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02911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ocx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ocx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中华人民共种国国家标准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32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极限,同时规定了标准执行的各种要求。

适用范围

在我国现有的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中,按照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标准不交叉执行原则,锅炉执行GB13271-9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工业炉窖执行GB9078-1996《工业炉窖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火电厂执行GB13223-1996《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炼焦炉执行GB16171-1996《炼焦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泥厂执行GB4915-1996《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恶臭物质排放标准执行GB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汽车排放执行GB14761.1~《汽车大气污物排放标准》、摩托车排气执行GB14621-93《摩托车大气污物排放标准》,其他大气污染物排放均执行本标准。

本标准实施后再行发布的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拓放标准,按其适用范围规定的污染源不再执行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现有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T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3定义

本樯准采用以下定义

标准状态

指温度为273K,压力为101325Pa时的状态。

本标准规定的各项标准值,均以标准状态下的干空气为基准。

3.2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指处理设施后排气筒中污染物任何1h浓度平均值不得超大型过的限值;或指无处理设施排气筒中污染物任何1h浓度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

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指一定高度的气筒任何1h排放污染物的质量不得超过的限值。

无组织排放

指大气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

低矮排气筒的排放属有组织排放,但一定条件下也可造成与无组织排放相同的后果。

因此,在执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指标时,由低矮排气筒造成的监控点污染物浓度增加不予扣除。

无组织排放监控点

依照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为判别无组织排放是否超过标准而设立的监测点。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极限值

指监控点的污染物浓度在任何1h的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

污染源

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设施或指排放污染物的建筑构造(如车间等)。

单位周界

指单位与外界环境接界的边界,通常应依据法定手续确定边界,若无法定手续,则按目前的实际边界确定。

无组织排放源

指设置于露天环境中具有无组织排放的设施,或指具有无组织排放的建筑构造(如车间、工棚等)。

排气筒高度

指自排气筒(或其主体建筑构造)所在的地平面至排气筒出口计的高度。

4指标体系

本标准设置下列三项指标

通过排气筒排放的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通过排气筒排放的污染物,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任何一个排气筒必须同时遵守上述两项指标,超过其中任何一项均为超标排放。

以上无组织方式排放的污染物,规定无组织排放的监控点及相应的监察院控浓度极限值。

该指标按照本标准第条的规定执行。

5排放速率标准分级

本标准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现有污染源分为一、二、三级,新污染源分为二、三级。

按污染源所在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类别,执行相应级别的排放速率标准,即,

位于一类区的污染物执行一级标准(一类区禁止新、扩建污染源,一类区现有污染源改建军时执行现有污染源的一级标准);

位于二类区的污染源执行二级标准;

位于三类区的污染源执行三级标准。

6标准值

1997年1月1日前设立的污染源(以下简称为现有污染源)执行表1所列标准值。

1997年1月1日起设立(包括新建、扩建、改建)的污染源(以下简称新污染源)执行表2所列标准值。

按照下列规定判断污染源设立日期:

一般情况下应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批准日期作为其设立日期。

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设立的污染源,应按补做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批准日期作为其设立日期。

7其他规定

排气筒高度除须遵守表列排放速率标准值外,还应高出周围200m半径范围的建筑5m以上,不能达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其高度对应的表列排放速率标准值严格50%执行。

两个排放相同污染物(不论其是否由同一生产工艺过程产生)的排气筒,若其距离小于其几何高度之和,应合并视为一根有效排气筒。

若有三根以上的近距排气筒,且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应以前两根的等效排气筒,依次与第三、四根排气筒取有效值。

等效排气筒的有关参数计算方法见附录A。

若某排气筒的高度处于本标准列出的两个值之间,其执行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以内插法计算,内插法计算式见本标准附录B;当某排气高度大于或小于本标准列出的最大或最小值时,以外推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外推法计算式见本标准附录B。

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低于15m,若某新污染源的排气筒必须低于15m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按的外推计算结果再严格50%执行。

新污染源的无组织排放应从严控制,一般情况下不应有无组织排放存在,无法避免的无组织排放应按达到表2规定的标准值。

工业生产尾气确需燃烧排放的,其烟气黑度不得超过林格曼1级。

8监测

布点

排气筒中颗粒物或气态污染物监测的采样点数目及采样点位置的设置,按GB/T16157-1996执行。

无组织排放监测的采样点(即控点)数目和采样点位置的设置方法,详见本标准附录C。

采样时间和频次

本标准规定的三项指标,均指任何1h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帮在采样时应做到:

排气筒中废气的采样

以连续1h的采样获平均值;

或在1h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4个样品,并计平均值。

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采样

无组织监控点和参照点监测的采样,一般采用连续1h采样计平均值;

若浓度偏低,需要时可适当延长采样时间;

若分析方法灵敏度高,仅需用短时间采集样品时,应实行等时间间隔采样,采集4个样品计平均值。

特殊情况下的采样时间和频次

若某排气筒的排放为间断性排放,排放时间小于1h,应在排放时段内实行连续采样,或在排放时段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2-4个样品,并计平均值;

若某排气筒的排放为间断性排放,排放时间大于1h,则应按要求采样;

当进行污染事故排放监测时,按需要设置采样时间及采样频次,不受上述要求限制;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竣工验收监测的采样时间和频次,按国家环境保护局制定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办法执行。

监测工况要求

在对污染源的日常监督性监测中,采样期间的工况应与当时的运行工况相同,排污单位的人员和实施监测的人员都不应任意改变当时的运行工况。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的工况要求按国家环境保护局制定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办法执行。

采样方法和分析方法

污染物的分析方法按国家环境保护局规定执行。

污染物的采样方法按GB/T16157-1196和国家环境保护局规定分析方法有关部分执行。

排放量的测定

排放量的测定应与排放浓度的采样监测同步进行,拓放量的测定方法按GB/T16157-1996执行。

9标准实施

位于国务院批准划定的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的污染源,其二氧化硫的排放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执行总量控制标准。

本标准中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极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是否在本地区实施,并报国务院保护行政部门备案。

本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实施。

表1现有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序号

污染物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

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

无组织排放监测

浓度限值

排气筒高度

一级

二级

三级

监控点

浓度mg/m3

1

17

15

禁排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20

30

40

2

甲苯

60

15

禁排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20

30

21

31

40

36

54

3

二甲苯

90

15

禁排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20

30

10

40

12

18

4

非甲烷总烃

150(使用溶剂汽油或其他混合烃类物质)

15

12

18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20

10

20

30

30

35

63

100

40

61

120

1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