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五首.docx
《古诗五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五首.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五首
第六单元单元导读
我们在第五单元中,已经感受到我国古代诗歌散文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学习第六单元,会进一步加深这方面的体会。
本单元共选编四篇课文:
《诗五首》记事、写景、抒情,各尽其妙。
一篇古代诗歌,二篇古代散文。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女子替父从军,出生入死的传奇故事。
《三峡》描绘了长江两岸的壮丽景色,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卖油翁》用淡淡的笔墨揭示了耐人寻味的人生道理。
学习古代诗文,应当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背诵尤为重要,要善于积累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相关的语言能力。
文言翻译技巧指导:
在句子的翻译过程中要力求做到:
信、达、雅。
信即准确,句子中重要的虚词和实词要准确翻译;达即顺通,通达,要补充出省略成分,适当调整语序使句子通顺。
雅即美观,在翻译过程中用词力求雅丽。
21古诗五首
学习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理解诗作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欣赏诗歌作品。
教学重点
在诵读的基础上了解诗的内容,明白句意。
教学难点
理解诗作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欣赏、品味诗歌作品。
第一课时
编者:
秦金修改者:
黄诗题
班姓名使用日期
一、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导入新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李白的豪放,“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李白的狂傲,“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李白的高洁,今天我们去欣赏一首李白的柔情之作。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回顾有关作者的知识,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并且简介写作背景。
明确: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
唐朝 诗 人 ,有“诗仙”、“诗侠”之称。
有《 李太白集 》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 望庐山瀑布 》、《 行路难 》、《 蜀道难 》、《 将进酒 》、《 梁甫吟 》、《 早发白帝城 》等多首。
李白的诗歌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
写作背景:
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只是因为“不顾细行”。
为了表达自己的清白,他在《芙蓉楼送辛渐》中有诗云: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在江南漫游的李白闻知此事后,写下此诗,远道相寄,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3.朗读课文,把握朗读节奏,整体感知
4.赏析诗歌,体会情感
独立思考以下问题,教师点名,展示思考成果,其他同学质疑补充。
⑴诗人眼前可写之景很多,为什么仅仅写“杨花’和”子规”?
明确:
杨花即柳絮,寓意为“漂泊不定”,使诗歌更具形象美;“子规”即杜鹃,而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
这种写法既合事理,又能表现李白当时的心情;对王昌龄被贬一事的同情和悲哀。
⑵体会“闻道龙标过五溪”中“闻”“过五溪”之妙。
明确:
“闻”听说而已,友人被贬远谪,自己不能相送,只“闻”不见,显出无奈之情。
“五溪”均在湖南境内,“过五溪”表明友人远去了,为下文的“寄愁心”做衬笔。
⑶主旨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好在哪里?
明确:
诗人通过想象,使明月人格化,具有人的思想情感,具有人的行为动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之情。
二、学习《登飞来峰》
1.导入
刚才读了一首静美凄婉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接下来我们读读王安石硬朗刚劲的《登飞来峰》。
2.作者及背景简介
点名学生回顾简介作者王安石。
师补充介绍本诗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当时,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王安石改革之前,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3.以不同形式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4.赏析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明确:
我不害怕漂浮的云把我的眼睛遮住,只是因为我身处最高处。
写出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3、课堂小结
4、达标检测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浮云本义是空中飘浮的白云,本诗指当时的保守势力2.站得高,看得远。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写出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也表达了诗人想要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的雄心和壮志。
5、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编者:
秦金修改者:
黄诗题
班姓名使用日期
一、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1.导入
默写前两首诗歌,评出最优小组。
播放朗读录音,创设幽静氛围,导入课文。
2.作者及背景简介
常建是唐代著名诗人。
他的生卒年代不详,只知道他开元十五年(727)中进士,仕途不顺利,担任过盱眙(今江苏盱眙县)县尉这样的小官职。
他一生放浪琴酒,漫游山水,作品风格深僻幽寒,多孤高杳渺的隐逸风调,往往流露出的灵慧雅致和空寂幽静的情怀,与王维诗风十分相近,被后人称道为“当时之秀”。
这是唐代诗人常建游历常熟破山寺所写的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
寺的后禅院,一般为僧人居住区。
诗题交代了写作的内容。
3.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学生齐读,个别范读,分组读,教师点拨朗读技巧。
