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完整.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14106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完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完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完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完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完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完整.docx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完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完整.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完整.docx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完整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大围小学

第一单元西部风情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欣赏和演奏具有我国西部地区音乐特点的代表性音乐作品,增加学生对中国西部地区音乐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热情。

2、学唱歌曲《依马呀吉松》,能够掌握歌曲所蕴含的藏族音乐的风格,并通过演唱加以表现。

同时,学跳藏族踢踏舞的动作,随音乐进行表现。

3、欣赏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了解“花儿”这一民歌形式的音乐特点,感受它高亢、奔放的音乐风格。

4、欣赏钢琴独奏《新疆舞曲第二号》,掌握新疆少数民族音乐具有代表性的节奏型,体会新疆音乐独特浓郁的民族风情。

5、演奏《四季调》,锻炼学生用打击乐器为音乐伴奏的能力,对不同打击乐器音色及表现特点有近一步了解,并培养学生的合奏能力。

6、学唱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能够充满感情地演唱歌曲并为歌曲设计领唱与齐唱。

结合歌曲,学习G大调的音乐知识,尝试视唱部分曲谱。

7、欣赏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苗族、彝族音乐特点,能够分辨音乐的结构和不同乐段音乐情绪的变化,并能识别出有代表性的乐器音色。

通过音乐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方式参与音乐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歌曲《依马呀吉松》、《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2、通过演唱、欣赏和演奏具有我国西部地区音乐特点的代表性音乐作品,增加学生对中国西部地区音乐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热情。

教学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等。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唱歌《依马呀吉松》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依马呀吉松》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歌曲《依马呀吉松》并了解藏族民歌的一些风格特点和风土人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唱和小组探究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精神。

3.知识与技能:

重点强调歌曲中的十六分音符,学跳藏族踢踏舞的简单舞步,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

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歌曲《依马呀吉松》。

教学难点:

唱好歌曲里面的前十六分音符和后十六分音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走进西藏》

教师:

听到这首歌曲你们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

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美丽景色?

2.教师:

同学们,西藏位于我国西南部,有最美丽的雪域风情,有勤劳的藏族同胞,也有风格独特、优美、粗犷的音乐,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而又神秘的西藏吧!

今天我们就来学唱一首藏族歌曲《依马呀吉松》。

二、聆听、感受、体验

(一)聆听歌曲

1.聆听歌曲《依马呀吉松》。

教师:

注意聆听,歌曲的演唱形式和情绪。

2.带着问题再听歌曲。

教师:

这是一首藏族歌曲,由于西藏地域辽阔,方言各异,民族风格独具特色。

《依马呀吉松》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

3.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分享。

4.教师小结:

《依马呀吉松》的音乐特点是高亢婉转、优美动听、清新流畅。

(二)学唱歌曲

1.朗诵歌词,教师解释歌词中衬词的意思。

教师:

“索呀儿惹洛”、“来斯马拉松松”等这些都是歌曲中的衬词,为了完整表现歌曲而穿插的一些语气词、形声词、谐音词或称谓构成的衬托性词句。

同学们要从中体会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

2.教师范唱,学生小声哼唱。

教师:

请同学们注意自己的坐姿,用“啦”小声随老师唱,注意你们声音的弹性和气息的支持。

3.学习歌曲节奏

①教师: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歌曲的节奏及强弱规律。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歌曲的节奏特点。

②学生用“哒”读节奏注意每一个乐句之间的联系。

4.学习歌曲的曲调.

