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一至五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24434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邓小平理论一至五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邓小平理论一至五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邓小平理论一至五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邓小平理论一至五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邓小平理论一至五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邓小平理论一至五章.docx

《邓小平理论一至五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邓小平理论一至五章.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邓小平理论一至五章.docx

邓小平理论一至五章

第一章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今天我们来讲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第一章: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这是一次导论性质的课程,要和同学们讨论一下学习这门课在总体上应该掌握的内容,其中包括四个问题: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

先讲第一个问题,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讲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同学们应该重视教材第8页最下方的那一段话,即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诸多历史条件综合运动的产物,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段话中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时代背景,二是历史根据,三是现实依据。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来讲,邓小平理论是在特定的时代特征和国际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

    从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尽管大的时代没有变,但是时代主题发生了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世界开始了多极化格局的进程;二是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个国家最为关注的问题。

三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鉴于以上这种种变化,邓小平作出了当今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他指出: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

”这个判断是对国际形势新特点的总体认识,这个时代主题的新特点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来说,这个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

    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了。

在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而在这种探索中,有过辉煌的成功,也有过严重的失误。

    历史的经验应该认真总结,这种工作能使人们变得聪明起来。

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重要的历史根据。

(三)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来讲,这个理论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积累的新鲜经验的科学概括。

    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和巨大的发展。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亿万人民群众焕发出了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作出了许许多多生气勃勃的伟大创造,邓小平尊重群众的创造,他领导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又从现实经验的提炼中,发现并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使实践经验得到了升华,使集体智慧形成了结晶,这个结晶就是邓小平理论。

    讲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之后,再讲一讲这个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

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发展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教材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我现在把它再概括一下。

邓小平理论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党的十五大的历史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到党的十二大,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命题从酝酿到提出的阶段。

    之所以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是因为1978年11月到12月,党中央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同志在这次会上作的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是开辟新道路、创立新理论的动员令,实际上是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这个报告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思想,奠定了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

当然,作为标志更重要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毅然抛弃了多年摆脱不了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方针,明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且下决心改革开放。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

这个决议充分肯定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而且概括了这条道路的10个“主要点”。

    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

他指出: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思想,是这个理论体系的基本命题,它的提出标志了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第二个阶段,是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这是邓小平理论从基本命题的提出到形成理论轮廓的时期。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且概括了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发挥和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一共讲了12条。

这些观点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理论轮廓。

第三个阶段,是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五大,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理论体系并且明确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的时期。

    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精辟分析了国际国内的形势,科学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回答了长时间里困扰人们思想的一些重大认识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问题,把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年9月,党的十四大把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归纳为9条,标志了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确立。

    1997年2月邓小平逝世后,全党在邓小平理论的问题上表现了高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这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启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且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这一条写进了党章。

这是我们党经过近2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我为什么特别提到邓小平理论的概念使用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很要紧,它是认识发展的一种标志。

我们对任何一个事物的认识都会有一个过程,“邓小平理论”的使用,标志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事物的认识,真正实现了从外部到了内部,从感性到了理性的飞跃。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以上讲的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和历史发展。

接着再讲第三个问题,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教材中专门有一个题目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其中提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有两大理论成果最重要,那就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

    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以其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

贯穿于上述各个部分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

 有人以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为理由而全盘否定毛泽东同志,进而否定毛泽东思想,怎么看这个问题?

    毛泽东同志在其晚年确实是犯了错误,特别是犯了发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整个一生来看,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

我们应该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

    上面讲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下面再讲一讲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同志的名字命名的,是以邓小平同志的科学理论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理论。

在这个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邓小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包括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理论;这个理论,集中体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的著作以及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

 

(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对这个论断应该怎么理解呢?

    这个论断有两层意思:

一是说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思想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面向历史新时期回答新问题的最伟大成果,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最重要体现。

二是说,邓小平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怎样理解这个“新阶段”呢?

党的十五大报告对这个问题作了明确的阐述。

    第一,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的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总起来说,这个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应该注意,“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一个表述严谨的命题。

其中,“新阶段”是历史定位,说明邓小平理论相对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在中国”是地域定位,说明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而不是在别国的运用和发展。

四、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是邓小平理论指导意义的集中概括。

    中共十五大作出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的决策,这是我们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是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决策。

以邓小平理论为旗帜,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全中国人民把邓小平所开创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念。

邓小平理论为实现我们的事业提供着理论的指南、精神的动力和智慧的启迪,提供着最重要的思想保证。

    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中华民族面前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尽管在今后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风险,但是只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我们就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新的胜利,再铸新的辉煌!

    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前进的旗帜,用这个理论武装头脑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战略任务,当代大学生的在学习邓小平理论方面应该走在头里。

要从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出发,按照国家和学校的要求,不断增强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自觉性,努力争取更大的收获。

第二章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今天我们来讲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第二章:

“建设有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其中包括三个问题: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及其重大意义;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与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中国共产党曾经确立过自己的一条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科学的思想路线,它是由毛泽东同志在20世纪40年代制定的,得到了全党的公认。

正是在这条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国以后,也是在这条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又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并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可惜的是,我们没有能一贯地做下去,自1957年以后,不同程度地离开了这条科学的思想路线,致使我们的工作出现了严重的失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出现了重大的曲折。

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国民经济的“大跃进”运动;特别是1966年开始的延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了重大挫折。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邓小平重新复出。

