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 同步备课学年高中语文达标巩固人教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孟子见梁惠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29651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学案 同步备课学年高中语文达标巩固人教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孟子见梁惠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金版学案 同步备课学年高中语文达标巩固人教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孟子见梁惠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金版学案 同步备课学年高中语文达标巩固人教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孟子见梁惠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金版学案 同步备课学年高中语文达标巩固人教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孟子见梁惠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金版学案 同步备课学年高中语文达标巩固人教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孟子见梁惠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版学案 同步备课学年高中语文达标巩固人教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孟子见梁惠王.docx

《金版学案 同步备课学年高中语文达标巩固人教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孟子见梁惠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学案 同步备课学年高中语文达标巩固人教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孟子见梁惠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版学案 同步备课学年高中语文达标巩固人教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孟子见梁惠王.docx

金版学案同步备课学年高中语文达标巩固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孟子见梁惠王

相关读物

孟子见梁惠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下交征利     征利:

求取利益

B.万乘之国万乘:

一万辆兵车

C.苟为后义而先利苟为:

如果,假如

D.不夺不餍餍:

“餍”通“厌”

解析:

D项,餍:

满足。

答案:

D

2.下列加点的“见”字,与“孟子见梁惠王”中的“见”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B.于是入朝见威王

C.未得与项羽相见

D.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解析:

A项,见:

显现。

B项,“见”与例句同,拜见。

C项,见:

会面。

D项,见:

发现,看到。

答案:

B

3.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与“何以利吾国”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B.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

C.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D.夫晋,何厌之有

解析:

所给例句是介词的宾语前置句,与之相同的是C项。

A、D两项是动词的宾语前置句;B项是一般疑问句,没有前置现象。

答案:

C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B.《孟子》共七篇,北宋时期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C.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

仁、义、礼、智。

并认为在这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

D.孟子的“性善论”认为,尽管社会各成员之间有分工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人性却是同一的。

解析:

B项,“北宋时期朱熹”错,应为南宋时期,是朱熹使孟子的地位在南宋得到了迅速提升。

答案:

B

二、文本研探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

“叟!

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

“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何必曰“利”     必:

必然

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有以:

有什么办法

C.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弑:

杀害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遗:

丢弃

解析:

A项,“必”的意思是“一定”。

答案:

A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连词:

表顺承/连词:

表转折;B项都做代词,做宾语,译为“什么”;C项结构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介词,用/连词,表并列。

答案:

B

 

7.下列语句从句式的角度,与“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句相同的一项是(  )

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B.此三者,吾遗恨也。

C.何以利吾国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解析:

例句为判断句。

A项“有以”引起的固定句式,“有……的办法”;B项“者、也”标志的判断句;C项介词结构中宾语前置,“以何”;D项“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

“不知句读,不解惑”。

答案:

B

 

8.下列对原文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孟子拜见梁惠王时,梁惠王直言所谈之利,并不是一己私利,这从“利吾国”中可以看出。

B.孟子回答的“大王何必说‘利’?

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

C.正是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孟子才说以“仁义”之大利,用来消除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

D.孟子认为,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因此,“仁义”足以立国。

解析:

A项,说法不当,虽然梁惠王说的是“利吾国”,但这不能证明他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因为在封建社会,国家是君主的国家,天下是君主的天下。

答案:

A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

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句重在句式的翻译,注意其语气。

(2)句重在文言实词的翻译,注意“交”“征”的含义。

第(3)句重在词类活用,注意“后”“先”的特殊用法。

答案:

(1)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2)上上下下互相求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3)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取全部就不会满足。

 

三、深化扩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对曰:

“王!

何必曰‘利’?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①曰:

“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

“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

”曰:

“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

“无以异也。

”曰: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见梁襄王③。

出,语人曰: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

‘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

‘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

‘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

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

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②梃,木棒。

③梁襄王:

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地方:

土地方圆

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修:

治理

C.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挞:

打击

D.其如是,孰能御之?

    御:

抵挡,阻止

解析:

B项,修:

学习,研究

答案:

B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天油然作云

②沛然谁能御之

B.①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

②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C.①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②杀人以梃与刃

D.①晋国,天下莫强焉

②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解析:

A项都是形容词词尾;B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C项,连词,来/介词:

用;D项,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句末语气词。

答案:

A

1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一组是(  )

①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②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③省刑罚,薄税敛 ④仁者无敌 ⑤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A.①②⑤B.②③⑥C.③④⑤D.③④⑥

解析:

①是孟子为了引起仁政的发问,②是引用孔子的话和观点,⑤是孟子评价梁襄王的话。

答案:

D

 

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却忍饥挨饿,这种做法与驱赶兽类去吃人没有区别。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

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

D.孟子用禾苗七八月间遇雨旺盛成长无人能阻止来比喻实施仁政,实施仁政就像天降大雨一样,百姓引颈而望,其国家统一天下势不可挡。

解析:

C项“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难以抵挡入侵之敌”,原文是假设秦楚君主的行为,而非梁惠王自身行为。

答案:

C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句翻译重点“为”“恶”,“恶在”为宾语前置句。

(2)翻译重点“东败于齐”为被动句,“焉”为兼词。

答案:

(1)作为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2)等到传到我手中,在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那里。

参考译文:

孟子回答道:

“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利呢?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

梁惠王说:

“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

“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

“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

“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说:

“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

这无异于驱赶兽类去吃人啊!

野兽自相残食,人尚且厌恶这种行为;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孔子说:

‘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大概没有后代吧!

’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

(施行政治)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呢?

梁惠王说:

“我们晋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

(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

南边又被楚国欺侮。

对此我深感耻辱,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要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

“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

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

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父母。

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

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

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

“(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

‘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说:

‘天下安定在于统一。

’‘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对他说:

‘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

‘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

当七八月间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

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

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

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盼着他来。

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