①教师弹旋律,学生用“啦”哼唱,先慢唱然后速度还原。

②学生随琴视唱曲谱。

③学生画旋律线(找同学板演)用曲线的形式。

5.加入歌词演唱

①学生自己识谱唱歌词。

②全体学生齐唱歌曲注意气息的控制。

③教师领唱学生随老师齐唱。

④分小组演唱比赛

(三)表演歌曲

1.学习藏族的踢踏舞

教师:

“依马呀吉松”是流行在四川巴塘一带的堆谐曲。

堆谐是代表性的藏族舞,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在小型乐队伴奏下的以踢踏舞步为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

下面老师就教同学们几个简单的舞步,看谁的模仿力最强。

2.教师示范,强调动作要领。

3.找个别同学上台前表演,其他同学伴唱。

三、课堂小结

1.边唱边舞。

2.随音乐出教室

第二课时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

教学内容:

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

教学目标:

1、学习音乐知识“花儿”。

2、感受《上去高山望平川》的风格特点。

3、了解民间歌手:

朱仲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言:

在我国的民歌中有三种体裁:

山歌、小调、劳动号子。

这三种体裁有着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现内容与风格特征。

根据题目《上去高山望平川》你能说出它属于民歌中的哪一种体裁吗?

2、介绍“花儿”所属类别特点。

山歌又包括信天游、山曲、花儿、少年、爬山调等种类。

《上去高山望平川》

是一首典型的“花儿”。

二、初听歌曲

1、师:

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

2、歌曲的音调、歌词有什么特点?

(音调自由、起伏跌宕,歌词有很多衬词。

三、介绍“花儿”流传地区、产生背景、演唱方言。

四、辨别方言,再次听歌曲录音,感受歌词特点。

五感受曲调特征,进一步听歌曲录音。

六、探索与实践“花儿”的音乐风格。

七、介绍“花儿王”朱仲禄。

第三课时欣赏《新疆舞曲第二号》

教学内容

欣赏《新疆舞曲第二号》

教学目标

1、感受这首钢琴曲的新疆民族风格。

2、会敲击xxxx︱xxxxxx︱节奏为乐曲伴奏。

教学过程

一、谈话:

你了解新疆的文化、风景和特产吗?

二、导入新课:

教师:

有一位非常钟爱新疆民族音乐的作曲家——丁善德,根据流传的新疆民歌创作了一首钢琴曲《新疆舞曲第二号》。

三、初听乐曲

教师:

你从中听出了哪些新疆风格的音乐元素?

四、再次完整欣赏,重点引导学生倾听其中的主导节奏型。

五、分段欣赏。

六、完整欣赏整首乐曲。

七、音乐家相册。

了解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丁善德及其主要作品。

八、拓展

第四课时演奏《四季调》

教学内容:

演奏《四季调》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口风琴演奏青海民歌演奏《四季调》

2、能选择恰当的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3、了解乐曲不同段落的节拍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演奏《四季调》。

二、聆听音乐分析乐曲结构、节拍。

1、乐曲分为几个部分?

哪两部分是相似的?

2、节拍有什么特点?

3、边听乐曲边打节拍。

三、演唱曲谱。

1、学唱第一乐段。

2、学唱第二乐段

3、学唱第三乐段。

4、完整演唱全曲。

四、为乐曲加入吐音符号“T”以及换气记号“V”,并演唱。

五、口风琴演奏乐曲。

六、加入打击乐器合奏。

七、教师指挥,集体展示。

第五课时唱歌《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教学内容:

学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感受中国音乐的品种及其基本风格。

2.能够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3.教育学生应热爱祖国大家庭,努力学习,将来把我们祖国建设的更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展示少数民族服饰的图片,请同学们抢答他们分别属哪个少数民族?

将学生说的各种答案总结归纳,并对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以充分地肯定、鼓励表扬。

二、引入新课。

1.由学生的回答引入:

师: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那么谁知道三峡在哪儿呢?

2.学生发言引入教学。

三、学唱歌曲。

1.师:

除了我们以前了解过的汉族歌舞音乐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等待着我们去了解,那么首先我们就来完整欣赏一首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想不想听老师为大家演唱一遍啊?

