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作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9187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防医学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预防医学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预防医学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预防医学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预防医学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预防医学作业.docx

《预防医学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医学作业.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预防医学作业.docx

预防医学作业

名词解释

1公害病是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叫公害病。

2大气、土壤或水体等受到污染后能够自然净化的作用,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作用而使污染物总量减少,浓度降低,逐渐恢复到未污染的状态。

3致畸,致癌,致突变的简称。

4铅吸收是指尿铅含量超过正常值上限,无铅中毒的临床表现

5 矽肺(silicosis)又称硅肺,是尘肺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是由于长期吸入大量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所引起,以肺部广泛的结节性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6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是食物中不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和木质素的总称,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海藻胶、木质素等

7推荐摄入量RNI:

相当于传统使用的RDA,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的需要。

RNI=EAR+2SD8必需氨基酸//人体必不可少,而机体内又不有合成的,必须从食行中补充的氨基酸,称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共有

8种:

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

如果饮食中经常缺少上述氨基酸,可影响健康。

9合理膳食指多种食物构成的膳食,这种膳食不但要提供给用餐者足够数量的热量和所需的各种营养素,以满足人体正常的生理需要,还要保持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比例平衡和多样化的食物来源,以提高各种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达到平衡营养的目的。

10由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三部分组成。

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共有10条,适合于6岁以上的正常人群。

特定人群膳食指南是根据各人群的生理特点及其对膳食营养需要而制定的。

特定人群包括孕妇、乳母、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群。

平衡膳食宝塔以直观的形式告诉居民每日应摄入的食物种类、合理数量及适宜的身体活动量。

11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又称体重指数,英文为BodyMassIndex,简称BMI),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12等级资料:

 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单位数,称为等级资料。

13变异:

即同质的观察单位之间某项特征所存在的差异。

14表示某个量的准确数与其近似数之差。

15非参数检验:

在统计推断中,不依赖于总体的分布形式, 直接对总体分布位置是否相同进行检验的方法,称非参数检验。

16发病率(incidence)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是反映疾病对人群健康影响和描述疾病分布状态的一项测量指标。

17筛检:

screening是在大量人群中通过快速的试验和其他方法,去发现那些未被识别的病人、可疑病人或有缺陷的人。

18)是指某传染病的传播自消灭之日起永远终止,并达到全球所有国家永不再发生该种传染病。

19疫源地:

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所能波及的地区。

20垂直传播:

胎盘传播;上行感染;产道污染

21人畜共患病是指由同一种病原体引起,流行病学上相互关联,在人类和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疫病。

简答题

1.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所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加强对病因的研究,减少对危险因素的接触,是一级预防的根本。

   

  对于传染病而言,防疫措施,包括对传染源的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及各种预防性措施,目的都是不使发生新的传染和流行,也算是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是在疾病的潜伏期为了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包括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故二级预防又称为“三早”预防。

   目前许多慢性非传染病大多病因不明,因此要有效地开展一级预防是不可行的。

 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是在疾病的临床期(或发病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

包括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

  对症治疗可以改善症状、减轻病痛,提高生存质量;防止病情恶化,减少并发症、后遗症、复发、转移等;防止伤残,争取病而不残,保护劳动力。

2.LC0是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指一组受试试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LC50是半数致死量或浓度,指引起一组受试试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LC50数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越强,反之,LC50数值越大,则毒性越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LC100是绝对致死量或浓度,指引起一组受试试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MLC是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是指一组受试试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3.一、满足人体所需要的热能和营养素 膳食中应含有人体需要的热能和一切营养素。

各种营养素相互比例要适当。

二、正确选配食物和科学烹调加工 合理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构成。

三、应有合理的膳食制度和进食环境膳食制度中以定时定量为最重要。

4.平衡膳食宝塔的应用:

1.确定食物需要“宝塔”中食物适宜摄人量范围适用于一般健康成年人,每个成年人应根据个人的年龄、性别、劳动强度等因素做出判定。

2.同类互换,调配丰富多彩的膳食“宝塔”包含每一类食物中都有许多品种,同一类中的各种食物所含营养成分大体近似,可以相互替换,这样不仅可以均衡膳食,还可以使饮食丰富多彩。

但是,同类互换必须是以粮换粮,以豆换豆,以肉换肉。

3.合理分配三餐食量一般三餐食量的分配以早、中、晚餐分别为30%、40%、30%为宜。

早餐应当吃好,除主食外,还应包括奶、豆、蛋、肉中的一种,并搭配适量蔬菜或水果。

4.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如牧区可适当提高奶类食品的摄人量,沿海地区可适当提高水产品的摄人量,山区可利用硬果等资源。