4.研读赏析,体味意境和情感
1)小组交流讨论每一联的内容并并在黑板上形成板书,教师点拨。
明确:
首联:
描写的是古寺周围的环境,
颔联:
描绘禅房的幽景
颈联:
描写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所感。
尾联:
进一步通过静中有声,愈显其静的描绘,突出地表现诗人意中的静境。
2)自主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教师点名,其他同学补充质疑。
明确:
“悦”即使欢悦,山光水色使飞鸟都怡然自乐,用拟人手法极言山之美;“空”即使空阔,深潭倒影使人心都空灵而开阔,极言水之美。
“空人心”与“悦鸟性”相对应,不仅衬托了环境的静寂优美,更说明自然山水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暗示人宜保持本真,逍遥适世。
此一句充满禅意哲思,使全篇表达更为深切动人,发人深省。
3.学生概括主旨:
全诗通过描写寺院的清晨,再现了寺院的清幽,表现诗人寄情山水,心向佛门的隐逸情趣。
二、学习《望岳》
1.导入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夫子曾如此盛赞泰山,接下来就让我们品读杜甫的《望岳》,一起去感受泰山的雄雄英姿。
2、作者及背景简介
点名学生简介作者情况,教师做适当补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号称“诗圣”,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曾任 左拾遗 、 检校 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作品集为《杜工部集》。
杜甫其诗以古体、律诗 见长,作品风格“沉郁顿挫”,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 唐朝 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 诗史 ”。
其诗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 三吏 ”和“ 三别 ”,并有《 杜工部集 》传世;其中“三吏”为《 石壕吏 》《 新安吏 》和《 潼关吏 》,“三别”为《 新婚别》《 无家别 》和《 垂老别 》。
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 唐诗 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
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
“望”远远的看,“岳”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3.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范读诗歌,生再以不同形式朗读诗歌,师给以点评。
4.译读诗歌,把握内容
5.研读诗歌,体会情感
1)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填空,分组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本诗中一“望”字引领全诗,首联用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一句来总括泰山的全貌,写出泰山占地之广,突出泰山山势的雄伟高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写近望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用“昏晓分割”四字来衬托山势的高大。
写由远观而近望的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诗人生出想象,细望泰山的诗句是: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
由望岳而产生的登临愿望的句子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句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生概括本诗主旨:
本诗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
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诗篇气魄宏伟,笔力囊括,造语挺拔,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
三、课堂小结
四、达标检测
读《望岳》,回答问题: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杜甫早年的作品。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岱宗夫如何(岱宗:
)
⑵造化钟神秀(造化:
钟:
)
⑶齐鲁青未了(未了:
)
⑷阴阳割昏晓(阴阳:
)
⑸决眦入归鸟(决眦:
)
⑹会当凌绝顶(会当:
凌:
)
3.这里描写的泰山之美,是自然造就还是人工美化,从哪个诗句中可以表现出来?
4. 一句写出了泰山之高;写出了诗人望岳心情的激动;写出诗人面对岱宗引发的畅想和宏愿。
5.解释下列句子中“绝顶”的不同含义。
⑴会当凌绝顶。
()
⑵晓云绝顶聪明。
()
⑶吴老师博学多才,可是才30多岁,头顶上的头发就掉光了,同事们开玩笑说他真是聪明“绝顶”。
()
6.你有自己追求的人生绝顶吗?
试言之。
3、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编者:
秦金修改者:
黄诗题
班姓名使用日期
一、导入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他,感叹人生苦短,去日苦多的也是他,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诗篇流传千古。
他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才能在三国时期独领风骚。
他就是曹操。
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品读他的《观沧海》去感受风云人物不一样的胸襟和气魄。
二、新授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教师简介作者及背景。
明确: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观沧海》是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
乐府原来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2.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诗词大意。
3.男女学生分层读,读出诗歌苍凉慷慨的基调。
三)译读课文,把握内容
借助课下注释,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内容。
四)研读诗歌、体会情感
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以下问题,以小组形式汇报交流结果,教师点拨。
1.《观沧海》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沧海”的“沧”字作何解,能否换“观大海”这个题目?