(1)歌曲的演唱形式:

领唱、齐唱

(2)歌曲的风格特点:

少数民族音调

2.师:

请同学们试着跟琴轻声哼唱一遍(或者二到三遍),可分为三部分哼唱,注意:

a.休止符b、装饰音。

3.引导学生发现前面的发声练习就在歌曲之中,由此分析此首歌曲的结构。

4.教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一歌

(1)根据感觉分析的歌曲结构特点,分段学习此歌,特别注意B段衬词的演唱。

(2)全体学生完整演唱此歌,

(3)完全熟练以后,三段作对比,进行力度、表情、速度变化。

让学生感觉力度、表情、速度变化。

对音乐表现的影响。

(4)通过学习《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课堂小结。

第六课时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内容:

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

1.能分辨乐曲的不同乐段。

2.能感受乐曲各乐段的情绪。

3.初步了解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

一、为乐曲命名

阶段目标:

通过为乐曲命名,感受乐曲热烈、欢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

师:

音乐主要是通过情绪使我们联想到一些场景的,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乐曲好像在表现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为这首乐曲起个名字,并说一说为什么?

教师播放音乐《北京喜讯到边寨》。

学生聆听音乐。

为音乐命名(可能出现的答案如《欢腾的节日》《欢腾的苗》《狂欢之夜》《欢乐的边疆等》。

二、分辨乐曲的音乐特点

阶段目标:

能初步分辨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

师:

从同学们为乐曲起的名字来看,大家对音乐的情绪感受都很正确,这是一首热烈欢快的乐曲。

音乐除了表现一定的情绪外,还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现在你们再听一听这首乐曲的几个主题,分辨一下是哪个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

教师播放乐曲第三主题和第四主题。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

师: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西南地区居住着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

这首乐曲表现的就是西南边寨的人民听到从北京传来的喜讯的情景。

这首乐曲的音乐具有苗族、彝族的音乐风格,他们的音乐多以do、mi、sol三个音为主,在第四主题中有一个降mi的音,这是苗族音乐的典型特点。

下面请你们再听一遍,当听到降mi的音时请你们举手。

教师播放第四主题。

学生聆听音乐,在听到降mi时举手。

三、分辨乐曲的结构

阶段目标:

能分辨乐曲的音乐结构。

>

师:

这是一首多乐段的乐曲,由三部分构成,下面我们逐段欣赏。

1.引子与第一部分。

师:

你们听引子部分是用什么乐器领奏的?

模仿了什么声音?

好像表现了什么情景?

教师播放引子部分。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领奏的乐器是圆号,模仿了号角的声音,一声强一声弱,好像是森林山谷中的回音)。

师:

引子过后,乐曲进入第一部分,热烈、欢快的旋律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欢腾的场景之中。

好像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广场,为庆祝北京传来的喜讯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第一部分是由三个乐段组成的。

你们能听辨出来吗?

教师播放第一部分。

学生聆听音乐并分辨三个乐段。

师:

第一部分的旋律A非常热烈,是这首乐曲的主要旋律。

现在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个旋律。

学生随教师演唱旋律A。

2.第二部分。

师:

现在我们听一听第二部分的音乐,想一想它和旋律A有什么不同?

好像在表现什么样的情景?

教师播放第二部分。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同第一部分的音乐形成对比,是优美抒情的一段旋律,好像是一位姑娘的独舞或是大家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师:

这是一段十分优美的旋律,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学生随教师演唱第二部分的旋律。

3.第三部分和尾声。

师:

第三部分的音乐粗犷、热烈,把情绪推向了高潮。

你们仔细听一听,这一部分音乐又出现了哪一段旋律?