5.养成习惯,长期坚持膳食对健康的影响是长期的结果。

因此,要养成习惯,坚持不懈,方可起到促进健康的作用。

5.没有

6.一、河豚鱼中毒

  1.毒性河豚鱼体内含河豚毒素,是极强的神经毒素。

其性质稳定,耐热,需220℃以上方可分解,耐酸,故经盐腌、日晒均不能破坏。

河豚鱼皮肤、内脏和血液均有毒,其中卵巢、肝脏毒性最高,肾、眼、血液、鳃、皮肤次之。

 2.中毒机制

河豚毒素阻断神经兴奋传导,使神经中枢麻痹;阻断神经肌肉间的传导,使随意肌进行性麻痹,并直接阻断骨骼肌纤维;使感觉神经传导阻滞;使外周血管扩张及动脉压急剧下降;对呼吸中枢有特殊抑制作用;可刺激胃肠粘膜引起胃肠炎症状。

3.临床表现

河豚鱼中毒的特点是发病急速而剧烈,潜伏期0.5~3小时。

首先出现消化道症状,如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然后出现一系列麻痹症状,如手指、舌尖、口唇、肢端及全身麻木,眼睑下垂、手足共济失调,全身麻痹瘫痪,最后出现紫绀、血压下降、昏迷,多死于呼吸麻痹。

4.防制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不准河豚鱼上市,防止误食中毒。

(2)对中毒患者及早催吐、洗胃和导泻,促使毒物排出,并及时对症治疗。

二、毒蕈中毒

  我国已知食用蕈300多种,毒蕈约80余种,其中剧毒可致死的近l0种。

毒蕈中毒常因个人或家庭采食野生鲜蕈误食中毒。

1.毒素及中毒特征

  毒蕈毒素成分复杂,几种毒蕈可同时含一种毒素,一种毒草也可分别含几种毒素。

根据毒素作用的器官及中毒症状可分为四种类型。

如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损害型。

(1)胃肠炎型 潜伏期30分钟至6小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病程短,预后良好。

(2)神经精神型 潜伏期l0分钟至数小时,临床表现除胃肠炎症状外,尚有副交感神经兴奋症。

严重中毒时可有幻觉、谵语、抽搐、昏迷等,有的还可出现精神分裂症、木僵症等。

多数病人l~2天可恢复。

(3)溶血型 潜伏期6小时至数天,除胃肠炎症状外,可出现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现象,严重时内脏出血,可致死。

 (4)肝损伤型 潜伏期15~30小时。

中毒时先出现胃肠炎症状,称为胃肠炎期;然后转入假愈期,此期无明显症状,仅有乏力、食欲减退等,较轻中毒者可进入恢复期;重度中毒者则出现中毒性肝炎和肝坏死,称为肝损害期,表现为黄疸、肝功能异常、肝萎缩、肝昏迷,甚至肝坏死。

此期病死率高,可达99%.若经积极治疗,部分病人2~3周后可进入恢复期。

 2.防治措施

  

(1)加强宣传,使群众了解毒蕈的危害,不随便采食野生蕈,不吃不认识的野蕈,以防误食中毒。

(2)对中毒患者及时催吐、洗胃、导泻以尽快排出毒素,并积极对症治疗。

三、亚硝酸盐中毒

 食用含大量亚硝酸盐的食物或误将亚硝酸盐当作食盐而引起中毒。

1.毒性亚硝酸盐进入机体后,将红细胞中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使之失去携氧能力,引起组织缺氧。

2.临床表现

  亚硝酸盐所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是急性中毒的主要病理基础,因此组织缺氧是主要中毒症状。

如口唇、指甲、面颊和全身皮肤青紫,胸闷、心悸、气急等。

并可伴随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惊厥,常死于呼吸衰竭。

  3.防治措施

(1)早期洗胃,灌肠,导泻,使毒物尽快排出体外。

(2)及时应用解毒剂,美蓝与维生素C合用。

(3)对症治疗。

(4)不食用如腐烂变质青菜、腌制时间过久或变质腌菜等。

含亚硝酸盐的食物。

7.与3一样

8.与5一样

9.与6一样

10.地方病是指具有严格的地方性区域特点的一类疾病。

化学元素性地方病环境中的地球化学元素不仅是构成人体基本组成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来源,在人的生长发育、衰老、疾病和死亡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元素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分布在人体各部位,以维持机体和环境之间的平衡。