讨论、归纳、明确:
“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
2.哪些诗句是写景?
哪些是实景?
哪些是虚景?
写出了大海什么样的特点?
实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虚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大海:
壮阔豪迈,气吞万象,囊括宇内
3.“一切景语即情语”,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明确:
日月好像是从大海里出来的;灿烂的银河,仿佛也是从海里出来的。
这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罗万象的景象,借景抒怀,抒发了作者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雄心和豪迈气概以及博大胸怀。
4.概括诗歌主题。
诗人以沧海自比。
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是诗人宽阔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孕万象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三、课堂小结
拥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执着的毅力才能开创出人生的辉煌,不论历史如何评价曹操,是奸也好,是枭也罢,作为一个普通的凡人而言,他是了不起的,他和刘备,孙权共同创建了三国之势,书写了历史,虽然后来并没有实现一统天下的宏愿,然他青史留名了,不是吗?
一生一个理想,一份坚定,一份执着,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4、达标检测
读《观沧海》,回答问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其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选自,是组诗中的一章。
这是曹操北伐乌桓胜利回师路过碣石山时所作。
诗中借大海形象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慨。
2.这首诗中统领全篇的是一个“ ”字,诗中描写的实景是,虚景是。
3.诗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发的诗句是。
4.汉“乐府”是配乐诗,最后八字是配乐时加上的,其中“歌以咏志”揭示诗歌的特点。
5.有人说,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算得上“慷慨悲壮”吗?
若算不上,请你试作概括(最好也是四个字),并指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
参考答案:
1.《乐府诗集》;《步出夏门行》2.观;树木丛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4.以抒情为主 5.“慷慨悲壮”是对曹操诗的总体评价,《观沧海》算不上“慷慨悲壮”,可概括为:
雄奇豪迈(意思一致即可)。
联系时代背景,从作者写景的雄伟奇丽(“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尤能表现这一点)可以看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搏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
5、课后反思
24.木兰诗
学习目标
1.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培养语感,提高记诵能力。
2.引导学生领会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生动性的特点。
3.引导学生加深体会本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写作特色。
4.了解木兰这一巾帼形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编者:
谢勇修改者:
黄诗题
班姓名使用日期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描写妇女的作品很多。
但由于妇女的卑下地位决定了其中的形象多是被同情的,被怜悯的。
而在这其中,有一位女英雄的形象却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她代父从军,驰骋疆场;她鄙弃荣华,谢绝高官;她眷恋故土,毅然返乡。
她的经历浪漫传奇。
一千多年来,她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她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木兰。
二、新授:
一)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乐府和《木兰诗》的相关内容。
2.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词。
3.借助注释串译课文,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二)学习相关文学常识
1.自主阅读课下注释。
答题:
(1)《木兰诗》是流行于哪个时代的?
属于什么体裁?
(南北朝时流行于北方的一首民歌。
)它还有什么别的名称?
(它又名《木兰辞》、《木兰歌》)。
(2)《木兰诗》出自哪里?
(选自宋代的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3)什么是“乐府”?
(“乐府”本是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来把乐府采集的诗歌也叫“乐府”)。
2.老师补充:
在 中国文学史 上《木兰诗》与《 孔雀东南飞 》合称为“ 乐府双璧 ”。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1.移注拼音。
重点提示:
“可汗”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称君主为可汗。
读音为kèhán
“燕山”中“燕”的读音为yān第一声。
“著我旧时裳”中“著”通“着装”的“着”读zhuó ,“裳”在古代,指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读cháng
2.师范读课文,生齐读。
四)译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给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每组翻译一个自然段,以开火车的形式逐句解释,其他组找茬,并共同纠错)
3.评比表现最佳的小组。
4.大声朗读课文,试背诵。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课文配有一组邮票插图,分别是“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还乡”,你能找出课文与之相对应的段落吗?