教师播放第三部分。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这一部分又出现了A的旋律)。

4.完整地欣赏全曲并分辨乐曲的结构。

师:

刚才我们分段听辨了乐曲,下面我们完整地欣赏全曲,当你听出乐曲的三个部分时,可以用你自己的方式来表示。

教师播放全曲。

学生聆听音乐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乐曲的三个部分。

四、表现音乐

阶段目标:

通过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巩固对音乐结构的分辨。

师:

这是一首表现力非常丰富的乐曲,下面我们分三个小组讨论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音乐,第二部分最好用舞蹈来表现,其他部分可以用打击乐器或动作来表现。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并指导学生的表演。

学生分组讨论并排练表演,师生共同评价。

五、学生表达感想

阶段目标: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达能力。

师:

今天我们欣赏了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

或是你记住了哪一段旋律,唱一唱。

学生发言或演唱。

 

第二单元绿色畅想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欣赏表现环保题材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学唱歌曲《手拉手,地球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能够做到二声部声音谐和,并唱准附点及休止符的节奏。

3、学唱歌曲《留给我》,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能够用真挚、自然的声音表现歌曲,并锻炼学生对气息的控制能力。

4、欣赏乐队活动《森林狂想曲》,感受作品独特的风格,并培养学生用生活中的声音材料为音乐作品配音效的创编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歌曲《留给我》、《手拉手,地球村》。

2、通过演唱、欣赏表现环保题材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唱歌《手拉手、地球村》

教学内容:

唱歌《手拉手、地球村》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二声部歌曲《手拉手、地球村》。

2、在歌曲演唱过程中增强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弯弯腰,捡回一个希望,手拉手,拉出一个太阳。

”让我们走进第二单元——绿色畅想。

请大家先听歌曲:

《手拉手、地球村》,仔细听歌曲讲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二、初听歌曲《手拉手、地球村》。

三、学生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音程练习。

1=F3/4

565︱132︱676︱231︱

321︱671︱231︱751︱

五、划分歌曲结构,了解每乐段的特点。

1、师:

你认为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两部分)怎样划分?

(齐唱部分为第一乐段,合唱部分为第二乐段)

2、请学生仔细观察曲谱,说一说两乐段节奏、音区有何不同?

六、再次感受歌曲。

七、学唱第一乐段。

八、学唱第二乐段曲谱。

九、学唱第二乐段歌词。

十、完整演唱全曲。

 

第二课时唱歌《留给我》

教学内容:

唱歌《留给我》

教学目标

1、用真挚的情感、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体会歌曲“重复”发展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请听歌曲《留给我》,听后说一说,歌曲带给你什么感受?

歌曲中的“我”都要留下些什么?

二、找几名学生分别按自己的感受读歌词,表达自己的理解。

三、总结歌词写作方式的特点。

四、复听歌曲,观察曲谱中有无重复的地方,其音调方面有什么特点?

表达了什么内容?

五、演唱曲谱。

六、加入歌词演唱。

七、歌曲处理。

1、分析歌曲的情感表现,对歌曲的强弱进行细致的处理。

2、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进行表演。

八、拓展

第三课时欣赏《森林狂想曲》

教学内容:

欣赏《森林狂想曲》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森林狂想曲》,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感情。

2、记忆乐曲主题,了解乐曲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

请听以热带雨林为题材创作的乐曲《森林狂想曲》,乐曲表现了什么情绪?

(清新、活跃的情绪)在乐曲里,除了乐曲演奏的声音,你还听到哪些声音?

(各种昆虫、鸟鸣的声音,还有风声、水生等)

二、介绍乐曲

三、再听乐曲,分析作品结构。

四、听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由几个主题组成?

(3个)

2、听主题A

3、听主题B

4、听主题C

5、完整欣赏第一部分。

五、欣赏第二部分

1、初听第二部分,分析第二部分在曲调方面有什么特点?

2、再听第二部分,画出结构图。

3、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的结构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4、听一听第二部分中各主题音乐的演奏乐器是什么?