由于地球化学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并不均匀,致使平衡受到破坏,最终导致地方病的发生。

如缺碘地区多出现甲状腺肿和克汀病,碘过量地区则出现高碘性甲状腺肿;缺氟地区可出现龋齿、老年骨质疏松症增多,氟过量地区则引起斑釉齿和氟骨症患病率高等。

生物源性地方病生物源性地方病分布和宿主的生活习性等关系更为密切,因而形成在分布地带、纬度及流行季节的不同特点。

生物源性地方病的疫源地会由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开发而日趋缩小,但是也会由于交通便利和人口流动等社会因素使某些生物源性地方病扩散,如登革热、军团病已开始传入或在威胁中国。

又如新疆本不存在流行性出血热,但是随着褐家鼠通过人员流动被带至哈密、大河沿和乌鲁木齐,而成为新的自然疫源地。

11.健康促进:

包括健康教育、保护环境、合理营养、饮用安全卫生水、改善卫生设施、开展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卫生、养成良好生活方式等。

预防保健预防保健:

在研究社会人群健康和疾病的客观规律及它们和人群所处的内外环境、人类社会活动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

合理治疗合理治疗:

及早发现疾病,及时提供医疗服务和有效药品,以避免疾病的发展与恶化,促使早日好转痊愈,防止带菌(虫)和向慢性发展。

药物应用以“节约、有效”为原则,那些药物应用“愈多愈有效”、“愈多愈好”的观念是错误的。

用药物不仅造成药物浪费,增加病家经济负担,也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社区康复社区康复:

对丧失了正常功能或功能上有缺陷的残疾者,通过医学的、教育的、职业的和社会的综合措施,尽量恢复其功能,使他们重新获得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

12.没有

13.1.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又叫描述流行病学,通过观察而正确、详细地记载疾病或健康状态按时间、地点、人群各种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等)的分布特点,也可以包括可疑病因因子的分布特点。

为了正确的描述分布,必须有明确统一的诊断标准、准确的病例(或因子)数字以及人口数字。

通过描述流行病学获得的资料也可对病因提出线索或假说,或对防制提出有效的措施。

2.分析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又叫分析流行病学,对所假设的病因或流行因素进一步在选择的人群中探找疾病发生的条件和规律,验证所提出的假说。

主要有两种:

①从疾病(结果)开始去探找原因(病因)的方法叫病例对照研究,从时间上是回顾性的,所以又叫回顾性(retrospective)研究。

②从有无可疑原因(病因)开始去观察是否发生结果(疾病)的研究方法叫队列(或群组、定群)研究。

从时间上是前瞻的,所以又叫前瞻性研究。

三.论述题

1.环境与环境的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也许,21世纪人类最大的困扰不仅是战争与经济问题,而且还有日趋严重并难以摆脱的环境问题。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关心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它们的变化,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人类和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越大。

最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与环境是互相协调的。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近几十年来,随着生产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弃置到环境的废物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而且其中有些废物在环境中几乎不能降解,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20世纪中叶发生的所谓“八大公害事件”,令人震惊。

它们是因为环境污染的“急性发作”给人群带来疾病和死亡。

人类的某些行动,使全球环境趋于恶化,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乃至人类的生存。

2.21世纪公共卫生问题及预防医学的任务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卫生问题

20世纪的后20年,人类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现代化进展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生物、信息技术的突破,全面推动了经济快速、跨越式发展,从而加速了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进程。

 伴随着经济之快速增长,地球人口也以膨胀的方式增长。

从全球的角度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仍在持续,地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和土地沙漠化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人类在享受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成果的同时,也在自食着人类文明造成的环境破坏带来的苦果。

 现代化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劳动和工作时间在减少,休闲时间增多,物质和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封闭的国际界限正在被打破,现代化的信息和交通工具使地域差距变得更小,人类之间的交流更加自由化,因此各民族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快速地相互渗透,人类进入了自由交流的时代。

科技现代化的进程,同样推动了人类的医疗卫生保健的发展。

现代化的诊疗方式、仪器和设备以及开发的多种药物,都给现代人的健康保健、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做出了贡献,使人类寿命大大延长,老龄化社会在发达和快速发展中的国家已经到来。

相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而言,人类的医疗卫生和健康保健措施还严重滞后。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心理因素所致的健康损害和疾病在增加,而相对应的预防保健措施尚缺乏;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加剧,以及不良生活方式、行为和习惯的影响,心脏病、脑血管病、癌症、外伤、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持续增加;职业有害性疾病、地球化学性疾病仍在许多国家流行;老龄化社会带来的老年性疾病和保健问题已经日益突出。