下堂课我们一起讨论学习。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编者:
谢勇修改者:
黄诗题
班姓名使用日期
一、导入
由上节课的问题导入。
请同学回答问题。
明确:
本文以时间为序。
第一段写“木兰纺织”
第二三段写“木兰从军”
第四段写“木兰征战”
第五六段写“木兰还乡”
最后一段是附文,是歌者对木兰的赞辞
二、新授
一)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1.整体感悟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对偶、排比、互文等修辞在本文中的运用。
二)研读课文,整体感悟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以背诵接龙的形式,第一个同学背第一句,第二个同学接着背第二句,直到背完。
(有问题的地方适时提醒)
2.指名复述故事。
3.分析人物形象。
同学们,诗歌中的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呢?
请结合具体内容回答。
明确:
勤劳勇敢机智爱国爱家不慕权贵
4.刚才我们根据邮票插图把课文分成了四段。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诗歌详写了什么内容,又略写了什么内容?
为什么这么安排?
明确:
略写了“木兰征战”。
因为诗歌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取胜,而是重在表现她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的。
这是根据诗歌的主题、人物特点来处理详略的,详略处理非常得当。
三)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师:
同学们,这首民歌一共有7个自然段,为什么我们一下就能背诵下来呢?
因为诗歌运用了大量的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让我们读来朗朗上口。
下面我们一起来体会这些修辞的运用。
(一)对偶
1.师讲解:
对偶:
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
是用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形式相同,意义相同、相近、相反或相关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作用:
语言简洁、凝炼,内容丰富。
如“春花红 秋水绿”;“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试做分析。
重点赏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
名词“朔气”对名词“寒光”,动词“传”对动词“照”,名词“金柝”对名词“铁衣”。
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条件的艰苦和环境的恶劣。
(二)排比
1.师讲解:
排比:
由句式相同或相近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构成。
作用:
从多个角度来描述事物,能增强语言的气势,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2.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试做分析。
重点赏析: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同时也表现了战事紧迫,时间紧张,渲染出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
联想到我们曾学过的一首乐府歌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东西南北的铺排,看似重复,却写出了鱼在莲叶间嬉戏的情景和人们采莲时愉悦的心情。
(2)“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
这里用了排比铺叙,把木兰还乡、亲人准备迎接的欢乐景象描写得极为生动。
三个分句铺叙了爷娘、阿姊、小弟各自的迎接方式,合情合理,各有特色,写出了他们的欢悦心情,也写出了欢乐的场面。
(三)互文
1.师讲解:
互文:
也称互文见义,指上下文中相关词语互有省略,而意义上则互相补充,从而使文章文辞简洁精炼。
作用:
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完备的意义,增加语句的内涵。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即指“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2.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试做分析。
重点赏析: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运用了对偶、互文的手法,译文为:
将军和壮士从军多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写出了战事的频繁和惨烈,也表现了木兰英勇善战,胜利归来。
(四)思考:
诗歌中还有其他的修辞吗?
点拨:
教师简单讲讲“比喻”(以双兔为喻,赞其机警谨慎)、“夸张”、“顶针”的修辞和句子。
三、课堂小结
《木兰诗》的民歌风格非常浓厚。
朴质俚俗的语调,读来朗朗上口;生动活泼的描写,更使人百读不厌;多种修辞的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心情的和谐结合,无不使诗歌显出一种特殊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这么优秀的作品,我们一定要熟读成诵。
四、达标检测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木兰凯旋回朝,天子怎样对待她?
她的要求是什么?
3.画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
表现木兰什么特点?
4.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5..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
参考答案:
1、A 2.天子“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的要求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 3.动作描写。
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
4.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5.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意近即可)
4、课后反思:
23、三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重点
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学习难点
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第一课时
编者:
秦金修改者:
黄诗题
班姓名使用日期
一、新课导入
祖国山河壮美秀丽,毛泽东曾深情地吟咏: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黄土高原的粗犷,江南水乡的温柔,西藏雪域的神秘……曾让许多迁客骚人流连往返,在这一幅幅山水画卷中,今天我们将择取其中一处,身临其境地去领略大自然的“生花妙笔”,那就是---三峡。
(教师可以出示有关三峡的图片,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授新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会译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二)作者简介
请学生介绍有关作者和《水经注》的知识,教师补充。
明确:
郦道元(约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