六、完整聆听全曲。

七、学生参与表现。

八、小结。

 

第三单元欢快的舞步

教学目标:

1、通过唱歌、欣赏与实践,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舞蹈形式与特点,培养学生的韵律感与节奏感。

2、欣赏《大河之舞》,感受现代舞的魅力,了解当前比较流行的世界音乐文化,增加学生的音乐知识。

3、学唱歌曲《大家一起来》,提高学生对舞曲性唱歌作品的把控能力,感受歌曲动感的节奏,并对音乐节奏与律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

4、欣赏小提琴独奏《小步舞曲》,感受18世纪欧洲音乐的风格,引导学生对不同时期、地域的音乐文化产生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歌曲《大家一起来》、《小步舞曲》

2、通过唱歌、欣赏与实践,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舞蹈形式与特点,培养学生的韵律感与节奏感。

教学准备:

录音机、电子琴。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欣赏《大河之舞》

教学内容:

欣赏《大河之舞》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热烈的情绪,运用教材中的节奏提示参与音乐表现。

2、初步了解爱尔兰踢踏舞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受《大河之舞》

1、看视频,看前提问:

(1)这种舞蹈形式叫什么?

舞姿有何特点?

(2)乐曲情绪怎样?

(3)观看后有什么感受?

2、介绍《大河之舞》

3、听音频,听前提问:

(1)这首乐曲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2)乐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二、欣赏A段

1、欣赏第一主题。

(1)观看谱例并欣赏。

(2)听辨第一主题在乐曲中出现的次数。

(6)

(3)跟随教师的琴声慢速哼唱第一主题。

2、欣赏第二主题。

3、欣赏A段与B段之间的连接部分。

4、欣赏B段

(1)欣赏第一主题

(2)欣赏第二主题

(3)完整欣赏B段

三、观看《大河之舞》视频,整体欣赏。

四、学跳几个简单的踢踏舞步。

五、拓展。

 

第二课时唱歌《大家一起来》

教学内容:

唱歌《大家一起来》

教学目标:

1、用热情、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大家一起来》。

2、为歌曲创编韵律操。

教学过程:

一、播放《大家一起来》的录音,师提问:

听到这首歌曲,你们想做什么?

二、随歌曲录音即兴律动。

三、教师:

为什么在听了这首歌曲之后,让人非常想动起来?

四、练习歌曲中的弱起与切分节奏。

五、学唱曲谱。

1、在声势练习基础上学唱曲谱。

2、练习教材20页“学练提示”

3、视唱曲谱,注意反复记号的演唱。

六、演唱歌词。

1、注意咬字清晰。

2、启发学生热情、冲满活力地演唱歌曲。

七、为歌曲创编韵律操。

1、教师交给学生手臂与躯干的基本动作与基本步伐。

2、学生结合歌曲的韵律与歌词内容将基本动作组合创编,并适当加入队列变换与造型。

3、学生分小组创编。

4、各组展示与评价。

八、集体展示:

大家一起边唱边跳。

 

第三课时欣赏《小步舞曲》

教学内容:

1、欣赏《小步舞曲》

2、音乐知识——小步舞曲

3、音乐家故事——莫扎特

教学目标:

1、感受《小步舞曲》典雅的音乐风格。

2、知道音乐体裁——小步舞的知识。

3、了解音乐家——莫扎特的相关故事。

教学过程:

一、学习音乐卡片——小步舞的相关知识。

二、介绍乐曲创作背景。

三、整体欣赏,重点体验其节拍、速度、风格。

四、分段欣赏。

第一部分:

1、欣赏a主题。

2、欣赏b主题。

第二部分:

1、在这一部分中,旋律大多由什么音符组成?

具有什么样的色彩?

2、请用“X0X”节奏拍手,为这一部分音乐伴奏。

第三部分:

1、第三部分是前面第几部分的再现?

气氛是什么样的?