与此同时,传统的传染病,如结核、性病等死灰复燃,威胁人类的新的传染病如AIDS正以快速方式传播,疯牛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人类在21世纪初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卫生问题。

 

(二)人类预防医学时代的到来

   如果说两次卫生革命使预防医学由个体预防扩大为群体预防,由传染病预防扩大到慢性疾病预防的话,则当代由于经济一体化、全球化、信息交通现代化和人类各民族之间交流的自由化,预防医学已进入了以人类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时代。

WHO于1977年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就是从人类预防的角度,通过全球性初级卫生保健的有效途径来实现的。

20多年经济和科技进步以及多国政府和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及全社会的参与,使WHO的目标基本得以实现,从而加速了人类预防医学的进展。

 随着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和完善,21世纪预防医学的内容和任务也将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充实和扩大。

从整体的健康观出发,医疗卫生保健的许多关系将予以调整,例如,生物医学和社会医学的关系,将以社会医学为主;医学预防与社会预防的关系,将以社会预防为主;微观医学与宏观医学的关系,将以宏观医学为主;求助医疗机构与自我保健的关系,将以自我保健为主;传统方式与现代方法的关系,将以现代方法为主。

同时,它将要求医疗卫生服务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保健)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心理咨询、指导),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家庭、社区),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提供人们合理营养、体育锻炼、良性生活方式,健康宣传等)。

在人类预防医学时代,为适应人们的要求,医生应成为全科医生。

 

近年来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医学技术和方法的进展。

在疾病筛检中,从免疫学和血清学诊断,到DNA测序和DNA芯片技术的应用,使疾病的基因诊断已成为现实。

从1786年应用疫苗种痘成功以来,到今天正式推出DNA疫苗,以及各种遗传病、癌症、疑难病的基因分析和治疗,正从分子水平上推动医学发展。

2001年2月12日,6国科学家和美国塞莱拉公司联合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被认为是人类认识自身、解读生命奥秘、提高健康水平和发展生命科学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将开启前所未有的医学大革命的序幕。

伴随着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预防医学的方法和技术也将随着改进,尤其在疾病的群体筛检和预防、病因作用机制的研究上,分子流行病学、分子环境医学、分子毒理学等将会快速发展。

 教育必须同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

医学教育同样如此。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需求正不断提高。

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将转变为以突出预防为主和群众性自我保健的卫生保健型体制。

这种体制要求一个医生不仅从事临床治疗工作,同时能够积极实施预防战略,指导群众开展防病和自我保健工作,提高疾病预防和治疗效果。

预防医学的科研思维方法主要是以人群为对象的宏观思维,用现代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研究病因、致病条件、疗效观察和卫生服务效率评价。

微观研究是指对个体的观察、检测和疗效评价。

在学习中,将宏观和微观研究相结合,会提高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认识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一、满足人体所需要的热能和营养素 膳食中应含有人体需要的热能和一切营养素。

各种营养素相互比例要适当。

二、正确选配食物和科学烹调加工 合理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构成。

三、应有合理的膳食制度和进食环境膳食制度中以定时定量为最重要。

4.营养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居民膳食摄取情况及其与营养供给量之间的对比情况;了解与营养状况有密切关系的居民体质与健康状态,发现营养不平衡的人群,为进一步营养监测和研究营养政策提供基础情况;作某些综合性或专题性的科学研究,如某些地方病、营养相关疾病与营养的关系,研究某些生理常数、营养水平判定指标,复核营养推荐供给量等。

营养调查的工作内容包括:

①膳食调查;②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验;③营养不足或缺乏的临床检验;④人体测量资料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被调查者个体进行营养状况的综合判定和对人群营养条件、问题、改进措施进行研究分析。

营养调查既可用于人群社会实践,也可用于营养学的科学研究。

膳食调查的方法:

称重法、查账法、24小时回顾法、化学分析法

5.人的每天劳务活动、体育运动、上课学习和从事其他一切活动,以及人体维持正常体温、各种生理活动都要消耗能量。

就像蒸汽机需要烧煤、内燃机需要用汽油、电动机需要用电一样。

热能的需要量指的是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及日常活动所需的能量,如低于这个数量,将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人体的热能来源于每天所吃的食物,但食物中不是所有营养素都能产生热能的,只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这三大营养素会产生热能。

每克碳水化合物在体内氧化时产生的热能为16.74千焦耳(4千卡),脂肪每克为37.66千焦耳(9千卡),蛋白质每克为16.74千焦耳(4千卡)热能的单位,常指能使1升水升高1摄氏度所需的热量,就相当于4.184千焦耳的热能(单位换算:

