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0课时 文言翻译教学设计 Word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8964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4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0课时 文言翻译教学设计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0课时 文言翻译教学设计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0课时 文言翻译教学设计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0课时 文言翻译教学设计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0课时 文言翻译教学设计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0课时 文言翻译教学设计 Word版.docx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0课时 文言翻译教学设计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0课时 文言翻译教学设计 Word版.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0课时 文言翻译教学设计 Word版.docx

北京市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0课时文言翻译教学设计Word版

第三章文言文阅读

第30课时文言翻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文言翻译中的采分点,熟练掌握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找准文言文句子中的主要采分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热爱传统文学、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要点

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找准文言文句子中主要采分点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找准文言文句子中主要采分点的能力,提高文言翻译得分率。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明确考纲

明确考纲:

文本内容的理解(包括翻译等)

阅读了解考纲。

明确考纲,使复习有针对性。

 

考题导引

 

展示高考例题:

1.(2014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

】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

“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问其作而名者,曰:

“吾滕侯之所为也。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

“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

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

“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

“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曰:

“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

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

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

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

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

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

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

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

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予发书按图

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

B.问其所以作之利害

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

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

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

【答案】C

“皆不能易吾候之议也”译为“(他们)都不能改变我们太守的主意”。

“易”此处为“改变”意,可结合成语“不易之论”判断。

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借助上下文翻译,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

找准得分点:

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013•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题。

曹彬,字国华,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

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私觌之礼,一无所受。

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

既而曰:

“吴终拒之,是近名夜。

”遂受而籍之衣柜,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风湿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胃曰:

“我畸昔常欲新汝,汝何故疏我?

”彬顿首谢曰:

“臣为周室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结交?

七年,将伐江南。

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

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

彬曰:

“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

”诸将许诺。

明日,稍愈。

又明日,城陷。

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

“煜入或不测,奈何?

“彬笑曰:

”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

“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

“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

”副帅潘美预以为贺。

彬曰:

“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

”美曰:

“何谓也?

”彬曰:

“太原未平尔。

”及还,献俘。

上谓曰:

“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

”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

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

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彬退曰:

“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

上趣驾临文,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

六月薨,年六十九。

上临哭之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觌(dí):

相见

8.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

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我若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

C.请煜入宫治装

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李

D.上觉,遽诘所以

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

【答案】B

本题考查了文本内容的理解(翻译)的能力。

B项中“近名”的理解,应该是“追求好的名声”之意,并非得到好的名声。

其它选项中特别要考虑A项“使”“致”“讫”,C项“治装”,D项“觉”“遽”“诘”,这些词的的解释均符合句意,且连贯畅通。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独立完成高考典型例题

2.小组交流答案

3.展示答案

4.总结纠错

以近年北京市高考本考点题目为典型例题,有助于考生迅速了解高考题型及命题规律,培养学生的积极应考意识。

 

规律解密

展示命题规律:

文言语句翻译题是高考必考内容,题型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

选择题是选取文言文阅读中语句进行翻译,选择翻译(理解)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主观题是选取文言文阅读中的语句或另外选择古籍中的文段进行翻译。

2015年和2016年北京卷本考点既考了客观选择题,又考了主观题,分值增加到了9分,应引起考生重视。

另外,在“筛选信息”“分析概括”等考点也渗透了对文言文语句翻译的考查。

2017年高考仍会沿袭2016年的命题特点。

 

1.根据高考典型例题,自主分析总结命题规律。

2.对照教师总结规律,自主回顾历年高考“文言翻译”类考题。

考生通过这一环节了解本考点命题规律及基本题型,可以使复习更全面,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方法指导

展示方法技巧:

一、常见的翻译失误类型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可译成:

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2、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

误译:

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

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

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误译:

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误译:

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误译:

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

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

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如: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司马光《赤壁之战》)误译:

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7、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

如: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误译:

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

再如: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

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

否则,就会造成失误。

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误译:

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9、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

例如: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误译:

孔子说:

“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误译:

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

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二、突破翻译采分点: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

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

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以下八类采分点:

1.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

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

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

 兄曰:

“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于是速归之。

译文:

哥哥说:

“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

”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樵”,名作动;“归”,使动。

例2: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