五、完整欣赏全曲。

六、阅读交流“音乐家故事——莫扎特”

七、拓展:

欣赏钢琴、长笛演奏的《小步舞曲》。

 

第四课时唱歌《小步舞曲》

教学内容:

1、唱歌《小步舞曲》。

2、音乐家巴赫。

教学目标:

1、演唱歌曲唱歌《小步舞曲》,能表现出小步舞曲的风格特点。

2、背唱歌曲主旋律。

3、知道音乐家——巴赫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欣赏的莫扎特《小步舞曲》的一些风格特征,并简单哼唱曲调。

二、欣赏本课歌曲《小步舞曲》。

提问:

歌曲的旋律特征与表现的情感是怎样的?

三、复听歌曲,并为歌曲分句、找出异同。

四、学唱高声部曲谱。

五、用“da”哼唱。

六、学唱曲谱。

1、按乐句学唱。

2、背唱曲谱。

七、学唱低声部曲谱。

八、合唱两声部曲谱。

九、演唱歌词。

十、介绍歌曲相关知识。

十一、介绍巴赫。

 

第四单元音乐中的故事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让学生充分参与音乐实践,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描述故事情节的音乐作品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和想象力,了解音乐塑造不同形象的手法。

3、通过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的欣赏,增加学生对不同西洋器及其演奏技法的认识,对器乐作品的音乐塑造能力有粗浅了解。

4、通过学唱《卢沟谣》,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增加学生对音量的控制力,并进一步调整学生歌唱时的声音状态。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歌曲《卢沟谣》,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

2、让学生充分参与音乐实践,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幻灯片等。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欣赏《彼得与狼》

教学内容:

欣赏《彼得与狼》(共两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让学生对《彼得与狼》中主奏乐器有初步的认识和感知。

2、了解乐曲中各种角色的特点,感受其在音乐表现手法方面的特征。

3、学习“音乐家相册”——普罗科菲耶夫。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曲家,了解乐曲“用乐器讲故事”的特点。

二、认识乐曲外形,知道其代表的角色。

三、完整欣赏,整体感受。

四、按故事情节分段欣赏,了解各角色特点与音乐特征、并参与体验。

1、欣赏第一部分(狼出现前)

2、欣赏第二部分(狼出现)

3、欣赏第三部分(捉住狼后)

四、总结此曲中各主奏乐器的音色特点,了解简单的演奏知识。

 

第二课时欣赏《彼得与狼》

教学目标:

1、能根据音乐故事情节,创编并参加《彼得与狼》的故事。

2、掌握并能分辨主奏乐器的音色。

教学过程:

一、以小组的形式创编音乐故事表演。

要求:

1、演员表演的角色要与录音当前播放的演奏乐器相吻合。

2、根据各音乐形象的特点,尽量细致地表现角色性格。

二、分小组商讨、排练。

三、各小组展示与评价。

四、通过欣赏与表演,你从乐曲中学到了哪些好的品质?

五、分别听辨选乐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圆号、定音鼓演奏的乐曲片段,让学生听辨主奏乐器。

 

第三课时唱歌《卢沟谣》

教学内容:

唱歌《卢沟谣》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的学唱,初步了解卢沟桥的历史,品味它经历的历史沧桑。

2、运用和谐均衡的声音及力度、速度的变化表现歌曲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语文课上,《卢沟桥的狮子》一课让我们领略了石狮的千奇百怪与栩栩如生,本次课要学习的歌曲《卢沟谣》以孩子的视角、用童谣的方式又向我们展示了别样的卢沟桥,先请大家来欣赏。

二、初听歌曲

1、听录音范唱

2、说说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三、学唱歌曲

1、学习歌词

(1)按节奏朗读歌词,体会歌曲的童谣风格。

(2)初步了解卢沟桥的历史,把握歌词的内涵。

2、再次欣赏歌曲,边听边为歌曲分段。

3、学唱曲谱。

(1)按乐句学唱。

(2)分析歌曲两个部分旋律上的变化再进行学唱。

(3)分析歌曲速度、力度变化和声部安排上的特点。

4、演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