祝节日;古安南(越南)有个国王的名字名叫陈端午。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从文明的历史和影响的广泛看,中国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来最伟大的文明。

  一般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战国屈原。

梁吴均《续齐谐记》: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但五月五日节俗已见于春秋,《琴操》:

“介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

”这比屈原早300多年。

《史记·孟尝君列传》:

“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索隐》引《风俗通》:

“俗说:

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孟尝君生于公元前346年,比屈原自杀早了近70年,可见端午节最初并非因为屈原。

  端午节缘于五月是凶月的古老观念。

晋董勋《问礼俗》:

“五月俗称恶月。

”这个观念缘于上古,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玄戈》:

“五月,东井、七星大凶,胃、参致死。

”东井,即二十八宿之一的井宿,因它在玉井之东,故称。

这虽见于秦代,但却历史久远。

《礼记·月令》:

“仲夏之月,日在东井。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东井星主管五月。

汉王充《论衡·说日》:

“当夏五月,日长之时在东井,东井近极,故日道长。

”五月不吉观念渗透到民间,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

”五月为凶月,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