1千卡=4.184千焦耳1千焦耳=0.239千卡)。

 

糖、脂肪、蛋白质三种营养物质,经消化转变成为可吸收的小分子营养物质而被吸收入血。

在细胞中,这些营养物质经过同化作用(合成代谢),构筑机体的组成成分或更新衰老的组织;同时经过异化作用(分解代谢)分解为代谢产物。

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是物质代谢过程中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

 

在分解代谢过程中,营养物质蕴藏的化学能便释放出来。

这些化学能经过转化,便成了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能源,所以说分解是代谢的放能反应。

而在合成代谢过程中,需要供给能量,因此是吸能反应。

可见,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代谢是紧密联系着的。

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称为能量代谢

6.构成机体组织,如钙、磷、镁等,是骨、齿等的重要组成成分;是细胞内液和细胞间液的重要成分,和蛋白质等成分一起,维持组织一定的渗透压,并维持人体内的酸碱平衡;是组成机体内一些稳定生理功能的物质成分,如血红蛋白中的细胞素酶系统中的铁,甲状腺素中的碘,维生素B12中的钴等;是很多酶系的激活剂或组成成分,如唾液淀粉酶中的氯离子等。

磷 食欲不振、生长缓慢、骨骼异常、头部畸形、脊椎弯曲、体贮脂肪量增加、鱼体水分下降、骨骼重量下降 

镁 生长下良、死亡率高、游泳状态异常、痉挛、骨骼钙增加、弯曲、肌肉僵直、肾脏结石 

锌 生长不良、死亡率高、皮肤及鳍发炎并糜烂、白内瘴 

锰 生长不良、运动迟缓 

铜 生长不良、低血蛋白状贫血 

铁 低色素性小球状贫血 

硒 肌骨发育异常、死亡率高 

碘 生长不良、甲状腺功能受阻、鳃的下部出现肿块 

7.1、避免肥胖,维持理想且合适的体重。

2、定时定量,每餐饮食按照计划份量进食,不可任意增减。

3、少吃油煎、炸、油酥及猪皮、鸡皮、鸭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

4、烹调多采用清蒸、水煮、凉拌、涮、烤、烧、炖、卤等方式。

不可太咸,食盐摄入量6克以下为宜5、饮食不可太咸,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例如腰花、肝、肾等动物内脏类食物。

6、烹调宜用植物性油脂。

8.特征:

①潜伏期短,一般由几分钟到几小时,食入“有毒食物”后于短时间内几乎同时出现一批病人,来势凶猛,很快形成高峰,呈爆发流行;②病人临床表现相似,且多以急性胃肠道症状为主;③发病与食入某种食物有关。

病人在近期同一段时间内都食用过同一种“有毒食物”,发病范围与食物分布呈一致性,不食者不发病,停止食用该种食物后很快不再有新病例;④一般人与人之间不传染。

发病曲线呈骤升骤降的趋势,没有传染病流行时发病曲线的余波;⑤有明显的季节性。

夏秋季多发生细菌性和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冬春季多发生肉毒中毒和亚硝酸盐中毒等

通常按病原学将食物中毒分为: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1.感染型食物中毒包括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属、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大肠菌属、韦氏梭状芽胞杆菌等引起的食物中毒。

2.毒素型食物中毒包括肉毒梭菌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等引起的食物中毒。

  

(二)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1.有毒动物中毒如河豚鱼、有毒贝类、鱼类组胺、动物内脏(过冬的狼和狗肝脏)、腺体(甲状腺等)所引起的食物中毒。

2.有毒植物中毒如毒蕈、木薯、四季豆、发芽马铃薯、新鲜黄花菜、生豆浆等引起的食物中毒。

  (三)化学性食物中毒食物被某些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亚硝酸盐、农药等污染,或因误食引起食物中毒。

  (四)真菌毒素食物中毒食入含有被大量霉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如赤霉病麦、霉变甘蔗等。

流行病学特点:

首先,流行病学着眼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群的健康状况,它所关心的常常是人群中的大多数,而不仅仅关注个体的发病情况,也即是流行病学研究对象具有群体性。

第二,流行病学是以疾病的分布为起点来认识疾病的,即通过收集、整理并考察有关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以揭示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表现为以分布为起点的特点。

第三,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比的思想,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

只有通过对比调查、对比分析,才能从中发现疾病发生的原因或线索。

即流行病学具有对比的特点。

第四,在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和评价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