在百废待兴、千头万绪的繁杂工作中,他把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为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摆在了最优先的地位,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在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时候,当时遇到的最大的阻力是“两个凡是”的思想。

在这个关健时期,邓小平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指出:

“'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指出了应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体系。

他认为,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他指出: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从这个意义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发展成为了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长期盛行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冲击了“左”倾错误和“两个凡是”的指导方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这场大讨论为实现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在党的中央工作会议的闭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

这一方针实际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全党必须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

线,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对党的思路线做了如下表述: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标志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重新确立。

    

(二)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意义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是一件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的事情。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保证了拔乱反正的顺利进行。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是第一个进行的拨乱反正,它保证了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贯彻执行。

    第二,推动了改革开放实践的顺利发展。

这是思想上的发动,也是思想上的保证。

    第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从而进一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针对性,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旺盛的生命力。

二、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与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在党的思想路线的表述中有一个概念,那就是实事求是,我先向同学们解释一下这个概念。

    

(一)“实事求是”的由来与毛泽东对这个命题的界定

    实事求是,这原本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班固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

班固在文章中称赞东汉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后人把这句话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

”意思是说,做学问必须以真实的材料为依据,从其中得出真实的结论来。

从此以后,实事求是就成了治学、求学、办学的一条优良传统,它提倡一种求真务实的的态度。

在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对这个概念的涵义作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

他指出: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他要求,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二)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与党的基本理论精髓的一致性

    在教材中,一方面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概括成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一方面又把它概括成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这两者是一致的。

从党的思想路线来说,实事求是处在核心的地位。

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在这其中,核心是实事求是,其他几点都是围绕着实事求是来展开的。

    从邓小平理论来讲,这个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所谓精髓,是指贯穿一切的东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邓小平理论创立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是邓小平理论建构思想体系的基本方法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又贯穿于这一理论的各个方面、各个组成部分。

不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个精髓,就不能正确地深刻地理解整个邓小平理论。

江泽民指出:

“学习邓小平同志的著作,不能仅仅以了解它的某些论述和某些词句为满足,而应真正读懂读通。

要在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领会它的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尤其要着重领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精髓的一致,是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原因。

    (三)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和阐述

    邓小平在新在历史条件下,在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的工作中,对实事求是这个思想作出了哪些阐述和发挥呢?

    这种阐述和发挥主要有三点:

    第一,明确指出了实事求是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邓小平说: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他又说: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

他还特别指出:

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第二,系统概括了实事求是科学命题所包涵的主要内容。

在邓小平同志的论述中,实事求是这个命题包涵着这样三个基本点,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其中,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的目的和验证方法。

尽管这三个方面在以往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中已经有所论述,但是把这三个方面明确地概括为实事求是的基本点,则是邓小平同志的贡献。

不要小看这样的工作。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

所谓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具体化。

邓小平同志在这个问题上做了了不起的具体化的工作,他使我们现在对实事求是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具体。

    第三,科学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两者的一致性。

    在邓小平同志的思想中,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这是下一个问题的内容。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两者之间的关系

    下面讲第三个问题,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仅阐述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以及实事求是作为一个科学命题所包涵的主要内容,还特别强调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统一的思想。

    

(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的体现,是具有先进性的实践主体在对待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关系中,所呈现的精神状态和所运用的思维方式。

解放思想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对原先的认识进行再认识,其中包括对正确部分的坚持和对错误部分的纠正;二是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

人的思想只有适应变化的情况而发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如果思想僵化,人的认识就必然脱离客观实际而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思想不解放,脑筋不转换,一切工作就很难推得动,本来可以办成的事情也办不成;反之,思想解放了,脑筋活了,想问题的面就开了,办法就多了,路子就宽了,本来很难办成但应该办成的事情也能办成。

(二)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解放思想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地胡思乱想,它必须同实事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把两者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邓小平指出:

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说到底,解放思想的目的就是为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累新经验,就是在动态中做到新的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各自从对方汲取自身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又从对方反思自身、完善自身,从而使两者各自包含对方的因素,成为一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体。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如果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去割裂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讲解放思想忽视实事求是,讲实事求是不去解放思想,那就失去了各自的科学规定性,解放思想就可能成为不结果实的花朵,实事求是也就可能成为因循守旧的遁词。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贯穿在邓小平理论各个方面的一条主线,是永葆我们党和国家蓬勃生机活力的法宝。

我们在这里还要强调一点就是,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实事求是常提常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在于创新,在于不断地研究新问题,在探索中前进。

因此不能认为现在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可以不必提倡了。

实际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正未有穷期,需要我们继续发扬开拓进取、革新创造的精神。

目前我国的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一系列崭新的课题要求我们研究解决,都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尝试,积极探索,迈出新步伐,实现跨世纪的战略目标。

    从理论上说,客观物质世界在不断地变化,人们的实践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认识永远不可能停止在一个水平上。

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在广度上有所扩展,在深度上有所深化。

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常提常新、永无止境的事情。

邓小平说:

“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

认为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

”他曾多次提出:

思想更解放一些,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

这个观点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今天我们来讲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其中涉及三个大问题:

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性;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历史的经验表明,要使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那么应该怎么理解,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对于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呢?

 一、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性

    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认识:

    第一,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需要。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由此造成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产物。

在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之前,欧洲思想界也曾有过社会主义的主张,那是一种空想社会主义。

要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必须正确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承担了这项工作,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对于未来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也不可能作出详细的描述,但他们坚持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